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勋   章 (俄国)契诃夫
“我有事找你商量。”军事初级中学教员,十四品文官列甫•普斯佳科夫对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说,“要不是极其需要,我也就不来麻烦你了。好朋友,请你把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借给我。今天,我要到商人斯皮奇金家里去赴宴。你是知道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他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再者他又有两个女儿,……娜斯嘉和齐娜,……我是把你看做朋友才跟你说的……你借给我吧,劳你的驾!”普斯佳科夫这些话是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地回过头去看房门而说出口的。
中尉骂了几句,然而同意了。
普斯佳科夫坐上出租马车到斯皮奇金家去。他略微敞开皮大衣,看他的胸口,别人的勋章在他胸口金光闪闪,釉子发亮。
“不知怎么,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呢!”教员想着,嗽了嗽喉咙。“区区一个小玩意儿,至多也不过值五个卢布,却造成多么大的声势!”
到斯皮奇金的家门口,他敞开皮大衣,开始慢吞吞地把车钱付给赶车的。赶车的,依他看来,一见到他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似乎就愣住了。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
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可是勋章缀得很结实,往后退也已经不可能。他赶紧用右手盖住勋章,拱起背来,很别扭地向大家一鞠躬,同谁也没握手,沉重地在空椅子上坐下,恰好坐在他的法国同事对面。
仆人在普斯佳科夫面前摆下一盆汤。他用左手拿起汤匙来,然而又想起在上流社会不宜于用左手吃东西,就赶紧声明已经吃过饭,不想再吃了。
普斯佳科夫灵魂里充满钻心的苦痛和煎熬般的烦恼:汤盆里腾起馋人的香气,清蒸鲟鱼冒出异常开胃的热气。教员有心放开右手,用左手盖住勋章,可是这显得颇不方便。“天主啊,快点结束这顿饭!我要到饭馆里去吃它一顿!”他对自己说。
他胆怯地用一只眼睛瞥一下法国人。发现对方正瞧着他,却也是极其忸怩不安,也是什么东西都没吃。两个人互相看着,越发慌张,就低下眼睛看面前的空碟子。
“他识破了,这个混蛋!”普斯佳科夫暗想。
吃第五道菜了,有人提议:“为在座的女士们的青春干杯!”宴席上的人乱哄哄地站起来,普斯佳科夫也站起来,用左手拿起酒杯。
“列甫•尼古拉伊奇,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
这令普斯佳科夫大为恐慌,他不得不使用右手了。勋章和勋章上那根揉皱的红丝带终于见了天日!教员脸色煞白,低下头去,心虚地往法国人那边瞥一眼——法国人正在看他,眼睛里满是惊讶和疑问,嘴唇却很快露出狡猾的笑意,困窘神情也很快消失了。
“尤里•阿甫古斯托维奇!”主人对法国人说,“请您把这瓶酒放回原处!”
特兰勃良迟疑不定地伸出右手去接那个酒瓶,于是……啊,真是时来运转!普斯佳科夫看见他胸前原来也有一枚勋章。而且是安娜勋章!法国人也在捣鬼!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
“啊啊,……嗯!……”斯皮奇金看见教员胸前的勋章,哼哼哈哈地说。
“是啊!”普斯佳科夫说,“真是怪事,尤里•阿甫古斯托维奇!年前我们那儿呈报上去领勋章的人多么少呀!我们那儿的人那么多,可是领到的却只有您和我!这可真是怪事!”
特兰勃良快活地频频点头,亮出他的左边衣领,那上面赫然闪着一枚安娜三级勋章。
饭后,普斯佳科夫走遍各处房间,让那些小姐看他的勋章。虽然他饥肠辘辘,可是心里却轻飘飘的,逍遥自在。
“要是我早知道这样,”他嫉妒地瞧着同斯皮奇金谈勋章的特兰勃良,心里暗想,“那我就会戴上一枚符拉季米尔勋章。唉,真没想到啊!”
