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 西汉
- 贾谊(前200-前168)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刘向(约前77-前6)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宦官)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貴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仿中黄人,杀其骑且尽。中责人走广。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忍,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按,令士皆纵马卧。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
B.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
C.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
D.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
A.李广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将,有“飞将军”的美称匈奴畏服,数年不敢来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里有王昌龄对李广的赞誉。 |
B.匈奴是历史上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部落的统称。胡人原指戈壁以北的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族群。秦汉时期,塞北胡人统一后被汉人称为匈奴,匈奴则自称为胡。 |
C.“结发”就是“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指童年或年轻为结发。文中“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中的“结发”就是这个意思。 |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春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全书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 |
A.跟从李广训练士兵的一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结果宦官被匈奴人放箭射伤,逃回到李广那里。 |
B.面对匈奴的几千名骑兵李广的百名骑兵大为惊恐,想要逃跑李广却不断下达前进的命令以诱敌,匈奴果然中计领兵撤离了。 |
C.李广宽厚爱人,也为士兵爱戴,士兵乐于为他所用。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时部队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 |
D.最后一段末作者引用谚语,以桃李比喻李广,李广忠诚信实的品德得到人们的敬仰,表达了作者对李广深深的敬佩之情。 |
(1)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2)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縲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予於厄,何子求绝之逮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已而信于知已者方晋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已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丁丑,崔杼立庄公异母弟杵臼,是为景公。景公母,鲁叔孙宣伯女也。景公立,以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二相恐乱起,乃与国人盟曰:“不与崔庆者死!”晏子仰天曰;“婴所不获,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从!”不肯盟。庆封欲杀晏子,崔杼曰:“忠臣也,舍之。
三十二年,彗星见。景公坐柏寝,叹曰:“堂堂!谁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景公曰:“彗星出东北,当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茀星将出,彗星何惧乎?”公曰:“可禳否?”晏子曰:“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
太史公曰:至晏子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史记齐太公世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
B.不然/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
C.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
D.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
A.丁丑是天干中“丁”与地支中的“丑”的合称,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本文是干支记日。 |
B.三十二年,在文中指齐景公三十二年,古人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即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
C.彗星,俗称扫帚星,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例如彗星袭月。 |
D.分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例如秦是参宿的分野,齐是虚宿危宿的分野。 |
A.晏子节俭谦恭,不以地位傲人。他长期担任齐相,辅佐三任国君,却节俭力行,生活朴素,不事奢华。 |
B.晏子尊重贤人,乐于接纳谏言。他赎救出越石父,但当越石父向他表示不满时,从善如流,尊越石父为上客。 |
C.晏子坚守节操,不愿附庸权相。崔庆以权势逼国人盟誓效忠,只有晏子不愿意,并因为他的忠心被崔庆放过。 |
D.晏子不畏君上,敢于直言进谏,在众人都阿谀君上时,他直言君上横征暴敛,严刑峻法,招致民怨,将导致齐国的大灾难。 |
(1)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2)晏子仰天曰:“婴所不获,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从!”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益发兵诣赵 益:增加。 |
B.秦王必解 解:懈怠。 |
C.窃言是非 窃:暗地里。 |
D.举筑朴秦皇帝 朴:撞击。 |
A.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
B.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
C.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
D.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
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得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
D.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薰瞎了他的眼睛,留在身边击筑。 |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下列省略句,填补不正确的一项是A.素善(于)留侯张良 |
B.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
C.(其)长于臣 |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之)谢项王 |
A.沛公默然 |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D.秋毫不敢有所近 |
(1)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打开 |
B.自引而起,绝袖 引:伸、挣 |
C.操其室 室:剑鞘 |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陈:陈述 |
A.不得持尺兵 非有诏不得上 |
B. 以故荆轲逐秦王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C.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秦王方还柱走 |
D.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帝,于是秦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地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家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社稷幸得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把;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
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
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
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
A.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
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
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
D.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
B.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
C.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
(1)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
(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①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③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小题1】本文选自《史记·___________》,《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______体通史。【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平明,汉军乃觉之(____________)
(2)项王自度不得脱(____________)
(3)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____________)
(4)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____________)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小题4】结合第②段,简要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
【小题5】结合第③段,简要分析司马迁对待项羽的态度。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尝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小题1】上文选自《史记·管晏_________(体例名)》。【小题2】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
A.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 B.稍稍宾客其父 |
C.鲍叔终善遇之 | 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
A.三仕三见逐于君 | B.善莫大焉 |
C.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 D.吾幽囚受辱 |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2)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小题5】鲍叔牙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以国家为先的优秀品格。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史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威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见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通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候,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独以身随我, 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史,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
B.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
C.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
D.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
A.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 |
B.布衣: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穿麻布衣服,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平民百姓为布衣。 |
C.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微是微音的变调,声调激愤。 |
D.食邑:指的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食邑又称封地。 |
A.萧何通晓法令,和刘邦交情深萧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刘邦还是老百姓的时候,萧何多次凭借手中的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萧何也常常帮助他 |
B.萧何有远见,做事有谋略。项羽带领诸侯火烧秦朝宫殷,刘邦之所以能详细了解天下的军事要冲、各地人口、贫富强弱以及百姓疾苦情况,得力于萧何完整得到秦朝的图书档案 |
C.萧何功劳很大,获得刘邦充分信任。汉王三年,刘邦和项羽在京县和索城间开战,相持不下,刘邦多次派人到关中慰劳萧何,可以看出刘邦对萧何的信任是超出其他人的。 |
D.萧何受到司马迁高度称赞。萧何在秦朝不过是文书小官,汉朝建立以来,他依靠帝、后两宫的支持,谨守自己职责。韩信、黥布等人都被杀,萧何的功勋显得更加灿烂。 |
(1)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fǔ)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节选选自《战国策》)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渲染了紧张气氛,为故事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
B.荆轲为取得樊於期的人头,他先激起樊对秦的仇恨,然后说明此举好处,最后说明了计划。 |
C.荆轲没有等到朋友,因遭太子的斥责不得不动身前往秦国刺杀,这为刺杀不成埋下了伏笔。 |
D.文章描写廷刺秦王场面时,多用急促短语,这样的表达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 |
【小题3】这是一篇悲剧性的故事,请结合相关内容简析情节的悲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