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诗词理解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魔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B.“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写出了作者带兵杀敌,收复了失地,终于赢得君王封赏的喜悦。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了作战的场面:将军率领铁骑,迅速奔赴前线;弓弦发出震雷般的响声。
D.两首词都提到了白发,“鬓微霜,又何妨”表达的是不惧添了儿根白发的豪情;“可怜白发生”表达的是年老志未酬的感慨。
【小题2】下面对这两首词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城子》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国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B.苏轼在《江城子》一词中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他深感自己年事已高,表达了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C.《破阵子》描绘了一位忠勇的将军的形象,老达了词人的宏大抱负,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D.两首词都表达了自己虽未受到重用.但是依然心怀和国,期待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20-02-02 10:03: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②: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境内。③占:占卜。有年:指丰收。④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这里的乙卯、甲子、丁卯,分别为四月初二、十一、十四日。⑤忭(biàn):高兴,快乐。
【小题1】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峰回路转   回:
②太守谓谁   谓:
③是岁之春   是:
④农夫相与忭于野    相与: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小题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乙文的内容?
【小题5】你是怎样看待甲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本文以“月光”为线索,通过“念月”“赏月”“议月”结构全篇,书写了作者独特的心境。下列苏轼咏月的名句中,最贴近本文心境的一句是(  )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C.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小题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藻荇泛指水草,在此是指_____________ 。
【小题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表现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阅读文章要“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了解作者及所处的背景。此文是苏轼在遭遇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后写的。被贬黄州,近于流放。请你认真品读上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