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我国抒情文学在创作过程中锤炼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审美概念。

在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词曲赋都蕴涵着较美的意境,它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富有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审美氛围和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意境分为两种类型,即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王国维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王国维又补充道:“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这是王国维的关于作家个性、风格和表现方法上的差异而导致的意与境关系不同的著名论述。他对诗词意境的这种划分,对于我们鉴赏古典诗词是很有启发和帮助的,但其不妥之处也非常明显。对于如何划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没有提出具体的标准。而主要是看作者的主观情感是如何体现的,如果说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之境还好理解的话,那么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则未必妥帖。因为“采”菊和“见”南山显然有“我”存在,分明是作者本人。

其实在文学创作中,大凡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在各自进步的审美观照下,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律能动地反映生活的产物,是艺术家的情感和心灵的外化。比如“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怎会是以物观物,分明是诗人所观之“物”,也是诗人所“化”之物。他的“人惟于静中得之”说出了“无我”的基本特点,就是诗人在冷静之中回味出来的妙境。这样,诗人的情感不在诗中直接显现出来,因而造成了一种仿佛无我的意象。这样说来,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非“有”与“无”的区别,而是“显”与“隐”的区别。二者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是“有我之境”仿佛是一种人工妙合,“无我之境”仿佛是一种自然浑成。后者更高一层。前者多用拟人化的手法,直接显现诗人的情怀;后者通过对景物的巧妙点染,使之淡然辉映。看似与己无关的景物的直觉诉诸笔端,实则是作家比较客观地描绘景物渲染点化出特定的氛围和境界,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这是诗中更不容易创造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的“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是优美的;“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是宏壮的。
B.“有我之境”多用拟人化的手法,直接显现诗人的情怀;“无我之境”通过对景物的巧妙点染,使之淡然辉映。
C.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有我之境”。
D.“无我之境”仿佛人工妙合,“有我之境”仿佛自然浑成,两者有“隐”和“显”的区别。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的分析,说明王国维关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观点有不妥之处。
B.“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无论是“有”与“无”的区别,还是“显”与“隐”的区别,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C.“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不是以物观物,分明是诗人所观之“物”,也是诗人所“化”之物。
D.“无我之境”就是把于己无关的景物的直觉诉诸笔端,这在诗中更不容易创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并不认同王国维对诗词意境的划分,作者认为所谓的“无我之境”实际是诗人情感不在诗中直接体现,因而造成了无我的意象。
B.文中一会儿说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之境”还好理解,一会儿又说这句诗怎能是以物观物,但作者的观点并不矛盾。
C.本文通过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的分析,说明王国维的观点是不妥的,这对于我们鉴赏古典诗词很有启发和帮助。
D.对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理解,虽然作者与王国维不尽相同,但还是受到了王国维的启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8 07:44: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秩序的改变

(1)一种新的、重要的传媒,往往会给旧的文化秩序带来强烈的冲击,迫使其转变观念或改变运行轨道。如印刷术发明后宗教书籍的大量发行打破了贵族和传教士对宗教及其他知识的垄断,教会的“知识权威”逐渐崩溃,旧有的文化等级秩序就此被扭转。

(2)而今天,互联网上的一些迹象,可能导致一些本已根深蒂固的观念或事物的变迁。首先,印刷时代深入人心的“作者”概念将会发生异变,甚至完全消失。远古时代许多口语作品,如《荷马史诗》、《吉尔伽美什》、《罗摩衍那》等,都没有明确的作者,他们于民间多人创作,在一代代远古人群的口口相传中经过多次增删润色而形成经典。现代“作者”概念是在书面文化出现之后,作为个体的作者可能被确凿查考并且其著作权受到尊重的情况下才形成的。但这一现象有可能在将来受到挑战,因为互联网、数字化传播、影像制作程序等的媒介技术,将导致新一轮的“集体创作”现象出现。如:网民使用软件修改、增删某张有趣的图片,经多次转发和反复改绘后成为广为人知的网络作品。数字时代的艺术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复现了远古时代初民们歌咏史诗的情景:每个讲故事的民间艺人都在一次次重述中为史诗增添自己的精彩构思,而他们的名字则散落在漫长反复的流转迁徙中……

(3)对“作者”观念形成更极端挑战的将是“电脑游戏”或“程序创作”。随着大型计算机和高级程序软件的开发,电脑将能够处理越来越复杂精密的任务,甚至具有相当的创造性。

如果一部电影是某个程序依据过去的成千上万个文学故事、电影故事的元素重新组合编织而成,它的作者是谁呢?电脑、程序员,还是所有艺术先辈?

