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会是宋代与科举有关的会社名称,或称课会,或称课社,或称文会。它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都是民间开办的学校,与宗学、京学、县学等国立学校并存而补充之。每遇大比之年,书会等民办学校也有人中榜及第,确实与科举考试有密切联系。抑或受到宋代都市文艺商品化趋势的左右,抑或为了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书会渐渐地由读书吟课的场所转变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宋代的书会应不少。由于书会渐渐走向专门化,以致被人们视同为一般的“行会”,且统称之为“社会”。书会中从事伎艺底本创作的人称之为书会先生。从有关资料看,书会先生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宋代书会先生一般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审美认识和道德评价标准去进行文艺创作,并以获得商业利润为创作目的,即以文艺创作为谋生的手段。因此,他们是一个职业化的、自治性的民间文艺创作群体。他们的生活是自由的,甚至是放纵的。北宋词人柳永可谓是书会先生的先驱。他早年浪迹市井,放骸坊曲,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无甚差异。
宋代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应该不少,而由于失载和散佚,今天能确认为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已不多,如小说《简帖和尚》、鼓子词《刎颈鸳鸯会》、戏文《张协状元》及一些曲子词和赚词。从现存的资料看,词是宋代所有伎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而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提高,伎艺形式的创新也是词体的创新。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尤其是鼓子词、唱赚和戏文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即由单章体向联章体、套曲体、戏曲体嬗变。
书会先生活动的区域一般在大都市,其“衣食父母”(作品的消费者)主要是都市居民。为了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他们必须符合广大市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创作出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他们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也固然属于市民文学。因此而论,书会先生是职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是早期的市民文学作品。正如谢桃坊先生在《中国市民文学史》第三章《中国早期市民文学》中所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书会先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其创作目的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或‘不朽之盛事’,而是服从现实的商业利益。他们必须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这样才能在都市里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由此使文学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书会先生的功绩也就在此。他们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为词走向社会、走向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题1】关于“书会”,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书会与科举有密切联系,是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的民间学校,对宗学、京学、县学等学校起补充作用。
B.书会的功能后来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民间学校逐渐转换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
C.书会之所以渐渐地由读书吟课的场所转变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与科举考试有着密切联系。
D.书会后被视为行会,称为“社会”,其中有从事底本创作的书会先生,且他们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小题2】对宋代“书会创作”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书会创作的主体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有其审美与道德标准,是业余松散的群体,赚取利润,用以谋生。
B.书会先生创作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而是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
C.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鼓子词、小说、唱赚和戏文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
D.词是书会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提高。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北宋词人柳永浪迹市井,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基本相同,他可以看作是书会先生的先驱。
B.为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书会先生在其创作中必须符合广大市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
