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2)桃花潭水深千尺(《赠汪伦》)
(3)挟持私虑,深失所望(《赤壁之战》)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兵:(1)不得持尺兵
(2)不及召下兵
(3)秦兵旦暮渡易水
顾:顾计不知所出耳
(2)顾笑武阳
(3)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发:(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3)发尽上指冠
(4)发闾左適戍渔阳(《陈涉世家》)
(5)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穷:(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图穷而匕首见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穷乡僻壤
乃:(1)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2)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3)乃欲以生劫之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5)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以:(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3)使工以药淬之
(4)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5)箕踞以骂曰
为:(1)皆为戮没
(2)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3)乃令秦武阳为副
(4)乃为装遣荆轲
而:(1)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2)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4)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于:(1)常痛于骨髓
(2)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3)使毕使于前
祁奚①荐贤
刘向
晋大夫祁奚老,晋君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可。”君曰:“非子之仇耶?”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祁奚对曰:“午也可。”君日:“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君子谓祁奚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②。《书》曰:“无偏无党③,王道荡荡④。”祁奚之谓也。外举不避仇雠,内举不回亲戚,可谓至公矣。唯善,故能举其类。《诗》曰:“唯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选自《新序·杂事》)
(简注)
①祁奚:晋国贤者,大夫,后任中军尉。②比:偏爱。③党:偏私。④荡荡:宽广。
(阅读指要)
本文记述祁奚荐贤的故事。祁奚荐贤,出自一片公心,只考虑被荐者称职与否,而不管他与自己的关系如何。作者赞美了祁奚唯贤是举、不徇私情的美德。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孰可使嗣(________) (2)晋遂举解狐(________)
(3)非子之子耶(________) (4)内举不回亲戚(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
A.晋大夫祁奚老 |
B.君问可,非问仇也 |
C.君子谓祁奚能举善矣 |
D.立其子,不为比 |
【小题4】本文引用了《书》、《诗》中的语句,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祁奚之谓也。
(2)唯善,故能举其类。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曲?”太傅曰:“请今图之。”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①,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②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注]①道:导,引导。②晚:同“俯”。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
B.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
C.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
D.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
A.“六国”又称山东六国,指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当时天下战国七雄,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后都被秦国所灭,因此经常合称六国。 |
B.从先秦到五代,“跪”是一种坐礼,对坐时表示感激、敬意。到了宋朝,坐者高高在上,跪者五体投地,俯于坐者脚下,这充满了屈辱的意味。除了拜祭祖先、天地,只有投降、认罪的时候才会用。 |
C.“左右”有多种含义,可以是方位词,指左和右两个方面。也可以是名词,指身边跟随的人。文中是后一个意思。 |
D.“顿首”指磕头。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也可以用于书信表奏首尾,表示致敬。 |
A.燕太子丹质于秦 质:做人质 |
B.乃造焉 造:到……去 |
C.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逮:达到,及 |
D.愿足下急过太子 过:超过 |
A.太子丹患之 欲自杀以激荆轲 |
B.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遂自刎而死 |
C.太子避席而请 偻行见荆轲 |
D.太子送之至门 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
A.本文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
B.鞠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鞠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儿疑心的人物。 |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让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
(1)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注)。”
樊(於期)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而为道。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吾精已消亡矣。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注)“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己乃图之。”【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
B.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
C.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
D.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
A.“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的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
B.“足下”是称对方的敬词。在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以用“足下”,译为“您”。 |
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
D.《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
A.选文描写了太子丹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表现出太子丹是个礼贤下士、以国事为重又心存戒心的人。 |
B.太子丹寻求破秦,是想报国恨私仇:迫于秦的威势,质于秦,逃亡而回;秦将灭六国,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时,故而决定铤而走险。 |
C.田光自杀不仅是因太子丹的叮嘱——“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还因为想以此来激励荆轲见太子。 |
D.太子丹欲以荆轲为刺客,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侵占诸侯的全部土地;如果不行就刺杀秦王,使秦国国内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_者_戾_虫_人_者_甘_饵_也_今_两_虎_争_人_而_斗_小_者_必_死_大_者_必_伤_子_待_伤_虎_而_刺_之_则_是_一_举_而_兼_两_虎_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选自《战国策》)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3)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4)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5)诸郎中执兵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中医医生。
(6)左右乃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表概数;支配,操纵。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 _______________
(2)皆白衣冠以送之 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_______________ (2)秦兵旦暮渡易水 _______________
(3)函封之 _______________ (4)发尽上指冠 _______________ (5)箕踞以骂曰______
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未来 _______________
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 _______________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_______________(2)群臣怪之 _______________
例句: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A.微斯人,吾谁与归 |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C.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 D.岭峤微草,凌冬不凋 |
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取材于刘向《说苑·正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