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给我打只山鹰吧

田洪波

“给我打只山鹰吧。”那天,政治队长路过我看守的庄稼地,有一搭没一搭地撩了撩眼皮对我说。

他的话对我无疑是圣旨,我只有鸡啄米点头的份儿,同时,我下意识地正了正肩膀上的火药枪。

“我要用鹰的肝当药引子,给我娘治病。”太阳光下的政治队长将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你枪法好,一定要给我打只山鹰。”然后,他倒背着手往大队部走去。我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在这之前,我找过政治队长,让他想办法帮我回城。

我给他拎去了两只野兔。

政治队长先是表扬我庄稼地看守得比较好,近一时期,基本没看见谁家的牲畜糟蹋庄稼,然后才淡淡地扫了一眼那两只野兔,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

我知道回城的希望就在他手里攥着,而看守庄稼地的轻松活儿,也是他派给我的。有一瞬间,我觉得那两只野兔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意。

现在,他让我打只山鹰给他,这是我回报他的最好机会。

我从小在山区的爷爷家长大,对用枪打个飞禽走兽什么的,远比其他人得心应手。其实,村里各家各户的牲畜很少有糟蹋庄稼的,似乎大家都知道那绝没好果子吃。

这样的日子就常让我感到无聊,有麻雀什么的从天上飞过,我就举枪向它们瞄准射击。

我记不清打了多少麻雀,只记得村里的孩子常疯了一样地抢食,把它们拿回家,糊上泥烤着吃。

我的枪法越来越炉火纯青,村里佩服我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那些孩子们,总是在空闲时,巴望着跟在我身后。

我很享受被前呼后拥的日子,但现在,一切都被打破了。

给我打只山鹰吧。我不断在心里重复着政治队长的嘱托。

我很乐于接受这样的挑战,山鹰我不止一次看到过,我一直懒得打它们。在我的印象中,山鹰肉好像不是很好吃。

第一天,我没有看到山鹰的影子。

随后很多天也没看到,我有点急,并且开始失眠,梦里全是山鹰扇动着翅膀从我眼前飞过。

给我打只山鹰吧。政治队长的声音,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响在我的耳畔。

看护有无牲畜糟蹋庄稼已经不重要了,我的眼里全是山鹰,我相信,它不会不从我的头顶上飞过。

七月的天老爷说变脸就变脸,刚刚还是日头高照,转眼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可我任凭自己站在风雨里,就是不忍心错失山鹰飞过的机会。

我被大雨淋感冒了。在孙大娘家的热炕头上,我说起了胡话,一遍遍念叨着山鹰,把孙大娘念叨得懵懵懂懂的,一个劲儿问旁边的邻居,说这好好的孩子怎么了。邻居也纳闷,说他唠叨的什么英啊英的,该不会是对象吧?

尽管,我依然感到揪心地头疼,眼睛也要炸裂似的,但在第二天的午后,还是不顾孙大娘的劝阻,又背上火药枪去了庄稼地里。

仍然没有山鹰的鬼影子,我感到天塌地陷般的奇怪。

我的眼前,一会儿是多病的父母,一会儿是矫健的山鹰。山鹰,我的山鹰,你在哪儿?

有几次,我垂头丧气地坐在庄稼地里,用土坷垃狠命地砸向庄稼。

我想不明白,山鹰为何就是不出现?在希望它救我于水深火热之时?

