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单句的成分
- 复句的类型
- 句子的句式
- 修辞方法
- 选用句式
- + 标点符号
- 句号(。)
- 逗号(,)
- 顿号(、)
- 冒号(:)
- 问号(?)
- 感叹号(!)
- 引号(“”)
- 括号(())
- 破折号(——)
- 省略号(……)
- 书名号(《》)
- 间隔号(·)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说杂文,必说鲁迅;有了鲁迅,杂文才有说头,[甲]以鲁迅为标杆,杂文的写作至少要有两个要件:一是独立的写作姿态;一是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好的杂文总能给人以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惊喜,它能点醒我们沉睡的大脑,让那些似是而非、若有若无的念头与思绪一下子贯通,让我们的思想进入一种澄澉清明的状态。[乙]读鲁迅先生的《春末闲谈》,看到细腰蜂对小青虫耍的伎俩,便顿悟了专制文化的“要诀”,那就是要人们“不死不活”——不死,便可为其所驱使;不活,便可为其所奴役。对历史下这样的论断,没有拨云见日的思想穿透力,那是不可想象的;读这样直抵根基的杂文,内心不受冲击,那似乎也是不堪设想的。[丙]鲁迅把杂文比作“小小的显微镜”,它“也照秽水,也看脓汁”。杂文的价值,正在于它澈浊扬清,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小题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杆 | B.醍醐灌顶 | C.对 | D.不堪设想 |
A.甲 | B.乙 | C.丙 |
①勤劳的徽州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徽州文化,引领风骚将近千余年。②徽州文化对人们并不陌生,一提起它,人们总以“博大精深”相称。③所谓“博大”,指其取得的辉煌成就几乎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思想哲学、语言文字、科技工艺等各个领域都有上乘表现,而且自成体系;④所谓“精深”,是说徽州文化的水平并不是一般性的,其所展现出的丰富的内涵、鲜明的特色,不仅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而且彰显了地方特色。⑤徽州文化集中体现了当时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异彩纷呈,贡献巨大。⑥那么,如此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历史发展轨迹又是怎样的呢?⑦我认为,徽州文化是在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中逐步形成的。
序 号 | 修 改 |
| |
| |
| |
①杜甫草堂博物馆1997年依据杜诗描写并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重建了茅屋故居,还原了杜甫当时居住的环境。②在这样的茅屋里,杜甫创作了240余首诗歌流传至今,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堪称经典。③茅屋故居自建造至今已大修过两次,上次是2005年。④这次修复于2015年1月12日开始,是10年来规模最大的。⑤这次修复主要是对茅屋故居的屋顶进行换草,维修面积200多平方米,使用的茅草重量为11500千克;⑥为了储备适用的黄茅草,馆方工作人员在四川简阳地区进行了艰苦的长达两个月的收集工作。
序 号 | 修 改 |
| |
| |
| |
A.吟诵《重修望海楼记》,怎能不唤起我们对家乡的爱?怎能不激起我们对建设家乡的豪情? |
B.水果之乡的市场上,到处都摆着水果,有甜瓜,西瓜,苹果,香梨……走到哪里都是香味儿。 |
C.“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
D.春天,一批批候鸟来到台州,各处湿地、成片林、城市公园,都可看到它们的身影。 |
坚守自己的信仰,报效民族和国家,可以有不同的方式。(甲)你是选择择生而践志,还是择死以明志?屈原选择了后者。后世之人沉浸在对他的深深沉湎之中。他曾在《离骚》中这样写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在少年壮志尽毁,抗秦理想无望,城池陷于敌手之际,屈原毅然自沉于汩罗江中,以宁死不屈的精神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乙)蔡琴在《渔父》这首歌中这样唱道:“他们说你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们说你有一题忧郁的灵魂。”而在我看来,屈原的孤独、忧都,(丙)正是园为他对正道,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其精神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
【小题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沉湎 | B.毅然 | C.宁死不屈 | D.执着 |
A.甲 | B.乙 | C.丙 |
A.一个人成就有大小,水平有高低,决定这一切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学习。 |
B.学习是不能偷巧的,一靠积累,二靠思考,综合起来,才有了创造;但是第一步是积累。 |
C.积累说白了,就是抓紧时间读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让自己的大脑活跃起来。 |
D.用前人的经验来充实自己,先学习前人,而后发展前人,而后才有自己的发现和创造。 |
A.常香玉排戏有个习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抠”,一句唱腔一句唱腔地“挖”,非把动作中的那个最佳,唱腔中的那个最美“抠”出来、“挖”出来不可。 |
B.古人对于竹子,有的喜欢,如郑板桥诗中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的不喜欢,如杜甫诗中说“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
C.见春花而喜年少,见秋霜而叹白头,见青松而赞坚贞,见菊花而寓高洁,见旷野而遥想塞外,见小溪而梦回江南,中国的诗人多是因“物”而缘情的。 |
D.古人常讲的“景语皆情语”,便指寓情于景,如《白杨礼赞》里的“白杨”、《囚绿记》里的“绿枝条”,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思,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
老人站了起来,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我听到老人对牛说;“[甲]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终究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算勉为其难了。”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乙]“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操藏,老年做和尚……”他的歌声在空寂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丙]女人们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我知道黄昏转瞬即逝,黑夜马上从天而降,我看到广阔的土地坦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节选自金华《活着》,有删改)
【小题1】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终究 | B.勉为其难 | C.此起彼伏 | D.坦露 |
A.甲 | B.乙 | C.丙 |
A.日前,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发现一只罕见的棕色大熊猫幼仔。关于棕色大熊猫的成因,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返祖说;一种是遗传说。 |
B.官兵们形容高原反应时的感受:头疼得像要炸裂,用背包带勒、用手指掐、用拳头敲全都没用,“恨不得把自己的头砸碎。” |
C.“慢着,”我说,“我这里有一封信,请你给递进去。”“那么请等一等。”她拿了信进去,又关上了门。 |
D.一代伟大科学家的逝去,让我们不得不想现在的中国、未来的中国是否还能出现世界级宗师?一个世纪后的我们是否还能在各个领域继承遗志发扬光大? |
A.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到?但我一定会去接他。 |
B.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的一个重大发现。 |
C.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是要发动群众;二是要找准目标;三是要速战速决。 |
D.“大桥要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