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给我打只山鹰吧

田洪波

“给我打只山鹰吧。”那天,政治队长路过我看守的庄稼地,有一搭没一搭地撩了撩眼皮对我说。

他的话对我无疑是圣旨,我只有鸡啄米点头的份儿,同时,我下意识地正了正肩膀上的火药枪。

“我要用鹰的肝当药引子,给我娘治病。”太阳光下的政治队长将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你枪法好,一定要给我打只山鹰。”然后,他倒背着手往大队部走去。我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在这之前,我找过政治队长,让他想办法帮我回城。

我给他拎去了两只野兔。

政治队长先是表扬我庄稼地看守得比较好,近一时期,基本没看见谁家的牲畜糟蹋庄稼,然后才淡淡地扫了一眼那两只野兔,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

我知道回城的希望就在他手里攥着,而看守庄稼地的轻松活儿,也是他派给我的。有一瞬间,我觉得那两只野兔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意。

现在,他让我打只山鹰给他,这是我回报他的最好机会。

我从小在山区的爷爷家长大,对用枪打个飞禽走兽什么的,远比其他人得心应手。其实,村里各家各户的牲畜很少有糟蹋庄稼的,似乎大家都知道那绝没好果子吃。

这样的日子就常让我感到无聊,有麻雀什么的从天上飞过,我就举枪向它们瞄准射击。

我记不清打了多少麻雀,只记得村里的孩子常疯了一样地抢食,把它们拿回家,糊上泥烤着吃。

我的枪法越来越炉火纯青,村里佩服我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那些孩子们,总是在空闲时,巴望着跟在我身后。

我很享受被前呼后拥的日子,但现在,一切都被打破了。

给我打只山鹰吧。我不断在心里重复着政治队长的嘱托。

我很乐于接受这样的挑战,山鹰我不止一次看到过,我一直懒得打它们。在我的印象中,山鹰肉好像不是很好吃。

第一天,我没有看到山鹰的影子。

随后很多天也没看到,我有点急,并且开始失眠,梦里全是山鹰扇动着翅膀从我眼前飞过。

给我打只山鹰吧。政治队长的声音,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响在我的耳畔。

看护有无牲畜糟蹋庄稼已经不重要了,我的眼里全是山鹰,我相信,它不会不从我的头顶上飞过。

七月的天老爷说变脸就变脸,刚刚还是日头高照,转眼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可我任凭自己站在风雨里,就是不忍心错失山鹰飞过的机会。

我被大雨淋感冒了。在孙大娘家的热炕头上,我说起了胡话,一遍遍念叨着山鹰,把孙大娘念叨得懵懵懂懂的,一个劲儿问旁边的邻居,说这好好的孩子怎么了。邻居也纳闷,说他唠叨的什么英啊英的,该不会是对象吧?

尽管,我依然感到揪心地头疼,眼睛也要炸裂似的,但在第二天的午后,还是不顾孙大娘的劝阻,又背上火药枪去了庄稼地里。

仍然没有山鹰的鬼影子,我感到天塌地陷般的奇怪。

我的眼前,一会儿是多病的父母,一会儿是矫健的山鹰。山鹰,我的山鹰,你在哪儿?

有几次,我垂头丧气地坐在庄稼地里,用土坷垃狠命地砸向庄稼。

我想不明白,山鹰为何就是不出现?在希望它救我于水深火热之时?

