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 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 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二年(己酉年)二月,拜参知政事。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欧阳修乞致仕,冯京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程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 (帝)乃听之。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

注:①畀bì:给予。②忮 zhì:刚愎、狠戾。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
B.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
C.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
D.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舞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在散文领域,他与柳宗元、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B.“太子”成为皇位继承人独有的称呼是在汉以后。我国古代多数朝代的承袭制度以“立嫡立长”为原则,有时候也参照“立子以贤”的原则。
C.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己酉,干支之一。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以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依次相配用以纪年的一种纪年方法,每六十年为一个循环周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爱好读书,文采出众。他从小喜欢读书,有过目不忘之才,而且文思敏捷,文章精妙,深受曾巩和欧阳修的推崇。
B.王安石广受赞誉,声名远播。不俗的文才、品行和见识,为王安石引来广泛的赞誉,很多士人,甚至皇帝都很想结识他。
C.王安石为推行变法态度强硬。他遇到事情不考虑是否可行,而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自然灾变、祖宗的法令制度以及流言蜚语在他看来都可以不必在意。
D.王安石曾受器重,终被冷落。王安石被宋神宗器重,委以参知政事之职,但是由于他招致了天下大旱,所以最终遭到贬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七年春,天下久早,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5 10:45: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董槐,庭植,濠州定远人。槐貌甚伟,广颡而丰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曰:“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槐心愧,乃益自摧折,学于永嘉叶师雍。
嘉定六年,登进士第,调靖安主簿。丁父忧去官。嘉定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者,郡捕系之狱,槐察其枉,以守,守曰:“为反者解说,族矣。”槐曰:“吏明知狱有枉,而挤诸死地以傅于法,顾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皆可杀乎?”不听。顷之,守以忧去,槐摄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
嘉熙元年,出知常州。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之偿,不为乱也。”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明日,乃捕首乱者七人戮诸市,而彦直之家。三年,知江州。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槐曰:“民,吾民也,发吾粟之,胡不可?”至者如归焉。
帝日乡用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工洊起,民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槐每奏,帝辄称善。宝祐三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槐自以为人主所拔,苟可以利安国家无不为,然务先大体。任人先取故旧之在疏远者,在官者率满岁而迁,嗜进者始不说矣。
景定二年,特授判福州、福建路安抚大使,固辞。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赠太子少师,谥文清。
(选自《宋史·董槐传》,有删改)
注①李全:南宋叛将。   ②请:军饷。   ③乡用:重用,信任。   ④洊(jiàn):再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槐察其枉,以守    白:报告
B.吾属将之偿 责:要求
C.发吾粟之  振:救济
D.民于征发  罢:停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
B.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
C.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
D.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在本名之外另取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古人幼时命名,男女到成年时便可取字。
B.丁父忧,指遭逢父亲丧事。封建社会,在职官员若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三年,守孝结束后即官复原职。
