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外国文学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形容词的活用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居域中之大
(3)则思正身以黜恶
(4)择善而从之
(5)不念居安思危
(6)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7)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1)克
能克终者盖寡
既克,公问其故
克已奉公
(2)诚
必竭诚以待下
诚能见可欲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信
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手拈来
①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家世衣冠。晖早孤,有气决。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
②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以财货污君。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
③帝欲严宿卫,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
④晖好节概,有所拔用,皆厉行士。吏人为之歌曰:“强直自遂,南阳朱季。吏畏其威,人怀其..惠。”数年,坐法免。
⑤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 .
⑥晖与同郡陈揖交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及司徒桓虞为南阳太守,召晖子骈为吏,晖辞骈而荐友。虞叹息,遂召之。其义烈若此。
(节选自《后汉书》)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童子内刀(_______)
(2)有所拔用(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强直自遂(________)
A.进荐 B.深远 C.前进 D.成功
(2)乡党讥其介(________)
A.坚定 B.特异 C.次一等 D.孤傲
【小题3】第⑥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晖与同郡陈揖交/普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
A.晖与同都陈揖交/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 |
B.晖与同郡陈揖交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 |
C.晖与同郡陈揖交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 |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
【小题5】对第②段中朱晖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慷慨大方 | B.刚正不阿 |
C.恪守职责 | D.讲求道义 |
答段缝书
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
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日:“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耶?巩之迹固然耶?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巩固有以教某也。其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某家,皇皇焉求相切刷,以免于悔者略见矣。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规之从则已,固且为文字自著见然后己邪,则未尝也。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日:“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日:“国人皆日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匡章,通国以为不孝,孟子独礼貌之。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作文粗道其行 粗略 |
B.见谓有党 偏袒 |
C.于罪之中有足矜者 顾惜 |
D.如不循其情而诛焉 谴责 |
A.亲友惴畏焉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
B.岂不得为贤者哉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为之辞 |
C.则无之焉而不谤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
D.如惑于众人 故燕王欲结于君 |
A.本文是作者写给段缝的一封书信,当时有人传曾巩与其兄不和,作者劝段缝不要轻信人言,人云亦云。 |
B.作者肯定曾巩的文章和议论水平,同时也认为他是个遵守孝道的人。 |
C.作者认为天下贤者总是不断地遭受诽谤,主要是因为贤人自有操守,不愿与愚者同流。 |
D.综观全文,结构清晰,驳斥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既表达了作者对曾巩的信任,同时引用孔孟的话表明观人要有自己的主张,不能被外界迷惑。 |
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巩固有以教某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
(2)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
(柳)謇之,字公正,仪容甚伟,风神爽亮,进止可观。为童儿时,周齐王遇之于途,异而与语,大奇之,因奏为国子生。以明经擢第,拜宗师中士,转守庙下士。武帝尝有事太庙,謇之读祝文,音韵清雅,观者属目。帝善之,擢为宣纳上士,寻迁内史舍人,历兵部、司勋二曹侍郎。朝廷以謇之有雅望,善谈谑,又饮酒至一石不乱,由是,每梁、陈使至,辄令接对。出入十余年,每参掌敷奏。会吐谷浑来降,朝廷以宗女光化公主妻之,以謇之兼散骑常侍,送公主于西域。及突厥启人可汗求和亲,复令謇之送义成公主于突厥。前后使二国,得赠马二千余匹,杂物称是,皆散之宗族,家无余财。出为肃、息二州刺史,俱有惠政。炀帝践祚,复拜光禄少卿。时元德太子初薨,朝野注望,以齐王当立。帝方重王府之选,拜为齐王长史。帝法服临轩,命齐王立于西朝堂,遣吏部尚书牛弘、内史令杨约、左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从殿廷引謇之诣齐王所,西面立。弘宣敕谓齐王曰:“我出蕃之初,时年十二。先帝立我于西朝堂,乃令高颎、虞庆则、元旻等从内送王子相于我。诫我曰:‘以汝未更世事今令子相作辅于汝事无大小皆可委之无得昵近小人疏远子相若从我言者,有益于社稷,成立汝名行;如不用此言,唯国及身,败无日矣。’吾受敕,不敢失坠。微子相之力,吾几无今日矣。若与謇之从事,一如子相也。”又敕謇之曰:“今以卿作辅于齐,副朕所望。若齐王德业修备,富贵自当钟卿一门。若有不善,罪亦相及。”时齐王擅宠,乔令则之徒,深见昵狎,謇之虽知其非,不能匡正。及王得罪,謇之竟坐除名。及帝幸辽东,召检校燕郡事。卒于洭口。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汝未更世事/今令子相作辅/于汝事/无大小/皆可委之/无得昵近小人/疏远子相/ |