给我打只山鹰吧。

这声音渐渐轰成了耳鸣似的回响。

它让我沮丧,让我焦躁,让我感觉嗓子冒了烟似的难受。

我举枪望日,看到的不是山鹰,而是在某一天的某一刻,政治队长那张狐疑的脸。

“队长,能再等等吗?” 我听到了自己声音里的哭腔。

结果,没多久,政治队长就派我和大伙儿一块儿干活了。

我不知道自己又等待了多少时日,只记得后来我的枪被人收去了,对方给我看了禁止打猎和私藏枪支的通告。

这对我无疑是个打击。我找他们要枪,找他们说理,但他们却斥骂我为精神病。

我据理力争,我不是什么精神病,我只是想打一只山鹰,给政治队长打一只山鹰。

孩子们还是崇拜我的,他们给我找了一支类似猎枪大小的粗木棍,这样,我每天就又有事干了。

只要我一有空闲,我就会提着那支木棍,趔趄在庄稼地里,寻找山鹰的影子。我不断地把它举起来,对着蓝天胡乱瞄准。

那天,头发有些花白的政治队长告诉我,拨乱反正了,你可以回城了。我笑了,我说我不回去,我还没有打到山鹰,我怎么可以空手回去呢?我看到政治队长朝我暧昧地笑了一下……

大伯常和我絮叨起这些往事,每次,他都用那支朽木棍不断敲打着地面,一遍遍地向我发问:“洪波,你说,咋就没了山鹰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强调政治队长的话“对我无疑是圣旨,我只有鸡啄米点头的份儿”,既直接刻画出队长的强势,也体现了一个小人物的卑微。
B.小说插叙“我”从小在山区长大,比别人更擅长打飞禽,既照应了上文政治队长对“我”的枪法的评价,同时,也为后文“我”的枪被收缴埋下伏笔。
C.小说中的“我”为了打山鹰,无惧于风雨,无惧于疾病,后来拨乱反正,可以回城了,还念念不忘打山鹰,体现出“我”内心的扭曲。
D.政治队长“朝我暧昧地笑了一下”,表明他看到我坚守承诺,不打到山鹰绝不回城,内心充满赞赏。
【小题2】小说中政治队长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反复出现“给我打只山鹰吧”,请探究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07 11:29: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彩 票

契诃夫

伊凡•德米特里奇是个家道小康的人,向来对自己的命运十分满意。晚饭后,他往沙发上一坐,开始读起报来。

“今天我忘了看报,”他的妻子收拾着饭桌说,“你看看,那上面有没有开彩的号码?”

“阿,有,”伊凡•德米特里奇回答。

“多少号?”

“9499组,26号。”

“好的,太太……让我来查一查……9499—26。”

伊凡•德米特里奇伸出食指,从上而下逐一查对彩票的组号。在上面数起的第二行,9499号赫然跳入眼帘!他不急着看票号,也没有再核对一遍,立即把报纸往膝头上一放。而且,像有人往他肚子上泼了一瓢冷水,他感到心窝里有一股令人愉悦的凉意:痒酥酥,颤悠悠,甜滋滋!

“玛莎,有9499号!”他闷声闷气地说。

妻子瞧着他那张惊愕的脸,明白他不是开玩笑。

“是9499号吗?”她脸色发白,忙问,把叠好的桌布又放到桌上。

“没错,没错……有的!”

“那么票号呢?”

“啊,对了!还有票号。不过,先别忙……先不看,怎么样?反正我们的组号对上了!”

伊凡•德米特里奇望着妻子,咧开嘴傻笑着,像一个小孩子在看一样闪光的东西。

“行了,你快看看票号吧!”妻子也是笑容满面,抱着能交上好运的希望。

“忙什么!这号从上而下是第二行,这么说彩金有七万五呢。这不是钱,这是实力,是资本!”

夫妇二人开始笑逐颜开。可能交上好运的想法弄得他们晕晕糊糊。

“要是我们真的中了彩,那会怎么样?”伊凡•德米特里奇说,“这可是时来运转!彩票是你的,如果是我的,那么我首先花上二万五买下一份类似庄园的不动产;花一万用于一次性开销:添置新家具,再外出旅游,还债等等。余下的四万五全存进银行吃利息……”

于是他开始浮想连翩,那画面一幅比一幅更诱人。在所有这些画面中,他发现自己都大腹便便,心平气和,身强力壮。瞧他,刚喝完一盘冰冷的杂拌浓汤,便挺着肚子躺在小河旁热乎乎的沙地上,或者花园里的椴树下……他舒舒服服地打着盹。等到太阳西下,他就拿着浴巾和肥皂,慢悠悠地走进岸边的更衣房洗澡,然后跳进水里,在那些暗银色的肥皂波纹附近,有小鱼游来游去,有绿色的水草摇摇摆摆……

“对,买上一座庄园就好,”妻子说,她也在幻想着,她想得都痴迷了。

“我,你知道,玛莎,想出国旅行去。”他说。

“那我也得出国,”妻子说,“行了,你快看看票号吧!”