给我打只山鹰吧。

这声音渐渐轰成了耳鸣似的回响。

它让我沮丧,让我焦躁,让我感觉嗓子冒了烟似的难受。

我举枪望日,看到的不是山鹰,而是在某一天的某一刻,政治队长那张狐疑的脸。

“队长,能再等等吗?” 我听到了自己声音里的哭腔。

结果,没多久,政治队长就派我和大伙儿一块儿干活了。

我不知道自己又等待了多少时日,只记得后来我的枪被人收去了,对方给我看了禁止打猎和私藏枪支的通告。

这对我无疑是个打击。我找他们要枪,找他们说理,但他们却斥骂我为精神病。

我据理力争,我不是什么精神病,我只是想打一只山鹰,给政治队长打一只山鹰。

孩子们还是崇拜我的,他们给我找了一支类似猎枪大小的粗木棍,这样,我每天就又有事干了。

只要我一有空闲,我就会提着那支木棍,趔趄在庄稼地里,寻找山鹰的影子。我不断地把它举起来,对着蓝天胡乱瞄准。

那天,头发有些花白的政治队长告诉我,拨乱反正了,你可以回城了。我笑了,我说我不回去,我还没有打到山鹰,我怎么可以空手回去呢?我看到政治队长朝我暧昧地笑了一下……

大伯常和我絮叨起这些往事,每次,他都用那支朽木棍不断敲打着地面,一遍遍地向我发问:“洪波,你说,咋就没了山鹰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强调政治队长的话“对我无疑是圣旨,我只有鸡啄米点头的份儿”,既直接刻画出队长的强势,也体现了一个小人物的卑微。
B.小说插叙“我”从小在山区长大,比别人更擅长打飞禽,既照应了上文政治队长对“我”的枪法的评价,同时,也为后文“我”的枪被收缴埋下伏笔。
C.小说中的“我”为了打山鹰,无惧于风雨,无惧于疾病,后来拨乱反正,可以回城了,还念念不忘打山鹰,体现出“我”内心的扭曲。
D.政治队长“朝我暧昧地笑了一下”,表明他看到我坚守承诺,不打到山鹰绝不回城,内心充满赞赏。
【小题2】小说中政治队长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反复出现“给我打只山鹰吧”,请探究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07 11:29: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到城里种麦子
秦德龙
大光从城里拉回来个项目,组织种麦队,到城里种麦子。乡亲们一听就乐了,到城里种麦子?开玩笑吧?城里有地方种麦子吗?城里到处是玻璃盒子样的高楼大厦呀!不过,乡亲们都在想,如果真的能在城里种麦子,那也应该是春天一片葱绿,夏天一片金黄。
大光神秘地笑了:“城里人需要看见绿色。城里人已经分不清麦苗和韭菜了。”
这么一说,乡亲们都笑了。是呀,城里人越来越傻了。一些进过城的人,都知道城里有野菜饭店、粗粮超市、公园养驴、阳台养鸡……城里人还用吊车把乡下的老槐树弄去……这么说,城里人需要看见麦子,是可以理解的呢。
许多男人报了名,都想去城里种麦子。二妮对大光说:“给俺也报上吧,割麦的时候,俺敢和男人比,保证颗粒归仓!”
大光笑道:“二妮,到城里种麦子,不是为了有收成,而是为了种风景!”
二妮疑惑地说:“种风景?种什么风景?”
大光说:“跟你说,你也不懂。城里的麦子是不用割的。”
二妮惊讶地笑了:“不割麦子?”
大光说:“去了你就知道了。妇女们当然可以去,反正是庄稼活儿嘛。”
听大光这么一说,又有几个妇女报了名。
大光指挥着乡亲们,唱着豪迈的歌曲,向城里进发了。“麦浪滚滚闪金光,棉田一片白茫茫。丰收的喜讯到处传……”
乡亲们唱着歌,到城里种麦子了。大光果然说的是实话,果真是在城市的空地上种麦子。路边、树下、坡上,闲置的空地,都撤下了麦种,撒下了乡亲们辛勤的汗水。
城里人望着乡下人种麦子,感到了少有的新奇。哦,不种美国草皮了,改种乡下麦子了。哦,绿化美丽的城市,要有自己的特色噢。有些早年当过农民的城里人,看见乡下人种麦子,表现出格外的亲切。他们纷纷端茶送水,或直接加入了播种的队伍。