只有这个想法才使得他难过。至于其余方面,他倒是完全幸福的。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朱逸森译,有删改)
(注)安娜勋章比斯坦尼斯拉夫勋章高一等,符拉季米尔勋章比安娜勋章又高一等。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的两项是(5分)
A.契诃夫的这篇小说,有独特的叙述方法。这种叙述方法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处理,用眼睛和耳朵去追寻,文字像画笔的音符那样流动。自然,质朴的文风,不拖泥带水,高度浓缩与深入浅出的表现,更增加了作品的韵味。
B.由于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所以普斯佳科夫特地去跟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借来了勋章。
C.“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这样描写达到了强烈对比的效果,从侧面写出了,人物的性格,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D.“列甫•尼古拉伊奇,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这个细节的出现,使得故事情节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E.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使得普斯佳科夫顿时放松了戒心,不再为自己的虚荣心而感到不好意思,这样写使得小说的结尾有了强烈的升华效果。
【小题2】《勋章》这篇小说的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一开篇就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小说对普斯佳科夫的心理变化刻画得非常成功,请结合作品内容赏析。(6分)
【小题4】有人说,小说的内容不一定完全真实,但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社会风俗画,契诃夫借《勋章》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的一面。如果这样,你从这篇小说中看到了当时的俄国社会怎样的一面呢?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7: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论虚荣
[英]培根
①“苍蝇坐在战车的轮轴上说道,我扬起了多少尘土啊!”伊索氏这 个寓言说得实是巧妙。类此,有些个妄人,无论任何事情,或是事情自动,或由大力者推动,只要他们在其中有一点关系,他们就以为这些事情是完全依仗着他们的 力量的。好夸之人一定是好党争的,因为一切的夸耀都是靠着比较的。这种人也必然是过分的,因为如此方可以支持自己种种的夸耀。他们又不能守秘密,所以他们是没有什么实际上的用处的。
②然而在政事中这一种品 性也是确有其用的。每逢人们需要造成一种大才或大德的名声的时候,这些人就是很好的吹鼓手。例如,一个人在两位君王之间交涉,想引他们联合起来向第三者作 战,他就对两方面都言过其实地夸张对方的兵力;又如在两个私人之间交涉的人,他对双方都夸张他在对方的影响,结果是把他自己的声望提高了。所以在上述的以 及类此的事件中,往往会由无物之中竟生有物;盖谎言足以引起意见,而意见能引起实行也。
③在将帅与军人方面,虚荣心乃是一种不可缺的性质;因为如同一块铁由别的铁而磨得锐利一样,由于夸张而人们的勇气就互相磨利了。在冒着资财或身体之危险的大事业中加入一种天性好夸的人可以使事务更有活力;而那些天性厚重庄肃的人则有似压舱物而不类风帆。在学问的名声方面,若没有一些夸耀的羽毛,则这种名声的飞腾是很慢的。写《虚荣之轻视》一书的人也不反对让自己的名字出现于题页上。
