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
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中,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而且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瓞绵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等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到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我们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
C.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其产生就是象征性的装饰物,作者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功利目的。
D.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能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从艺术角度看,它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作时,往往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种情趣的获得是因为剪纸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物”就是民间剪纸这一载体,承载着艺术上造型形式的传承和其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
C.“蛙”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虽然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在民俗文化中保持着原始崇拜敬仰的地位。
D.“蛙”因其丑陋的形态常被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也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保护神,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题材,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剪纸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B.民间剪纸艺术传承精神文化,随着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变化,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深层寓意内涵也会随着形式而变化。
C.“凤穿牡丹”等花色纹样的剪纸,表现了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多子、丰收安乐的美好愿望。
D.民间剪纸融入到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能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求,扶持人类的生存,追求民族、人类群体的强烈审美理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21 10:33: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化:不能逃避之担当
①在汉语里,“文化”这个词最早大概是“以文化之”的意思,和“武化”相对。用文明去感化别的部族,和用武力去攻打别的部族,是建立威望的两种不同方式。也就是说,“文化”最早是用来探讨怎么和自己以外的他者相处的,是一个用于区分的概念,而不是想象中那样用于包容的概念。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当一个罐子没有和杯子、碗等不同容器摆在一起的时候,它叫什么其实并无所谓。
②回想起来,我其实相当怀疑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们的先祖并没有什么文化的概念。他们读经、治学、吟诗作对、饮酒、喝茶、过他们的小日子——但是他们没觉得自己干的这些事是在生产文化。一直到英国使节来到乾隆的大殿上,不肯下跪,才多多少少让满清的官员们觉得这些化外之民跟咱们不是一个东西。1840年之后,那些闲来遛鸟听戏的中国传统读书人被打到家门口的坚船利炮一下子弄懵了,才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些个玩意儿,才知道自己跟人家是不一样的。“文化”这才一下子成为整个民族的关键词,一会儿说要中体西用,一会儿说要全盘西化,五四以来的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七嘴八舌,总之是焦虑,没有了1840年之前的神定气闲。
③这样尴尬的局面倒并非只有我们在面对。地理大发现之前,各种不同的文化彼此井水不犯河水,相对独立发展,就好像临湖的少年那喀索斯,只看到自己,就越看越顺眼。而一旦殖民运动把全球联结为一个整体,那喀索斯抬起眼一看:哟!林子里还这么多人哪!他就不得不以别人为参照,重新审视自我。因此文化的问题,其实是文化间的问题,是思考在多元的文明生态中如何自处的问题。