乡亲们很感动,城里人太好了。一定要悉心呵护麦苗,让城里人看到绿油油的麦苗,看到金黄色的麦浪,吃上新麦磨的面、蒸的馍。
可是,麦苗正拔节,还没灌浆呢,大光却下令,让乡亲们把麦苗剪成“板寸”那么齐。这是干什么?这不是糟蹋麦子吗?这不是坏良心吗?有人问大光。
大光说:“我早就对你们说过了,到城里种麦子,不是为了有收成,而是为了种风景。城里人要的是绿色风景,你们不知道吗?”
二妮问:“绿色的风景当粮吃呀?这么多麦种撒下去了,不让长麦穗,真是鬼灵精怪。”
大光说:“对,城里的许多事,就是鬼灵精怪。明白吗,麦子长出了麦穗,我们就拿不到工钱了。我们的任务,就是搞绿化,用麦苗绿化城市。用麦苗搞绿化,比买美国草皮便宜多了,也许,这就是道理。”
二妮说:“我明白了,这就是你说的不用割麦子!原来,麦子根本就长不出来麦穗呀!”
大光笑道:“明白了就好,大家都干活儿去吧。麦苗老了,就锄掉它。撒上麦种,再种新麦子。就这样,一茬接一茬,记住,要的就是绿油油的麦苗!”
乡亲们会意地笑了,笑得很怪。二妮说:“看来是把麦子当草来种呀。大光,我不干了,我回家了。”
大光说:“也好,不想在城里种麦子的,可以走,来去自由。再回来,我还欢迎!城里总是要有人种风景的。”
有几个人跟着二妮一块走了。
可是,走了不多天,有两个人就摸回来了。他们告诉大光,带来了退化的麦种,只长麦苗,不长麦穗。
大光哈哈大笑。也许,撒下这样的麦种,农民才会心安理得?
于是,大光带领大家,播种了那些已经退化的麦种。二妮没回来,他也不介意,不久,他就将二妮彻底忘掉了。
大光成了在城里种麦子的专业户。他总在乐悠悠地想:啥时候到下一个城市种麦子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城里种麦子?开玩笑吧?城里有地方种麦子吗?”连用三个问句,刻画出乡亲们听到大光的话后惊讶好奇的心理。
B.文章引用歌词“麦浪滚滚闪金光,……”烘托出乡亲们进城的喜悦之情,同时也与下文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反差。
C.文中两处画线部分都写了乡亲们的笑,前一次是因为觉得城里人分不清麦苗与韭菜可笑,后一次是因为难以接受把麦子当草来种而觉得可笑。
D.小说以“大光成了在城里种麦子的专业户”结尾,表明了作者对以大光为代表的农村青年敢闯敢干、勇于创新精神的赞美。
【小题2】请结合全文分析二妮这一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标题“到城里种麦子”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风 蛇
〔澳大利亚〕比万·贝克王悦 译
凯文是个12岁的小男孩,他收藏世界上所有能被收藏的东西。今天,凯文本来是在市场里闲逛来着,但一个耀眼的蓝招牌吸引了他。牌子上写着:“马维先生的神奇收藏——仅向绝对好奇的人开放。”他立即像飞蛾看到篝火一样奔向了那家店铺。
凯文推开店门,店主马维先生一看到他,立刻满面笑容地说:“下午好,年轻的先生,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我只想随便看看,谢谢。”凯文谨慎地回答。
“凡是进了我的店的人,没有一个是只想随便看看的。”马维先生附在凯文耳边小声儿说,“你会发现我的收藏非常神奇。”
“请问你的收藏品是什么?”凯文礼貌地问。
“你是一个好奇的人,是我最喜欢的类型。”马维先生笑着说,“请跟我来。”
凯文跟着他来到小店后面的仓库,仓库没有窗,只有一道镶着茶色玻璃的小门。
“这里存放着我最秘密的收藏……”
凯文迫不及待地打断店主的话,“它到底是什么?”
