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单句的成分
- 复句的类型
- 句子的句式
- 修辞方法
- 选用句式
- + 标点符号
- 句号(。)
- 逗号(,)
- 顿号(、)
- 冒号(:)
- 问号(?)
- 感叹号(!)
- 引号(“”)
- 括号(())
- 破折号(——)
- 省略号(……)
- 书名号(《》)
- 间隔号(·)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甲)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贵族老爷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唯独留下一座俭朴的小屋,一幢小小的房舍。这幢小屋既然得以幸存,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光辉的照耀或是某位神明的庇护,才能历尽沧桑,而未跟别的楼舍同遭厄运,(乙)它也度过了自己的艰难岁月,有很长一段时间,谁也记不得什 么人曾经在这里出生?然而,它一直保留了下来,不意竟在伶仃孤苦之中一跃而成了波兰人民所能享有的最珍贵的古迹之一。(丙)它不仅仅成了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都把造访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这个喷射出了肖邦伟大音乐的不竭源泉,看成自己一生的夙愿。
【小题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尊处优 | B.俭朴 | C.既然 | D.圣地 |
A.甲 | B.乙 | C.丙 |
A.:。?。, | B.:,!,, | C.:,?。, | D.,!!,: |
(甲)文物修复还有一个关健问题—即修复方法。如同治病,只有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方能手到病除。目前的文物修复,多采用古今融合的手法,( )。所谓传统既指传统材料,也指传统技艺。(乙)材料的选择能用砖木土石的,就不用水泥钢材和塑料,油漆彩绘能用天然物质的,就不用化学合成的,石雕木雕砖雕若用现代机具替代传统手工,则原有的神韵气质定会大打折扣。当然,陶瓷器的粘接、金属器的除锈、竹木漆器的脱水、田野石刻的防风化、古代建筑的基材等,则可以运用现代材料或科学技术助 。很明显,当代的文物修复已成为一门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领域。这就要求文物修复人员不仅要有较为丰富的历史、考古、文物知识,具备传统工艺的修复、制作技艺,还要有物理、化学基础知识,而且要 ,(丙)掌握一定的诸如《虚拟设计》《3D打印》等最新的数字信息技术。但是,无论是利用现代材料、工艺,还是借助数字信息技术,都不能改变文物的传统外形与特色,不能随意增减 ,而只能为恢复文物的原真性提供支撑与服务,为恢复原状的文物 文化传统增强表现力。简而言之,(丁)文物修复方法的本质应是“翻译”而非“创作”,是“复原”而非“化妆”。
【小题1】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必须强调,应该以传统为主、现代为辅 |
B.但必须强调,应该以现代为辅、传统为主 |
C.但必须强调,应该以现代为主、传统为辅 |
D.但必须强调,应该以传统为辅、现代为主 |
A.绵薄之力 与日俱增 粉饰 再现 |
B.绵薄之力 与时俱进 妆饰 表现 |
C.一臂之力 与日俱增 妆饰 表现 |
D.一臂之力 与时俱进 粉饰 再现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当詹姆逊们对文化研究成为超级学科忧心忡忡时,中国的文艺学却有意外之喜。(甲)文化研究使被“元理论(或‘原理’)”长期困扰的文艺学,突然有了解放的希望。(乙)文化研究既直接与西方当代理论批评接轨,这使它轻易就越过了历史断层或差距;同时又让文艺学获得了崭新的形象。经过文化研究的洗礼,文艺学又开始雄心万丈,从历史与现实多角度切入各种现象,既显出包罗万象的气魄,又不乏游刃有余的自得。
但文学性的缺失总是一件令其难以理直气壮的事,这也使当代文艺学有了难言之隐。好不容易抓住“西马”,不料却是一匹“野马”。文艺学摆脱了文学的当代理论与批评,总是显出桀骜不驯的样子,却也不无旁门左道的怪诞。(丙)当代文学确实处于疲弱之中,但这并不只是因为文学本身作为不大,更重要的在于人们对文学失去了热心、耐心和信心。事实上,当代不少文学作品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不比80年代的文学逊色。我们失去的不是文学,更是一个文学的时代。
【小题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切入 | B.游刃有余 | C.旁门左道 | D.更是 |
A.甲 | B.乙 | C.丙 |
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甲]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乙]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丙]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而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
【小题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修葺一新 | B.倒胃口 | C.特赦 | D.而 |
A.甲 | B.乙 | C.丙 |
A.老师教给学生许多知识,要求遵守制度等等……但忽略了怎样教会孩子们:谦让是学校教育内容的缺失。 |
B.个人梦想可能会千差万别?在实现国家梦想的征程上,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有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
C.在酣畅淋漓,扣人心弦的阅读体验之外,吴承恩笔下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以及各路妖魔鬼怪,都有非常鲜明的性格。“ |
D.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有一个热词:“新型城镇化”,这不仅是新一轮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更是承接广大农民“中国梦”的出发点和支撑点。 |
[甲]二十世纪后期,信息化、数据化进程加快,“文渊阁《四库全书》”“中国知网”等各式数据相继开发、完善。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式。有些人文学术研究者开始像技术工人那样,[乙]在某个预定选题的统摄下,对文本进行检索、分类、解析、概括、重述、解构等,将其“锤打成符合自己目的的形状,”并由此制造出大量所谓规范化的“研究成果”。如果这样的做法大行其道,人文学术研究就完全偏离了赖以存在的本质属性——人文性,日益成为博取饭碗、谋取名利的工具。[丙]在金钱、名利的诱惑下,不少人文学术研究者连自己都找不到方向和归宿,况且是要为大众营建精神家园呢?
【小题1】上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潜移默化 | B.大行其道 | C.谋取 | D.况且 |
A.甲 | B.乙 | C.丙 |
A.上世纪初,十三、四岁的胡适沿着崎岖艰险的小路走进上海,漂洋过海到美国,又回到北京,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成为国人敬仰的国学大师。 |
B.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互联网外交”中自信地展示实力,与世界各极实现“沟通中互信,合作中共赢。” |
C.故乡啊,你记得么?还记得那个光着脚丫在沙路上奔跑的小毛猴么?还记得从八月的枝头偷摘酸枣而划破衣服、扎破手指的小调皮么? |
D.青年男女骑着自行车穿梭长安街,他们“叮铃叮铃”拨响车铃;头戴花环、高举红纱巾的少女们洒下欢声笑语,这一幕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
(甲)羌族人总是习惯把村寨住房建在河谷或半山腰,占据着高高的位置,所以羌族也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由于羌族没有文字,除了世代口传心授的传递外,羌笛也成为交流、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双簧气鸣乐器,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羌笛音色柔和、悠扬婉转,是旷野里最动听的天籁之声。(乙)羌笛是历代文人笔下的“宠儿”,东汉马融在《长笛赋》中就曾有“近世双笛从羌起”的记述;羌笛更是边塞诗里的“常客”,王昌龄《从军行》中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之焕《凉州词》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全唐诗900卷,竟有300余首与羌笛有关。何王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吹羌笛已经32年了,在他的传习所里,常能看到来学羌笛的学生。(丙)何王全说,“让更多人通过羌笛来了解羌族,是他最自豪的一件事”。羌笛,去过大漠边关,进过诗词歌赋,那小小的笛管里吹出的音乐,婉转而苍凉,见证了羌族的历史变迁,如今羌笛更已走向世界,也让羌族文化更多展现在世人眼中。
【小题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口传心授 | B.也 | C.悠扬婉转 | D.变迁 |
A.甲 | B.乙 | C.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