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陆象先器识沉邃,举制科高第,为扬州参军。时吉项与元方①同为吏部侍郎,项擢象先为洛阳尉,元方不肯当。项曰:“为官择人,岂以吏部子废至公邪?”卒以授。俄监察御史。初,太平公主②谋引崔湜为宰相,湜曰:“象先人望,宜干枢近,若不者,湜敢辞。”公主不得已为言之,遂并知政事。然其性恬静寡欲,议论高简,为时推向。湜尝曰:“陆公加于人一等。”公主既擅权,宰相争附之,象先未尝往谒。及谋逆,召宰相议,曰:“宁王长,不当废嫡立庶③。”象先曰:.“帝得立,何也?”公主曰:“帝有一时功,今失德,安可不废?”对曰:“立以功者,废必以罪。今不闻天子过失,安得废?”公主怒,更与窦怀贞等谋。公主卒诛死。时象先坐为公主所进,将同诛,玄宗遽召免之。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保护功,封兖国公。初,难作,睿宗④御承天楼,群臣稍集,帝麾曰:“助朕者留,不者去!”于是有投名自验者。事平,玄宗得所投名,诏象先收按,象先悉焚之。帝大怒,欲并加罪。顿首谢曰:“赴君之难,忠也。陛下方以德化天下,奈何杀行义之人?故臣违命,安反侧者。”帝寤善之时穷治公主党与象先密为申救保全甚众出为剑南按察使为政尚仁恕。司马韦抱真进谏曰:“公当峻扑罚以示威,不然,民慢且无畏。”答曰:“政在治之而已,必刑法以树威乎?”卒不从,而蜀化。累迁蒲州刺史。小吏有罪,诚遣之。大吏白争,以为可杖。象先曰:“人情大抵不相远,谓彼不晓吾言邪?必责者当以汝为始。”大吏惭而退。尝曰:“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第澄其源,何忧不简邪?”故所至民吏怀之。卒,年七十二,赠尚书左丞相,曰文贞。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

[注]①元方;陆象先的父亲。②太平公主:唐睿宗的妹妹,受其母武则天宠爱,权倾一时。713年因谋反被唐玄宗赐死,其党羽被处死的达数十人。③废嫡立庶:宁王是嫡长子,李隆基是庶子。④睿宗:此时已退位,他对太平公主的政变持支持态度。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内容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寤善之/时穷治公主党/与象先密为/申救保全甚众/出为剑南按察使/为政尚仁恕
B.帝寤善之/时穷治公主党与/象先密为申救/保全甚/众出/为剑南按察使/为政尚仁恕
C.帝寤善之/时穷治公主党与/象先密为申救/保全甚众/出为剑南按察使/为政尚仁恕
D.帝寤善之/时穷治公主党/与象先密为申救/保全甚/众出/为剑南按察使/为政尚仁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为唐朝官职。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六部的长官称为侍郎,正三品,副官为尚书。
B.迁,表示官职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左迁”是降职,“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C.“谥”指谥号,谥号是我国古代,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表现,给他另起的称号。
D.“高第”这一说法与科举制度有关。明清时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其中殿试是由皇帝主试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象先声望卓著,深受人们推崇。太平公主想推荐崔湜为相,崔湜认为陆象先很有声望,如果他没有拜相,自己不敢为相,太平公主只得同时推荐陆象先为相。
B.陆象先为官正直,敢于发表己见。太平公主专权,陆象先不依附她;太平公主以立嫡长子为由想废掉唐玄宗,陆象先认为唐玄宗没有过错不应废除他的皇位。
C.陆象先为政宽仁,受到民吏爱戴。有人建议用严酷的刑罚树立威信,他没有接受;对犯了罪的小官吏也宽容以待。因而,陆象先所到之处百姓和官吏都怀念他。
D.陆象先很有胆略,暗中保护多人。唐玄宗得到对唐睿宗表忠心的名单,命陆象先搜捕,陆象先却将名单烧毁,并暗中保护了许多人,因此被贬为剑南按察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主卒诛死。时象先坐为公主所进,将同诛,玄宗遽召免之。
(2)小吏有罪,诚遣之。大吏白争,以为可杖。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则天皇后武氏,讳瞾,并州文水人也。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①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复进号宸妃。永徽六年,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高宗称天皇,武后亦称天后。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

