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文: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小题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吴既赦越  (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   
【小题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小题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1-03-18 03:46: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段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居安思危》)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管夷吾举于    士:狱官
B.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病愈  虽:虽然
D.四夷俱服:臣服,服从。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
B.后知生于忧患   朕日慎一日
C.所动心忍性 臣不为喜
D.天将降大任 欲数闻卿辈谏争
【小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B.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乙文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C.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事实说明人只有出身贫贱,经受艰苦磨炼后,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小题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

同类题4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然后能改(过:过去)
【小题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心志/行拂乱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后作/出淤泥不染
C.舜发于畎亩中/宋何罪
D.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贤材人远矣
【小题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C.行拂/乱其所/为
D.入则/无法家/拂士
【小题4】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小题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孙衍、张仪岂不(______)大丈夫哉?
(2)丈夫之(______)也,父命之
(3)以顺为(______)者,妾妇之道也
(4)(______)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5)太上(______)德,其次务施报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小题3】用原文中的关键词填空。
(甲)文孟子讥讽公孙衍和张仪能成为“大丈夫”的原因是______;
(乙)文作者认为对于“富贵者”来说,“好礼”带来的影响是______。
【小题4】结合(甲)(乙)两文,分别概括两文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