……“跟你一样,我也是个专注的收藏家,所以我决定让你看看我说的东西。”马维先生边解释边打开那扇小门。门里是一间荡荡的小屋子,也没有窗户,只在对面有另一道上锁的铁门。凯文的好奇心在燃烧,他想也没想就跟着店主进了小屋,“你到底收藏什么?”
“其实我收集的东西很普通,”马维先生回答,“请在此稍候。”说着他打开锁,消失在铁门背后,等他回来的时候,手里多了一个玻璃瓶,“这就是我的收藏。”
“一个空瓶子?”凯文失望地说。
“哈!每个人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都这么说。其实这里面装的是风蛇。”
“什么是风蛇?”
“风蛇是一种气态的带翅膀的蛇。被关在瓶子里时,它是透明的。如果你打开瓶塞,放进一些新鲜空气,它就会变回本来的颜色——烟蓝色。”
“打开瓶子。”凯文要求道。
马维先生把瓶子紧紧抱在胸前,“你没听见我说这里面是风蛇吗?如果它逃出来,我们俩都要受袭击的。没有人打开过关风蛇的瓶子。瓶子会突然变凉,蓝色的烟雾会从里面射出……”
他的话被一阵门铃声打断了。马维先生看了看门口,又看了看玻璃瓶,犹豫再三,终于不情愿地把瓶子递给凯文。“先替我拿一会儿,我去看看谁来了。千万不要打开它。”
现在小屋里只有凯文一个人了。他似乎感觉到瓶子里的气体在缓缓转动。如果他只把瓶塞撬起一道缝,放一小点儿空气进去,就可以知道马维先生是不是在编故事蒙人了。想到这,凯文开始慢慢地旋转白色的瓶塞。起初他只撬起瓶塞一角,然后立刻盖紧,但瓶子里什么都没出现。他把瓶塞撬起一个稍微大点儿的缝,但仍然什么都没发生。
凯文不耐烦地把瓶塞完全启开,还是没看到风蛇。“原来是个骗人的把戏。”他自言自语道。就在这时,瓶子陡然变冷了,一股蓝烟喷涌而出,在空中聚集成蛇的样子,然后迅速向外蔓延,转眼间屋子里就充满了烟雾。凯文头痛欲裂,不顾一切向门口逃去,但他发现进来时的小门已经变得像大厦一样高了。随后砰的一声,他撞到了一堵透明的墙。
就在这时,马维先生推门走了进来,但他现在看起来更像个巨人。他弯下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白色瓶塞,盖向凯文头顶。烟雾随即消退了,凯文惊恐地发现自己缩小了,并被关在自己刚刚打开的瓶子里。
马维先生拿起瓶子,嘴角挂着胜利的微笑。他走过铁门,把凯文放在一个书架上。书架上还有很多装着小人儿的瓶子,他们悲伤的脸紧贴着玻璃牢笼,同情地看着凯文。马维先生欣赏着自己的收藏,不时擦拭着书架正上方的铜标签,标签上刻着:“藏品——好奇的人。”
【小题1】(小题1)简析这篇小说标题的作用(3分)
【小题2】(小题2)伏笔是文学作品中情节结构上常用的一种手法。请简析伏笔在这篇小说中的作用。(3分)
【小题3】(小题3)结合全文,赏析少年凯文具有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4】(小题4)“他的话被一阵门铃声打断了。马维先生看了看门口,又看了看玻璃瓶,犹豫再三,终于不情愿地把瓶子递给凯文。‘先替我拿一会儿,我去看看谁来了。千万不要打开它。’”请你谈谈对这一情节处理的理解。(5分)
【小题5】(小题5)探究小说的深层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左手神医
北乔
在江苏东台三仓乡,朱庆树的名头很大,人称“左手神医”。
朱庆树七岁的时候,父母双亡,这以后他靠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维持生活。十六岁的时候,村里来一位道人。在桥头,道人遇上朱庆树,没说上几句话,朱庆树就跟道人离开村子。他什么也没带,他也没什么可带的。九年后,在村里人把朱庆树忘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回来了。一身粗布长袍,一个大药箱,右边空空的袖子随风飘荡。