“别忙!再等一等……”他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继续暗自思量。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一个人出国旅游那才惬意,就是不能跟那种一路上只惦记儿女、花一个小钱也要心惊肉跳的女人一道出门。

于是他平生第一次注意到,妻子老了,丑了,浑身上下有一股子厨房里的油烟味。而他却还年轻、健康、精神勃勃,再结一次婚也不成问题。

“她一拿到钱,就会加上六道锁……她会周济娘家的亲戚,对我则计较每一个小钱。”他立即想起她的那些亲戚们,听说她中了彩,保准会上门,像叫花子样死乞白赖地缠着要钱。

伊凡•德米特里奇又想起了自己的亲戚。以前他见到他们还心平气和,此刻却觉得他们面目可憎,令人讨厌。

此刻他连妻子也感到面目可憎,令人讨厌。

这时他已没了笑容,而是怀着憎恨望着妻子。她也抬眼看他,同样怀着憎恨和气愤。她也有着自己的七彩梦幻,她十分清楚丈夫梦想着什么。她知道,谁会第一个伸出爪子来夺她的彩金。

“拿人家的钱做什么好梦!”她的眼神分明这样说,“不,你休想!”

丈夫明白她的眼神,憎恨在他胸中翻滚。他要气一气他的妻子,故意跟她作对,飞快瞧一眼第四版报纸,得意洋洋地大声宣告:

“9499组,46号!不是26号!”