④苏格拉底、亚里士多 德、盖伦,都是富于夸耀性的人。虚荣心确是使一个人留名的一种助力,而才德之所受于人性的酬劳其直受于人类的好德之心者决没有受之于才德自己的努力者为多 也。西塞罗、塞奈喀、小普利尼的名声若不是与这些人本身的某种虚荣心连在一起的话,也不会经久如新的;这种虚荣心就如同天花板上的一层油漆一样,它使得那 天花板不但能够发亮而且能够持久。但是说了这么多,我用“虚荣”这个字眼儿的时候,却并不是指泰西塔斯说缪西阿努斯有的那种性质,所谓“他有一种能够漂亮 地炫耀他的一切言行的本领”:因为这种性质并非是出自虚荣心的,而是出自天生的豪气和见识的;并且这种性质在有些人方面是不但漂亮而且优美高尚的。因为逊 谢、退让与节制得宜的自谦,都不过是炫耀之术也。在这些炫耀之术中,没有比小普利尼所说的那一种更好的了,那就是在你自己所长的某方面,如果别人也有一点 长处,当不吝惜地多多地赞誉称扬那人。因为普利尼说得很巧妙:“在称扬别人的时候你其实是替自己做好事;因为你所称扬的那人在那一方面若不是比你还强就是 不如你。如果他是不如你,那么他既然值得称扬,你自然更加值得称扬了;如他是胜过你的,那末假如他不值得称扬的话,你就更不值得称扬了。”好自我炫耀的人 是明哲之士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艳羡的,谄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时他们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言语的奴隶。
【小题1】作者对“虚荣”的态度充满了思辨色彩,请结合“虚荣”的本质作简要说明。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第③段末尾画线句的理解。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松侣
宗璞
一位朋友曾说她从未注意过木槿花是什么样儿,我答应木槿花开时,邀她来看。过了些时,偶然走过图书馆,却见两排木槿,花朵已全落尽了。一路很是怅然,似乎不只失信于朋友,也失信于木槿花。又因木槿花每一朵本是朝开夕谢的,不免伤时光之不再,联想到自己的疾病,不知还剩几多日子。
回到家里,站在院中三棵松树之间,那点脆弱的感怀忽然消失了。我感到镇定平静。三松中的两棵高大稳重,都似很有魅力,可以倚靠。第三棵不高,枝条平伸作伞状,使人感到亲切。它们似乎说,好了,不要小资情调了,有我们呢。
它们当然是不同的。它们不落叶,无论冬夏,常给人绿色的遮蔽。那绿色十分古拙,不像有些绿色的鲜亮活跳。它们也是有花的,但不显著,最后结成松塔掉下来,带给人的是成熟的喜悦,而不是凋谢的惆怅。它们永远散发着清净的气息,使得人也清爽,据说像负离子发生器一样,有着实实在在的医疗作用。
更何况三松和我的父亲是永远分不开的。我的父亲晚年将这住宅命名为三松堂,言“庭中有三松抚而盘桓,较渊明犹多其二焉”,其寄意深远,可以揣摩。我站在三松之下感到安心,大概因为同时也感到父亲的思想、父亲的影响和那三松的华盖一样,仍在荫庇着我。
父母在堂时,每逢节日,家里总是很热闹。70年代末,放鞭炮之风还未盛,我家得风气之先,不只放鞭炮,还要放花,一道道彩光腾空而起,煞是好看。这时大家又笑又叫。放了几年,家里人愈来愈少了。剩下的人还坚持这一节目。以后因子侄辈纠缠,也还放了两年。再以后,没有高堂可娱,青年人又大都各奔前程,几乎走光,三松堂前便再没有节日的喧闹。
这一切变迁,三松和院中的竹子、丁香、藤萝、月季和玉簪都曾亲见。其中松树无疑是祖字辈的,阅历最多,感怀最深,却似乎最无话说。只是常绿常香,默默地立在那里,让人觉得,累了时它总是可以靠一靠的。
这三棵松树似是家中的一员,是亲人,是长辈。燕园中还有许许多多松柏枞桧之类的树,便是我的好友了。
在第二体育馆之北,有一片用松墙围起来的园子,名为静园。这两年,每天清晨坚持散步是我性命攸关的大事。散步的路径,总寻找松柏之处,静园外超过千步的松墙边便成为好地方。一到墙边,先觉清气扑人,一路走下去,觉得全身的血液都换过了。
临湖轩前有一处三角地,也围着松墙。其中一段路两边皆松,成为夹道。那松的气息,更是向每个毛孔渗来。最主要的是那气息,清到浓重的地步,劈头盖脸将人包裹住了。这时便想,若不能健康地活下去,实在愧对造化的安排。
走出夹道不远,有一处小松林,空气自然是好的。我走过时,总见六七位老太太在一起做操,一面拍拍打打,一面大声谈家常。譬如昨天谁的媳妇做的什么饭,谁的孙子念的什么书。松树也不嫌聒噪,只管静静地进行负离子疗法。
中国文学中一直推崇松的品格。松树的不畏岁寒,正可视为不阿时不媚俗的一种节气。这是“士”应有的精神境界,所以都愿意以松为友。白居易《庭松》诗云:
即此是益友,其友须贤才。顾我犹俗士,冠带走尘埃。未称为松主,时时一愧怀。
最后两句用松之德要求自己勉励自己,要够格作松的主人。松不只给人安慰,给人健康,还在道德上引人向上,世之益友,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自然界中,能为友侣的当然不只松柏一类。人若能时时亲近大自然,会较容易记住自己的本色。嵇康有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纵然手不能举足不能抬,纵然头上悬着疾病的利剑,我们也要俯仰自得,站稳自己的位置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由松树自然联想到与之永远分不开的父亲,父亲虽然离去了,但他的思想和人格还一直影响着“我”,使“我”感到安心。