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大帝崩,皇太子显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既而篡夺,是日,自临朝称制。嗣圣元年春正月甲申,改元。秋七月,突厥骨笃禄、元珍寇朔州,彗星见西北方,长二丈余,经三十三日乃灭,九月,大赦天下,改元为光宅。初置匦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由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

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皇太后大悦,号其石为“宝图”,擢授同泰游击将军。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载初元年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大赦天下,赐酺七日。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

神龙元年春正月,大赦天下。冬十一月壬寅,则天将大渐②,遗制归陵,令去帝号,称大圣皇后;是日,崩于上阳宫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谥曰则天大圣皇后。

(节选自《旧唐书本纪六》,有删减)

注释:①大帝:唐高宗;②大渐:病危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
B.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
C.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
D.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已”是以干支来纪日,“嗣圣元年”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B.“朔”指农历每月的初一,《赤壁赋》中“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十五日。
C.古代对于官职的授予和升降各有专称,这里“擢授”是“提升”的意思。
D.“嗣”的本义是继承王位,“皇嗣”在这里指皇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则天兼具美貌才干。14岁因美貌而被太宗召进宫封为才人;后又被高宗立为皇后,她辅政数十年和高宗并称“二圣”。
B.武则天对天命心存敬畏。突厥寇境,彗星出现一个多月才消失,于是武则天大赦天下,并改易年号。
C.武则天善于体察民情、听取民意。在朝堂设木匣子听任百姓上书言事时投递,也方便自己了解民间疾苦、政事善恶。
D.武则天施政宽仁深得民心。她多次大赦天下,但死后却被勒令去除帝号,恢复原来的皇后名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
(2)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因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C.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D.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战国时除秦外,齐、楚、燕、赵、韩、魏六国都在崤山以东,故“山东”亦代指六国。
B.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政治家、改革家,他在秦国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C.乘,在古代指兵车。包括一车四马。“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指的就是兵车。
D.盟、约,战国时,为抵抗强秦,齐、楚、燕、赵、韩、魏订立合纵盟约,这一战略主张由苏秦提出并极力促成。
【小题3】下列对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的比较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他认为六国应该施行的策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提出“弊在赂秦”,主要是说韩、魏、楚三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赂秦”,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了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诚当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六国论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非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诈虞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虛岁。向使有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共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辩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之人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茶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有形便之利如秦者 擅:擅长
B.彼岂不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   逆:预先
C.其心特苟以一时之富贵 弋:取,获得
D.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 遑:闲暇
【小题2】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当 是 时 东 诸 侯 之 立 国 也 非 有 能 愈 于 秦 者 也 其 溺 于 攻 伐 习 于 诈 虞 强 食 而 弱肉 者 视 秦 无 异 也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2)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小题4】从苏洵和苏辙各自所写的《六国论》及本文来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感二鸟赋并序

韩愈

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愈东归。癸酉,自潼关出,息于河之。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见行有笼白乌、白鸜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因窃自悲,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不干戈耒耜、攻守、耕获之勤。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其行己不敢有愧于道,其闲居思念前古当今之故,亦仅志其一二大者焉。选举于有司,与百十人偕进退,曾不得名荐书,齿下士于朝,仰望天子之光明。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故为赋以自悼,且明夫遭时者,虽小善必达;不遭时者,累善无所容焉。其辞曰:

吾何归乎!吾将既行而后思。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出国门而东,触白日之隆景;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过潼关而坐息,窥黄流之奔猛;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入幸;惟进退之殊异,增余怀之耿耿;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余生命之湮呃,曾二鸟之不如;汩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饱食其有数,况策名于荐书;时所好之为贤,庸有谓余之非愚。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古人,独怊怅于无位。惟得之不能,乃鬼神之所戏;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潼关出,息于河之  阴:水的北面
B.不干戈耒耜  识:知道,懂得
C.且明夫遭时者 遭时:遇到好时机
D.出国门而东 骛:奔驰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仰望天子之光明    险远,则至者少
B.反得蒙采擢荐进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盍求配古人 辇来
D.惟得之不能 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作者的经历以及此时的心境等内容,表明作者是带着怀才不遇的心情离开长安的。
B.在文中,作者揭露了一种社会现实:封建统治者搜集稀罕之物供自己享乐,谗佞的官员到处搜夺珍奇异物进献给朝廷,以求得皇帝的宠幸。
C.作者离开长安是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选择,他在京城里连生存都成问题,借此表明了他的坎坷遭遇和愤激之情。
D.“庶无羡于斯类”表明作者并不是真的要和鸟相比,不想像鸟那样“蒙恩而入幸”,被人当作玩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行有笼白乌、白鸜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菜官,使使者进于天子。”
(2)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唐太宗论

