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①“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
③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原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
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节选自《苏武传》
【小题1】划线句子③断句正确的一项
A.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原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
B.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原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
C.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原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
D.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原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
A.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
B.副有罪,当相坐 坐:治罪 |
C.反欲斗两主 斗:使……争斗 |
D.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
A.第一、二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
B.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匈奴的所有人,连单于也对他佩服不已。 |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
D.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
①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①,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选自班固《汉书·艺文志》)
(注)①赋: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最早指出赋体文学和《诗经》间的源流关系。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小题2】除班固外,“汉赋四大家”的另外三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语段,概述《传》中所言“赋”的作用。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①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②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侯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 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注)①贰师:指贰师将军李广利。②上:汉武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涉:到,进入 |
B.徒斩车辐而持之 徒:空 |
C.单于遮其后 遮:遮盖 |
D.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脱:逃脱 |
A.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
B.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
C.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
D.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分散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
B.李陵非常勇敢。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难以取胜,准备撤兵。 |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众突围,韩延年战死,四百多人逃回塞内,李陵被迫投降。 |
D.李陵得到了司马迁的高度评价,认为可以和古代名将相比;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下狱施以腐刑。 |
(1)会陵军侯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
(2)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貳,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龙舒君①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②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删改)
(注)①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时已故。②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
B.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
C.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
D.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
A.孝廉,是汉代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任职的“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人。 |
B.掾属,辅佐三公、郡县主官治政的官吏,其人员由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 |
C.传舍,旧时官府的一部分,是古代高级官员在办公之余,休息住宿的处所。 |
D.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于身。也借指官爵。 |
A.范滂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弹劾刺史、二千石权豪共二十余人,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表示如存私心,检举失实,甘愿受死。 |
B.范滂反对宦官,遭受陷害。党锢之祸再起,朝廷下诏缉捕他。吴导伏床哭泣,欲弃官与他出逃,范滂不肯连累别人,自己投案死于狱中。 |
C.范滂做事公正,立场坚定。外甥李颂为同乡人所不齿,范滂在任命他做小官的问题上坚决不通融,即便是举荐他的宗资也无可奈何。 |
D.范滂慷慨赴难,重情孝母。他决定以死平息灾祸,但也难以割舍母亲的恩情;他的母亲深明大义,理解他的选择,母子离别的事迹令时人感动流泪。 |
(1)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2)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①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人也。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
②贺少为骑士,从军数有功。自武帝为太子时,贺为舍人,及武帝即位,迁至太仆。贺夫人君孺,卫皇后姊也,贺由是有宠。元光中为轻车将军,军马邑。后四岁,出云中。后八岁,遂代石庆为丞相,封葛绎侯。时朝廷多事,督责大臣。自公孙弘后,丞相李蔡、严青翟、 赵周三人比坐事死。石庆虽以谨得终,然数被谴。
③初,贺引拜为丞相,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曰:“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宰相。”上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扶起丞相。”贺不肯起,上乃起去,贺不得已拜。出,左右问其故,贺曰:“主上贤明,臣不足以称,恐负重责,从是殆矣。”
④贺子敬声,代贺为太仆,父子并居公卿位。敬声以皇后姊子,骄奢不奉法,征和中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发觉,下狱。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安世者,京师大侠也,闻贺欲以赎子,笑曰:“丞相祸及宗矣。南ft之竹不足受我辞, 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安世遂从狱中上书,告敬声与阳石公主有私,及使人巫祭祠诅上,且上甘泉当 驰道埋偶人,祝诅有恶言。下有司案验贺,穷治所犯,遂父子死狱中,家族。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元光中为轻车将军,军马邑(_______) (2)石庆虽以谨得终,然数被谴(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相同的一项。
(1)父子并居公卿位( )
A. 居官任职 B. 岁月不居 C. 后来居上 D. 安居乐业
(2)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三人比坐事死
A. 比权量力 B. 比肩接踵 C. 无与伦比 D. 比屋连甍
【小题3】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 |
B.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 |
C.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 |
D.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十余篇 |
下有司案验贺,穷治所犯,遂父子死狱中,家族。
【小题5】根据第③段判断公孙贺不接受丞相之职的直接原因是( )
A.公孙贺担心自己出生边远地,见识浅陋,不利管理国家。 |
B.公孙贺担心自己靠军功做官,没有全面治理国家的才能。 |
C.公孙贺担心自己像前面三位丞相一样被责罚,处危险中。 |
D.公孙贺担心自己在英明君主的监管之下,难以施展才能。 |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少学律令,喜为吏。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会宣帝即位,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后上擢霸为扬州刺史。三岁,宣帝下诏,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 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毫厘不敢有所隐。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
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为相五岁,甘露三年 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
B.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
C.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
D.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 |
A.宣帝,是西汉第十位皇帝刘洵的庙号,谥号是中宗。在西汉,刘询是四位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之一。 |
B.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廷尉的职掌是管理天下刑狱,是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
C.邮亭,即驿亭。驿亭之名稍晚,起于唐朝时。古时驿传有亭,故称。是古代供旅途歇息住宿的处所。 |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用于皇帝高等级妃嫔和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
A.黄霸熟稔法律条文,为官清正廉洁。在任内勤于观察,待人接物温良谦让,处事议政合乎法度,顺应人心,因而深得太守信任和百姓们爱戴。 |
B.黄霸善于调用下属,暗中明察秋毫。百姓之事,无论巨细,都详加调查并妥善处置,为了解民情,黄霸还微服私访,深入民间关心百姓疾苦。 |
C.黄霸为政教化为先,然后才用刑罚。黄霸任颍川太守时,遴选优秀属官,分散到属县宣传恩泽诏书,达到家喻户晓的目的。境内犯罪率降低。 |
D.黄霸重视吏治,注重官吏的持续性。尽量避免无谓的人员更替,他认为频繁更换长吏,公私耗费很多, 只会增加百姓负担,使吏治更加混乱。 |
(1)然后为条教,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
(2)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客行:指作者客居在外。②引领:伸颈远望
【小题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 诗。
【小题2】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选自《汉书•卜式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2)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短歌行》)
(2)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孔雀东南飞》)
(3)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离骚》)
萧何,沛人也。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①。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项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独何谏之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
汉五年,即皇帝位,论功行封。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
高祖崩,何事惠帝,素不与曹参相能。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
(选自《汉书》,有删改 )
注:①三:指三百钱。五:指五百钱。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
B.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
C.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
D.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
A.文中“高祖”是指汉高祖刘邦,是其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
B.布衣,指麻布衣服,古代衣服的质料主要是丝与麻,丝织品价格昂贵,富贵人家才能穿用,平民一般只能穿布农,因以布衣借指平民。 |
C.文中“酂侯”是萧何的爵号。爵称、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
D.《汉书》属于纪传体史书,它的体例与孔子编录的《春秋》一致。 |
A.萧何善于识人。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凭为官的职权保护沛公。高祖以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小吏们都出三百钱为高祖送行,只有萧何出了五百钱。 |
B.萧何有大功。刘邦对群臣争功很生气,他否定了将领们的功绩,认为他不过是一群“能得走兽”的“功狗”罢了。 |
C.萧何对于贤才不避仇。在他病危之际,惠帝向他询问曹参可不可以替代他为相时,他认为曹参是个很不错的人选。 |
D.萧何不重私产。购置田宅居处偏僻,建造家园、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 |
①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
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阿房宫赋》
③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