B.作者回忆一家人在松树下放鞭炮的热闹情景,目的是与父母离世后家庭的冷清、寥落形成对比,表达物是人非家道衰落的伤感情怀。
C.文章写小树林里老太太们运动、聊天等喧闹的场景,突出她们生活的安闲快乐,而这正是默默付出的小松林带给她们的。
D.文章由松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再由“三松”写及“松墙”和“小松林”,以“松”为中心意象,连缀全篇,衔接紧凑,构思严谨。
E. 文章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既有可读性,也有哲理性,给读者深刻的启发。
【小题2】文章本在写松,开头却从木槿花的凋零写起,作者这样安排文章开头有什么用意。(4分)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结尾处划线句子的理解。(4分)
【小题4】请联系全文,对作者以“松”为“侣”的原因加以探究。(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本题满分18分)
老头子的固定电话
(1)爸爸喜欢我叫他老头子。他经常搬出纪晓岚的名言: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经纶满腹之谓子。其实,他169cm的身高只能算是立地,万寿无疆不过是个愿望。至于满腹经纶,还是换成“满腹唠叨”比较好。
(2)那天,我和我先生一起去看望他。老头子自己做了一桌菜,烫了一壶老酒。两杯酒下肚,话就来了。他先抱怨了水果越来越难吃,又评价说当前的国际局势真乱,而后谈到了家里的固定电话。他说:“也不知道是谁把咱们家的号码给卖了,天天有人打骚扰电话,什么地产公司啊,旅游公司啊,有时候早晨五点钟就打过来!”
(3)我说:“那就把固定电话断了吧。”老头子瞥了眼放在沙发旁的电话机,咂了咂嘴巴说:“还是留着吧,家里有个电话,才像一个家。”
(4)先生说:“老爸真是个念旧的人呢。”
(5)我先生是台南人,在上海做生意。老头子还算比较宽容地接纳了他。结婚前,老头子嘱咐他说:“我女儿在家很受爱的,十指不沾阳春水,嫁过去,你不要欺负她。家务么摆个样子就好了,不要让她真做。”先生说:“爸爸,你放心吧,我也舍不得的。”
(6)婚礼之后回到上海,我给老头子放结婚录像,他看到我按台南的风俗跪拜给公婆奉茶那一段,眼泪忽然就下来了。我说:“这么大年纪了,哭什么呀?”没想到老头子跺着脚,抹着泪说:“我女儿哪里遭过这样的罪哦,那天我等了一夜都等不到你电话,就知道你嫁人后肯定受委屈了。”
(7)我觉得他有点矫情,又忽然有些感动。原来我出嫁那天,父亲竟然一夜未眠。
(8)后来,我给老头子买了部有答录功能的电话机,老头子很是喜欢。他的自动回答,好像只录给我一个人。他说:“囡囡啊,是你找?我现在不在家。不是去锻炼,就是去买菜了,一会就能回来,听到嘟的一声,把你要说的话留下来好了。”
(9)每次听到,我都会笑。
(10)我怀孕后,老头子要接我回家养胎。他喜滋滋地整理出客房,买了新被褥。不过,第一胎,婆婆还是希望生在台南老家。为此,我和先生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之后,我给老头子打了电话,听着他的声音,满心委屈涌出来。可是讲给他有什么用呢?他也只能是一个人陪着乱操心。于是我说台南的空气很好,水果味道香甜,这里一切都好。
(11)我们聊了很久,直到无话可聊。要挂电话时,他问:“那个……你还有什么话没说吧?”我说:“没。”
(12)一向快言快语的父亲听了,慢慢地说:“空气好,吃得好是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心情好……我这几天都在家。如果你烦了闷了,就找我老头子说说话。”
(13)“哪有什么烦闷啊。”我连忙说。“没有更好。”老头子在电话那边笑了。但在电话挂断时,我听到话筒里传来一声轻轻的叹息。
(14)女儿一岁的时候,我带着她回到上海。那天老头子一直在笑。喝了酒,话就多了。他拉着我先生说:“我跟你讲,你不要以为你在台湾,我就没办法了。你要再敢欺负我女儿,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当时先生听了哈哈大笑,回程的路上却有些不悦,诘问道:“咱们吵架的事,你和他说干什么?”
