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珠子灯
汪曾祺
(1)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
(2)一堂灯一般是六盏。四盏较小,大都是染成红色或白色而画了红花的羊角琉璃泡子。一盏是麒麟送子:一个染色的琉璃角片扎成的娃娃骑在一匹麒麟上。还有一盏是珠子灯:绿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的很大的宫灯。灯体是八扇玻璃,漆着红色的各体寿字,其余部分都是珠子,顶盖上伸出八个珠子的凤头,凤嘴里衔着珠子的小幡,下缀珠子的流苏。这盏灯分量相当的重,送来的时候,得两个人用一根小扁担抬着。这是一盏主灯,挂在房间的正中。旁边是麒麟送子,琉璃泡子挂在四角。到了“灯节”的晚上,这些灯里就插了红蜡烛。点亮了。从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接连点几个晚上。平常这些灯是不点的。
(3)屋里点了灯,气氛就很不一样了。这些灯都不怎么亮(点灯的目的原不是为了照明),但很柔和。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元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暖昧的希望。
(4)孙家的大小姐孙淑芸嫁给了王家的二少爷王常生。她屋里就挂了这样六盏灯。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
(5)王常生在南京读书,秘密地加入了革命党,思想很新。订婚以后,他请媒人捎话过去:请孙小姐把脚放了。孙小姐的脚当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来就不像裹过的。
(6)孙小姐是个才女。孙家对女儿的教育很特别,教女儿读诗词。除了《长恨歌》、《琵琶行》,孙小姐毙背全本《西厢记》。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两口子琴瑟和谐,感情很好。
(7)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来不到半个月,就死了。
(8)王常生临死对夫人留下遗言:“不要守节。”
(9)但是说了也无用。孙王二家都是书香门第,从无再婚之女。改嫁,这种念头就不曾在孙小姐的思想里出现过。这是绝不可能的事。
(10)从此,孙小姐就一个人过日子。这六盏灯也再没有点过了。
(11)她变得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王常生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永远是什么样子,不许挪动一点。王常生用过的手表、座钟、文具,还有他养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来的位置。孙小姐原是个爱洁成癖的人,屋里的桌子椅子、茶壶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自从王常生死后,除了过年之前,她亲自监督着一个从娘家陪嫁过来的女佣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许擦拭。里屋炕几上有一套茶具:一个白瓷的茶盘,一把茶壶,四个茶杯。茶杯倒扣着,上面落了细细的尘土。茶壶是荸荠形的扁圆的,茶壶的鼓肚子下面落不着尘土,茶盘里就清清楚楚留下一个干净的圆印子。
(12)她病了,说不清是什么病。除了逢年过节起来几天,其余的时间都在床上躺着,整天地躺着。除了那个女佣人,没有人上她屋里去。
(13)她就这么躺着,也不看书,也很少说话,屋里一点声音没有。她躺着,听着天上的风筝响,斑鸠在远远的树上叫着双声,“鹁鸪鸪一一咕,鹁鸪鸪一一咕”,听着麻雀在檐前打闹,听着一个大蜻蜓振动着透明的翅膀,昕着老鼠咬啮着木器,还不时听到一串滴滴答答的声音,那是珠子灯的某一处流苏散了线,珠子落在地上了。
(14)女佣人在扫地时,常常扫到一二十颗散碎的珠子。她这样躺了十年。
(15)她死了。
(16)她的房门锁了起来。
(17)从锁着的房门里,时常还听见散线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声音。
(节选自《汪曾祺全集》)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结尾一段形象地写出了孙淑芸的命运,语言含蓄,内涵丰富。
B.孙小姐变得古怪了,这是因为她无力反抗命运,而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封建伦理的不满。
C.“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这句话暗示读者,王常生婚后不到三年就死了。
