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庞葱与太子将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葱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大梁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庞葱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小题1】甲文选自《______________》一书,是该书《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文字,而出自乙文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今邯郸之去大梁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A.如今邯郸离开大梁到集市去很远,议论臣的人要拜访这三人。
B.如今邯郸距离大梁比(王宫)离集市远,议论臣的人也超过了三人。
C.如今从邯郸到大梁去要经过集市,议论臣的话要经过这三人。
D.如今邯郸距离大梁比到集市远,议论臣的话也会经过三人传来。
【小题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此”指的是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这句话隐含了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甲乙两文所写事情虽然不同,但其中国人和魏王犯错却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6 09:44: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②竭股肱③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③[股肱]比喻辅佐之臣。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__) ②由是感激(________________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_______) ④若嗣子可辅(______________
【小题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甲)(乙)两段中加点的“大事”都指什么?并用一个成语概括“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小题4】请简要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诸葛亮为什么在(甲)文中追述自身经历并追忆(乙)文中提到的“白帝托孤”一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甲)(乙)两段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选自《颜氏家训·教子》)

(注释)①中庸之人:中等智力的人,普通人。②节:约束,限制。③匮:柜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柜”。④稚:儿童。⑤笞(chī):用竹杖、荆条打。⑥恣:放纵。⑦诃:同“呵”。怒斥、喝斥。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傅说于版筑之间(被选拔)  师保明(本来)
B.舜发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给)
C.父母威严有慈(并且) 则子女畏慎生孝矣(表并列)
D.宜诫奖(翻转)    之玉版(书写)
【小题2】乙文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B.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C.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D.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小题3】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B.甲文第二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C.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对于一般人,不早教育就不会明白事理。作者主张对孩子的教育应及早进行,即使没条件胎教,也要在“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而不能等问题出来才教育。
D.作者认为赞誉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灾祸,“笞罚”是唯一的好方法。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同类题4

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亭亭净
②陶后有闻
③而之不可
④莫能
【小题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强迫B.接近,迫近C.狭窄D.威胁
【小题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体兼彩,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其主不能守
B.纯情韵胜  皆美于徐公
C.花富贵者也 辍耕垄上
D.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子好骑
【小题4】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小题5】翻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题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位: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___________的品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墨者有钜子腹䵍,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矩子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钜子:墨家学派领袖被称为“钜子”。②腹䵍:人名。战国时墨家学派领袖。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B.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C.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D.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