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别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生于忧患而死安乐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不言而
C.国恒    马无故而人胡
D.行拂乱其所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
【小题2】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困于心衡于虑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C.同舍生皆被绮绣
D.食之不能尽其材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小题4】选文首先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  的论点。
【小题5】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1-01-20 04:33: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成:保守成就。③草昧;此指开创国家。④忽:不注意,不重视。⑤及此言:说到这个道理。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行乱其所为  拂: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入则无法家士 拂: (4)征与吾共天下 安: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小题3】(甲)文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4】(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之 (2)富贵不能
(3)丈夫之 (4)往之
【小题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小题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景春的问题,而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公孙衍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
B.“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句话与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一个意思。
C.孟子的这番话,不仅批驳了景春的错误,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为世人立下了一个立身行事的楷模,有相当的醒世作用。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塑造了中华民族对仁义道德坚守的优良精神品格。
【小题4】阅读链接材料,谈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和饿者两个人物身上是如何具体体现出来的。

(材料一)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七》,有删改)

(材料二)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良久,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节选自《礼记·檀弓》)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选自《治国安民》)

(注)①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舜于畎亩之中
(2)而死于乐也
(3)人恒
(4)益其所不能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小题3】文段甲中孟子一连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小题4】结合语段乙,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与语段甲中孟子的治国之道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