B.以汝未更世事/今令子相作辅于汝/事无大小/皆可委之/无得昵近小人/疏远子相/ |
C.以汝未更世事/今令子相作辅于汝事/无大小/皆可委之/无得昵近小人/疏远子相/ |
D.以汝未更世事/今令子相作辅于汝/事无大小/皆可委之/无得昵/近小人疏远子相/ |
A.擢第指科举考试及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称为“第”,“擢”有提拔,提升之意。 |
B.祝文作为古代拜祭神灵或祖先的文辞,内容以祭拜神灵、告慰先祖、祈求庇佑为主。 |
C.中国古代对人的死亡在说法上有尊卑之分,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 |
D.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神灵,也指国家,其中“社”为谷神,“稷”为土神。 |
A.柳謇之举止大方,展现不凡气度。他仪态容貌魁伟,风度神采清爽明亮,担任守庙下士时,奉命朗读祝文,获得听众的赞赏。 |
B.柳謇之善于言辞,颇有外交才能。他有声望,口才好,加上酒量不错,所以每次梁、陈使者到来,朝廷就让他负责接待事宜。 |
C.柳謇之不慕富贵,愿意分享财物。他担任肃、息两州刺史时,送公主出嫁得到的马匹等物品都分给族人,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 |
D.柳謇之深得重用,受命辅佐齐王。隋炀帝挑选柳謇之辅佐齐王的品德和学业,举行隆重的宣旨仪式,并叮嘱柳謇之要担起重任。 |
(1)为童儿时,周齐王遇之于途,异而与语,大奇之,因奏为国子生。
(2)时齐王擅宠,乔令则之徒,深见昵狎,謇之虽知其非,不能匡正。
画网巾先生传
(清)戴名世
先生者,其姓名爵里皆不可得而知者也。携仆二人,皆仍明时衣冠,匿迹于邵武、光泽山寺中。亭颇闻于外,而光泽守将吴镇使人掩捕之,逮送邵武守将池凤阳。凤阳皆去其网巾①,留于军中,戒部卒谨守之。先生既失网巾,盥栉毕,谓二仆日:“衣冠者,历代各有定制,至网巾则我太祖高皇帝创为之也。今吾曹国破即死,讵可忘祖制乎!汝曹取笔圣来,为我画网巾额上。”于是二仆为先生画网巾,画已,乃加冠,二仆亦互相画也,日以为常。军中皆哗笑之,而先生无姓名,人皆呼之曰画网巾云。
岁庚寅②夏,四营兵③溃于邵武之禾坪,池凤阳诡称先生为阵俘,献之提督杨名高。名高军至泰宁,从槛车中出先生,谓之曰:“若及今降我,犹可以免死。”先生日:“吾旧识王之纲,当就彼决之。”王之纲者,福建总兵,破四营有功者也。名高喜,使往之刚所。之纲曰:“吾固不识若也。”先生日:“吾亦不识若也,今特就若死耳。”之纲穷诘其名,先生曰:吾忠未能报国, 留姓名则辱国;智未能保家,留姓名则辱家:危不即致身,留姓名则辱身。军中呼我为画网巾,即以此为吾姓名可矣。”之纲曰:“天下事已大定,吾本明朝总兵,徒以识时变,知天命,至今日不失富贵。若一匹夫,倔强死,何益?且夫改制易服,自前世已然。”因指其发而诟之日:“此种种④者不肯去,何也?”先生曰:“吾于网巾且不忍去,况发耶!”之纲怒,命卒先斩其二仆。群卒前摔之,二仆瞋目叱曰:“吾二人岂惜死者!顾死亦有礼,当一辞吾主人而死耳。”于是向先生拜,且辞日:“奴等得事扫除泉下也!”乃欣然受刃。之纲复谓先生曰:“若岂有所负耶?义死虽亦佳,何执之坚也。”先生曰:“吾何负?负吾君耳。一筹莫效而束手就擒,与婢妄何异,又以此易节烈名,吾笑乎古今之循例而负义者,故耻不自述也。”遂被戮于泰宁之杉滓。泰宁诸生谢韩葬其骸于郊外杉窝山,题曰:“画网巾先生之墓”,而岁时上家致祭不缀。
[注]①网巾:以丝结网为巾,用以裏发,始于明代。②庚寅:顺治七年(1650)。③四营兵:清初,活动在江西、福建一带明军的余部。④种种:头发短的样子。【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凤阳皆去其网巾 去:离开 |
B.之纲穷诘其名 穷:穷究 |
C.且夫改制易服 易:改变 |
D.因指其发而诟之 诟: 诟骂 |
A.“画网巾”先生被逮捕后,让仆人在自己额上画网巾,表示不忘明朝祖制,说明“画网巾”先生心系故国。 |
B.面对旧识王之纲的威逼,“画网巾”先生效忠明王朝的决心始终不动摇,表现了他的铮铮铁骨。 |
C.文中写“画网巾”先生二仆“欣然受刃”和明降将王之纲的言行,意在衬托“画网巾”先生的形象。 |
D.作者叙述了一个“其姓名爵里皆不得而知”的明朝遗民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画网巾”先生的赞叹之情。 |
(1)吾本明朝总兵,徒以识时变,知天命,至今日不失富贵。
(2)吾笑乎古今之循例而负义者,故耻不自述也。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清军御史李立勾军暴,同知张徽承立指,动以酷刑抑配平人。钟疏免百六十人,役止终本身者千二百四十人。属县逋赋四年,钟请量折以钞,为部议所格,然自是颇蠲减。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钟之后李从智、硃胜相继知苏州,咸奉敕从事,然敕书委寄不如钟矣。
《明史•卷一六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
B.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
C.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
D.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
A.纲运:从唐代起施行的成批运送大宗货物的办法,如花石纲、生辰纲等。 |
B.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官员任免、考核、调动,科举考试等。 |
C.中使:原指皇帝从宫中派出的使者,后多只太监,又称中官、中监、中贵。 |
D.秩满:指官吏任期届满。一般十年为一秩,所以古代官员一般任期为十年。 |
A.宣德五年,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适逢苏州等地官员缺漏,况钟重用了蹇义、胡濙等人,升任苏州知府。 |
B.苏州、松江曾经赋税繁重,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 |
C.况钟虽然出身于武将,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 |
D.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在他之前任苏州知府的都不能像他一样。他死以后,百姓为其设立了祠堂。 |
(1)属县逋赋四年,钟请量折以钞, 为部议所格,然自是颇蠲减。
(2)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