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①古来谈 共:共同 ②晓雾将歇 歇:消散
B.①四时俱备 俱:都 ②夕日欲颓 颓:坠落
C.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想念 ②藻、荇交横 横:纵横
D.①竹柏影也 盖:大概是 ②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耳:罢了
【小题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小题3】“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1 03:44: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比较阅读下面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
何事长向别时圆
⑵此事古难
⑶先帝不以臣卑鄙
【小题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⑵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小题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词中“水调歌头”是词牌,“明月几时有”是题目;乙选文中“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
B.两选文都是千古名篇,以情动人。甲词兄弟情中演绎着世间情、天下情,乙文君臣情中蕴含着家国情、民族情。
C.甲词写景,借明月之景议论抒情,语言华美斐然;乙选文叙事、达情、言志,言辞朴实恳切。
D.甲词词前小序,以记叙的笔调,交代作词的时间和原因,起到了为全词铺叙的作用。乙选文前两段也是以叙述的笔法,交代了“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两件事,叙事有些拖沓,削弱了后面的议论抒情。
【小题4】乙选文结尾“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是谦辞,使得全文的感情基调在收缩中深化。甲词末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境界豁然大开,主题顿然升华。请就甲词末尾的这一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5】甲词划线的三个“三言句式”连用,不仅是词格律的要求,而且形成排比,富有情势,为下文议论抒情蓄势。乙选文划线句子“当”领起的六个“四言句式”,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品析。

同类题4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至湖上,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辋川者,家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亭废,今为龙王祠。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年,遗迹顾至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寂然,惟凤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选自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湖:指西湖。②奚童:童仆。③林处士:指林逋,宋代隐士,归隐西湖孤山。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放鹤亭在孤山北,为其放鹤处。④沮洳(jù rù):低湿的地带。⑤两高:指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⑥梵呗:佛教作法事时的赞唱之声。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西 行 过 陆 宣 公 祠 左 右 有 居 人 数 十 家 灯 火 隐 见 林 薄。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无与为乐者 ⑵相与步于中庭 ⑶一奚童 ⑷已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欣然起     ②夫君子之
B.①余湖上     ②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C.①余兴跃然           ②鱼细石,直视无碍
D.①惟凤林寺钟声寥寥也 ②求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
【小题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乙文第一段重在写景抒情,展现了一幅清朗的湖山月夜图;第二段重在感叹议论,今昔对照,发人深思,突出了本篇游记的主旨。
B.“庭下如积水空明”“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的空灵清澈。“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空”字写出了一阵夏雨过后,山色之纯净,一片青翠欲滴,别无杂色。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与张怀民相同际遇,相似处境,“亦未”蕴含欣喜之情,因为怀民似乎与自己心有灵犀。“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作者对隐士林逋的高洁品性十分仰慕,“徘徊”流露出一片缅怀的深情。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情感尽在其中。“相与慨叹久之”则暗含了作者寄情山水后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