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故有所不辟也(_________)(2)尔而与之(_________) (3)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散文善用排比和对偶。本文第二段使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且富有文采和气势。
B.本文阐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孟子认为,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本文第一段论证思路清晰。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反面论述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再从正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
D.“本心”即天性,天良。作者用一般人和乞丐都不能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并对失去本心接受“万钟”的行为进行了嘲讽和批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9:30: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乙)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四于心,则馁矣。我故日,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四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节选自《孟子》)

(注释)①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②慊:快,痛快。③告子:名不详,可能曾受教于墨子。④正:止。“而勿正”即“而勿止”。⑤闵:担心,忧愁。⑥揠:拨。⑦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⑧其人:指他家里的人。⑨病:疲倦,劳累。⑥耘:除草。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丈夫之也   (2)往之
(3)无若宋人   (4)非无益
【小题2】下面是两位同学关于甲、乙两段文字的讨论。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乙)文中说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至大”在(甲)文中对应的语句是什么呢?
小涵:“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小文: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是仁: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是礼;___________。那么“至刚”在(甲)文中对应的语句是什么呢?
小涵:“___________。”
小文:(乙)文中孟子把“义”看作心内之物,还要不断地培养“义”,他讲述揠苗助长的故事,目的是为了论证___________。
小涵:是的,孟子说理的特点是善用___________等方法说理,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论证严密。
【小题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点。
 
具体表现(用原文回答)
本质原因
代表人物
妾妇之道
以顺为正者
在权力面前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
(1)
大丈夫之道
(2)
(3)
文天祥、鲁迅、项羽
 
【小题4】古人常用虚词来表情达意,请分别探究下列句中加点字表达的语气和感情。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
(2)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