D.(13)段借助孙淑芸的听觉,写出内外两个不同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女主人公虽向往自由和幸福却又被贞节观禁锢而空守凄冷、寂寞的心境。
 
E.小说开头描写了当地元宵送灯的风俗,颇为详细,虽然与小说主体没有什么关系,却体现了作者对民间文化的喜爰。
(2)文章开头花大量笔墨介绍“这里的风俗”的作用是什么?(6分)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孙淑芸”这一人物形象。(6分)
(4)小说为什么以“珠子灯”为题,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4: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创意写作:文学的创意本质及其产业化问题
葛红兵
所谓“创意写作”就是以文字表达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创意活动。创意写作要培养的作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指向纯文学写作的专业作家,还包括以文字创作为生的创意产业基础从业人员,策划师、创意师、文案师、歌曲词作者等。
创意最初从写作者的意识转化为笔端的文字,这个过程是“一度创意”。一度创意是原生态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产业化的(例如很多没有市场的纯文学作品),一部分是直接以文字的形式直接产业化的,另外一部分也无法以其原初的面目进入市场(如舞台剧本等),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转化,这种转化,并不是对大众趣味的简单迎合或者样态的简单变化,而是一个再创意过程,我们称它为二度创意。
针对传统写作学“写作”第一性的观点,创意写作提出“创意”第一性观点。同时,针对传统写作学中将写作局限于文学艺术内部的观点,创意写作主张将写作从艺术领域拓展出去,将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纳入其中,这样,创意写作学就将对“创意”的研究拓展到了创作论之外,引申向产业态创意了。
田川流《创意时代的文学创意》一文认为“文学创意即运用创意思维,以多元和系统的方式从事文学活动与创作,实现对于文学意蕴及其作用的强化,增进其文学价值与经济价值”。
文学的本质是创意。文学正是因为其创意本质,才具有产业化可能。在文学创作及其产业化过程中的流动与转化,其实并不是完全由作者、生产者决定的,它也是读者和消费者参与的结果。中国北魏乐府民歌《木兰诗》中的花木兰形象,就是一个跨媒介转化的成功案例。一个篇幅不长的文本,在不同的时代通过不同的媒介进行了反复的演绎,无论是豫剧《花木兰》,还是1939年版的黑白电影《木兰从军》,或是1998年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每次都能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感受,尤其是中国的花木兰转化成世界荧幕上活灵活现的、用美国文化进行重新阐释的动画片,该片充盈着中国元素,但内核却是“美国梦”。在这个过程中,一度创意是一次性的,而二度创意可以是无限次的。
文学影像化是跨媒介转化的主要模式。文学影像化是对于文学文本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可能是未来文学的出路所在。文学的影像化使文学的魅力重新获得展现。
文学创意的“跨业态”主要指的是文学在艺术领域以外的应用,也就是非艺术的行业运用文学手段获得商业价值的各种形式。分辨某种文学创意是否跨业态的主要标准就是:相关文学文本是否以艺术传播和接受为最终目的。
文学创意的跨业态转化案例中极为典型的就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小说中虚构了一个具有东方异域色彩的地名“香格里拉”,是一个遥远的净土,人间的乐园。小说中的香格里拉作为一度创意,富有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而几十年后,这个不存在的地方变成真实——被当作香格里拉原型的中国滇西北地区成为著名旅游胜地,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业,是创意的跨业态转化的代表。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在旅游业中注入创意的活力,从而盘活旅游业,旅游发展的创意转向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宋城、三国城、水浒城等旅游景点都是以传统历史文化演绎为主要形式,这种文化演绎既包含物质性的演绎:复古建筑的实景展示、原生态的地域风情等等,也包含精神性的演绎,即通过演员表演等艺术形式来展示当地文化,这是最为关键的。而这样的双重演绎充分体现了文化旅游业背后强大的体验经济的思维方式。