苏辙

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贞观之间,天下既平,征伐四夷,灭突厥,夷高昌,残吐谷浑,兵出四克,务胜而不知止。最后亲征高丽,大臣力争不从,仅而克之,其贤于隋氏者,幸一胜耳。而帝安为之,原其意,亦欲夸当世、高后世耳。太子承乾既立十余年,复宠魏王泰,使兄弟相倾。承乾既废,晋王,嫡子欲立泰,而使异日传位晋王,疑不能决,至引佩刀自刺,大臣救之而止。父子之间,以爱故轻予夺,至于如此。

帝尝得秘谶,言唐后必中微,有女武代王。以问李淳风,欲求而杀之。淳风曰:“其兆既已成,在宫中矣。

天之所命,不可去也。徒使疑似之戮,淫及无辛,且自今已往四十年,其人已老,老则仁。虽受终易姓,必不能绝李氏,若杀之复生壮者,多杀而逞,则子孙无遗类矣。”帝用其言而止。然犹以疑似杀李君羡。夫天命之不可易,惟修德或能已之,而帝欲以杀人弭之,难哉!

帝之老也,将择大臣以辅少主。李起于布衣,忠力劲果,有节侠之气,尝事李密,友单雄信。密败,不忍以其地求利。密死,不废旧君之礼。雄信将戮,以股内啖之,使与俱死。帝以是为可用,疾革,谓高宗:“尔于无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即授以仆射。”高宗从之。及废皇后,立武昭仪,召与长孙无忌、褚遂良计之,称疾不至。帝曰;“皇后无子,罪莫大于绝嗣,将废之。”遂良等不可。他日见,帝曰:“将立昭仪,而顾命大臣皆以为不可,今止矣。”曰:“此陛下家事,不须问外人。”由此废立之议遂定。,匹夫之侠也,以死徇人不以为难,至于礼义之重,社稷所由安危,不知也。而帝以为可以属幼孤,寄天下,过矣!且使信贤,托国于父,竭忠力以报其子,可矣。何至父逐之,子复之,而后可哉!挟数以待臣下,于义既已薄矣。凡此皆不知道之过也。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故楚昭王惟知大道,虽失国而必复。太宗惟不知道,虽天下既安且治,而几至于绝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B.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C.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D.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代”,在文中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B.“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用年号纪年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C.“布衣”,布制的衣服,指衣着俭朴;借指平民,布衣为古代庶人之服,故名。
D.“昭仪”,中国古代后宫嫔御的一种。始置于西汉元帝时期,位同丞相,爵比诸侯,北魏亦沿用。自魏晋至明均曾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唐太宗能“任贤使能”“恭俭节用”,是夏、商、周三代以来难得的贤君。
B.作者认为唐太宗亲征高丽就是想要在当世被人夸耀,并且提高自己在后世的影响。
C.作者认为唐太宗不注意修养德行,却听信李淳风的话杀了李君羡,是难以改变“女武代王”的天命的。
D.作者认为李虽能尽忠效力,却是一个“匹夫之侠”,唐太宗却认为可以把少主及天下托付给他,这实为唐太宗的过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
(2)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 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 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二年(己酉年)二月,拜参知政事。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欧阳修乞致仕,冯京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程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 (帝)乃听之。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

注:①畀bì:给予。②忮 zhì:刚愎、狠戾。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
B.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
C.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
D.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舞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在散文领域,他与柳宗元、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B.“太子”成为皇位继承人独有的称呼是在汉以后。我国古代多数朝代的承袭制度以“立嫡立长”为原则,有时候也参照“立子以贤”的原则。
C.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己酉,干支之一。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以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依次相配用以纪年的一种纪年方法,每六十年为一个循环周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爱好读书,文采出众。他从小喜欢读书,有过目不忘之才,而且文思敏捷,文章精妙,深受曾巩和欧阳修的推崇。
B.王安石广受赞誉,声名远播。不俗的文才、品行和见识,为王安石引来广泛的赞誉,很多士人,甚至皇帝都很想结识他。
C.王安石为推行变法态度强硬。他遇到事情不考虑是否可行,而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自然灾变、祖宗的法令制度以及流言蜚语在他看来都可以不必在意。
D.王安石曾受器重,终被冷落。王安石被宋神宗器重,委以参知政事之职,但是由于他招致了天下大旱,所以最终遭到贬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七年春,天下久早,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乃置酒,大会宾客。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请救于魏。公子数请魏王,王畏秦,终不听。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公子从其计。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晋鄙听,大善;不听,可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公子遂行。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十七》)