希望与憎恨二者顿时消失。伊凡•德米特里奇和他的妻子立刻感到:他们的住房那么阴暗、窄小、低矮,他们刚吃过的晚饭没有填饱肚子,腹部很不舒服;而秋夜漫长,令人烦闷……

一八八七年三月九日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从最平常的生活现象中揭示出时代本质和人性弱点,短小精悍,心理描写十分传神。
B.文中反复出现“9949”这个数字就是为了制造悬念,引发读者对中彩结果的猜想,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拿人家的钱做什么好梦!”她的眼神分明这样说,“不,你休想!”属心理描写和神情描写结合,活画出妻子对丈夫的洞察和鄙视,表现了在金钱面前,她的贪婪自私,吝啬凶狠,决绝无情。
D.小说开头写男主人公“向来对自己的命运十分满意”,最后又写“秋夜漫长,令人烦闷”并不矛盾,因为,开头写向来对命运满意,而到最后感到痛苦烦闷,正是因为彩票(金钱)的玷污(影响作用),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和不安、烦闷才凸显了出来,金钱(彩票)改变了夫妇二人对人生和生活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或对生活人生的看法,比如对双方对亲戚对家境的看法)。
E.这篇小说,以大量独白式的描写,表现了中彩的希望让夫妻二人由相爱到互相猜忌,互相憎恨,最后情感产生裂痕的过程。精明的妻子早就料到如果自己中彩,丈夫一定会凯觎自己的彩金,于是她下决心绝不会给丈夫一分钱。
【小题2】小说中多处写到的查对数字组号的细节对情节结构的作用。
【小题3】概括小说主题,联系现实,请谈谈小说给你最深刻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棵树的故事
王建平
原本,那棵树的故事已有了句号,哪想,今春一个议题,让树的话题得以延续。
春节刚过完,西村村长陪县减灾办的科技人员上山来,对有隐患的山体进行一番考察后,拟定一个议题:全村唯有村民刘有福的房反紧贴着松酥山体,此处属泥石流重大隐患区,入夏前必须搬下山。
此事一嘈开,都说刘有福命好,要住政府出钱修建的新房了,真是有福。哪料,风声吹进刘有福的耳朵里,他心烦意乱,嘴与老屋的门一下紧闭起来。心想,住山上五六十个年头,那坡那梁那路那草那花那田那地的样儿全烙在心中,我跟它们知根知底知深知浅知冷知暖的日子数不清.哪舍得离开呀?
这天朝阳照亮山梁,刘有福开门晒太阳,门一开就跟门外的人照上面。见村长第九次上门来,刘有福一下蹲地上,勾下头。
村长说,五叔,这山上真的那么好吗,山高路难行,这些年夏天的暴雨季节夜里,你和五娘做过一个完整的梦没?
刘有福没出声,他咋会不知山洪的冲击声跟雷声搅在一起,夜里可吓死人了,他和老伴常常缩在墙角听天由命……老伴去年病故……想到这儿,他抬头吭了一声。
今的老房子搬下山?
肯定的。村长应。
我的鸡鸭猪狗牛全下山?刘有福又问。
那是必须的。村长应。
那……我的这棵树?刘有福迟疑一下,吸入一口气,吐完后半句,我的树也要下山!
当……当然……村长仿佛没想好就从嘴里遛出了几个字。瞬时,他才明白老人家的愿望。老人家的那棵树太大太粗了,要搬下山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刘有福老屋前有一颗黄桷树。
七十年前的一个冬天,刘有福二十多岁的爹,趁一个风雪夜看守将不严,从壮丁集中营逃出来,路遇一位砍柴人便讨得一根树枝,好几天粒米未进,靠喝冬水田里的水和手上的树枝拄回家。到家后他爹在门前用锄头挖下一个坑,栽下了树枝。没想到呀,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过去,树——悬跟露爪,树干粗壮得两人合围。树体歪针,长相怪异,主枝横伸树冠宽阔,枝繁叶茂。刘有福常想.树是爹,爹是树,这么些年有爹陪伴心里总是满满的。
住西村山脚下的二宝,四十岁不到,闯荡过好几个省,是村里村外的大能人。二宝每次来见刘有福,嘴皮子热乎极了。二宝第三次上山,五叔前五叔后贴住刘有福的屁股转。
五叔,二宝向刘有福敬上带把儿的烟。我想好了,愿出3000元买你的这棵树。
叭——刘有福将一口痰射击出两米多远。
3500元呢?二宝脸上堆积着笑。
刘有福的目光移向树.眼晴不动了。那树.古态盎然.叶片儿油绿光亮,有数不清叫不出名字的鸟儿正左树上嬉戏,它们不离开树,爱恋着老屋散发出的古老气息,更没嫌弃过刘有福和他鸡鸭猪狗牛们身上传递给它们怪怪的酸味……刘有福眼晴湿了。
五叔,5000元怎么样?二宝加价。
刘有福手中烟锅嘴儿在地上敲了敲,起身扛起一头白发迈向老屋。二宝没想到,他五叔在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说,侄儿——你能,我出钱,请你把树移下山吧!
三个月过去,刘有福在山下的新屋建好了。树在昨天也由二宝移下山,在新屋门前栽好。刘有福牵着牛在草地吃草,他远远地望着新栽下的树干,入神了,连二宝的侄儿小强来到自己面前也没察觉。
五爷,二叔是真心想得你的树,活树没到手,等树死了,他还要来买。小强对看刘有福的耳朵说。
嗯?刘有福回头盯住小强。
二叔说树的根部可以打造成根雕茶几,树干和粗枝可雕刻成上百件工艺品,他已访好了买家,那人报价58000元。
树会死?刘有福眼晴闪烁一下。
会的,树下坑的头天晚上,二叔在后半夜往坑底的泥土里理了生石灰。小强接着说,化学课学过,生石灰被水泡散了就成了石灰水,石灰水具有强碱性,会烧死树根的……
夏去秋来,刘有福的树发出的新芽变成了嫩绿的小叶儿。
幸好那晚刘有福请人与小强从树千侧面挖出一个深坑,从树根下构出好几块生石灰,换上了新土。树呀,你命大,二宝埋下去的生石灰还没化开,要不……
刘有福独自来到镇上的学校,他为并不沾亲带故的孙子小强交了5000元的生活费。面对老师的询问,刘有福说,谢老师啦,那娃儿的书没白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刘有福一听要他将家搬到山下,就紧闭了大门,拒绝来访,是因为这里是他和去伴生活了五六十个年头的地方,所以非常不愿意搬家。
B.村长九次上门劝说刘有福人夏前搬下山,主要是因为刘有福的房屋紧贴酥松山体,在夏天的暴雨季节一旦发生泥石流,就会危及生命安全。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听到二宝提出买树时将一口痰射出老远,二宝加价后在地上敲烟锅嘴等处,表明刘有福是一个怪癖、不知变通的人。
D.小说画线处关于黄桷树的描写形象而富有诗意,描绘出刘有福一家与树相伴相融的和谐画面,这样的描写强化了刘有福对故宅的不舍之情。
E. 小说以补叙的方法,介绍了刘有福请人与小强挖坑救树的相关内容,不仅使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而且丰富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
【小题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写“树”的两次遭劫经历,每次表现都不同,躲过动难的原因也不一样。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同类题3

