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
从高密走到文坛之巅
刘志琴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纽约时报》著名书评人M.Yhomaslnge在《史诗般的小说,一流的中国作家》中说:“莫言是世界级的作家,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对此,莫言表示,“很多书出版时要引用这些话的时候,我就持反对意见,我觉得把我抬得太高了。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中国有很多优秀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
莫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充满着“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红高粱》被称为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从《红高粱家族》到《檀香刑》《生死疲劳》,再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莫言的作品展现着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
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莫言说:“我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文学天才。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我的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莫言承认,自己前期的作品受过茨威格、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他说:“我从1976年当兵正式开始写作,最初都是模仿外国作家的小说。1981年5月,我的小说终于在杂志上第一次发表,这篇小说就受到了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响。”
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莫言逐步意识到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跟着西方走,最后还是要回到民族化写作的道路上。《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就是莫言在探索个性写作和民族化写作过程中的产物。
接受记者采访时,莫言说:“我一直在写作形式上进行着探索和创新,力戒重复,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重复自己比抄袭别人更可耻。接下来,我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
莫言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故乡高密。提到故乡,莫言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我从小就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影响着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莫言谈到,对于一个作家来讲,故乡是很重要的。1984年上军艺以前,找不到素材来写作,很多时间就是下去体验生活,千方百计找能够让自己感动的故事。到了《透明的红萝卜》阶段之后,一想到过去,想到了童年,就想到了故乡的生活,感觉好像一条河流的闸门被打开,活水源源不断而来。故乡情结、故乡记忆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的宝库。
现在,莫言对小说中的故乡有了新的理解,他认为小说中的故乡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乡土。“小说都讲究有故事和典型人物,但写了30年,故事也都写得差不多了,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了,把别人的故事变成你自己的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一样。就像我写高密县,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片乡土了,它可以作为一种风景,发生在美国的、日本的故事我都可以拿过来用,让它变成发生在高密县的故事,所以乡土也就开阔了。”
莫言作品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对莫言小说的语言,评论家季红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有准确的分析。首先是大量的民间口语进入语言,其次是通过阅读传统的经典典籍《三国演义》和文言文以及翻译小说中找来的东西,以及从民间戏曲学来的语言。
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上只读经典。“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鲁迅、老舍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我认为衡量一个作家才华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作家有没有创造一种独特的文体,而鲁迅、老舍都是创造了一种独特文体的作家。鲁迅的文体再放50年依然不会过时,老舍的文体中对北京方言、土语的改造,依然是了不起的。他们的才华是难以超越的。”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从阅读和模仿开始,在写作形式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再追求个性化写作,这是普通文学爱好者的必由之路。
B.莫言有深深的故乡情结,而且对文学和故乡有新的理解,他不仅仅局限于高密县这片乡土,而是要把写作内容扩展到国内、国外。
C.对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感到非常高兴,但是他又认为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中国还有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没有被世界所认可。
