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史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威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见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通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候,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独以身随我, 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史,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B.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C.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D.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小题2】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
B.布衣: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穿麻布衣服,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平民百姓为布衣。
C.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微是微音的变调,声调激愤。
D.食邑:指的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食邑又称封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通晓法令,和刘邦交情深萧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刘邦还是老百姓的时候,萧何多次凭借手中的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萧何也常常帮助他
B.萧何有远见,做事有谋略。项羽带领诸侯火烧秦朝宫殷,刘邦之所以能详细了解天下的军事要冲、各地人口、贫富强弱以及百姓疾苦情况,得力于萧何完整得到秦朝的图书档案
C.萧何功劳很大,获得刘邦充分信任。汉王三年,刘邦和项羽在京县和索城间开战,相持不下,刘邦多次派人到关中慰劳萧何,可以看出刘邦对萧何的信任是超出其他人的。
D.萧何受到司马迁高度称赞。萧何在秦朝不过是文书小官,汉朝建立以来,他依靠帝、后两宫的支持,谨守自己职责。韩信、黥布等人都被杀,萧何的功勋显得更加灿烂。
【小题4】翻译。
(1)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8 09:17: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跟从。
B.庄则入为寿。寿:敬酒祝寿。
C.卮酒安足辞辞:推辞。
D.杀人如不能举举:全,尽。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遍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为人不忍”的一组是()
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③项王默然不应
④其意常在沛公也。 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⑥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③⑥D.③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亲自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向项羽谢罪,项羽不仅原谅了刘邦,而且当天就留刘邦同他饮酒。
B.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从座位的安排上可以项羽依仗军事优势而不可一世的骄横神态。
C.鸿门宴上,项庄拔剑起舞,并不是为了助兴,而是要趁机杀掉刘邦。
D.樊哙闯帐,揭开帷幕在西边站立,瞪眼看着项羽,头发直坚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了。由此可以看出樊哙的忠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増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从
B.臣死不避  且:并且
C.杀人如不能 举:列举
D.沛公起厕  如:到,往
【小题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樊哙勇猛粗犷、清醒机智,是本文中写得比较形象生动的一个人物。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以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体现了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满足项羽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的心理。
B.项庄接受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由于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吋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B.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C.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D.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意即侯爵。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侯字也可泛指诸侯,也用于对士大夫的尊称。
B.除服,指守丧期满,脱去丧服。封建时候的官员遇父母去世,要求为父母守孝,丧期结束才能脱去孝服继续任职。
C.亲,意为父母、双亲。结合全文来看,此处的亲,指聂政的母亲。
D.《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本纪、十二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B.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这个人。
C.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D.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至荥阳,诸败军皆会,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复大振。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北,与汉战荥阳南京、索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王之救彭城,追汉王至荥阳,田横亦得收齐,立田荣子广为齐王。汉王之败彭城,诸侯皆复与楚而背汉。汉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荣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注①未傅:未曾载入名册不符合兵役年龄的人。②黄屋:皇帝车上用黄缯做里子的车盖。③左纛(dào):皇帝车上用牦牛尾做的装饰物,设在车衡的左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汉王五诸侯兵 部:率领。
B.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 北:向北。
C.诸侯皆复楚而背汉 与:交往,归附。
D.见使者,惊愕曰 详:通“佯”,假装。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刘邦用计策对付项羽的一组是(  )
①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
②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
③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
④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
⑤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⑥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城一战,汉军被打得大败,在逃亡中又遭到楚军的追杀。汉王刘邦在路上只遇到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而父亲和妻子却被楚军俘获。
B.败逃到荥阳的刘邦,与追赶而来的项羽在京、索之间又决一死战,取胜后的刘邦趁机驻军荥阳,筑起两边有墙的甬道,和黄河南岸相连接,以取得敖仓的粮食。
C.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致使项羽不再信任范增,慢慢地把范增的权力剥夺了。
D.汉将纪信在危亡时刻设计帮助刘邦从成皋城中逃脱,而自己却被项羽俘虏后用火烧死。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
(2)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闲,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闲,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史记·孔子世家》

(二)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①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

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

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取材于《孔子家语》)

注释:①埃墨:灰尘、尘土。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城父   军:驻扎
B.从者病,莫能 兴:精神振奋
C.子贡以所货 赍:携带
D.穷改乎   节:操守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无论魏晋,不知有汉
B.予一贯之    夫夷
C.子贡以饭告孔子 向之
D.吾信回也    胡为乎遑遑欲何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色作。
子贡怒气发作。
B.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你认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又能够记得住的人吗?
C.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
他讥讽批评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
D.告籴于野人。
告诉村民哪里可以买到米。
【小题4】材料(二)结尾“二三子由此乃服之”一句中的“之”,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依据原文简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