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万石君名奋,姓石氏。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

文帝时,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其执丧,哀戚甚悼。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建元二年,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舍,窃问侍者,取亲中裙厕腧,身自浣涤,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诸子孙咸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
B.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
C.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
D.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即项羽,籍是名,羽是字。古人对平辈或尊辈多称名,在自称及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中则多称字。
B.二千石,汉代官吏的职位或依品级而定的俸禄。因汉代郡守俸禄为两千石,所以也称郡守为“二千石”。
C.“归老”指退休养老。古代表示退休的词语还有“致仕”、“致政”“移疾”、“乞骸骨”、“告老还乡”等。
D.洗沐,指代休假。秦汉时有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因此官府每五天休假一天,称为“洗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石君石奋因恭敬谨慎的态度深受汉高祖刘邦的喜爱,汉高祖命他担任中涓一职,受理大臣文书和谒见之事。
B.子孙有过错,万石君不亲自责骂,而让其他子孙责备犯错之人,经族中长辈求情,承认并改正错误后才可原谅。
C.石建作为万石君的长子,也非常孝顺,他做郎中令时还常常亲自为父亲清洗贴身衣物,并且不让父亲知晓。
D.司马迁引用孔子所说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评价万石君,认为万石君是一位以身作则、行为敦厚的君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
(2)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6 11:07: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

惠王卒,武王立。蜀侯辉、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还,而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

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甘茂至,谓向寿曰:“子归,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

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向寿、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樗里子与魏讲,罢兵。

甘茂之亡秦奔齐,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而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曰:“愿送甘茂于秦。”楚王问于范蜎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对曰:“臣不足以识之。”楚王曰:“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对曰:“不可。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且王前尝用召滑于越,而内行章义之难,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于是使使请秦相向寿于秦。秦卒相向寿。而甘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B.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C.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D.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兵家等。
B.周室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时期。
C.息壤是传说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山海经》:“洪水滔天,鯀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也用来指沃土。
D.江东一个人文地理名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义,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文中的“江东”是指会稽等吴越之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甘茂才学出众,足智多谋。甘茂得到张仪、樗里子、秦惠王、秦武王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他也在攻取汉中、平定蜀乱中施展才能,凯旋而归,随即被委以左丞相的大任。
B.甘茂尽心事主,审时度势。秦武王向甘茂表达一统天下的雄心之后,甘茂巧妙利用秦国与魏国、韩国之间的错杂关系,破除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阻碍,取得了攻韩战争的胜利。
C.甘茂聪明睿智,深谋远虑。出师攻韩以前,甘茂不仅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更认识到谗言的危险性。为此,甘茂用与秦王结盟的方式来抵御谗言,实现了既定目标。
D.甘茂善谋大略,不擅内斗。甘茂在受到诋毁之后借机出逃,先后到了齐国和楚国,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丞相,最终却因为召滑搞乱越国的前车之鉴遭遗弃,死于魏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
(2)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
【小题5】秦国最终任用向寿为丞相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学礼淮阳。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送至襃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良至韩,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汉王得天下,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B.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C.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D.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公即姜子牙,名尚,是杰出的政治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
B.镒是秦始皇时期的通用货币,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
C.帷幄指古代行军打仗时,将帅临时办公用的幕府、军帐,代指最高的军事决策机关。
D.陛下,原指皇宫的阶下,臣子进言时,先呼阶下侍者而告之,后为皇帝的尊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反抗强秦,胆略过人。早在秦朝极盛时期,他就组织了一次刺杀秦始皇的行动,尽管没有成功,却引发了后来的陈涉起义。
B.张良辅佐刘邦,敢于直言。刘邦占据咸阳,贪图大秦皇宫中的珍宝和美女,在樊哙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张良依然敢于直言规劝。
C.张良目光长远,足智多谋。刘邦即将到自己的封地去时,他劝刘邦烧掉走过的栈道,向项羽表示自己不参与争夺天下,以迷惑、麻痹项羽。
D.张良不重货利,功高不居。刘邦赐给他很多金银财宝,他都献给了项伯,以使刘邦获得更多的好处;封他三万户,他只取留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2)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阳,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股,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酈,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敞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不忘厉、宜、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楚群臣曰:“王勿许。”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潘廷入盟,子良出质。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