(4)还有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随着游戏画面像素的提升和故事情节的复杂精致,使得高端游戏越来越接近电影故事片。于是“电影游戏”、“互动式电影”的跨门类产品便诞生并迅速增值起来。

(5)游戏在美学上可以给电影提供的主要表现在:互动情节和开放性结局。玩家可以参与各个环节的发展,改变情节走向,获得不同结果。从电影的发展史来看,其实也存在着一个从“独断”式结局走向“开放性”结局的过程。不少故事片事实上早已具备了与游戏相似的思路,只是到目前为止,电影的情节走向仍然是由导演设置的。在未来,观众则可能会加入情节的互动过程,通过观影时的操作去影响故事结局。

(6)但是,游戏式电影从根本上说不应成为电影主流,它们只应是电影产业中“娱乐片”这一分支的组成部分。因为传统电影和游戏的本质在于:电影以观赏为主,好电影除了情节引人之外,还应该有丰富的审美意蕴和超越性的哲理意味;游戏则以互动为主,给人以饱满强烈的感官刺激,提供消遣时间的愉快方式,但游戏结束后一般不会产生意蕴回味和思想提升。因此,二者的融合不应该成为影像艺术的主潮

(7)总之,未来影像媒介与技术的发展可能出现更多混融、越界的文化现象。互联网这个包罗万象的媒介将催生出更多融会多种文化形式的影像产品,冲击和重组传统的文化和艺术的秩序。

【小题1】文章第(5)段的“独断”指
【小题2】本文从两方面阐述“新媒介对传统文化秩序的改变”。它们是:

‚  
【小题3】把下列句子组织起来填入第(3)段方框处,语言连贯的一项是(    )
而电脑技术的发展必定将对传统“作者”观念造成冲击
‚如果一台电脑收录了上万或上亿个“故事原型”,然后根据某些预设条件(如“悲剧”或“喜剧”之类)进行故事元素的组合排列,完全有可能“制造”出合情合理的影片的
ƒ或许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电脑还无法编制出精彩纷呈、异想天开的作品
④而在未来,是否电脑的艺术创作终将强大到人脑也难以企及的地步,我们尚不能预知
⑤但制作普通类型的电影应该是完全可能的
A.④‚ƒ⑤B.④‚⑤ƒ
C.‚ƒ⑤④D.‚ƒ⑤④
【小题4】下列有关文中“传统文化秩序”的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一词经过长期的历史沿革,具有稳定的特征。
B.具有一定稳定性和规律性的传统文化思想和精神。
C.既有历史传承,又有现实意义的文化概念和形式。
D.具有一定历史传承,较为稳定的文化概念和形式。
【小题5】第6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6】你是否同意“二者的融合不应该成为影像艺术的主潮”之说?请具体说明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匠心之道的“守破离”
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的新境界谓之“离”。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善于“守破离”,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破,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于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这样的人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离,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顶点,“不日新者必日退”。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山外山、峰外峰。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激励“异想天开”,为颠覆性创新的批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草婴花6年时间翻译《战争与和平》、法拉第花10年时间记录实验结果,这都体现了匠心之道的“守”。
B.“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要求后人学习他的神韵而善于超越,这体现了匠心之道的“破”。
C.“离”虽然违反了“守”,但对于新发现,我们应先察而勿先骂,应予以宽容和激励。
D.“破”意味着突破前人局限,这一过程中要吸收前人的长处,弥补前人的短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B.“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相同的感情。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感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柳因此在相思、乡愁等意蕴之外,总会成为隐者的象征,寄寓了隐逸之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梵音律动的龟兹壁画

古龟兹地区是西域文化的重要摇篮,是乐舞的圣地,而龟兹壁画不仅是“佛教故事的海洋”,也是一部流淌着灵动音符和美妙旋律的乐舞史诗。

乐舞场景与佛教故事相伴出现在龟兹壁画中,是佛教文化内涵的一种反映:宗教仪轨往往与一定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在被命名为“音乐家窟”的克孜尔石窟第三十八窟,各壁满绘的精美佛教故事壁画中,可见大量的乐舞场面,尤以两侧壁上方的“天宫使乐”闻名天下。二十八身伎乐天人的乐舞场面热烈,气势宏大,与主室正壁塑绘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佛教发展中开启佛陀说法因缘的重大事件——梵天劝请。龟兹壁画中的乐舞场面出现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独特和丰富,是其他地区所罕见的。特别是其中出现的大量乐舞场面,很多在印度本土佛经中并没有记载,但在由龟兹高僧鸠摩罗什翻译的许多佛经中却有生动的描绘。龟兹壁画中出现了多达二十七种乐器,大致分为拨弦、吹奏和打击三种类型,其中尤以五弦琵琶、阮咸、箜篌、筚篥和羯鼓等乐器为代表。龟兹壁画中的乐器既有本土固有乐器,如五弦琵琶、羯鼓等;也有来自中原的乐器,如排箫和鼗鼓;还有来自西亚、印度的乐器,如竖箜篌和贝,既体现着多种文化在龟兹地区的交汇,也体现了其独特的乐器体系。