④历史的强力就在于后世将永远不能不面对已然发生的变故,那喀索斯们一旦相遇就永难分离,他们将拥抱、争斗、亲吻、残杀、亲如兄弟或互为仇雠。无法再渴望1840年之前的单纯生活,自那以后的每一代青年,若要求得在历史当中的自立,就必须思考文化的问题,必须在他人与自我之间作出选择或求得平衡。而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不是分裂和疏远了各种文化样态,反而使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和混乱。紧接着到来的全球化时代更使得多元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处变成一个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即以语言的变迁观照现实世界:“文化”这一词汇的含义在几十年来变得越来越驳杂,与它相关的词组不再仅仅是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之类;还有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网络文化、酒吧文化、青年亚文化,甚至浴室文化、厕所文化,等等等等。后现代光怪陆离的文化现场,要求我们这一代青年更加复杂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它呼唤激情,同时也呼唤理性。这样的历史使命,让人几乎难以承受却无处推脱。
⑤面对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或许迷茫,或许不知所措,或许感到空虚乏力,正如在发现了林子里其他的身影之后,那喀索斯的那种痛苦。但是既然树林已经向我们敞开,我们就必须一步步向林中走去。否则只会在对自己身影的迷恋中一头栽入湖中。对于文化这样宏大的概念,我们即使从未懂得,也必须保持思索。惟有思索,才能担当。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化”这个概念最初是用非武力的方式去感化别的部族,建立自己部族威望的一种方式。
B.在清朝之前,我们的先祖读经、治学、吟诗作对等,他们并没有从事生产文化的行为。
C.英国使节来到乾隆的大殿上不肯下跪这件事点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慌。
D.鸦片战争以后,“文化”成了中国社会的焦点话题,引起了知识分子的思考与关注。
E.全球化时代让多元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处变得越来越复杂,文化也越来越多元化。
F.既然世界已向我们敞开胸怀,我们就应该勇敢地面对这个开放的世界,而不是逃避它。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文化是多元的”的是(   )   (3分)
A.中国人见了皇帝要下跪,英国使节来到乾隆的大殿上却不肯下跪。
B.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使各种文化样态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和混乱。
C.“文化”这一词汇的含义在几十年来变得越来越驳杂,越来越多样。
D.临湖的少年那喀索斯,只看到自己,就越看越顺眼。
【小题3】怎样理解“文化的问题,其实是文化间的问题”?(4分)
【小题4】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翻看报纸上的畅销书排行榜,莫言作品有数部上榜,且占据了榜首位置,这给人一种错觉,文学在中国又重新金贵起来,甚至会产生这样良好的愿望——如果像莫言这样的作家的作品,能一直在畅销榜上该有多好。读书可以折射出一个国家的人的精神状态,一个举国热爱文学的国度,该是多么令人向往。
但很快有泼冷水的人来了,发出了这样的提问,那些抢购莫言图书的人在莫言获奖之前知道他是谁吗?其实这样的质疑价值不大,读者有权用自己的方式在合适的时间消费莫言,就像消费者被一则电视广告打动而去购买某产品一样,诺奖这个大广告铺天盖地,对莫言知之甚少或干脆不知莫言为何人的读者,去买几本莫言的书来读一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买莫言的书,谈论莫言的获奖,这都是在正常的范围内消费莫言,此前哪一位作家获得诺奖,不是被这样追捧?
之所以强调要在正常范围内理性地消费莫言,是因为另外一种夸张的、过度的、带有魔幻色彩的消费行为正在围绕着莫言展开,甚至有不可控之势,比如在北京城内有十多处豪宅的陈光标要赠送莫言房子;莫言家乡有人设想政府应投资6.7亿元打造旅游带,宁可赔钱也要种万亩高粱;在劝说莫言父亲修缮旧居时,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此外还有人说,莫言的作品要收进教科书,莫言今年必上春晚……魔幻现实主义走出了莫言的笔端,目前正在他身上一点点发生,“吃定莫言”的前景让不少人兴奋不已。
回望莫言获奖至今的舆论氛围,谈论金钱要远远多于谈论文学,从帮他分析奖金怎么花,到帮他计算未来版税能收入多少,从网络书店高价出售莫言手稿、天命书,再到抢注莫言域名,出售“莫言同款衬衫西服”……拜金主义气息混合着被强行提炼出来的国家主义自豪感,共同构成了一个怪异景象:莫言获奖的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被剥离出去,只剩下一场以金钱为核心的集体狂欢。莫言的文学成就也不再是他个人努力的成果,而成为许多人消除文化自卑、宣扬政绩的工具。
莫言获奖,一种较为理想的长远影响是,刺激更多中国优秀的作家摆脱“写什么,怎么写”的困境,为处在边缘地带的作家带去一些光亮和希望。让社会重新发现文学的力量,让文学成为一种精神和一种生活方式。改变现在的出版环境,降低商业文学的市场占有比例,让更具品质的严肃文学作品获得生存尊严。而想要实现这个理想的效果,必须要有强大的消费动力来推动,不消费莫言怎么成?