D.本文多处使用引用的写作手法,有些是莫言的原话,有些是他人对莫言的评价,内容丰富,客观真实,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莫言,了解其作品的主要特色和影响。
E.国外评论家一致认为,莫言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也是世界级的作家,莫言反对这个说法,认为鲁迅、老舍才是难以逾越的高峰,这表现了他谦逊的精神境界。
【小题2】莫言的文学作品能获得诺贝尔奖,自然是因为这些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鲜明的艺术风格。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莫言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 (6分)
【小题3】作为作家,莫言有许多优秀的品格修养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概括。 (6分)
【小题4】莫言从故乡和经典中一路走来,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他在哪些方面付出努力,走上了诺贝尔奖领奖台?请谈谈你的理解。(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05 04:10: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迅猛发展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都出现人才供给不足现象,暴露出我国工程教育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有所脱节的短板。
虽然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但是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工科教学理科化,对于通识教育与工程教育、实践教育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存在模糊认识,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大大,工科学生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
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他们不仅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他们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也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他们不仅在技术上优秀,同时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新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为“新工科”提供了契机,新经济的发展呼唤“新工科”。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
(:360、百度“新工科”)
材料二:
“新工科”自2月在复旦大学达成“复旦共识”以来,已进入紧锣密鼓的工作状态,教育部在天津大学举行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公布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提出新工科建设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新工科建设要致力于以下行动:探索建立工科发展新范式,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以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以技术发展改内容,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以学生志趣变方法,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加大学生选择空间,方便学生跨专业跨校学习;以学校主体推改革,探索新工科自主发展、自我激励机制;以内外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以国际前沿立标准,增强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将中国理念、中国标准转化为国际理念、国际标准,扩大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
(精编自2017年4月10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在教育部《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冲,新工科的主要研究内容被归纳为“五个新”,分为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
新工科建设要求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提升学科专业与产业更强的匹配度;在人才培养上,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更紧密的对接度,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协同育人。
“新工科”要着跟于互联网革命、新技术发展、制造业升级等时代特征,培养学生最核心的能力——学习而且是快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学生需要在更广泛的专业交叉和融合中学习,要具备整合能力、全球视野、领导能力、实践能力。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四大新技术促进“中国制造2025”的转型升级新经济,未来新工科生可能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力、沟通力、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等。
(摘编自2017年6月3日“浙江在线”)
【小题1】下列对“新工科”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迅猛发展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人才的短缺,为“新工科”的诞生提供了机会,新经济的发展需要“新工科”。
