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课内古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不亦
(2)吾三省吾身
(3)三十而
(4)者如斯夫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小题3】对于本文,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
B.《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三十而立、温故知新、择善而从、逝者如斯”这些成语皆由本文中的语句演化而来。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对于学习,只有学思结合,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大的收获。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说学习态度应该严谨端正,不然就会学无所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1 07:45: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霖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借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 (乙)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岳阳楼记》)

【小题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不相同的项是( )
A.巴陵状/券在握 横无际/学海无
B.山岳潜/单影只去 怀乡/家情怀
C.春和明/色宜人 宠辱忘/白头
D.览物情/敬而远 长烟空/字千金
【小题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理解:这里的“览物之情”指的是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阴雨天气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的悲伤之情。
B.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理解:范仲淹通过这一句话,既表达了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又暗含了对朋友的劝勉之意。
【小题3】选文表现了范仲淹优国忧民的政治情怀。请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这一政治情怀在他思想和行为上的具体表现。

(链接材料一)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中,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教敝十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三》

(链接材料二)

臣观《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此言圣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爱肤体;爱肤体,则畏刑罚;畏刑罚,则寇盗自息,祸乱不兴。是圣人之德,发于善政;天下之化,起于农亩。

(节选自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注:(循行)巡视。②(报)答复。③(恻然)难过的样子。④(振)同“赈”,教济。⑤(淫)过多。⑥(蠲(juān))免除,去掉。⑦(善政)清明的政治,良好的政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回答各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

世言晋王①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造从事②以一少牢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④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注)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④仇雠(chóu):仇敌。
【小题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动心忍性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方其还矢/先王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空乏其身(______) (2)于虑(______)
(3)而前驱(______) (4)乱者四(______)
【小题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其心志  何而不平
B.行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
C.凯旋而纳之  仇雠已灭
D.世言晋王之将至一夫夜呼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小题5】甲乙两文阐述的道理有何相似之处?两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