C.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古代丧葬礼隆重,耗费财力多,死者的上司、或亲戚朋友等常拿财物帮助丧家办理丧事。
D.薨,“死”的讳称。《礼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反映了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槐相貌堂堂,知错能改。他少时谈论事情,慷慨激昂,但他自视甚高,父亲对此很生气,他惭愧后也能及时改正错误。
B.董槐明察秋毫,为人正直。他在广德任职时,李桷受人诬陷被抓入狱,董槐与太守据理力争,最终太守上书为李桷翻了案。
C.董槐临危不乱,处事果断。常德发生兵乱,董槐查明事件原因后,当即斩杀了侵占士兵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兵乱得以平息。
D.董槐善待百姓,颇受赏识。任职江州时渡江而来的流民至者如归;皇帝经常向他询问事情,他每次上奏,皇帝都称赞很好。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
(2)槐自以为人主所拔,苟可以利安国家无不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章得象字希言,世居泉州。高祖仔钧,事闽为建州刺史,遂家浦城。得象长而好学,美姿表,为人庄重。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玉山县,迁本寺丞。真宗将东封泰山,以殿中丞签书兖州观察判官事,知台州,历南雄州,徙洪州。杨亿以为有公辅器荐之或问之亿曰闽士轻狭而章公深厚有容此其贵也得象尝与亿戏博李宗谔家一夕负钱三十万而酣寝自如。他日博胜,得宗谔金一奁;数日博又负,即反奁与宗谔,封识未尝发也。其度量宏廓如此。未几,召试,为直史馆、安抚京东,权三司度支判官,累迁尚书刑部郎中,使契丹,遂以兵部郎中知制诰。逾年,为翰林学士,迁右谏议大夫。帝谓得象曰:“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陕西用兵,加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兼枢密使,辞所加官。明年,以工部尚书为昭文馆大学士。庆历五年,拜镇安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封郇国公。徙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薨。故事,致仕官乘舆不临奠,帝特往焉。赠太尉兼侍中,谥文宪。皇祐中,改谥文简。得象在翰林十二年,章献太后临朝,宦官方炽,太后每遣内侍至学士院,得象必正色待之,或不交一言。在中书凡八年,宗党亲戚,一切抑而不进。仁宗锐意天下事,进用韩琦、范仲淹、富弼,使同得象经画当世急务,得象无所建明,御史孙抗数言之,得象居住自若。既而章十上请罢,帝不得已,许之。
(选自《宋史·章得象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杨亿以为有公辅器/荐之或问之/亿曰/闽士轻狭/而章公深厚有容/此其贵也/得象尝与亿戏博李宗谔家/一夕负钱三十万/而酣寝自如
B.杨亿以为有公辅器/荐之/或问之/亿曰/闽士轻狭/而章公深厚/有容此其贵也/得象尝与亿戏博李宗谔家/一夕负钱三十万/而酣寝自如
C.杨亿以为有公辅器/荐之或问之/亿曰/闽士轻狭/而章公深厚/有容此其贵也/得象尝与亿戏博李宗谔家/一夕负钱三十万/而酣寝自如
D.杨亿以为有公辅器/荐之/或问之/亿曰/闽士轻狭/而章公深厚有容/此其贵也/得象尝与亿戏博李宗谔家/一夕负钱三十万/而酣寝自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第,指古代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B.翰林学士,也简称翰林,供职于朝廷,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与休致、耆老、罢职等说法意思类似。
D.亲戚,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一般来说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得象颇受器重。真宗时,章得象曾奉命出使契丹,并升任右谏议大夫;后来章得象去世,皇帝又特地前去吊唁。
B.章得象气度非凡。章得象曾在李宗谔家玩博戏时赢了他一盒金子,过了段时间又输给李宗谔时发现盒子没有封条。
C.章得象为官清正。他的为官品行受到了皇帝的称赞,特别是在中书省时,没有亲戚因为私情而得到他的照顾。
D.章得象历任多职。他自科举进入仕途,做过大理评事、玉山县令、台州知州,在刑部、兵部、工部等多个官署任过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
(2)太后每遣内侍至学士院,得象必正色待之,或不交一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B.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而熟烂者也
C.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D.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调:一般指职务调动、调遣。类似的还有转、移、徙等,但文章结尾处的“黜”则是降职或免职。
B.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的谦称。
C.秩满:官吏任期届满。秩,指官吏的俸禄;又指官吏的官阶、品级。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年幼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改变习俗、建立法度,是当时最急需的。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C.王安石认为,经术是用来处理时务的,世人都以为经术不能处理时务是因为后世很多所谓的读书人,都是庸俗之人。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当政后就推行变法。虽然变法遭到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2)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翛,字翛然,涿州人也,登皇统二年进士第,由尚书省令史除问知霸州事。累迁刑部员外郎。坐请嘱故人奸罪,杖四十,降授泰定军节度副使。四迁大兴府治中,授户部侍郎。世宗谓宰臣曰:“王翛前为外官,闻有刚直名,今闻专务出罪为阴德,事多非理从轻,又巧幸偷安,若果刚直,则当应身以为国,履正以无偏,何必卖法以徼福耶?”寻命赈济密云等三十六县猛安人户,冒请粟三万余石,为尚书省奏夺官一阶,出为同知北京留守事。上曰:“人多言王翛能官,以朕观之,凡事不肯尽力,直一老奸耳。”