(15)“我从来没说过。”“那他为什么对我说这种话?”我靠在车窗上,有点懒得回答。我说:“等女儿长大,你或许会懂吧。”
(16)一年后,老头子突发急性肺栓塞去世。人走得很快,没什么痛苦,我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先生帮我办的后事,十分风光。老头子的那套房子,先生建议我把它卖掉,我没同意。先生说:“那把固定电话拆了吧,又没有人用。”我说:“先留着吧。”
(17)去年年底,因为种种积蓄已久的矛盾,我和先生的感情终于走到尽头。痛苦之余,我却迟迟没有下定决心离开他;我更舍不得的是女儿,不忍心让她吃苦;然而留在这个家里一直委屈自己,我又怎能甘心……
(18)除夕那天晚上,我翻来 (fù)去地睡不着,拨了那串熟悉的号码。铃声响了几声,就听到了老头子的声音传过来:“囡囡啊,是你找我?我现在不在家。不是去锻炼,就是去买菜了,一会儿就能回来,听到嘟的一声,把你要说的话留下来好了。”
(19)这声音给我慰藉,让我冰冷的心一下子暖和起来。
(20)老头子说得没错。家里有个固定电话,你至少还有一个家。
【小题1】在括号内给相应汉字注音,根据拼音,在横线上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2分)
问(    )   翻来 (fù )去    
【小题2】文章围绕“老头子的固定电话”主要写了6件事,请根据下面的提示,简要概括出其余的4件事。(4分)
段落②—④  内容概括 事件①:父亲抱怨受到固话的骚扰,却不同意拆除它。
段落⑥—⑦  内容概括 事件②:父亲没等到我新婚夜的电话,认为我受了委屈。
段落⑧—⑨  内容概括 事件③:
段落⑩—⑬  内容概括 事件④:
段落⑯ 内容概括 事件⑤:
段落⑱—⑲  内容概括 事件⑥:
【小题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矫情”和“感动”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我觉得他有点矫情,又忽然有些感动。
⑴矫情:
⑵感动:
【小题4】第⑫段中的画线句子,表达很形象,情感很丰富。请认真品味,加以品析。(4分)
一向快言快语的父亲听了,慢慢地说:“空气好,吃得好是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心情好……我这几天都在家。如果你烦了闷了,就找我老头子说说话。”
答:    
【小题5】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7分)
画鲤
牟喜文