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麦芽糖
江岸
田大妈年轻的时候是村里割麦子的头把好手,黄泥湾多少人号称的快手,都败倒在她的镰下。那一年,队里为了抢天夺时,不按工时记工分,按所割麦子的田亩数记工分。田大妈一整天都猫腰在麦田里愣是不露头,一个人割了一亩多地的麦子,让一村人惊讶得合不拢嘴。不知道从哪年起,她的手一点点慢了,脚也跟不上趟了。年龄不饶人啊,她说老就老了,等到她哆嗦的手再也握不住镰刀把了,她就失去了下田割麦的机会,只能帮助忙碌的人们做饭烧茶。
当然,田大妈在做罢了饭烧好了茶之后,她也不会躲到阴凉处歇着。她挽着个大竹
筐,到收获过的田野里去拾麦穗。
田大妈开始拾麦穗的时候,刚刚分田到户。家家户户才尝到填饱肚皮的滋味,都比较珍惜粮食,田野里可以说场干地净,基本做到了颗粒归仓。田大妈东张张西望望,眼光似梳子,把一垄垄麦茬都梳理一遍,偶尔才发现一穗半穗麦子。她把自家田地的麦穗拾完之后,忍不住下到别人家的田里,早被人发现了,都远远地喊,那是谁啊,别拾俺家的麦穗啊,俺自己抽空也要拾的呢。有时忙乎一天,也拾不到半筐麦穗。
田大妈把拾到的麦穗晒得焦干,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把麦粒搓下来,用簸箕簸一簸,麦芒麦壳都扬掉了,留下一堆金灿灿的麦子。田大妈抓起一把麦子,让麦子一粒粒从指缝里淌出来,田大妈又抓起一把麦子,又让麦子一粒粒从指缝里淌出来……五九年如果有了这一把把麦子,大毛二毛三毛都不会相继饿死了。
当初,四毛放着庄稼不种,要到城里打工,田大妈死活不同意。庄稼人呢,不种庄稼还叫庄稼人吗?但她到底拗不过四毛,四毛走了,好在还有他媳妇留下来种田。过了几年,他媳妇嫌累,四毛把媳妇也带跑了,留下儿子陪伴奶奶。他们家再也没人种田了,好端端的田地白白送给了别人种。再后来,四毛把田大妈祖孙俩也接到了城里。
老邻旧居有时到城里办事,就去看看田大妈,羡慕田大妈如今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幸福生活。田大妈总是苦笑,一个劲儿地摇头。邻居们要走了,她把人家送出老远,最后实在不让她送了,她就倚着路边的树,或者电线杆,手搭凉棚看人家的背影,直到人家连影儿也没有了,才无精打采地回家。
有一次,她和邻居聊天,邻居随意的一句话,却重重地击打在她的心坎上,好几天没缓过神来。
田大妈说:“麦子快收了吧?”
邻居说:“快了,要不了多久了。”
“又该你们忙活了,收了麦子,还要拾麦穗。”
“现在收麦子都是马马虎虎的,哪能收干净?谁还拾麦穗啊?”
农村如今是怎么啦?这么不知道金贵,这么糟践粮食。如果再来个五九年,恐怕人都要饿死了。田大妈想不通。
她决定回黄泥湾拾麦穗去,但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去合适。往年在老家,只要听见麦黄鸟从房顶上飞过时洒下一路“大哥大哥,麦黄快割”的催促声,田大妈不用跑到田间地头亲眼看看那一波波不停翻滚的金黄色麦浪,她就知道,麦子熟了,该开镰收割了。可是,城里没有麦黄鸟,她只好问儿子四毛,四毛就糊弄她,早呢,还早着呢。
要不是那天看电视,新闻报道里说,今年全县小麦获得了大丰收,田大妈还蒙在鼓里。田大妈知道了,就坐不住了,让四毛开车送她回黄泥湾。 一回到黄泥湾,麦子的香味就填满了田大妈的五脏六腑。她撵走了四毛,谢绝了邻居的好心劝慰,挽着个大竹筐,下到了麦田里。
田大妈几乎不用挪太远,就拾到一把把麦穗,那一根根麦穗总是丢在特别显眼的位置,随便一瞅准能看见。这里几根,那里几根,放眼望去,麦田里满是遗落的麦穗。在田大妈眼里,这哪里是麦穗啊?这分明是一个个馒头,一碗碗面条,一条条人命啊。麦穗那么多,田大妈怎么拾也拾不完。也不知道是汗水,还是眼泪,遮挡了田大妈的视线,她站起来擦擦眼睛,感觉双眼热辣辣的,越擦眼睛越湿润……
田大妈吃力地拎回了第一筐沉甸甸的麦穗。
邻居跑过来看,笑她,大妈,你真是有福不会享,儿子是大老板,还在乎你拾这一点点麦穗?
田大妈什么都没有说,只顾大口大口地喘粗气。
大妈,这些麦穗都发芽了,你要它有什么用?
什么,发芽了?田大妈抓起一把麦穗放在眼前仔细一看,果然,每粒麦子都冒出了细嫩的芽儿。田大妈愣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田大妈又挽起大竹筐下田了…… 一连好多天,田大妈都在拾麦穗。她拾回来的麦穗,由于在野外雨打露浸,陆续发芽了。她索性每天给麦穗浇水,等麦芽长到三四厘米的时候,她将麦芽一根根剪下来,洗净,切碎。再蒸一锅糯米饭,饭熟后,拌入细碎的麦芽……
那年秋后,整个村庄的孩子都吃到了田大妈亲手做的又香又甜的麦芽糖。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视角,主要叙述了告别乡村的田大妈回到熟悉的田间地头拾麦穗的故事,故事简单却暗含批评。
B.小说第三段回忆田大妈以前拾麦穗遭人驱赶的内容,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粮食紧张、生活贫困,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田大妈家比别人家穷。
C.田大妈的儿子四毛不种庄稼,到城里打工,后来发家致富,这隐约表现了想改变贫穷的农村人的
D.文章多处插叙五九年大毛二毛三毛相继饿死的事实,主要是突出三年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灾难,引起人们反思。
E. 小说语言质朴,描写简练而不失生动,特别是对田大妈回乡时拾麦穗的描写,通过一系列动作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理。
【小题2】小说中田大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写的主要事件是拾麦穗,标题却是“麦芽糖”,你认为这个标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罗霄山