B.“新工科”是新经济对人才新的定位与需求的产物,也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
C.“新工科”对高校有崭新的要求,比如:在人才培养上,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更紧密的对接度,实现以产促教、以研促教的育人模式。
D.“新工科”着眼于时代特征,研究内容力求在工程教育理念、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质量、分类发展体系等五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传统的工程教育存在严重不足,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太大,工科学生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
B.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新工科”人才有新目标和新需求,比如:他们不仅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要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
C.“新工科”培养学生最核心的能力,那就是要求学生具有快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学生需要在更广泛的专业交叉和融合中学习,具备多种素养和能力。
D.面对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四大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事实,未来新工科生必然具有更多的创造力、沟通力、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等。
【小题3】综合材料内容,说说在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未来新工科生需要具备怎样的素养和能力?请归纳并结合实际就其中一点进行深入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的一年,人们渴望听到国际科技合作的交响曲,嫦娥四号探月之旅就传递出这样的喜人信息。嫦娥四号探测器上有中德合作的因子——搭载了德国研制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可对月球表面中子和其他粒子的辐射环境进行综合测量。配合嫦娥四号执行任务的中继星“鹊桥”,也扮演了给探月国际合作拉开新序幕的“大角色”——携带了由荷兰研制的低频射电频谱仪,未来将开展在轨科学探测试验,聆听低频宇宙之声,寻觅宇宙大爆炸遗留的密码。事实上,中国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向世界展示的开放姿态,已经吸引来大量国际合作伙伴,真诚携手,一路同行。

(摘编自钟声《让科技创新为全人类服能》,《人民日报》2019年1月4日)

材料二:

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4日文章,原题:随着中国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一个新的太空大国诞生(作者里克·诺克,胡音松译)
当中国在本周四宣布它已经成功将太空探测器着陆在月球背面时,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突破。对北京来说,它不断拓展的太空探索版图也传递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信息。“这不仅仅是一次着陆。”英国皇家航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艾伦·达菲说道,“这清楚地表明中国技术已经达到何等卓越的程度。”
从科学的角度看,中国的成就令一些曾预言这一努力终将失败的人感到惊讶。让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异常困难——月球背面从未朝向地球,由于月球的遮挡,月球背面的探测器不能和地球直接进行无线电通信。但中国研究人员通过发射一颗中继卫星为月球车架起一座“鹊桥”。

2003年,当北京将第一位宇航员送入轨道时,西方观察人士对这一消息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中国为了赶上美国和俄罗斯做出的毫无意义的努力。但是,中国却不受任何干扰稳扎稳打地扩大太空探索版图。如今,美国和俄罗斯对太空探索的热情正在减弱。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早在其一流的太空事业登上全球头条之前,中国就开始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起中国就开始将目光转向月球背面,并研究未来可能的着陆地点。在某些方面,尽管中国拥有的资金仍然较少,但中国的能力已与美国相当。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1月5日)

材料三:

嫦娥四号任务实施了两次发射,2018年5月21日发射“鹊桥”号中继星;由“玉兔二号”巡视器和着陆器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于2018年12月8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19年1月3日顺利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由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的科学探测任务陆续展开。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02月21日)

【小题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近距离和拍摄月背影像图的壮举,这一探索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
B.嫦娥四号的探月之旅,除对月球进行遥视、勘察外。还会对月球表面的辐射环境进行综合测量,并将破解宇宙大爆炸之谜。
C.嫦娥四号探测器有中德合作成果,中继星“鹊桥”有荷兰研制的设备,与国际伙伴的合作展现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的力量和价值。