旗镇多奇人,穆三爷无疑就是其中之一。
穆三爷擅丹青,尤擅国画。泼墨挥毫,或高山,或小河,或渔舟,或落日,无不大气恢弘,使人如身临其境。画日,喷薄欲出;画霞,娇艳欲滴。画毕,穆三爷双手提笔,左右开弓,梅花篆字,一气呵成。
小镇人无不以拥有穆三爷一幅丹青为荣,更有达官显贵、商贾名人,趋之若鹜。
晚年,穆三爷开始画鱼,尤以鲤鱼为嗜。家中养一池鲤鱼,硕大透明的缸中,红黑相戏,上下翻腾。穆三爷常常伫立缸旁,凝神观察。泼墨挥毫中,鲤鱼跃然纸上,那姿态、那神情无不与真鱼相似。鱼鳃微张,尾鳍轻划,根须颤动,双目含情。仔细听来,耳畔竟有潺潺水声。
画界有规,以老为尊。穆三爷一画,千金难求。
小镇有一外出为官者,车马轻裘,几次登门,重金相求,终不遂愿。后被双规,锒铛入狱。
外人问之,穆三爷捻髯一笑,高雅之物,岂容污人亵玩焉。
小镇人无不竖起大拇指,以穆三爷为奇。
一日,镇东寒门农家李家双子双双考取北京高等学府。众宾客纷纷前来道贺,李家在镇上小吃部安排就餐,几包瓜子、花生,几碟小菜,几坛老酒。虽简陋,但也其乐融融。
忽人群大惊,见穆三爷立于门前,腋下夹着两个樟木筒。众宾客纷纷让座,穆三爷也不客气,大马金刀,居中而坐。李家双亲诚惶诚恐,忙吩咐上好酒好菜,穆三爷摆手制止,命人撤掉狼藉的杯盘,铺好台面,轻挥双臂,缓缓打开其中一个木筒,众宾客凝神屏气,伸长脖颈。但见,硕大的龙门从水里升起,两条摇头摆尾的鲤鱼从右至左,高高跃起,带起朵朵水花,水面泛起阵阵涟漪。鲤鱼双目圆睁,憨态可掬。
双鲤跃龙门!
穆三爷手捻须髯,微微颔首。
众人啧啧称赞之余,带钩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另一个木筒。
只见另一个木筒上一把铜锁光彩照目。
穆三爷将画收好,将两个木筒一起交给了如在云里雾里的木讷的李氏双亲,叮嘱道,另一个木筒,待双子学业有成之时再打开。
不待众人反应过来,穆三爷拿起一杯老酒,一饮而尽,留下一个红包,飘然而去。
李母颤抖着双手打开红包,里面有两万元钱,泛着油墨的香气。
李父李母拉着两个儿子紧跑几步,门外哪还有穆三爷的影子。
几天后,传来穆三爷辞世的消息。
小镇人唏嘘不已。李家的那两幅画无疑成了穆三爷最后的作品,价值可想而知。一时求购者络绎不绝。然李家父母念及穆三爷,坚决不售,还将画存在了县里银行的保险柜里,断了那些贼盗的念头。
李家仍以种地为主,勒紧裤带,两个儿子勤工俭学顺利完成了学业。
完成学业的两个儿子在城里四处投简历,然而竞争激烈,他们虽名校毕业,但所挣钱粮只够勉强糊口。
他们自然想起了穆三爷赠送的第二幅画。
哥俩赶回老家,从保险柜中取出上了锁的木筒,请锁匠小心开启。
只见画中还是巨大的龙门,还是两条鲤鱼。与第一幅画不同的是,两条鲤鱼从左至右,游回了龙门。
鲤鱼归龙门!