C.书会先生都生活在大都市,其作品的消费者主要是都市居民,创作的文艺作品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故其作品属于市民文学。
D.书会先生通过创作不仅为自己赢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使文学走上商业化的道路,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21 10:36: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懒惰的智慧
(美)凯利
①我们从小就听长辈们说起过懒汉,仿佛懒惰很不体面。实际上,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恐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
②懒惰的饭店服务员往往是最令人满意,最优秀的。他总是一次就把餐具都送到餐桌上,他讨厌哪怕多走半步路。只有那些勤快的伙计才会端上咖啡不带方糖和勺子,他们不在乎多往返几趟,每趟只拿来一样东西,结果咖啡都已经凉了。
③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我们的远祖住在条件恶劣的山洞里,每次喝水,都要走到溪水旁边才行。于是他们发明了最初的水桶,这样他们一次就可以把足够喝一天的水提回家去。不过,倘若他们懒得连水桶也不愿意提,不用说,他们下一步就会铺设管道,这样水便可以顺着管道,从溪边一直流进他们的屋子里。为了避免挑着水翻山越岭,水泵和水车就被发明出来了,这些都是懒汉们后来的成就。同样,我们的某个祖先想到湖对岸去,可他又不愿沿着湖边绕过去。这时第一条船就诞生了,它就是把一段树干掏空以后做成的。
④据说,一百多年前,有个叫汉弗莱·波特的少年,人家雇他整天坐在一台讨厌的蒸汽发动机旁边,让他每当操纵杆敲下来时,就把废蒸汽放出来。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活儿太累人,就在机器上装了几根铁丝和几个螺栓。这样,阀门就可以靠着它们自动开关了。这么一来,不但他可以脱身走人,玩个痛快,而且发动机的功率也提高了一倍。他就这样懒洋洋地发现了往复式发动机活塞的原理。
⑤现代农业机械都带有座位。起初想到安座位的绝不会是什么勤快的农夫,他们才不在乎整天在地里走路呢。这个主意最先肯定是由想坐着干活的人想出来的。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⑥最杰出的工程师——人类动机的研究者弗兰克·B·吉尔布莱思,常常把各行各业优秀工人的劳动动作拍成影片,由此观察某一工序最少可以用几个动作完成。他发现,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都不肯做。勤快一些的工人的效率要低得多,因为他们不在乎把力气花在多余的动作上。一个称职的领导也同样懒惰;凡是能吩咐别人为他干的事,他绝不亲躬。
⑦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许多重要的规则和定理都是懒汉想出来的。这些人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人准是懒汉。他们探究各种互不相关的现象的根源,他们讨厌需要吃苦受累的事情。想想看,如果没有发现自由落体定律,那么,要确定苹果从枝头落到地上的时间,要确定猫从离地一英里的气球上掉到地上的时间,该会多么麻烦!想想看,如果某些懒汉不曾建立“2+2=4”的规则,我们的生活将会遇到很多复杂的局面,将会碰到多少令人筋疲力尽的麻烦!
⑧其实,正是懒汉承担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任。现在是认真看待我们的这些懒汉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这些懒汉身上寄托着人类的希望。 (本文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懒惰的智慧”的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文化瑰宝与文化泡沫
王蒙
①在全社会关心并期待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的情况下,文化事业有可能出现很好的态势,产生无愧于伟大时代与悠久传统的文化瑰宝,也有可能稀里糊涂地、或抱着侥幸心理装模作样地打造文化的泡沫。
②什么是文化瑰宝?要看为我们的受众提供了什么样的路径、启迪、精神享受与人生智慧。例如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并使之与现代人类文明成果的对接;例如出现有可能彪炳史册的有真正的价值的著作与艺术成果;例如,从理论、科技、体制创新上解放整个民族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解放中华民族的生产力。
③什么是文化泡沫?愈是缺少对于文化的想象力的人,愈是容易把文化财务化、基建化、利益化。到处修建文化生态园、文化纪念园、文化名人园、文化基地、文化广场……其中有做得不错了的,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但也确有以文化的名义占地盖楼贷款。我主张,各地应该对于已有的文化设施作一次检查清理,对于以文化之名行非文化之实的园馆基地广场公司,采取措施。
④再如,一方面对于已有的文化遗产不加爱惜,时有破坏,一方面任意捏造制造虚假古迹。这里有一种说法,将文化标识为一些符号,对于商标设计、旅游广告与简明普及某种在世界上不占主流地位的文化可能管用,如弄点长城、天坛、熊猫、旗袍……就代表中国了,也不是坏事。但这毕竟是浅薄的认知,有时会成为对于中华文化的廉价化、简易化与装饰化的糊弄。
⑤更大的泡沫是走文化的过场,求活动的规模,却忽视了文化的灵魂。晚会举行了,歌舞演出了,著名艺人来了,“卖点”多了;然而没有思考,没有热情,没有爱憎,没有深度,没有教益,没有精神的营养,也没有感情的充盈与升华。这样的文化是空心文化,是无灵魂的苍白的文化,是文化的悲哀。
有时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泡沫,只有一步之遥。作为政府管理与文化政策,凡没有触犯法律的文化活动都是可以允许的,我们呼唤着的期待着的是文化瑰宝而不是文化泡沫,但我们绝对不能跟着泡沫闹轰。这一点,丝毫不能含糊。文化是智慧,是历程,是生活,也是精神的梁柱。文化不是花言巧语与抒情朗诵。越是把常识范围内的道理说得无人能懂的,我们都不要相信。