注:嚄唶:huò z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单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B.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C.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D.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B.信陵君即魏无忌,与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C.虚左,春秋战国以左为卑,文中候生是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地位低下,所以让候生坐左边卑位。
D.兵符,指古代传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文中兵符制成两半,右半留于国君,左半交于统帅。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信陵君礼贤下土,尊重侯赢。公子亲自去迎接身份低微的大梁夷门守门人侯生,并且陪同侯生去市屠中见他的朋友朱亥。
B.信陵君重情重义,力救赵国。秦国攻邯郸,魏王畏惧秦国,不敢发兵救赵,公子估计不能从魏王处搬得救兵,但毅然前往赵国。
C.信陵君急人所急,帮助如姬。如姬为公子伤心哭泣,于是公子派门客斩杀她仇人,获得她的敬重,所以如姬愿意为公子盗取兵符。
D.信陵君爱才惜才。不忍杀晋鄙,侯生说如果晋鄙不听命令就可击杀他,晋鄙是魏国叱咤风云的名将,公子不忍心,流下了眼泪。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2)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方庆善《三礼》之学,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曰:“掌纶诰之选也。”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坚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坚上表曰:“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坚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坚以蛮夷生梗,可以羁縻属之,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睿宗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嶲路由是历年不通。

坚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坚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曰:“非敢求高,盖避难也。”及羲诛,坚竟免深累。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子少保,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徐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B.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C.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D.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驾,天子的代称。古代对帝王的称呼很丰富,尊称有陛下、殿下、圣驾、天子、寡人等。
B.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白露之后,在9月22、23或24日,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一样长。
C.岭表,指五岭以南地区。在中原人看来岭南地区在五岭之外,故名。类似说法有“江表”。
D.华夏,汉族先民或中原地区的古称,后泛指中华民族。古代对少数民族则称蛮、夷、戎、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坚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任。《三教珠英》依照徐坚等人的体例很快编写完成,徐坚也升任司封员外郎。
B.徐坚为人宽厚,敢于进谏。韦月将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被皇上下令处死。徐坚以有违《月令》为由,上表劝阻皇上。皇上最终接受劝谏,韦月将被无罪释放。
C.徐坚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在姚州西贰河蛮归降后,向朝廷请求修筑城池、征收重税,徐坚认为这样做得不偿失,提出反对建议,后来蛮人果然发生了叛乱。
D.徐坚主动避嫌,辞去要职。他的妻子是当时的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凭借这一有利条件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来岑羲被杀,他没有被过深连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
(2)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嶲路由是历年不通。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治罪。赵高治斯,榜千余,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辩,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寤而赦之。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地之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厚赋天下,不其费  爱:爱护
B.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 狱;牢狱
C.榜千余,不胜痛    掠:拷打
D.秦地之狭隘 逮:及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加费无益于民利者禁。  向使四君却客不内
B.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咎  与中子俱执
C.幸二世寤而赦之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茫然
D.吾忠死,宜矣 不以物喜,不己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在狱中想到关龙逢、比干、伍子胥这些才智过人的臣子都很忠诚,却被夏桀、商纣和夫差杀死,所以自己尽忠而死是应该的。
B.李斯认为二世治国无道,诛灭自己的兄弟自封为皇帝,残害忠良,重用奸臣,大规模修建阿房宫,对百姓横征暴敛,其治必不长久。
C.李斯在狱中上书时采用正话反说的手法,故意给自己罗列了七大罪状,以让奏书能够顺利地上报二世,希望二世能觉悟然后赦免他。
D.李斯虽遭受严刑拷打,但仍不顾一切以实情对答,他自恃有辩才且有功于朝廷,即使二世派人察看他也不改口供,终于获得二世的欢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
(2)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