消费莫言无非前面说过的两种方式,但就眼下的氛围看,指望以莫言一己之力来改变文学的尴尬存在,只是良好的愿望,癫狂的商业力量会裹挟更多人把莫言往魔症的漩涡里推。还好,莫言是清醒的,他保持了一个“旁观者”的平静,甚至还用戏谑的手法间接地批判着外界对他的消费,比如他辟谣说自己想在北京买房,只不过是个玩笑,对家乡要种万亩高粱的说法,他称不必当真。莫言在用自己的方式给“莫言热”降温,可现实却是,不把莫言的剩余价值榨空,某些人是绝对不会停手的。
再过一些天,莫言的名字从图书畅销榜上消失,6.7亿的投资因像一个笑话而被取消,人们在书店不再像买菜一样成筐地买莫言的书,那时,或许我们再谈谈莫言,谈谈文学。
(摘编自韩浩月《消费莫言的两种方式》)
【小题1】下列对于“消费莫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莫言获奖后,人们争相抢购他的图书,不断谈论他获奖的是是非非,畅销书排行榜上也有数部上榜且高居榜首,这里面有些情况属于在正常范围内理性消费莫言。
B.莫言获奖的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被剥离出去,只剩下一场以金钱为核心的集体狂欢,这正是非理性过度消费莫言的实质所在。
C.就眼下的氛围看,只能指望莫言亲自站出来改变文学的尴尬存在,否则,癫狂的商业力量会裹挟更多人把莫言往魔症的漩涡里推。
D.随着时间的流逝,莫言的名字会从图书畅销榜上消失,6.7亿的投资因像一个笑话会被取消,种种情况表明,到那时莫言真正就会消费殆尽。
【小题2】下列对“莫言获奖”的意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莫言的获奖可以使中国的文学重新“金贵”起来,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去,形成一个热爱文学的国度。
B.莫言的文学成就不再单纯是他个人努力的成果,而是成为更多人消除文化自卑的工具,这极大地满足了中国人的自豪感。
C.刺激更多中国优秀的作家摆脱“写什么,怎么写”的困境,为处在边缘地带的作家带去一些光亮和希望;让社会重新发现文学的力量,让文学成为一种精神和一种生活方式。
D.莫言的获奖为更多的商业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人们可以从网络书店高价出售莫言手稿、天命书,再到抢注莫言域名,出售“莫言同款衬衫西服”等,从而得到更多利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劝说莫言父亲修缮旧居时,有人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这种无视别人尊严的说法令作者感到愤慨。
B.回望莫言获奖至今的舆论氛围,人们几乎都在谈论金钱,从帮他分析奖金怎么花,到帮他计算未来版税能收入多少,这种莫名兴奋的心理其实就是国家自豪感掩盖下的拜金主义。
C.莫言的获奖可以改变现在的出版环境,降低商业文学的市场占有比例,让更具品质的严肃文学作品获得生存尊严。
D.在巨大的荣誉面前,莫言是一个清醒主义者,保持了一个“旁观者”的平静,甚至还用戏谑的手法间接地批判着外界对他的消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来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关注天人关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汉初名臣晁错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书中发表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其中说:让德政普及,使得天上的飞鸟、地下的水虫草木等都为其蒙被,然后才能使得“阴阳调”“风雨时”,维持良好的生态秩序。这种试图以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的主张,其实体现了比较开明的生态意识。汉宣帝时,御史大夫魏相上书引述《明堂月令》的内容,主张顺应阴阳四时执政。
他说:执政者的行为“奉顺阴阳”,则“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五谷丰登。所谓“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风雨时节五谷熟”“风雨时节五谷成”等文句,都表达了同样的社会愿望。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较早成熟,正与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有关。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科学意义。中国早期的农学和医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得以发达的。