徐向林

双方短兵相接,展开了激烈巷战。

村民们都躲到了罗霄山上,一双双惊恐、焦虑的眼睛,将目光投向山脚下的田野和村庄。

罗霄山海拔并不高,山势呈环状绵延,恰好将山村环揽在怀中。这也导致小山村的偏远和交通不便,但也正因为罗霄山的拱卫,当大山外面的世界硝烟四起时,小山村的村民们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清贫,却也安宁。

两天前,一支在淮海战役中被击溃的国民党残军,慌不择路地窜进了罗霄山下的小山村。他们还没来得及喘气,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某部独立营就追击而至,将山村团团围住,他们的战斗目标是歼灭这支残军。

国民党残军退无可退,他们是国民党军嫡系部队,没人敢提投降二字,他们只得困兽犹斗、拼死相抗。

双方的短兵相接打得很艰苦,丁营长预计三个小时结束的歼灭战,结果打了五个小时还是没打下来。负责正面主攻的二连长老于急红了眼,他请示丁营长:“咱们用迫击炮轰他娘的。”

丁营长在前沿阵地举着望远镜,朝村里看了一会儿,口气坚定地说:“不许开炮,绝不能毁了老乡的房子!”

“那咋办?”老于不断摩拳擦掌,劲儿却没地方使。

“村子西面有个开阔地,咱们开个口子,放他们出来,再伺机歼灭。”丁营长说。

口子一开,占据村子的国民党残军蜂拥而出,争先恐后地往开阔地带跑。他们刚出村子,二连长老于就率部堵住了村口,封住了残军的退路。

战斗再度打响。残军被前后夹击,双方都明白,暴露在开阔地上的这支残军,已成了刀俎下的鱼肉,被歼灭是迟早的事。

然而,战端刚开,村里突然窜出了六头山羊,估计是受了枪炮的惊吓,从隐藏地跑了出来,它们一头扎进了剑拔弩张的战场,光打圈,并不往远处跑。

子弹是不长眼睛的,如果继续打下去,这六头山羊将一个活口也不会剩下。山羊窜出来后,丁营长立即下令停火。他亲自拿着扩音喇叭,对国民党残军喊话:“为了老乡们的山羊,我们可以放你们一马,你们自己选个方向逃跑。谁要是开枪打死或打伤一头山羊,我对你们绝不会手软,要你们以血偿血!”

