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词的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把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C.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此句表达了词人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及美好祝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20-03-06 12:4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苏轼的相关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书上元夜游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①儋州:今海南省儋县,苏轼于1097年被贬至此。文章写于1099年,是他谪居儋州第三年。②过:苏轼幼子。③韩退之:指韩愈。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无所收获,于是便想到远处(水深阔处)去钓,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丙)倦夜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注〗①本诗与乙文写于同一年。②络纬:昆虫,俗称纺织娘,以其鸣声如纺纬。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月色入(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
(3)在儋州(__________)   (4)予欣然从之 (__________)
【小题2】用“/”给乙文画线处断句。(断两处)
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
【小题3】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仕途顺利,学识渊博。
B.甲文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繁华喧闹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乙文作者借韩愈钓鱼的比喻(把人生比作钓鱼),把上元夜游的得失,推及为人生的得失。
D.丙诗首联,写失眠的人讨厌夜长,窗户仿佛永远也见不到亮似的,表现了作者的兴奋。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小题5】三则诗文都是苏轼被贬时所做。请依据三则材料的内容,探究一下甲文中一个“闲”字蕴含了作者哪些复杂而微妙的心境,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守归而宾客也(________)
(2)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________)
(3)余至扶风之明年(________)
(4)既而弥月不(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小题3】《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_____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______有共通之处。
【小题4】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同类题3

阅读下列片段,回答小题。

甲: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丙:过南田,山色已暮,舟人夜棹不休,江为山所托,饱东佹南,盘峡透崖。二十五里,至画山,月犹未起,而山色空濛,若隐若现。又南五里,为兴平。群峰至是东开一隙,数家缀江左,真山水中窟色也。月亦从东隙中出,舟乃泊而候曙,以有客欲早起赴恭城耳。

——选自徐霞客《游漓江日记》  

注释:(1)兴平:在阳朔县北境。(2)饱东佹南:忽往东忽往南。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或短语。
(1)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 
(2)少闲人(_____________) 
(3)泊而候曙(________________) 
(4)月未起(_____________)  
(5)回清倒影(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舟人夜棹不休,江为山所托,饱东佹南,盘峡透崖。
【小题3】根据三段文字,选出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 )
A.甲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也有苏轼的自我解嘲之意,体现了他乐观豁达的精神。
B.乙段中“清荣峻茂”高度凝练,紧扣上文,“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也写柏树。“良多趣味”,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
C.丙文徐霞客饱览漓江山水之色,他羡慕住在漓江边如在仙境一般的百姓。
D.甲文“念无与为乐者”中的“为”是“作”的意思;丙文“江为山所托”中的“为”是“因为”的意思。
【小题4】乙文“良多趣味”,丙文“真山水中窟色也”,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⑾弄珠璧。到家,二鼓⑿,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⑾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互相
(2)谷忘反
(3)余甘煮菜
(4)影颓然
【小题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小题3】这两则短文都寄寓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