在反映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种种文化遗存中,如果剥去神秘主义的外壳,可以发现其科学思想的内核。《孟子·告子上》说,齐国都城临淄附近的牛山曾经草木茂美,但因为位于都市的近郊,人们随意砍伐,还能够茂美吗?当得到雨露的润泽,又会生长新芽嫩枝,然而在这里放牧牛羊,就又变得光秃秃的了。所以说,得到滋养,万物都会生长;失去滋养,万物都会消亡。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包含着生态平衡的思想。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如果斩伐林木没有“时禁”的话,是会导致水旱之灾的。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的作用。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还包括定时采伐,以保护山林的再生能力;禁止野焚,以保护山林以及鸟兽昆虫;禁止砍伐幼树,以保护山林的天然更新。
成书于东汉的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了“自粪”的概念,应与人工施肥不同,是指动植物死亡之后重新返回土壤。为新的生命提供养分。这样的认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农政全书》记载,人们在塘岸上设置羊圈,每天扫羊粪于塘中,以为草鱼的饲料,而草鱼的排泄物又可以饲养鲢鱼。《广东新语》《湖雅》等著作也记述了水塘上中下层鱼混养的方式,有的学者指出这是对水体的一种立体开发。对自然资源的一种综合利用。
总之,我们在总结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宝库的贡献时,不应当遗忘有关生态保护的思想和礼俗构成,因为这些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标志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成就,而且对于增强今天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与借鉴价值。
(节选自王子今《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意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来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早期的农学和医学正是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基础上得以发达的。
B.汉代魏相提出的顺应阴阳四时的执政主张与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的文句,是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
C.古人很早就发现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因而认为山林植被可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
D.东汉初期提出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思想的概念,使得中国古代的劳动者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从执政观念、山林保护、农业生产等方面阐述了天人和谐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B.文章以天人和谐为立论前提,引用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来阐明观点,材料典型,很有说服力。
C.第二段引用晁错、魏相的奏章内容和汉代铜镜铭文内容,旨在阐述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成熟的根源。
D.“自粪”及分层混养的生产方式是天人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是对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认识的深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依赖不强,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成熟就可能晚些。
B.在我国的各种文化遗存中,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意识都包裹着一层神秘主义的外壳。
C.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保护的不仅是山林,还有山林中鸟兽昆虫,体现出生态平衡的思想。
D.当前“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
民间统计也有一片天
统计数据失真,特别是那些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统计数据让人觉得不够真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是长期以来在统计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关于这一点,甚至官方也并不讳言,几年前,当时的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就曾对“统计数据注水”问题直言:“确实让人震惊,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严重问题”呢?从技术上“正着手改变固有的统计口径的统计方法”不失为一个办法。但不能不指出的是,这并不是治本的办法。因为,我们眼前的统计失真问题,其根源不是统计内部的技术方法手段问题,而主要是统计本身发展生态的制度问题,比如,在政府包办统计的制度安排下独立的民间统计发展的严重滞后。