D.美国和俄罗斯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在减弱,而中国早就开始研究未来在月球背面可能的着陆地点,不断扩大着太空探索疆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当初中国宁航员进入太空的消息受到西方观察人士的不屑,到如今嫦娥四号任务引起了全球关注,对见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十分迅猛。
B.一些人认为月球背面从未朝向过地球,即使探测器登陆,也无法与地面直接进行无线电通信,所以他们预测中国月球探测活动不能成功。
C.从国外媒体对我国嫦娥四号相关情况进行的报道可以肴出,与美俄相比,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中国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嫦娥四号任务进行了两次发射,先是发射中继卫星为探测器架起一座"鹊桥”,然后发射由巡视器和眷陆器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光明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诸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论劝谏
(英)艾迪生
一般而言,我们最难于接受的便是规劝。我们往往把提出劝告的人视作对自己看法的一种渎犯,认为把自己当成儿童或愚人看待。我们把这类晓谕视作一种隐含的责备,把他人在此情形下为我们自身利益所捐献的诚悃视作一种冒昧行为或造次举动。而事实上,那些进献忠言的人,至少在这点上,也确乎比我们高出一筹,他之所以要进行规劝,无非因为相比之下,他认为我们在行为抑或认识上确有某些不足。惟其如此,故使劝谏并乐为人所采纳成为极难的艺术;实际上古往今来的无数作家,其间的相互消长,亦每每与他们在这门艺术上的造诣不无关系。试想为了使这帖良药而不苦口,人们曾经尝试过多少方法?或依赖于优美之文词,或凭借于动听之韵律,或乞求于警策之谈吐,或借势于简练之箴言,因而使自己的一番意思;能够达之于人。
然而在所有上述种种进言方法之中,我以为最为有效的一种,也即是最为人们所欣然乐从的一种,则再无过于寓言,不拘这寓言以何种形式出现。如其我们能以这种方法进行劝说或提出忠告,其效果将远胜于其他各种,理由是这个方式最不易招致人们的恶感,也最不易引起各种反对。
这种方法之妙,只须稍加思索,便不难明白。首先,一般阅读寓言之际,我们往往不觉自己在受人指教,而是自己在教自己。我们阅读某人的书,不过读其故事而已,至于那规箴劝戒,则只是我们自己得出的结论,而非出自于作者的传授。于是书中种种道德教训遂入人于无形,我们受教于非所预期,进德益智于不知不觉。总之,借助于此法,人之茅塞既经洞开,遂自信其处处无不在自己引领自己,因而也不易唤起一般在听人劝说时的不快之感。
其次,我们如对人性稍加体察,必将发现,人心通常最感悦怿之际,亦即当人所从事的活动能使人对其自身的完美与才力有所感觉之时。心灵的这种极为自然的虚荣之感,在阅读寓言一类书时往往最能得到餍足;原因在阅读这类作品时,整个写作活动也仿佛有了他的一半;这时每个发现也即是他自己的发现;而读的过程亦即是将此人此事不绝地用于某个环境的过程,因而就这方面而言,则一个人自己既为书的读者,亦为书的作者。于是毫不奇怪,遇到这种情形,即当一个人的心智对其自身甚感满意,又能对其种种发现发生兴味,这时他必对引起这一切的某部作品深具好感。正是这种原因,《押沙龙与亚希多弗》遂成为英国诗中迄今最负盛名的篇章。诗的本身固然极佳,但即令写得再好,如其构制不能予读者以从中驰骋其才智的机会,谅其亦未必会这样脍炙人口。
既然这种迂回的进言方法绝无伤人之弊,故我们只须稍稍翻检一下古代史册便不难看到,旧日聪颖之士在向帝王进谏时,往往喜用寓言的形式。许多人人皆知的事件不须讲,这里仅举一则土耳其的故事,其中不无东方式的虚夸之处,但我以为内容仍颇可喜。
据云,某苏丹因连年对外穷兵黩武,对内专横暴敛,早已使境内田舍荒芜,人丁萧条。苏丹阶前有一觋①者(至于其人是否怪异抑或狂妄,则不得而知),自称善解鸟语,凡各种鸟类一旦啼叫,无有不晓。某晚,觋者随帝狩猎归;见废墟颓垣之侧有鸱枭一双聒噪树间。苏丹对觋者曰:“彼鸟吱吱喳喳于树上,然殊不解其所言为何事。朕甚欲知之。汝其趋往听之,归以复我。” 觋者潜树下,作仔细聆听状。旋复命苏丹曰:“臣于鸟之所言实已窃闻其一二,唯内容则不敢言。”苏丹必欲闻其详始。觋者乃曰:“然则臣亦只得据实而陈之矣。适才树上两鸟,乃为其子女作联姻之议耳。据臣闻之,雄鸟之父语于雌鸟之父曰:‘亲家,俺对此婚事实无不欣然乐从,唯为令爱来日之生计计,自非有五十荒村作伊妆奁莫办。’雌鸟之父对曰:‘区区五十亦何足挂齿,弟则颇有心以五百为小女作赔,唯望亲家晒纳是幸。天佑吾苏丹万寿无疆!只须他圣人长御宇内,亲家你我应不愁国中无荒村耳。”’
据故事称,苏丹竟闻奏而大动,着即将通国之废城荒村修缮一新,并称,自是于其行事亦颇能咨诹民意云。
注:①xí觋,男巫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本文论述劝谏的方式和效果。作者认为劝谏是门艰难的艺术,要想劝谏使人乐于接受,犹如良药而不苦口,必须讲究方法。
B.劝谏最有效的方法无过乎寓言,否则即使用再优美的文辞、动听的韵律、警策的谈吐、简练的箴言去劝谏,都无济于事。
C.与用寓言劝谏形式相比,其他进言方法难以凑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劝说难免直白,有伤人之弊,容易引起被劝说者的反感。
D.苏丹阶前的觋者尽管为人怪异甚或狂妄,但是他借助鸟语讽谏苏丹收到良好的效果,亦不失为一位聪颖之士。
E.本文论述劝谏的艺术,作者讲道理摆事实深入浅出,语言平易典雅,说理生动透彻,显示了作者娴熟的说理技巧。
【小题2】人们评论艾迪生散文的语言“亲切而不鄙俚,典雅而不炫耀”,文辞优美,平易近人。试结合文中第一段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这一语言特点。(4分)
【小题3】最后一段既是一则故事结局,也是全文的结尾,文章以一则故事结尾有什么好处?请就此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4】作者认为在所有进言方法中,最有效的无过于寓言。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寓言劝谏效果最好”的内在原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有关“劝谏”的看法。(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慈善艺术大师吴东魁
阳春四月的一个下午,《世纪人物》杂志社有幸约见了这位著名的慈善艺术大师,初次相见,吴老先生那质朴的言谈,给人一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之感。   
吴东魁,现任吴东魁艺术馆名誉馆长、世界华人书画院院长,华夏画院院长。他在鲁西南的泥土里寻找灵感,他创建了全国第一所私人艺术馆,他力争在有生之年要捐赠100所希望小学……从鲁西南到海内外,吴东魁用不断完善的丹青写意抒发着对自然的热爱、对社会的善意。
情牵故土梦绕家乡