有乐就有舞。龟兹壁画中的舞蹈类型也多种多样,有持具舞、健舞、软舞、动物模拟舞等,其表演形式可分为单人舞、四人舞、多人舞、双人歌舞等。在这些形象中,持纱巾和彩带舞蹈的伎乐图很多,反映出中原善舞绸帛对龟兹的影响。同时,舞蹈与乐器结合,边演奏边舞蹈的也比较多见。那些小型、非卧弹的乐器便于拿在手上,既用于演奏,又用来作为舞蹈道具,成为龟兹乐舞的突出特点,与现在维吾尔族的歌舞形式如出一辙,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的渊源。双人舞,是龟兹乐舞中最有表现力的舞蹈类型。在龟兹石窟的多幅“天宫伎乐”壁画中,龟兹乐舞的表演形式就采取了这种双人歌舞,即一人奏乐,一人舞蹈,或者边奏边舞。这种组合形式,在龟兹石窟以外的其他地区石窟壁画中尚属少见,这很可能与龟兹民间流行的双人歌舞有关。每两人就能组成一支小乐队,若是整个天宫乐队同时演奏,当鼓乐齐鸣,声势浩大,不同凡响。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舞蹈,正庄严了宁静、和谐的龟兹佛国。

众多的乐舞形象构成了龟兹石窟壁画的独特魅力,无声的石窟壁画也演奏出了华丽的丝路乐舞篇章。龟兹乐舞自汉时即入乐府,以其绚丽多姿的舞蹈、声势浩大的吹奏场面影响着中原及其周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隋唐时期,龟兹乐是中央王朝厘定的宫廷音乐的主要部分,对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东传中原,极大地促进了汉地佛教艺术的发展,也对朝鲜、日本、东南亚等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梵音律动的龟兹壁画艺术,可谓充分见证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乐舞艺术的碰撞与融合。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龟兹壁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龟兹壁画中有众多佛教故事和乐舞场景,因此成了“佛教故事的海洋”和流淌着灵动音符和美妙旋律的乐舞史诗。
B.龟兹壁画中出现了二十七种乐器,大致有五弦琵琶和箜篌代表的拨弦、筚篥代表的吹奏及羯鼓代表的打击三种类型。
C.龟兹壁画中有持具舞、软舞、动物模拟舞等多种舞蹈类型,还有单人舞、四人舞、多人舞、双人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
D.龟兹壁画艺术见证了“丝绸之路”上东方和西方乐舞艺术的碰撞与融合,是我国西域文化的重要摇篮和乐舞圣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克孜尔石窟第三十八窟两侧壁上方的“天宫伎乐”描绘了二十八身伎乐天人乐舞的场面,表现了“梵天劝请”这一事件。
B.龟兹壁画中出现了五弦琵琶、羯鼓等本土固有乐器,也出现了排箫和鼗鼓这些中原乐器,还出现了西亚竖箜篌和印度的贝。
C.在龟兹壁画众多的舞蹈形象中,有很多持纱巾和彩带舞蹈的伎乐形象,这应该是中原善舞绸帛对龟兹的影响。
D.龟兹乐舞的突出特点是乐器与舞蹈相结合,也就是一边拿着那些小型、非卧弹的乐器演奏,又将它们作为舞蹈的道具,一边来舞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龟兹壁画的一些乐舞场面在印度并无记述,却出现在鸠摩罗什翻译的许多佛经中,可见龟兹乐舞对佛教艺术的影响。
B.龟兹乐舞中双人舞这种最有表现力的舞蹈类型和当地民间流行的双人歌舞有关,因此在其他地区的石窟壁画中很少见。
C.龟兹乐舞影响并形成了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唐代的大型歌舞曲《霓裳羽衣曲》和龟兹乐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D.龟兹乐舞对中原及周边少数民族,甚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等地佛教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广泛而且深远的影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骨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与“文字”都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我们可以借助它们来考察原始思维。
B.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用具体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这种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便是象形。
C.概括让人们认识到了事物的共性,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因而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
D.人们在对各种各样的鱼类形象的观察中,撇开了其中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概括出了鱼的共同特征,产生了最初的鱼的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证明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接着证明抽象思维的发展推动形象思维的发展,最后指出了二者间的辩证关系。
B.古人类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以及甲骨文中形容词的数量特别少能说明古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低下,这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C.从羊的肥大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名词的例子,证明了抽象思维的发展对形象思维发展的推动作用。
D.文章通过对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比较分析,论证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相互补充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思维不断提高的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文字是考察原始思维的宝贵资源,因而,当下对古文字的研究与保护,不仅是对人类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人类历史的尊重。
B.中国、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都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可以推断出古人类的原始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共性。
C.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说明他们的思维还不擅长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抽象思维能力还较低下。
D.文字的产生是以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因而,如果抽象思维的能力不太发达,人类就不太可能创造出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