(选自《新华文摘》2016年第1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文字创作为生的创意产业基础从业人员,如策划师、创意师、文案师、歌曲词作者等是创意写作要培养的作家。
B.在文学创作及其产业化过程中的流动与转化,既要受作者、生产者的影响,还要受读者和消费者的影响。
C.与传统写作学“写作”第一性的观点不同,创意写作提出“创意”第一性观点,同时,主张将写作从艺术领域拓展到了创作论之外。
D.文学的影像化使文学的魅力重新获得展现,是对文学文本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未来文学的出路所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文学文本通过二度创意,能变成影视、戏剧、广告等,原始创意发生了转化,如《木兰诗》演绎成了黑白电影《花木兰》。
B.为了迎合中国观众,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充盈着中国元素,这让中国观众丝毫不会陌生。
C.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依据《全唐诗》拍成的纪录片《唐之韵》向海外传播,这不属于文学创意中的“跨业态”。
D.田川流《创意时代的文学创意》一文指明了文学创意的实质是求得文学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一度创意”是原生态的,发生在创意的写作阶段, “一度创意”需要经过“二度创意”的转化才能产业化的。
B.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是文学创意的跨业态转化中典型的案例,使中国滇西北地区成为著名旅游胜地。
C.宋城、三国城、水浒城等旅游景点都演绎传统历史文化,这种演绎充分体现了文化旅游业背后强大的体验经济理念。
D.无限的文化创意旅游能弥补有限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使旅游业注入创意的活力,或许能盘活旅游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战略实际上是将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划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职业转变,即离土不离乡,将人口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实现职业的非农化;第二阶段是地域转移,即离土又离乡,将人口从农村引入城市、迁移到城镇集居起来,实现居住空间的城镇化;第三阶段是身份转换,即不仅改变了职业和居住环境,而且在户籍上也转变成了城镇户籍,实现了人口数量的城镇化;第四阶段是角色转型,使农业转移人口在社会属性各个方面真正转变为城市市民,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角色的市民化。当前,第四个阶段的转变已经开始,但有针对性的政策制定却尚未完全启动,这就造成职业的转变、地域的转移、身份的转换并没有产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结果,致使城镇化战略不仅效果难以充分体现,而且质量也难以提升。因此,如何进一步抓住城镇化的本质,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便成为摆在我国政府与学术界面前的重大课题。
(摘编自文军《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材料三:

中国城镇化进程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原应大有作为,但出人意料的是,近年出现了“逆城市化”异象。部分城市人群离开城市,流向更小的城市或者返回农村地区,“逆城市化”现象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更为明显。
有人认为,在中国城镇化发展仍处于低水平的阶段,过早出现的这类“逆城市化”现象,对今后的城镇化发展不利,对处于工业化后期以及人口红利衰减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不利。
