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史
- 中国近代史
-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 近代化的探索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 经济、社会生活及科技与文化
- 中国现代史
- 世界古代史
- 世界近代史
- 世界现代史
材料一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它起初聘请洋匠,但洋匠受雇期间,挟技居奇,唯利是图。1874年,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主要依靠自己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后来,遇到新工艺时,也只是暂时雇佣少数洋匠。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义》
材料三(中华民国建立后……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识,陈独秀认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自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据材料一,指出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的主要原因,简要分析福州船政局创办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是什么?后来变法失败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中陈独秀等人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为此掀起了什么运动?该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什么?
A.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
B.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
C.护国战争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维护了共和制度 |
D.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民主共和徒有虚名 |
(1)甲午战争后,状元实业家张謇开创的福新面粉公司,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
改正:
(2)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新闻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
改正:
(3)中共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
改正:
(4)20世纪初,电影传入中国,近代中国的第一部无声电影为《歌女红牡丹》。( )
改正:
(5)1909年,詹天佑设计的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一唐胥铁路建成通车。( )
改正:
A.总的来说比较落后 | B.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部门 |
C.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 D.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荒处。
——摘编自《天朝田亩制度》
(1)据材料一,请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的依据。材料二 荣毅仁的前辈荣宗敬、蒙德生于1912年创办上海福新面粉厂,至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三分之一左右。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推动荣氏企业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材料三 1926年9月,***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写道: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快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什么?1927-1937年,***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材料四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使得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翻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和物力保障。
——选自部编版历史教材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区“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根本性变化?A.辽沈战役 |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C.平津战役 |
D.渡江战役 |
材料一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晚清政府签下了哪一不平等条约?“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指近代中国步入了怎样的社会?材料二 经过了中法、中日两次的战役,中国人既受了这样一番教训,自然会转变态度,着眼在政治方面,另谋一个改造的方案,于是有打着“变法自强”的旗子来改革政治的“维新党”出现。
——顾颉刚、王钟麟《中国史读本》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原因。据所学知识回答,发动这场变法的“维新党”是什么阶级?材料三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信念永恒》
(3)“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是指哪一事件?材料四 ***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这是一件轰动国内外的大事,使许多人进一步认清***谋求和平的真诚愿望,受到舆论的热烈赞誉。诗人柳亚子赋诗,称颂***的这一行动是“弥天大勇”。张治中也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
——《***的九十年》
(4)材料四涉及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件大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是什么?(5)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的体会。
A.签署了“双十协定” | B.避免了内战的爆发 |
C.商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 D.通过了“共同纲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