村里的接生婆一年前生了病,是种怪病,能吃能喝,就是人一天天地消瘦。朱庆树到村子里时,接生婆已经瘦得不成人样,就像树干挂个皮囊似的。朱庆树用他的左手替接生婆把脉后,开了个药方。接生婆吃了十副药,居然好了,又忙着为人们接生去了。这以后,她除了帮人家接生,还多了件事,就是到处夸朱庆树医术高明。她说:“我啊,是把人接到世上来,朱庆树能把人从阎罗王手里抢回来!”
朱庆树没有家,也不需要家,天天地这村转到那村。他给人看病,从不收钱,只要管饭管住就行。有人硬要给他钱,他坚决不收,“我从小就是乡亲们养大的,现在我有吃有住就知足了,我要钱,也没用的。”遇到一些大户人家付钱,他也不要,但让人家买上几副药。总有些人家是没钱吃药的,这时候,他存的药就会派上用场。
不管到什么地方,遇上什么病人,朱庆树只要伸出左手把把脉开上几副药,就能药到病除。有些病人,连药都不用吃,朱庆树扎扎针,就能治好。这样的人,不是神医,是什么?渐渐地,人们知道了朱庆树的一些事。原来当年他是跟着那位道人进深山学医去的。他的右胳膊,是一次采药时被老虎咬掉的。朱庆树不怎么说话,说得最多的是“医道”。人们要感谢他时,他说,不用谢,这是医道。可人们要他细讲什么是医道,他又解释不清,只说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就是医道。
一天,他走到一大户人家门口,从门里窜出一条狼狗,硬生生地从他腿上咬下一块肉,血流满鞋子。没等他包扎,门里跑出一个家丁,一见是朱庆树,愣在那儿不知说什么好,平日里横蛮竖野的样子全不见了。原来这人家的老爷吃午饭时突然倒在桌边不省人事,呼吸十分的微弱,就和死人差不多。家丁不是出来看狗咬着谁了,这事他才不管呢。他家的狗咬人是远近闻名的,遇到有人到门口不咬那才是怪事呢。家丁是听从吩咐去请左手神医朱庆树的,可没想到出门就撞上了朱庆树。见朱庆树被狗咬了,他有点恨狗,这破狗,你什么人不能咬,偏咬他,你什么时候不能咬,偏在这档儿咬,完了,老爷的命恐怕是被你这破狗一口咬没了。
朱庆树看出些什么,忍着痛问家丁是不是有什么人病了,家丁吞吞吐吐地开了口。朱庆树听到一半,随便找块破条缠了一下伤口,就三步并着两步进了院子,身后留下一行血印。
后来,有人说朱庆树,你啊你啊,真是傻到家了,狗把你咬成那样子,你还救狗的主人。朱庆树淡淡地说:“医道,道为术之上啊!”
这一天,朱庆树刚为一户人家的小儿子看完病,五六个日本鬼子就冲进院子,见到朱庆树,二话不说绑着就走。县城里一个鬼子大佐得了病,耳朵和眼睛总往外渗血。这鬼子,朱庆树是知道的,全县的百姓都知道,心狠手辣,杀人如麻。朱庆树花了两天的工夫,终于把鬼子的病治好了。
村里人听说,朱庆树成了鬼子的座上宾。
过了两天,村里人听说,镇里鬼子营区发生了一次爆炸,所有的鬼子全被炸死了。
朱庆树也在其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就介绍朱庆树为“左手神医”,名头很大,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且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朱庆树说得最多的是“医道”,可人们要他讲什么是医道时,他又解释不清,说明他并不真正懂得医道,他谈医道只是不想收别人的钱。
C.小说善于通过故事来表现人物,被大户人家的狗咬后仍救狗的主人,体现了朱庆树为人为医的高尚精神。
D.朱庆树小时候父母双亡,靠众人救济才生存下来,后来跟道人进深山学医,付出巨大代价,学成后回报乡亲,这说明他知恩图报。
【小题2】小说中朱庆树救治鬼子大佐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中表现的“医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敌与友