章宗即位,擢同知大兴府事,迁礼部尚书,兼大理卿。使宋还,会改葬太师广平郡王徒单贞。帝欲用前代故事,班剑、鼓吹,羽葆等仪卫。宰臣以贞与弑熙宗诛死,意难之。于是诏下礼官议。翛言:“晋葬丞相王导,给前后羽葆、鼓吹,武贲、班剑百人。唐以来,大驾卤薄有班剑,其王公以下卤簿并无班剑,兼羽葆非臣下所宜用,国朝葬大臣亦无之。”上怒曰:“典故所无,固可从,然用之亦不过礼。”一日,诏翛及谏议大夫兼礼部侍郎张暐诣殿门,谕之曰:“朝廷之事,汝谏官、礼官即当辨析。且小民言可采,朕尚从之,况卿等乎?自今议事,毋但附合尚书省。”
明昌二年,改知大兴府事。时僧徒多游贵戚门翛恶之乃禁僧午后不得出寺尝一僧犯禁皇姑大长公主为请翛曰奉主命即令出之立召僧,杖一百死,京师肃然。后坐故出人罪,复削官解职。明年,特授定海军节度使。谕旨曰:“卿赋性太刚,率意行事,乃自陷于刑。若殿年降叙,念卿入仕久,颇有执持,故特起于罪谪之中,授以见职,且彼岁歉民饥,盗贼多,须用旧人镇抚,庶得安治。勉尽乃心,以图后效。”未几,表乞致仕。上曰:“翛能干者,得力为多。”不许,复申请,从之。泰和七年,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金史·王翛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僧徒多/游贵戚门/翛恶之/乃禁僧午后不得出寺/尝一僧犯禁/皇姑大长公主/为请翛曰/奉主命即令出之
B.时僧徒多游贵戚门/翛恶之/乃禁僧午后/不得出寺/尝一僧犯禁/皇姑大长公主为请/翛曰/奉主/命即令出之
C.时僧徒多游贵戚门/翛恶之/乃禁僧午后不得出寺/尝一僧犯禁/皇姑大长公主为请/翛曰/奉主命/即令出之
D.时僧徒多/游贵戚门/翛恶之/乃禁僧午后不得/出寺/尝一僧犯/禁皇姑大长公主/为请翛曰/奉主命/即令出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凡是考中进上的,便可立即被朝廷授于官职。
B.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也称相国。
C.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往往有着意义上的关联。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概指官员辞职归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翛随心而为,太过率性。在赈济民户的过程中,他不知满足地多申请了三万多石的粟米,被尚书省参奏而降了一级官阶。
B.王翛处事果断,不惧权贵。有僧人违犯了禁令,他不顾皇上的姑母大长公主的求情,严行禁令,立即召来僧人,杖罚一百,致其死亡。
C.王翛个性刚直,颇有主见。在改葬太师时是否赐予班剑、鼓吹、羽葆等仪仗护卫上,他认为晋、唐朝在埋葬大臣时都没有用,因而太师改葬也不适合用。
D.王翛为人本真,优缺并存。优点让他颇受皇上赏识,累迁官职:缺点让他自陷于刑罚,屡遭贬官去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果刚直,则当忘身以为国,履正以无偏,何必卖法以徽福耶?
(2)且彼岁歉民饥,盗贼多,须用旧人镇抚,庶得安治。勉尽乃心,以图后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因留事金,弃疾得,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孝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德佑初,史馆校勘谢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
B.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
C.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
D.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筮仕,古人将出外做官,常先占卦问吉凶。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
B.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渐揽一区的军、民、财、政。宋建立时,权力被削弱,元朝时废除。
C.辟,指古代刑罚的一种同时也是任命官员的一种方式,由下而上,推荐选拔人才,授予官职。迁、调均指调动官职,迁一般指升官,左迁指降职。
D.江右,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古时以面朝南为准,左为东,右为西,因此,古人把此段长江之东称为“江左”,长江之西称为“江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僧人义端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辛弃疾说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请求以三天为期抓获义端,最终,辛弃疾斩下义端头颅,回到义军中。
B.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官职,同时任命耿京为天平节度使掌书记。
C.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府时,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盗贼横行,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并铲平大盗赖文政。
D.江右发生严重饥荒,辛弃疾前去督办赈灾工作,他抑制奸商,囤积粮食,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最终粮价降低,百姓得以度过饥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
(2)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