近年来,在反省“数据注水”等统计问题时,人们普遍意识到,统计部门缺乏相对于地方政府的独立性是症结所在。因此,对地方统计部门实行脱离地方政府的“垂直管理”,成为许多论者的一项制度建议。要真正维护和保障统计的独立性,“垂直管理”只是保证官方统计尽可能独立的途径。而发展完全独立于官方的民间统计,才更有可能确保统计的独立。
显然,一旦民间统计得到充分发展壮大,不仅能构成官方统计的有益补充,而且通过民间统计与官方统计,以及民间统计内部之间相互借鉴、参照、竞争,能起到矫正和维护统计数据真实与准确性的作用,确保其取信于民的社会公信力。除此之外,民间统计的另一个明显的价值在于,它能凭借其更加独立、直接源自民间的特性,实现对政府施政行为的监督,比如,一项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民间统计机构而不是政府自身统计部门的独立信息反馈,无疑具有更大的说服力。
正是因为民间统计具有如此重要的社会作用,在许多统计信息发达的国家,民间统计都是构成其社会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乃至基本组成部分,大到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小到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市场调查,均活跃着民间统计机构的身影。在美国,数以千计的从事信息咨询、政策分析的智库,大多是独立的民间身份。比如,我们十分熟悉的“世界企业500强”这样的统计信息,是由《福布斯》杂志发布的;美国最权威的民意调查数据是盖洛普公司发布的。
受长期的政府包揽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影响,当前我国统计信息的民间性和开放性均十分有限,无论统计信息的产生发布,还是运行流通机制,仍主要由政府主导。在这样一种制度环境下,不但统计失真、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而且整个社会赖以存在的信息基础,总体上也面临严重匮乏、失衡的局面,公众饥渴的信息需求难以有效满足,最终妨碍和制约着一个基于信息充分供给、选择、交换的信息社会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单一的公有制成分向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型,作为经济社会运行形势判断的统计体系也应该打破官方统计一统天下的局面。政府应该像当年鼓励、呵护民营经济发展那样,逐步放开对民间统计发展的约束,承认民间统计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在法律上予以保障,在经济上予以支持,让民间统计成为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来,民间统计因其灵活性和贴近民间的优势,可以做许多官方统计不能做的事情,成为官方统计的有益补充;二来,有了民间的统计数字,官方的统计数字就有了参照体系,形成对官方数据的有效监督。这两方面对于为政府提供真实的经济社会形势分析极为重要。
(2011年第五期《新华文摘》)
1.下列不属于造成“我国民间统计没有自己一片天”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当前我国统计信息的民间性和开放性均十分有限,无论统计信息的产生发布,还是运行流通机制,仍主要由政府主导。
B.我国民间统计受长期的政府包揽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影响。
C.统计数据失真,特别是那些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统计数据让人觉得不够真实,“统计数据注水”是长期以来在统计领域普遍存在问题。
D.经济社会运行形势判断的统计体系不能打破官方统一天下的局面。
2.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政府自身统计部门的独立信息反馈比民间统计机构统计的信息,无疑具有更大的说服力。
B.在美国,数以千计的从事信息咨询、政策分析的智库,部分是独立的民间身份。
C.政府应当放开对民间统计发展的约束,承认民间统计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在法律上予以保障,在经济上予以支持,让民间统计成为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民间统计的灵活性和和贴近民间的优势,对于为政府提供真实的经济社会形势分析极为重要。
3.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要真正维护和保障统计的独立性,只有发展完全独立于官方的民间统计,才更能确保统计的地位。
B.当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形势判断的统计体系打破官方统计包揽天下格局的时候,中国民间统计就会形成对官方统计的有效监督。