老舍

不要说张村与李村的狗不能见面而无伤亡,就是张村与李村的猫,据说,都绝对不能同在一条房脊上走来走去。张村与李村的人们,用不着说,当然比他们的猫狗会有更多的成见与仇怨。

大概自有史以来,张村与李村之间就没有过和平。为表示抵抗,两村人是不惜牺牲了真理的。张村的太阳若是东边出来,那就一定可以断定李村的朝阳是在西边。

两村的村长是最激烈的,不然也就没法作村长。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张荣已在军队生活过了三年,还没回来过一次。这很使张村长伤心,怨他的儿子只顾吃饷,而忘了攻击李村的神圣责任。慢慢的村长想出了主意,时常对村众声明:“我的二小子,是大排长。李村里出去那么多坏蛋,可有一个当排长的?我真愿意李村的坏蛋们都在我的二小子手下当差,每天不打不打也得打他们每人二十军棍!”不久这套话便被全村的人记熟,“打他二十”渐渐成为挑战时的口号。

李村的确没有一个作排长的。最难过的自然是村长。为这个,李村村长打发自己的小儿子李全去投军:“小子,你去当兵!限你半年,就得升了排长!不,升到营长!”李全入了伍。可是半年过去了,又等了半年,排长的资格始终没有往他身上落。

真正的战争来到了,两村的人一点也不感到关切。说真的,要不是几个学生来讲演过两次,他们就连中日战争这回事也不晓得。由学生口中,他们知道了这个战事和日本军人如何残暴。他们很恨日本鬼子,也不怕去为打日本鬼子而丧了命。可是,这得有个先决的问题:张村的民意以为在打日本鬼子以前,须先灭了李村;李村的民意以为须先杀尽了张村的仇敌,而后再去抗日。

战事越来越近了,两村还没感到什么不安。他们只盼望日本打到,而把对岸的村子打平。

世界上确是有奇事的。侦探回来报告张村长:张荣回来了。可是,他搀着李全,走得很慢!

李村长也得到同样的报告。

两村长最初想到的是把两个认敌为友的坏蛋,一齐打死。可是这太不上算。

第二次报告来到:他们俩坐在了张村外的大杨树下面。两村长的心中象刀剜着一样。那株杨树是神圣的,在树的五十步以内谁也不准打架用武。

第三次报告:李全躺在树下,似乎是昏迷不醒了;张荣还坐着,脸上身上都是血。

两村长撑不住了,对大家声明要去看看那俩坏蛋是怎回事,绝对不是去认儿子,他们情愿没有这样的儿子。

他们不愿走到杨树底下去,也不召集村人来保护他们,虽然明知只身前去是危险的。两个老头子不约而同来到杨树附近,谁也没有看谁,以免污了眼睛,对不起祖先。

张荣看见父亲,不晓得怎好的叫了一声“爹”,而后迟疑了一会儿用同样的声音叫了声“李大叔”!

李村长没答声。张村长的胡子嘴动了动,眼里冒出火来,他觉得这声“李大叔”极刺耳。

张荣看着父亲,毫不羞愧的说:“李全救了我的命,我又救了他的命。我把李全拖了回来,他的性命也许……反正我愿把他交到家里来。在他昏过去以前,他嘱咐我:咱们两村子得把仇恨解开,现在我们两村子的,全省的,全国的仇人是日本。在前线,他和我成了顶好的朋友。我们还有许多朋友,从广东来的,四川来的……都是朋友。凡是打日本人的就是朋友。爹!李大叔!你们说句话吧!咱们彼此那点仇,一句话就可以了结。为私仇而不去打日本,咱们的祖坟就都保不住了!”

二位村长低下了头去。

李全睁开了眼,看明是父亲,他的嘴唇张了几张:“我完了!你们,去打吧!打……!”

张村长豆大的泪珠落在李全的脸上。而后拍了拍李村长的肩:“咱们是朋友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交代了张村与李村的狗猫水火不容,形象地点明了两村的敌对关系,语言幽默,统领全篇,画龙点睛。
B.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当了排长,而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后来李村村长的小儿子参军了,但一直没有一官半职,这使得李村在与张村的争斗中一直处于下风。
C.张村和李村冲突不断,主要原因是两个村长迂腐守旧、顽固狭隘,化解他们两人的矛盾才是改变张村和李村敌对关系的关键。
D.小说结尾借张荣和李全的话点明了作品的主旨,意在表明两村的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应该捐弃前嫌,一致对外。
【小题2】张村和李村的敌对关系是如何一步步化解的?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标题“敌与友”有什么寓意?以此为题又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头条新闻

瓦·弗洛特

①“喂,是《德克萨斯信使报》吗?我是贝德尔·史密斯,请立即记下,我永远难忘在俄勒冈州的这场经历,火山爆发……嘟嘟……”

②“怎么回事?”新来的编辑沃克问道,“喂,喂,接线员!”

