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诗词理解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魔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B.“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写出了作者带兵杀敌,收复了失地,终于赢得君王封赏的喜悦。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了作战的场面:将军率领铁骑,迅速奔赴前线;弓弦发出震雷般的响声。
D.两首词都提到了白发,“鬓微霜,又何妨”表达的是不惧添了儿根白发的豪情;“可怜白发生”表达的是年老志未酬的感慨。
【小题2】下面对这两首词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城子》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国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B.苏轼在《江城子》一词中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他深感自己年事已高,表达了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C.《破阵子》描绘了一位忠勇的将军的形象,老达了词人的宏大抱负,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D.两首词都表达了自己虽未受到重用.但是依然心怀和国,期待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20-02-02 10:03: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无丝竹之乱
B.个柏影也 石性坚重
C.相步于中庭    念无为乐者
D.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虽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乐者 以顺流下矣
B.相与步中庭 我如浮云
C.但少闲人吾两人者耳 其言
D.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肃拜蒙母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三句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夜游的时间,夜游的原因和地点。
B.第四句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庭前清水和皎洁月光。
C.第五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D.本文包含了各种微妙的情感:贬墒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所往而无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①葺(qì):修整。②撷(xié):采摘。③秫(shú)酒:用粘高粱酿的酒。④瀹(yuè):这里是煮的意思。⑤脱粟:糙米。
【小题1】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念无与为乐者
(2)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小题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欣然起行 (_________)
(2)竹柏影也(_______)
(3)雨雪之(_________)
(4)且其台曰“超然”(______)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小题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苏轼笔下承天寺月光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用一四字短语概括);“超然台”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小题5】甲乙两文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课内文言文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解衣欲睡,月色入(户口)B.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
C.相与步中庭(在)D.夜无月(哪,哪里)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竹柏影也 以诱敌B.欣起行 则天下之事
C.念无为乐者   未复有能其奇者D.念无与乐者    人谋而不忠乎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来与被贬谪的作者相伴,“欣然起行”写出了作者在见到月光后睡意全无,披衣而起,欣然出行的喜悦和兴奋。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写出了作者和张怀民心有灵犀,友情深厚。“亦”说明这一对朋友的情怀相似,而对方的“未寝”也正是意料之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意蕴深刻。表面上写自己清闲无事,夜游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高雅情趣而自得,也隐约流露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D.文章篇幅短小,却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细致美妙的描绘,融叙事、写景、议论、说明于一炉,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小题4】把《记承天寺夜游》中横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二红饭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

(选自《东坡文集》)

(注)①今年:指元丰四年,此时苏轼被贬黄州。②课: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③庖人:做饭的人。

(丙)东坡还宅

建中靖国元年,坡自儋北归,居阳羡。阳羡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邵为坡买一宅,坡倾囊仅能偿之,后择吉日入新第。

夜与邵步月,偶至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其故,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倾囊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选自《梁溪漫志》)

(注):①儋北:地名,在海南省。②屋券:房契。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月色入(______)
(2)粳米尽(______)
(3)问其居所在(______)
(4)谓之曰(______)
【小题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日 中 饥 用 浆 水 淘 食 之 自 然 甘 酸 浮 滑 有 西 北 村 落 气 味。
【小题3】(乙)文写的是“二红饭”,这“二红”指的是什么食物?
【小题4】结合(丙)文的内容,说说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5】(甲)(乙)两文一雅一俗,苏轼的心境是否相同?请简述你的观点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