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便船 屋俨然
B.是大同    秦王唐雎曰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忠之也,可以一战
D.故人不独其亲 贤臣,远小
【小题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一项的是(  )
A.两个文段都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但《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是虚构的。
B.“外户而不闭”说明作者认为在理想社会当中,盗窃和害人等坏事情不会发生。
C.“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是指儒家的理想社会。
D.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里和儒家的大同社会中老人和小孩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3-05-20 10:14: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甲)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于其子,使老有所终,杜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①蜡(zhà):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②观(guān):官门外两旁的楼台。③言偃:子游,孔子的学生。④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不独亲其
(2)女有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小题3】阅读乙文,说一说孔子“大同社会”的理想,来由是什么?
【小题4】下列对乙文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句话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德心,为人们多做好事。
C.“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
D.“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斗争。
【小题5】联系《桃花源记》描绘的理想境界和(乙)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庞葱与太子将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葱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大梁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庞葱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小题1】甲文选自《______________》一书,是该书《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文字,而出自乙文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今邯郸之去大梁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A.如今邯郸离开大梁到集市去很远,议论臣的人要拜访这三人。
B.如今邯郸距离大梁比(王宫)离集市远,议论臣的人也超过了三人。
C.如今从邯郸到大梁去要经过集市,议论臣的话要经过这三人。
D.如今邯郸距离大梁比到集市远,议论臣的话也会经过三人传来。
【小题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此”指的是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这句话隐含了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甲乙两文所写事情虽然不同,但其中国人和魏王犯错却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课内古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不亦
(2)吾三省吾身
(3)三十而
(4)者如斯夫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小题3】对于本文,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
B.《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三十而立、温故知新、择善而从、逝者如斯”这些成语皆由本文中的语句演化而来。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对于学习,只有学思结合,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大的收获。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说学习态度应该严谨端正,不然就会学无所获。

同类题5

主题阅读

《论语》十则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足以谓之‘文’也。”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七)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八)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九)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不亦乎(通“悦”,愉快,高兴)
B.不下问(可耻)
C.为人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
D.与朋友交而不乎(诚实)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 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B.人不知不愠   水落石出者
C.可为师矣 可一战
D.恕乎 不善者而改之
【小题3】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二、三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B.第七则是说为人要终身遵守的准则,揭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宽容态度。
C.第十则,曾点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风和煦、人群活动的祥和情景,孔子心有感触地大加赞赏。此则旨在告诉我们:人要和自然相融,锻炼身体,享用自然之乐。
D.选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比如第七、八、九则分别概括为: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