残军的几个军官经过一番商量,他们提出了条件:往罗霄山上跑。因为他们知道,即使跑出了罗霄山,解放军仍会对他们穷追猛打,而跑进山林茂密的罗霄山,兴许还有一条活路。

丁营长同意了他们的要求。

老于不甘心地说:“让他们逃上山,几乎就没有歼灭的可能了。”

但丁营长没理会他,他命令已下,就不能再更改。

国民党残军开始往山上跑,但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刚爬到半山腰的国民党残军,竟然纷纷掉了头,又往山下跑。到了山脚下,他们向解放军举起了白旗,正式投降。

原来,村民们用石头在半山腰上封堵了上山的路。有人想攀爬过去,村民们居高临下,举起石头朝他们猛砸。

领着国民党残军投降的,是一个团长。他长叹了一口气,对丁营长说:“没想到你们这么得民心,在这个偏远的穷山村,村民们都支持你们。”

丁营长心里明白,这个山村,过去从来没有红色部队进驻过,村民们的选择,完全是自发性的。

若干年后,罗霄山下的这座村落,成了远近闻名的山羊养殖致富村,村里盖起了许多小别墅,连城里人都经常开车过来度假。

这一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进了村史纪念室,他在罗霄山解放战役的展板前久久伫立。讲解员告诉他:“当年,是解放军保住了小山村,也是解放军,保全了村里仅有的六头种羊,现在的山羊,都是当年种羊的后代。”