③“通往俄勒冈州的线路突然中断了,”电话局总机报告说,“我们马上派故障检修人员出发检查。”

④“大概要多久?”

⑤“哦,您得做好一两个小时的打算,线路是穿过山区的。”

⑥“完了!”沃克沮丧地说道,沉重地跌坐在软椅上。

⑦“什么叫完了?”主编怒气冲冲地说,“你是一名记者,还是一个令人丧气的半途而废的家伙?不是已经收到报告了吗?俄勒冈州地震!这一消息我们起码比《民主党人报》和《先驱报》早得到一个小时。这一回我们可要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了!今天下午,当我们独家登出俄勒冈州地震的现场报道时,他们会忌妒得脸色发青的。”

⑧主编从书柜里取出一卷百科全书,说道:“我要让你看看这事该怎么做!埃丽奥尔,请你做好口授记录的准备!现在,你这个也算是记者的人过来瞧瞧吧!这儿,俄勒冈州海岸地带……山脉……有了!道森城……这一带有几座已经熄灭的火山……”

⑨“哦,看来是这里,你把地图拿过去,抄一下四周区镇的地名。”他跳起来,猛地拉开通向印刷车间的门。

⑩“希金斯!你马上过来!给我把头版的新闻全部撒去!我要换一篇轰动全国的报道!还有,这次要比平常提前一小时出报。”

他叼起一支香烟,大步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

 “你写下!通栏标题:俄勒冈州地震!电话联系中断!贝德尔·史密斯为《德克萨斯信使报》作独家现场报道。”

 “上午时分,在俄勒冈地区出现了极为可怕的景象。有史以来一直十分平静的巨峰巴劳布罗塔里火山(名字以后可以更正)忽然间喷射出数英里高的烟云。”

 “就这么写下去——这里是有关火山爆发的资料的描述,剩下的你就照抄好了,反正总是老一套。你让沃克把熔岩可能流经的区镇的地名读给你听,别忘了写入诸如一个在最后一瞬间被救出来的孩子啦,一个拖着小哈巴狗的老妇人啦,等等。”

 “最后:《德克萨斯信使报》呼吁各界为身遭不幸的灾民慷慨解囊,捐款者填好附列的认捐单,将钱款汇往指定的银行账户里即可。若填上认捐单背面的表格,您同时还有机会以优惠价格订阅全年的《德克萨斯信使报》,这样您家里就有了一份消息最灵通的报纸。通过报道俄勒冈州灾难这一事实即已雄辨地证明本报拥有最迅速、最可靠的信息。”

排字机咯咯作响,滚简印刷机里飞出一页页纸张,报童喊哑了嗓子,布法罗市的居民们从报童手里抢过一份份油墨未干的报纸,转瞬之间当天的报纸全部售完。

三个小时后,通往俄勒冈的电话线路修复,电话铃响了,沃克、主编和女打字员同时拿起耳机。

 “喂,是《德克萨斯信使报》吗?”响起了贝德尔·史密斯的声音,“那好,请马上记录:我永远难忘在俄勒冈州的这场经历,火山爆发也不如此刻的吉米·布蒂雷德这般厉害,今晨他在富尔遏拳击场频频出击,把俄克拉荷马的重量级冠军瓦尔特·杰克逊打得落花流水,在第三局中他以一连串的上勾拳、猛击拳和凌厉而干净利索的直拳将对方击倒在地……喂……喂……您在听我说吗?您能听清楚我说的话吗?”

 “请等一下,贝德尔,”沃克说道,“主编刚才晕过去了。”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贝德尔的电话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不仅交代制造虚假新闻报道的原因。而且设置悬念,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B.小说描写主编娴熟地把一句没说完的话加工成一篇新闻稿,凸显职场老手的经验与自信,旨在衬托沃克缺乏记者的敏感与应变能力。
C.主编开始时叼着香烟编新闻的志得意满和故事结尾听到真实信息时“晕过去”,前后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D.小说中大量运用了人物语言描写,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让读者从中了解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不可或缺的内容。
【小题2】第16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头条新闻”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