吴东魁生于鲁西南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带着兄弟姐妹艰难度日。但哪怕再艰难的岁月总需要一些亮丽的点缀,勤劳的母亲给予了他最初的艺术指导。他的母亲喜欢剪窗花、织鲁锦、用绣花针绣龙凤呈祥,将触目所及的美好事物用自己灵巧的手创作出来,记录下来。吴东魁知道,生活时艰,但美却无处不在。观察生活中的美成了幼时吴东魁最享受的时刻。善于观察的他,用粗糙的树枝、废弃的木炭,在石岩上、墙壁上描绘着世间美好的事物。对于他来说,没有笔墨纸砚,作画之处便是天地之间。
现在的吴东魁依然会在午夜梦回间回到那个曾经给了自己美好童年的贫穷地方,但没有抱怨与嫌弃,有的只是亲切与眷恋,他把那里的苦难变成了一生的快乐,那里的苦难也因这种快乐有了生活的寄托。经霜历雨,吴东魁从小养成坚忍不拔的毅力,他再也不会为生活低头,哪怕是无钱上学,哪怕是死里逃生,生活的苦难给予他的只能是对生命的理解与珍视。
天高飞鸟点墨抒怀
吴东魁的大师之路并不容易。当他决定上学学习绘画,他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学费的问题。凭着自己的勤工俭学、勤俭持家,从上学到大学毕业,吴东魁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靠着双手、智慧和力量,他艰难地向绘画的道路前进着。上学期间,别人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起床,当有人尾随而至,才发现,吴东魁一个人在教室的地面上、黑板上进行着自己孤独的创作。他给自己规定,每天不画完三瓶水,不去睡觉。
毫无疑问,绘画正在一步步成为吴东魁生活的全部。为了热爱的艺术,他毅然放弃小康生活,而去追寻自己的绘画之梦。1978年,当吴东魁来到北京时,他穿着一身旧军装,脚踏一双旧鞋,身上唯一的财产是几支作画的毛笔,他每天的工作便是去美术馆看画,绘画给予他的精神食粮已然成为生活的最大支点。可以衣不蔽体,可以食不果腹,但没有什么可以阻碍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名利不争上善若水
现在的吴东魁精通各种绘画手法,擅长各种生活题材,被誉为“全能”画家。他还被戏称为“艺术界的财神”。一幅《铁血冰心傲骨魂》被人以 68万元收藏;《竿挺叶张齐与天》经过多轮竞拍,以78万元的高价成交,成为拍卖会上当代画家作品中价格最高的一幅;他的倾心力作《紫霞垂落燕高飞》更是以 205万元创下了拍卖价格的新高。吴东魁的个人画展,先后在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以及港台地区展出,其画作也是大受中国传统绘画藏家的追捧。
名声大增,接踵而来的便是荣誉、鲜花和掌声,但从小与自然亲近的吴东魁在这时并没有利令智昏,出身贫苦的他知道,现在依然有很多孩子上不起学,历经了人生苦难,他知道这对这些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当自己的人生反转,他知道能够实现梦想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为了这种幸福,也为了悼念自己的幼年困苦,他愿意捐出自己的努力。他立志要在有生之年捐赠100所希望小学。
吴东魁积极参加慈善活动,先后在全国捐款2000多万元,捐赠上百幅书画。在全国中西部地区,他还捐献了以吴东魁小学命名的30多所希望小学及配套设施,这离他捐赠百所希望小学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在2007年,吴东魁荣登“中国慈善排行榜”,获得了“慈善画家”的殊荣及“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人物之一”的称号,“活到老,画到老,捐到老”成为他的人生信条。
2010年,由北京市长江科技扶贫基金会、吴东魁艺术馆、贵州读书援助协会联合设立的吴东魁国际艺术基金在北京宣布正式成立。他还希望在有生之年在山东省内建一所艺术类高等院校,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艺术人才。
(选自2012年第4期《世纪人物》,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交代了吴东魁艺术家的身份以及他为慈善事业做贡献的理想,这样既照应了文章标题,又使读者对吴东魁有个大致了解。
B.吴东魁在上学学习绘画期间,靠自力更生解决了生活费问题,又给自己规定每天要画完三瓶水,这都是因为他太想出名了。
C.吴东魁的画作价格一路飙升,他的名声也大增,但荣誉、鲜花和掌声并没有阻止他前进的步伐,他下一步的任务是专职做好慈善事业。
D.吴东魁画作的收入颇丰,但他没有去享受奢华的生活,而是用来做慈善事业了,先后在全国捐款2000多万元。
 
E.本文作为一篇人物小传,虽然选取的都是生活中不值一提的小事,但传主的形象已跃然纸上,让人觉得可亲可敬可叹。
(2)童年的生活经历对吴东魁先生有何影响?(6分)
(3)这篇传记在行文结构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4)慈善艺术大师吴东魁的人生经历和人生追求给人们许多启示。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你读完这篇传记的感想。(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约翰•纳什:最不幸而又最万幸的诺贝尔奖得主
1928年6月,约翰•纳什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富裕家庭。纳什从小就很孤僻,喜欢思考问题,上学后,立时显露出数学才华,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方法解答数学问题。中学时,这种情况就更加频繁了,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了整个黑板的习题,纳什往往只用简单的几步就能解出答案。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位“无所不知的人”(别人这样称呼纳什)越来越高大和强壮。他的谈吐尖锐,受到周围人的崇敬。
1948年,还是大学三年级学生的纳什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大学录取,而普林斯顿大学则表现得更加热情,当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感到纳什的犹豫时,适时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邀请信:“来吧,小伙子,普林斯顿有你想要的东西……”这话不假,此时的普林斯顿已是全世界的数学中心,大师云集。纳什选择了普林斯顿,后来的情况证明,此次选择,对他一生影响重大。