听完讲解,老人嘴角露出了微笑,这微笑,是他在给几十年前的自己点赞。

那时的他,做出了一个正确的抉择。因为,他就是当年率部投降的那个团长。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写村民们都躲到了罗霄山上,这为后文村民们封堵上山的路并用石头猛砸败逃的国民党残军埋下伏笔。
B.“预计三个小时结束的歼灭战,结果打了五个小时还是没打下来”,是因为这支国民党残军战斗力强、拼死相抗。
C.小说通过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解放军丁营长、于连长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人觉得真实可敬。
D.罗霄山下的这座村落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羊致富村,巧妙地呼应了前文战斗过程中解放军保护六头山羊这一情节。
【小题2】小说写战斗过程跌宕起伏,请简要概括其跌宕之处。
【小题3】小说结尾写白发苍苍的老人参观村史纪念室,这一情节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鳜 鱼
魏柏林
对你来说,这个夜晚注定难以成眠。明天就是请客的日子,计划中的宴席还有一道主菜未能备齐,确切地说,还差六条鳜鱼。
鳜鱼谐音“桂遇”,含有蟾宫折桂的意思。露水湖也因此有了一个习俗:只要孩子考上大学,请客设宴便少不了鳜鱼这道菜。这个秋天,你儿子不仅考上了头榜,还拿了考区状元。儿子争得了脸面,做父亲的哪能不请客呢?请客又哪能不用鳜鱼?
只是,露水湖的鳜鱼越来越难打了。这些天,你同老伙计——那只木质发黑的月牙划盆,几乎日夜泡在湖里下网捕捞,虽然也小有斩获,可离目标还是差了一半。你真的有些着急了。拿钱去买吧,村主任家就有卖,他是网箱养殖能手,全村就他会养鳜鱼。村主任说过,等技术成熟后教大家都养,但这至少要等到明年。可现如今你是火烧眉毛,眼前告急,别说一年,一天也等不了。但是,一条鲜活标子鳜至少要花五十来块,六条就得三四百。这些年,你独自供儿子读书,手头本就拮据,别说没这个钱,就算有这钱你也不能去买。你是谁啊?露水湖一等一的捕鱼高手,拿钱买鱼,岂不让人耻笑?
今夜,就剩今夜了。老实说,你心里一点底也没有。对捕鱼者来说,夜幕下的露水湖并没有那么黑暗,虽然这还是个没有星月的晚上,你照样能脚踩月牙划盆,逐浪湖面,将渔网一一下到有效的水域。
以往下完渔网,你会在岸边拴了划盆,倚靠在盆里,或以手枕头,聆听水面鱼儿游动、林岸虫鸣;或遥望苍穹,依着星月移行的方位,估算着昼夜更替的大致时光;再不就想儿子,想他成年后的身高长相,想他毕业后的工作;或抽完三五支劣质香烟,窝在划盆里惬意地眯一会儿……可今夜,你没有在岸边拴划盆,而是依然荡着划盆,游曳在寂寥如梦的湖面……
不知不觉,你已接近村主任家的网箱。这儿囤养着清一色的鳜鱼。你知道,村主任在湖边设了哨棚,也常来哨棚过夜,但有时也难免上演 “空城计”。此刻,你望着黝黑静谧的哨棚,不由耳热心跳起来,兀自疑问:又是空城计吗?这种疑问,与其说是猜测,不如说是希望。而更可笑的是,你却还在心里暗暗祈祷:村主任,你可别给我机会啊!
谁能想到,你的祈祷竟有了神奇的呼应,哨棚里及时地响起了手机彩铃声,当然是村主任的。你先是吓了一跳,继而抚了抚胸口,又轻嘘了一口气,说不清是庆幸还是失望。
村主任接听了电话。从他的话中,你知道了大致内容:是镇长要村主任连夜去镇里,接待一位露水湖的开发商。村主任临走时,打着手电,从网箱里捞了好几条活蹦乱跳的鳜鱼,然后才匆匆离去。嗅着那鲜腥的鳜鱼味儿,你羡慕得直咽口水:多么可爱的家伙,是拿去讨好开发商的吧?
村主任走了,哨棚空了,正所谓天赐良机!可你却坐在划盆里发呆,这太巧合了,巧合得难以置信。你猛掐自己的大腿,当确认不是梦境后,你又抱怨起村主任,看似聪明能干,其实是个没心没肺的家伙,玩什么空城计,这不是给人可乘之机吗……你说村主任给啥机会不行,为啥偏偏给你做贼的机会?你又说这哪是机会,分明是陷阱,陷你于不仁不义!你甚至抱怨村主任为什么不养条狗,如果有条狗守在这里,你也会打消这种念头……你就这样唠唠叨叨,像个怨妇似的,一肚子不情愿地开始了偷盗。
也许太有安全感了,你进行得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先将划盆缓缓贴近网箱,然后轻轻摁亮手电,细心选择大小合适的捕捞对象。
就在这个过程中,你意外地发现网箱里的玄机:这些网箱一头养着鳜鱼,一头养着比鳜鱼小得多的小杂鱼,它们中间,相隔着一道网片,这道网片的网眼比小杂鱼大,比鳜鱼小。小杂鱼可以任意去鳜鱼的区间,鳜鱼却无法进入小杂鱼的领地。正是这样,你看到了非常刺激的一幕:几只小杂鱼刚刚穿越那道间隔的网片,就被守候在侧的鳜鱼一口一只鲸吞。接着,又有几条小杂鱼开始“出格”冒险……你看着这些小鱼,先是唏唏嘘嘘可怜它们,随后竟恼怒起来,骂这些小东西愚昧无知,是一群十足的笨蛋。明知道出格就会死,为啥还要铤而走险呢?你说你打了一辈子鱼,还从没见过这么傻的鱼……
你骂得正起劲,突然听见有人在叫你。你醒了,揉了一下眼睛,发现自己啥也没干,只是下完渔网后窝在划盆里打了个盹。
叫醒你的人是儿子,他特地跑来告诉你:家里请客的鳜鱼齐了,是村主任刚刚送过去的,整整六条标子鳜!
那一刻,你怔怔地站在划盆里,似信非信,眼里却储满了泪水……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全文构思巧妙新颖。全篇运用第二人称营造出一种更真实的现场感,让读者体会着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又用梦境让读者在心有余悸的欣慰之后产生一种思考:人要怎样活?
B.文章写村主任是网箱养殖能手,写他承诺技术成熟后教大家养,写他连夜去镇里接待开发商,写他急人之所难。虽然村主任在文中着墨不是太多,但形象却较鲜明。
C.文章最后写“你”“眼里却储满了泪水”,表达了“你”心中复杂的情感,有对村主任的感激,有对明天的宴席不再缺少主菜的欣喜,也有对自己偷盗行为的愧疚和自责。
D.文章开头写“你”为宴席缺少鳜鱼着急,为后文写“你”缓缓贴近网箱并细心选择偷盗对象埋下了伏笔。“你”对鳜鱼的渴望彻底战胜内心的矛盾,这突显了“你”的不仁不义。
E.文章写“你”接近村主任家的网箱时,哨棚里突然响起了手机彩铃声,这在文章中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正是镇长的电话才使村主任离开哨棚,“你”才有机会贴近网箱。
【小题2】小说中“你”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写村主任家网箱里的玄机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4】小说为什么以“鳜鱼”为题,请结合全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