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宋华元出告以情。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节选自《史纪楚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B.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C.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D.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戎”是古代中原王朝对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陆浑戎”即来自中原北方陆浑的少数民族部落。
B.“虞夏”指有虞氏之世和夏代。有虞氏是远古部落名,舜是虞代最后一位统治者,称“虞舜”,相传舜禅位禹,夏代由此开始,称为“夏禹”。
C.“肉祖牵羊”是古代战败投降的一种仪式。“肉袒”指脱去上衣,露出肢体,以示降服或谢罪。“牵羊”指牵着羊,表示犒劳军队。
D.“质”是“质子”,是古代君主为表示诚意与妥协,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贵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胸有大志,意属天下。他借问鼎之机,向王孙满示威。王孙满告诚他君临天下要重德,并借天命之名使楚庄王知难而退。
B.楚庄王善于纳谏,过而能改。他攻灭陈国,令其成为楚国的一个县。后来他听从申叔时的劝谏,将陈国政权还给陈君的后裔。
C.楚庄王重视道义,言而有信。他力排众议,接受郑伯的投降,并与郑国订立平等条约。
D.楚庄王宅心仁厚,不为己甚。他敬重郑伯的谦卑诚恳,断定他深受人民爱戴,故不灭其国,他赞赏华元为民请命,故退兵离开宋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
(2)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

同类题4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从击黥布军,为都尉。孝文时,嘉迁为御史大夫。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广国。”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馀见无可者,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奏事毕,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丞相府,不来,斩通。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曰:“汝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嘉坐自如,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嘉为丞相五岁,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而丞相嘉自绌言不用,疾错。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庙堧垣。嘉闻之,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错客有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至朝,丞相奏请诛内史错。景帝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他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先请之,为错所卖。”至舍,因欧血而死。谥为节侯。
太史公曰:“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
(注)①绌:不足,此处指不满。②堧垣:宫外的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天下以吾广国 私:偏爱
B.汝往,吾今使人召若   第:暂且
C.免冠,徒跣,顿首    谢:谢罪
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用事:凭感情做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文帝尝燕饮通家,宠如是    吾令人望
B.不来,斩通  为之奈何
C.而丞相嘉自绌言不用 若属皆且为
D.先请之,为错所卖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申屠嘉“刚毅守节”的一组是(   )
①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
②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
③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
④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
⑤因欧血而死。谥为节侯
A.①②④B.①②⑤
C.②③④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多已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又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丞相。
B.申屠嘉为人廉直,不畏权贵。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皇上对他宠爱有加,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
C.皇上重用晁错,而申屠嘉提出的意见却不被采用。申屠嘉就抓住晁错过失,奏请皇上惩处,皇上不同意诛杀晁错,申屠嘉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回家后吐血而死。
D.司马迁对申屠嘉作了评价,肯定了申屠嘉的刚毅守节,但又认为申屠嘉缺乏韬略学识,因此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
(2)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
【小题6】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句。
夫 朝 廷 者 高 皇 帝 之 朝 廷 也 通 小 臣 戏 殿 上 大 不 敬 当 斩 吏 今 行 斩 之 !
【小题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嘉为檄召邓通丞相府    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3)错客有错 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   ____________________
(2)丞相奉事毕,言曰    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为礼 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9】分析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
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错所卖。
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梁,魏国的都城),欲见犀首。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厌事,厌于事,有很多事做)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 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事其。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舃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舃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舃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富贵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 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余,为寡人计之。”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剌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剌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剌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剌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剌虎之类也。臣主与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B.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C.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D.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指秦惠王,战国时秦国的国君,那时其他国家的国君也称呼“王”。从秦王嬴政开始,称呼国君为“皇帝”。
B.闾巷,乡曲,都是指县城,“乡曲”是较小的县城。
C.从亲,合纵相亲。指战国时除秦之外的六国合纵结为联盟
D.乘,古代称一车四马为一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在秦王面前中伤陈轸说,陈轸用丰厚的礼物随便地来往于秦楚之间,应当为国家外交工作。如今楚国却不曾对秦国更加友好反而对陈轸亲善,足见陈轸为自己打算的多而为大王打算的少啊。秦王当时还真的相信了。
B.魏国的犀首在魏王手下不被重用,陈珍替他出谋划策,使他得到重用,甚至,魏、赵、齐三国宰相的事务,都由犀首决断。
C.庄子剌虎的故事很生动。这个庄子不是写《逍遥游》的庄子,他看到两只老虎吃牛,就耐心等待它们吃,等待它们争斗搏杀,最后“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D.文中陈轸计谋多,会说话,特别能旁证博引。他先在秦国,后来又到了楚国,再又回到了秦国,秦王几次怀疑他,都被他巧妙化解。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2)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周《逍遥游》)
(4)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