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诸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伸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请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于是焉河伯始其面目(________) (2)于时也(________)
(3)乃知尔(________)  (4)人九州(________)
【小题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两涘渚崖之间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③野语有之曰
④我之谓也   ⑤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⑥今吾睹子之难穷也
A.①②/③⑤/④/⑥B.①②⑤/③/④/⑥
C.①②⑤/③/④⑥D.①②⑤/③④/⑥
【小题4】文中划线句体现了河伯怎样的心理变化?
【小题5】请根据文中的有关内容,归纳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请结合第二段的内容,任选一个角度简析北海若是如何说理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0 07:49: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奠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技至此乎 盖:何,怎样
C.经肯綮之未尝 技:技术
D.如土地   委:卸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足之履,膝之所踦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
B.进技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C.其固然 利乘便
D.善刀藏之 爱其子,择师教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小题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小题5】庖丁解牛的故事谈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

庖丁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砉然向然,奏刀骋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日:“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日:“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竅,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辄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谍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日:“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B.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D.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
B.《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经首》相传为尧时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
C.“文惠君”为谥号。“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而给予的称号。
D.庄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也叫《南华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其后学所著,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描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的神态动作。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心满意足的神态跃然纸上。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庖丁解牛》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庖丁解牛》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老聃死,秦佚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爱,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①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②之县解。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注】①适,偶然。②帝,天,万物的主宰。
【小题1】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佚之   吊:吊丧
B.必有不言而言   蕲:祈求,希望
C.古者谓之天之刑   遁:逃避,违反
D.安时而处顺,哀不能入也   乐:音乐
【小题2】比较下列句式特点,找出与“然则吊焉若此”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C.而莫之夭阏者
D.何以伐为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庄子认为人体秉承于自然,方才有生死,如果好生恶死,这就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
B.在庄子看来,忧乐不能入,死生不能系,做到“安时而处顺”,就自然地解除了困缚,犹如解脱了倒悬之苦。
C.庄子本人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与《逍遥游》所表现的哲学思想迥异。
D.老聃和秦佚都把生死看得很轻,在秦佚的眼里老聃的弟子也应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但如此伤心地长久哭泣,显然哀痛过甚,有失老聃的遗风。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2)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之。太子悝患之,慕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襄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衰,诸侯之 谋:为……谋划
B.请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 趋:特指礼貌性的小步快走
D.王乃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B.诸侯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C.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D.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说他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由此可知庄子实际上具有高超的剑术。
B.庄子善于辩论,他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三种,并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之剑实际是天子之剑。
D.本文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3)夫子休,就舍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