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齐宣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民也。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今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B.然后从而刑之,是民也 罔:没有
C.故民之从之也      轻:容易
D.俯不足以妻子 畜:养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吾妻死年所手植也
B.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龟玉毁椟中
C.有仁人在位 激于义而死者也
D.今制民之产 其下圣人亦远矣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先阐述“王道之始”的做法,然后指出“王道”的根本措施,最后批评统治者的错误做法,从而阐述了他的治国之道。
B.乙文中孟子认为国君如果不能制恒产以养民,等百姓犯了罪再去处罚,这是“罔民”;并顺势劝导齐宣王要制民之产,安定民生。
C.孟子论辩时善于把握对方心理,连用数量词将宏伟蓝图生活化、具体化,极具诱惑力;同时用语短促有力,善用排比,气势恢宏。
D.孟子善用比喻论证,如选文中所用“非我也,兵也”以及“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等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而深刻。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8 08:49: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王笑而不言。

……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C.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小题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春秋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世称“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
B.《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C.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一般指今天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D.太山,即泰山,位于今山东省,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北海,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的“四海”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样意思。
B.选文中所说的“不为”和“不能”,是指国君不推恩与百姓,也就是对百姓不实行仁政。
C.孟子主张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够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以“礼义”来引导民众。
D.梁惠王问政于孟子,孟子用比喻手法,以理喻之,并以情动之,表达仁政理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2)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同类题3

阅读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今恩足以及禽兽 及 :到达
B.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诸:之于
C.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过:过错
D.权,然后知轻重 权:称一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D.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小题3】下列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
A.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我不是吝惜钱财而用羊换掉牛的,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B.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译: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这就是夫子您说的吧。
C.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译: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因为不用目力;老百姓没有被爱护,是因为不肯施恩德。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小题4】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
A.”保民而王”是孟子提出的中心论点,可见孟子认为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
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齐宣王“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C.孟子用启发式解决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他告诉宣王只要有不忍之心,不用再做什么就能达到称王的目的。
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说明了“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体现了孟子长于比喻的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A.弃甲兵而走   曳:拖着。
B.直不百步耳     直:只是,不过。
C.罟不入洿池   数:读作cù,数量多。
D.王无岁 罪:归罪,归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而已 ②不入虎穴,得虎子
B.①斧斤时入山林    ②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C.①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②以其无礼
D.①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走     ②朝济昔设版焉
【小题3】下列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之以桑
B.七十者帛食肉
C.吾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序八州而同列
【小题4】与“是何异刺人而杀之”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小题5】默写出文中横线上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注  ①葛:古诸侯国名。②旄倪:老人和幼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桀,武王伐纣 放:释放
B.仁者谓之贼   贼:伤害、毁弃
C.五旬而之     举:攻取
D.诛其君而其民 吊:慰问
【小题2】下列有关孟子的知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B.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C.《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政治观点等。
D.孟子的主张有“性本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省刑罚,薄税敛”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百姓的敌人。
C.战胜燕国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
D.《书》中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国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2)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