城市化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由此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成本提高、资源压力加大等一系列问题。“逆城市化”则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城市化进程到了一定程度,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就会同时出现,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逆城市化”也反映了一部分人的需求。比如随着城市中产阶级的兴起,他们有更多的休闲需求,有对更好的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有逃离城市喧闹的需求等,并非只是低收入人群因为高生活成本而离开城市。
(摘编自贺军《客观看待中国的逆城市化现象》)
材料四:
在城市人口向大城市和大都市区集中的过程中,中关两国城市化在地理空间上也表现出了各自的特征。一方面,美国的大都市化对人口与经济的聚集特征明显。2004年,美国244个大都市区,占国土面积的26%,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达83%,创造了全美就业岗位的85%和全美GDP的86%,人口、就业和经济总量之间的比例较为均衡。中国的城镇化对人口的聚集特征同样明显,省地两级城市市辖区的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6.7%,集中的户籍人口近30%,而对经济活动的聚集程度更高。2007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和海峡西岸等6大城市连绵区,占国土面积的12. 38%,集中了全国22%的人口,GDP占全国的比重却高达50%,这既说明经济发达地区未能集中相应的城镇化人口,也说明中西部城市化地区的经济发展跟不上人口城镇化的步伐。
(摘编自罗思东《新型城镇化道路为什么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小题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对城镇化的概念作了解释,材料二分析说明了我国城镇化战略实施的现状。
B.城镇化是一个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包括人、产业结构和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变。
C.城镇化的核心应该是人的城镇化,即要更好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D.我国城镇化战略中第四个阶段之所以还未完成,是因为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滞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A.“逆城市化”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因为随着城镇化发展兴起,中产阶级有逃离的需求。
B.中国近几年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具体表现为最近二十年城市人口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C.对比中美两国的城市化可知,美国的城市化在人口、就业和经济总量之间的比例比中国均衡。
D.中国和美国的城镇化进程都有其自身特点,但两国的城镇化对人口的聚集特征都很明显。
E. 四则材料表明,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已经进行到了关键阶段,但其推进过程并不是很顺利。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中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要着力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最后的篝火
邴继福
小兴安岭的冬天,白天大雪纷飞,夜晚滴水成冰。政府虽然明令封山,保护生态,劝告并帮助村民改行谋生,但以此为生的少数几个人目光还是盯在林子里。猎人就是其中的一个。
猎人和猎狗为了追赶一头受伤的野猪,已经在林子里转悠了好几天,都累得筋疲力尽。雪厚路难辨,一不小心,猎人掉进一个深坑里,怎么也爬不出来,猎狗也跳下去作伴。好在坑里避风,还有些枯枝烂叶,能点燃篝火。
在林子里生存,离开篝火和干粮,不是冻死,就是饿死,或者冻饿而死。可是,眼下干粮早吃完了,火柴也仅剩下几根。猎人心里早就紧张了,猎狗却浑然不知。
连累带饿,猎人几次昏倒。再次醒来时,他突然产生一个罪恶的念头——杀狗。眼下,只有狗肉可以充饥。可是这只狗已经跟他多年,几次打猎面临险境,都是猎狗让他化险为夷。