揣摩了许久,哥俩冲着穆三爷家的方向,仆然跪倒。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详细描写了穆三爷对同样是自己小镇上的人———车马轻裘者与李家人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展现了穆三爷的高尚人格。
B.小说在描写《双鲤跃龙门》与《鲤鱼归龙门》两幅图画的画面时注意到了详略得当,尤其是对后者的描写,作者点到为止,但给人以韵味无穷之感。
C.小说以夸张漫画式手法,写出了小镇奇人穆三爷的故事,虽然只选取了人物的一两件事情,但人物形象却跃然纸上。
D.小说画线语句通过对穆三爷所画的鲤鱼形神兼备的描写,体现了穆三爷绘画水平的高超,为下文穆三爷无偿送给李家兄弟双鱼图作了必要的铺垫。
E.小说结尾处,李家两兄弟“冲着穆三爷家的方向”“仆然跪倒”的动作描写,生动的表现了他们没有读懂画意的愧疚。
【小题2】小说为什么两次写到“穆三爷捻髯”?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章开头说“旗镇多奇人,穆三爷无疑就是其中之一。”请概括穆三爷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山积雪
王兆胜
与那些直接飘落于田野、河流和村庄的雪花不同,高山积雪似乎是上苍的遗弃物,它远离人间,孤独寂寞地在严寒中度过一个个漫长的日月,长久地苦恼着。
在焦虑万分的等待中,春天终于到来,阳光温暖明媚,地面热气升腾,靠近底部的积雪开始悄然融化,由一堆固体静止物一变而为生动的流水。在不知不觉间,变成流水的积雪已经走上它的旅途,它甚至还没来得及向家乡向母亲告别。投身于脱缰野马般的奔跑之中,积雪感到了大山之外紧张残酷的竞争,那是一种万人抢走独木桥的惨烈景象。在这种拼命的拥挤中,积雪感到了有些头晕目眩,仿佛自己已非自己了。更可怕的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常有巨石挡住去路,而自己又没有时间思考就会被撞成粉末。在这种如雷爆炸般的轰鸣中,积雪虽然感到一种生命的飞扬,一种凌空高蹈姿势的优美,但内心也被一种嘶声裂肺的痛感所占据和震撼。化为流水的积雪也渐渐明白了,原来生命的旅行是要经过无数痛苦磨砺的。
如风云流散而复聚一样,粉身碎骨的积雪之水又汇集在一起。路途渐渐变得开阔,行进的速度也慢了下来,积雪似乎看到了所谓的人类。在积雪的眼睛里,有的面目慈祥,行为优雅,举止大方,尤其是那些妇女和儿童比较可爱;而另一些人尤其是一些男人目中透出攫取的贪婪之光,他们有的肩扛猎枪,两只血红的眼睛像恶狼一样到处搜寻。最令积雪恐惧的是猎手曾毫不犹豫将一只只洁白的天鹅、幼小的动物打死,血红竟差点将自己染红!最令积雪感到无奈和不解的是人类对它肆无忌惮的污染,那些有毒的气体和液体,都让积雪看到了人类的自私、无知与可怕。积雪还经常看到自己身边的流水被人取用,或是浇灌庄稼,或是满足工业制造之口。每当此时,积雪心里就会升起激动与悲伤,在它看来那是同类的夭折与不寿,虽然是死得其所!此时,积雪总是扪心自问:“如果我突然被人取走而不能继续生命之旅,那将怎样?”
有时,积雪也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是怎样冰清玉洁的所在!而今,它却变成一团黑臭、肮脏和黏厚的液体。但积雪是富有牺牲精神的,因为它明白从走出那个神话般的世界开始,自己已经不再属于自己,而是踏上一条不归之路,这就好像一个人的出生就意味着死亡一样。当然,积雪在旅途中也有值得回忆和留恋之处,那是它从高山出发始料不及的。如它看到山上如羊群一样游动的云霞,那给它带来多少美好的故乡信息与回忆。还有,小男孩和小女孩在河边洗澡与游戏,他们天真无邪的欢笑曾让积雪久久不愿离去。最令它快乐的是,有一渡口留下过人类智者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由此,积雪感到了在人类中仍不乏知音。
河道变得越来越开阔,污浊而黏稠的积雪之水显得苍老而疲累,它甚至能看到不远处有辽远而苍茫的大海和那呈扇形开放的洁白的海滩。那里有着与自己故乡相似的景象,如梦如幻,神秘莫测;那里也颇似自己母亲的怀抱向自己激情洋溢地张开。此时,积雪才真正体会到:原来冰冷就是另一种温暖,死亡就是另一种新生!于是,在对那个冰封世界的想念中,积雪无比快乐而又充满渴望地向大海扑去。
最后,积雪之水被大海吞没,失去了自己的模样,而大海不满不亏,一如既往。
“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海水又被阳光蒸发而为云气,而后又变为白雪,降落于高山之巅,从而孕育一个新的梦想。”气息奄奄、魂魄如游丝般的积雪心中有这样的一个闪念。
(选自《天地人心》,有删改)
【小题1】请根据全文概括出高山积雪在不同时候的心路历程。(6分)
【小题2】此文主要是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积雪的?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小题4】文章的最后两段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