在普林斯顿自由的学术空气里,纳什如鱼得水,精神开始自由地舞蹈,一会缠着莱夫谢茨请教,一会拽着冯•诺依曼讨论,还不止一次造访爱因斯坦陈述自己对于重力的看法,以至于发展到“谁都无法忽视他的存在”的地步。他不到30岁已经闻名遐迩。1958年,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约翰•纳什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现在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他的才华和个人魅力吸引了一个漂亮的女生——艾里西亚,她是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1957年,他们结婚了。之后漫长的岁月证明,这也许正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
1958年的秋天,正当艾里西亚半惊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时,纳什却为自己的未来满怀心事,坐卧不安,并表现出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他梦想成立一个世界政府;他认为《纽约时报》上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而只有他才能读懂其中的寓意;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表达……
终于,在孩子出生以前,纳什因“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几年后,因为艾里西亚无法忍受在纳什的阴影下生活,他们离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纳什。离婚以后,艾里西亚再也没有结婚,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惟一的儿子。她坚持纳什应该回到普林斯顿,因为如果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
于是,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和学者们总能在校园里看见一个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他穿着紫色的拖鞋,偶尔在黑板上写下数字论题。他们称他为“幽灵”,这个“幽灵”是一个数学天才,只是突然疯了。如果有人敢抱怨纳什在附近徘徊使人不自在的话,他会立即受到警告:“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像他那样杰出的数学家!”尽管纳什决心辞去教授的职位,但他的同事和上司们还是设法为他保全了保险。他的同事听说他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后,给当时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打电话说:“为了国家利益,必须竭尽所能将纳什教授复原为那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
很多外人以为他已去世,或者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废人”。但在处于梦境一般的精神状态中,纳什仍奇迹一般继续在学术领域艰难地跋涉着,并取得一系列显著的成就。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纳什的博弈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个清晨,当戴森教授像平常一样向在校园里“溜达”的纳什道早安时,满头白发的纳什微笑着说:“嘿嘿,戴森先生,我看见你的女儿今天又上了电视。”顿时,戴森教授惊呆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语无伦次:“噢……亲爱的纳什……你当真好了吗……”纳什认真地点了点头。
纳什渐渐从疯癫中苏醒,而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当1994年瑞典国王宣布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约翰•纳什时,数学圈里的许多人惊叹:原来纳什还活着。
纳什没有因为获得了诺贝尔奖就放弃他的研究。“由于出现了长达25年部分不真实的思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假期,我希望通过目前的研究成果或以后出现的任何新鲜想法,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2001年,艾里西亚与约翰纳什复婚。事实上,在漫长的岁月里,艾里西亚在心灵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纳什——她用一生与命运进行博弈,终于赢得了胜利。而纳什,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相关链接:
①约翰•纳什:美国著名数学家,国际博弈论领域的顶级权威人士,有“数学天才”与“博弈论大师”之称。
②博弈理论与纳什均衡: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博弈论所研究的是理性的决策者之间冲突及合作的理论,可以为实际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导。其最终追求结果是使博弈方达到利益最大化的均衡。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普林斯顿大学对人才的态度堪称典范。从识别天才,到培养人才,到呵护甚至是庇护人才,体现了对人才的真正珍惜与人文关怀。
B.约翰•纳什从小孤僻,他的老师并没有留意到他的出众之处。直到上大学,他才显示出数学才华。
C.在不惑之年,约翰•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D.天妒英才,30岁的约翰得了严重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从此,他饱受精神病的折磨长达二十几年,几乎成为废人。
E.“纳什均衡”是纳什最重要的理论,该理论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1994年,因为“博弈理论”的重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为什么说约翰•纳什是最不幸而又最万幸的诺贝尔奖得主?请根据材料分析。
(3)材料中约翰•纳什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简要概括。
(4)约翰•纳什在事业上的成功,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