记忆犹新的是那年冬天,他带着猎狗打猎。途中遇见棵两搂粗的杨树,树干里有动静。凭经验判断,里面肯定有“蹲仓”的黑熊,他便操起弯把锯,贴着树干拉起来。拉着拉着,突然拽不动了。他便使足力气,猛地一拽,立刻传来熊的号叫,接着一声巨响,树干裂成两半。一只黑熊跳出树洞,嘴巴淌着血,向他扑来。猎人猜测,黑熊好奇且贪玩,刚才肯定是用嘴把锯片咬住了,他使劲一拽,便把熊嘴拉豁。熊疼坏了,使劲把树洞挤成两半,张开血口要咬人。猎人见势不妙,两只胳膊顺势伸进熊嘴里,攥紧双拳紧抵熊的嗓子,全力与熊对峙。熊嘴被胳膊撑住,没办法咬人,便与人周旋。人和熊同时摔倒,在雪地上翻滚。猎人知道,时间久了,自己肯定不是熊的对手。在他即将绝望之际,突然听到熊的一声惨叫,松开他落荒而逃。猎人好生奇怪,定睛一看,原来,熊卵子已被猎狗咬烂,血流如注……
那之后,猎人对狗更是疼爱有加。狗很有灵性,深知受到主人宠爱,因此对主人更加忠诚。现在,猎人面临新的绝境,突然想到杀狗。虽然有点残忍,但他觉得,不这样做,自己肯定会被饿死。在这生死攸关之际,别无选择。决心已定,不能迟疑。猎人右手拔出猎刀,藏在身后。眼里露着凶相,向不远处的猎狗爬去。
猎狗也饿坏了,正闭目养神,听见动静,睁开疲惫的双眼。它突然发现,主人的眼神有些异样——以往都是柔情似水,现在却充满了杀机。但是,狗对主人永远不存戒心,仍然像平时一样,伸出舌头要舔他的手。
猎人只好伸出左手任他舔。他觉得,在舌头接触皮肤的一瞬间,一种甜蜜和幸福立刻涌上心头,差点融化了他的杀机。这时,另一种声音提醒自己,你想活命吗,就得有杀心!猎人心头一颤,在恶念驱使下,将刀刺向狗的胸膛。
猎狗真够机敏,忙一躲闪,虽然没刺中心脏,脖子还是中了一刀,鲜血直流。狗急跳墙,也不知它哪儿来的力气,几下就蹿上地面,向山下跑去。雪地上,留下滴滴血迹。
几天来,猎狗一直陪伴着猎人,虽然饥饿难忍,猎人却没感到孤独。现在,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又断了粮食,他感到绝望。可怕的夜幕又降临了,猎人翻出唯一的一根火柴,点燃了最后的篝火。眼看着暗淡的火光,猎人绝望地想,篝火熄灭之时,自己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篝火燃尽时,猎人也昏死过去……
当猎人醒过来时,已经躺在自家坑上。虽然手脚都被冻伤,但是人还活着。家人告诉他,他失踪之后,家人和村民一直在努力寻找。由于风雪太大,始终没见踪影。正要绝望,带伤的猎狗回来了,领大伙找到了昏迷的他,还亲切地舔了他的手。狗终因失血过多,永远地倒下了。
狗太忠诚了,甚至不计较主人对它的伤害。所有动物都通人性啊!猎人后悔不已,哭了几天几夜,伤好后,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今生再不打猎杀生,一要主动劝诫村民和自己一起保护野生动物,二是要救助流浪狗。
⑴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中间插入猎人和熊搏斗的一段,主要是为了说明猎人遭遇险境时,猎狗帮助他脱离险境,狗通人性,能助主人一臂之力。既能丰富写猎狗的内容,又能为下文猎人掉进深坑后继续描写猎狗埋下伏笔。
B.猎人没有刺死猎狗的原因,可能是猎狗本身弱小,也可能是猎狗有所发觉,最大的可能是猎人掉进深坑后已经没有力气。
C.最后一段中的猎人“主动劝诫村民和自己一起保护野生动物”,与开头第一段意思相关联,情节上形成首尾呼应。
D.小说采用悬念设置的描述性语言,使文章欢快活波、华丽、自然、流畅,富有乡土气息;有些动词运用得生动形象,如“差点融化了他的杀机”中的“融化”。
E.这篇小说通过写猎人和猎狗的关系,批判了猎人对狗的忘恩负义和恩将仇报,这也是小说的主旨。
(2)开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3)猎狗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6分)
(4)标题“最后的篝火”有什么意蕴?请结合全文,试进行探究。(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全球最富的教授
高峰
和中国许多教授一样,很多外国学者也热衷于通过出书或讲学赚钱,但是要想借此成为亿万富翁却很困难。不过,《福布斯》杂志近期披露,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教授大卫•切瑞顿的个人资产高达13亿美元(1美元约合6.36元人民币),堪称“全世界最富有的全职教授”。
上小学时,切瑞顿迷上了音乐。他开始参加暑期音乐剧课外班,并多次参加学校合唱团和音乐剧的演出。切瑞顿的学习成绩也很好,经常帮助同学解答难题,因此深得大家喜爱。不过,他的性格也有着特立独行的一面。比如,中学里的孩子们都喜欢玩棒球,切瑞顿却偏偏喜欢短跑,经常一个人练习,一练就是一个小时。
除此以外,切瑞顿的另一个兴趣点或许就是数学了。在众多任课教师中,他对数学老师艾尔文的印象最深刻,他曾经回忆说:“我记得那是1967年的一天,他充满激情地告诉我们,计算机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当时计算机还是新鲜玩意儿,我们中没有人见过它,但艾尔文已经将一个信念深深地植入我们的大脑中。”
