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为之舟 芥:小草
B.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发怒,动气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者     阏:遏制,阻止
D.《齐谐》者,怪者也     志:记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南冥者,天池 风之积不厚
B.则风在下矣  是陋室
C.正色邪 远而无所至极邪
D.其负大舟也无力 时不至
【小题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鹏鸟要在海动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大风才能南飞。
B.文章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与之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C.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这是作者用来说明“小大之辩”的。
D.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了逍遥,它们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9 05:35: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段,完成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庄子《逍遥游》)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愤怒
B.《齐谐》者,怪者也 志:记载
C.而后乃今将南 图:计划
D.二虫又何知 之: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何年
B.①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则其负大翼无力
C.①之二虫又知 ②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D.①去六月息者也 ②云无心出岫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鲲鹏的形象以其大而逍遥,蜩与学鸠因其小而不逍遥。
B.齐谐中有鹏而无鲲,与第一段相比,相连而不显重复,显示庄子为文的变化多端。
C.第三段中议论紧扣前两段的叙述,读来言而有据,让人不得不叹服庄子的论辩能力。
D.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因其目标不同而准备有异,庄子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②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B.而后乃今风 培:凭
C.我决起而飞,榆枋而止 抢:触,碰
D.德合一君,而一国者 征:征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风积也不厚 二虫又何知!
B.覆杯水坳堂之上    彼致福者,
C.抟扶摇上者九万里  夫列子御风
D.去六月息者也 游无穷者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之苍苍,其正色
B.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
C.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D.虽然,犹有未树也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第一段中写鹏南飞需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类比,是为了表明万物皆有所待,它们都是不自由的。
B.作者以行路备粮作比喻是为了反驳蜩与学鸠对鹏的嘲讽,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是有所待的,只不过有“小大之辩”罢了。
C.最后一段中作者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的人的具体论述,阐明了只有人类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D.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本文即突出体现了这一点。

同类题4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问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1)(① )然(② )然,奏刀(③ )然,莫不(④ )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⑤ )。

文惠君曰:“嘻,(⑥ )哉!技(⑦ )至此(⑧    )?”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⑨ )也,进乎(⑩ )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⑪ )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2)良庖(⑫ )更刀,割也;(⑬ )庖月更刀,折也。今臣(⑭ )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3)虽然,每至于(⑮ )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⑯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⑰  )刀而(⑱ )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11)无非(______________)(12)(______________)(13)(______________)(14)(______________)
(15)至于(______________)(16)(______________)(17)(______________)(18)(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小题3】下列对文章第3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技巧发展的第二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牛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
B.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
C.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D.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术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
【小题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完成下表,举例进行分析。
说理方法
举例
层层推进
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
善用比喻
庄子以庖丁解牛比喻_________。
善用对比
用庖丁解牛____________做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
 

同类题5

(一)课内文言文检测
庖丁为文惠王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枝经肯綮之末未尝微碍,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批大郤,导大窾 导:指导
C.如土委地   委:卸落
D.善刀而藏之 善:拭擦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之所好者道也  与可之教予如此
B.进乎技矣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吾见其难为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函梁君臣之首B.且箱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C.不霁何虹D.良庖岁更刀
【小题4】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示例:技经肯肇之未尝
A.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B.惟兄嫂是依
C.异乎三子者之撰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②是故燕最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