C.一旦民间统计得到充分发展壮大,不仅能确保其取信于民的社会公信力,而且能构成对官方统计的有益补充。
D.民间统计都是构成其社会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乃至整体组成部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与人类关系密切的鸟类中,乌鸦的名声很不好。这种坏名声的产生其实是有根源的。
乌鸦通体浑黑,它没有喜鹊漂亮,不如麻雀机灵,没有燕子活泼,也不如杜鹃乖巧,更没有黄莺优美的歌喉,它叫起来沙哑、刺耳,人们一听就会皱起眉头。在古代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因为乌鸦误传消息一怒之下杀死了恋人格露丝,之后又迁怒于乌鸦,使乌鸦背上了欺骗的恶名;而中国古代的巫书中说,乌鸦也常常代表着死亡、恐惧和厄运,甚至连它的叫声也被看做是不祥之兆。迷信的人对这些传说深信不疑,于是,便有了“乌合之众”“乌鸦嘴”“天下乌鸦一般黑”等说法,大多数人对乌鸦是讨厌、反感,甚至蔑视的。
其实乌鸦名声不好是被冤枉的,它本是一种吉祥鸟、报喜鸟,很多典籍中都可以找到证明。早在商朝,就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传说。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引《尚书传》言:“周将兴时,有大赤鸟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这里所说的“大赤鸟”指的就是乌鸦。同类说法在《淮南子》《左传》《史记》等史籍中也有记载。唐代诗人张籍在《乌夜啼引》中写长安一位小吏被囚在狱,在家人准备变卖家产为其赎身时,“少妇起听夜啼乌,知是官家有赦书。下床心喜不重寐,未明上堂贺舅姑”。可见,乌鸦报喜在当时已经是公认的事实。
乌鸦还是鸟类中的慈孝鸟,“乌鸦反哺”的典故众人皆知。《本草纲目·禽·慈鸟》中说:“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诸多儒家经典都有关于乌鸦“反哺慈亲”的记载。晋代的李密在《陈情表》中也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表达了自己为祖母尽孝的愿望。在《慈乌夜啼》这首唐诗中,白居易赞颂了乌鸦感人至深的孝道,将其称为“鸟中之曾参”,同时也批评了吴起“其心不如禽”的行为。
“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流传甚广,而乌鸦的智慧也得到科学研究的证实。美国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动物行为专家路易斯莱菲伯弗尔研究发现,乌鸦是人类以外具有第一流智商的动物,其综合智力水平大致与家犬相当。特别令人惊异的是,乌鸦竟然具有独到的使用工具以达到目的的能力。在日本一所大学附近的十字路口,经常有成群的乌鸦在等待红灯到来。在多次观察后,动物研究者惊异地发现,每当红灯亮起,乌鸦就飞到地面上,迅速把胡桃放到车子的轮胎下。等到交通指示灯变成绿灯,车子开动便会碾碎胡桃,乌鸦们迅速落地品尝美食。研究者得出结论,乌鸦很具创新性,甚至可以“制造工具”来完成各类任务。
对于人们对乌鸦的误解,胡适先生很不以为然。在他的白话诗《老鸦》里,乌鸦虽然“无枝可栖”“整日又寒又饥”,但却是孤独而勇敢的斗士,它能看尽人间不平事,又可洞悉红尘龌龊人。胡适的诗,既是一首乌鸦的颂歌,更是在为乌鸦正名。
(摘编自朱耀儒《乌鸦名声不好是被冤枉》)
【小题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乌鸦坏名声产生根源的一项是( ) (3分)
A.在人们眼中,乌鸦的形象不佳,歌声不美,性情等方面也不如燕子和杜鹃。
B.古希腊神话里,太阳神阿波罗杀死恋人后迁怒于乌鸦,使乌鸦背上了欺骗的恶名。
C.在中国古代巫书中,乌鸦常代表死亡、恐惧和厄运,其叫声被人们看作是不祥之兆。
D.人们借“乌合之众”“乌鸦嘴”“天下乌鸦一般黑”等说法,表达了对乌鸦的厌恶之情。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早在商代的典籍中就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记载,这可以表明乌鸦是一种吉祥鸟、报喜鸟,而非不祥之物。
B.《尚书传》中提到“大赤鸟”口衔谷种聚集在王屋上,武王和大夫们都十分高兴,这里所说的大赤鸟就是乌鸦。
C.《乌夜啼引》中写少妇听到乌鸦啼叫,认为这是丈夫将要得到赦免的吉兆,可见乌鸦报喜在当时已经是公认的事实。
D.乌鸦是鸟类中的慈孝鸟,我国古代很多儒家经典中都出现过乌鸦“反哺慈亲”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乌鸦是孝顺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对于乌鸦名声的考证,本文不但引用了众多古书上的材料,还加入了科学研究的内容,既有说服力又有趣味性。
B.研究人员发现,乌鸦是人类之外具有第一流智商的动物,能够独立制造并使用工具是它与家犬的区别。
C.从唐代诗人白居易《慈乌夜啼》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与吴起的不孝表现相反,曾参应该是讲究孝道的。
D.与人们对乌鸦的误解不同,胡适在诗歌《老鸦》里表达了对乌鸦的赞美之意,他笔下的乌鸦是具有敏锐洞察力的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