中学毕业后,切瑞顿向阿尔伯塔大学的音乐专业递交了入学申请,却没有被录取。他只好退而求其次,进入该校数学系就读。在大学里,业余时间很充裕,他继续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练吉他、参加话剧和音乐剧演出,有些朋友甚至认为他是专业的吉他手。不过,切瑞顿始终没能真正从事音乐事业,在读了一段时间的数学专业后,他转入计算机专业,后来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拿到了学士学位,又在滑铁卢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他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当了3年助理教授,1981年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任教,“因为这里是计算机科学的先锋,而且资金雄厚”。
在斯坦福大学的工作让切瑞顿如鱼得水,他的研究重点是如何使互联网运转得更快、更安全。在这里,他与来自德国的博士生安迪•贝克托尔谢依姆成为好朋友。当时硅谷涌动着一股创业潮,切瑞顿的许多同事和学生都纷纷“下海”成立科技公司。1982年,贝克托尔谢依姆离开斯坦福大学,与别人合伙创立了太阳微系统公司,但切瑞顿却不为所动,一直从事学术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95年,贝克托尔谢依姆给切瑞顿打了个电话,两人共同创办了花岗岩系统公司,这是一家生产具有信息交换功能的局域网设备的公司。成立仅14个月后,美国著名的互联网设备供应商思科公司就出资2.2亿美元将其收购,切瑞顿所拥有的10%的股份也变成了2200万美元现金。“几乎一夜之间,我不必再为钱工作了,也不必再为还清购房贷款而发愁了。”他回忆说。
此后,切瑞顿和贝克托尔谢依姆继续合作,先后成立了一家网络公司和一家云计算设备公司,前者后来被太阳微系统公司以1.2亿美元收购。到目前为止,切瑞顿已经自掏腰包超过5000万美元,先后投资了17家高科技企业,几乎都获得了收益,极少失手。
在切瑞顿的投资记录中,最得意的一次“出手”当属为谷歌公司提供创业资金。当时,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是斯坦福大学的在读博士,虽然切瑞顿没给他俩上过课,但全校都知道这位教授对互联网和办公司都“门儿清”。事实上,拉里•佩奇两人操心的是如何为他们的技术申请专利,以及为尚未成立的公司筹措资金等问题。但切瑞顿却看得更远:“这好比你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应该考虑如何把他们养大。”他耐心地给他们讲解商业理论,并安排他们与自己的老搭档贝克托尔谢依姆见面。
1998年8月的一天,在切瑞顿家的门廊上,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向贝克托尔谢依姆介绍了谷歌的技术和理念。半小时之后,贝克托尔谢依姆就领会了这个新搜索引擎的过人之处,也搞清了它的赢利模式,他对两个年轻人的想法非常感兴趣。
“如果他们每天能吸引到100万次点击,每次点击赚5美分,那就是5万美元,至少他们不会破产吧!”贝克托尔谢依姆当即跑回车上去拿支票簿,开出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这时谷歌公司尚未成立,于是佩奇和布林赶紧去注册,以便拿到这笔钱。后来,贝克托尔谢依姆又向谷歌投入10万美元,切瑞顿自己也投入了20万美元。到今天,这两位原始股东各自所持股份的市值都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
希德哈思•巴特拉曾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他一语道出切瑞顿的独特优势:“科技人才都精通技术,但当他们面对风险投资者时,很可能茫然若失、不知所云,而大卫对一项新技术的前景总能一目了然!”
梁松是切瑞顿在2003年带过的博士生,他对导师的教诲仍记忆犹新:“他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人。他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并教给我们如何这样思维——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追随潮流。他希望弟子们能够从大处着眼,探寻改变世界的方法!”
(本文选自2012年《环球人物》,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4分)
【小题2】文章援引了大卫•切瑞顿两位学生对他的评价,这样对表现大卫•切瑞顿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大卫•切瑞顿的求学、就业、致富经历对你有哪些启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