(2012年4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有时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泡沫,只有一步之遥”?(6分)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文化泡沫”。(6分)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中国阅读状况出现了诸如阅读环境虚拟化、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内容低俗化、阅读目标猎奇化等一些足以影响国民精神素养、思想水准乃至价值体系的不良现象。针对这一状况,一些有识之士在全国开展了一系列倡导经典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等阅读推广活动。作为中国“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的朱永新,是近年阅读推广活动的强力促进者。其新作《书香,也醉人》,是汇聚其关于阅读的基本主张和理论探讨的精品读物。

朱永新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倡导并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1500多所学校推广的“新教育实验”,影响广泛。在朱永新的教育理念中,阅读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基于“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的新教育理念,朱永新在《书香,也醉人》一书中首先阐述的一个关于阅读的基本逻辑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造就着他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决定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一个没有健康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家园;就一个民族而言,阅读不仅是个体的行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同阅读决定着它的精神力量,而精神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的培育作用。简而言之,《书香,也醉人》首先传达的价值阐释是,人的精神世界会因阅读而拓展,民族的精神高度会因阅读而提升;面对当下我国并不乐观的全民阅读状况,阅读经典应当成为个体乃至全民为实现中国梦而选择和坚持的一种生存方式。

如果说论述“为什么需要阅读”是一个理论问题,回答“怎样进行阅读”则是一个实践问题。《书香,也醉人》把阅读问题从理论倡导提升到了路径描述和政策推进层面,从而显示了其特色和可操作性。

当今的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科技的竞争,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在朱永新看,提高文化软实力,不仅要继续大力发展和提升教育和科技水平,而且必须重视全民阅读水平的提升。经过对中国全民阅读状况的分析,朱永新认为,没有一个全社会基本认同的基础书目,人们面对良莠不齐的图书海洋时囿于选择的困境而“望洋兴叹”,这是制约全民阅读水平提高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制定基础书目不仅对全民阅读起到导航作用,更重要的是,研制和推广国家基础阅读书目,对于夯实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只有拥有共同语言、共同经典的民族才是一个民族共同体,而不是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只有拥有共同基本立场与价值观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共同体,而不是一盘散沙”。面对近年图书出版界因商业驱动、销量至上等因素带来的公益性、公信力降低,图书内容泡沫化、快餐化,图书推介缺乏普及性、稳定性和推广意义等问题,朱永新在书中推出了针对不同阅读群体、已经为社会广泛认可的具有一定层次性、多样性、艺术性的阅读书目。

基础书目是书海遨游的航标,阅读氛围的营造、阅读条件的创建则是阅读推广活动的保障,《书香,也醉人》给出了简洁的描绘和现实的导引。朱永新认为,针对我国一方面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另一方面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的现状,应该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认真实施。他在书中建构了阅读推广活动的立体保障体系:建立阅读基金,为民族未来投资;设立国家阅读节,敲响唤醒人文精神的警钟;在文化贫瘠的广大农村,广泛建立农家书屋;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使其成为文化传播的毛细血管;扶持公益出版,净化出版市场,推出经典图书;推广实体书店,美化精神花园;打击盗版,助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阅读推广的关键在青少年,提升阅读水平的难点则在全体国民。对此,朱永新从政策建言走向现身示范,以自身成功的阅读经历和感悟,论述了领导干部、教师、企业家、父母等不同身份的角色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和阅读什么经典等具体问题。相对于研制基础书目和创造阅读条件而言,唤醒懒惰、漠然的阅读个体,激起国民强烈的阅读愿望是阅读推广活动中更为重要、更为困难的工作。只有渴望与人类精神高峰对话的人,才会主动品味经典;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境界的人,才会自觉徜徉精神家园;只有真正感悟到经典魅力的人,才能沉浸于书海墨香。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阅读状况出现了诸如阅读环境虚拟化、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内容低俗化等危害国民精神素养、思想水准乃至价值体系的现象。
B.教育学家朱永新提出人的精神世界会因阅读而拓展,民族的精神高度会因阅读而提升。
C.在回答 “怎样进行阅读”时,《书香,也醉人》把阅读问题从实践提升到了路径描述和政策推进层面。
D.近年来,因商业驱动、销量至上等因素,图书出版界产生了公益性、公信力降低,图书内容泡沫化、快餐化等问题。
【小题2】下列不属于提倡“阅读推广活动”的原因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中国阅读状况出现了诸如阅读环境虚拟化、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内容低俗化、阅读目标猎奇化等一些足以影响国民精神素养、思想水准乃至价值体系的不良现象。
B.人的精神世界会因阅读而拓展,民族的精神高度会因阅读而提升,阅读经典应当成为个体乃至全民为实现中国梦而选择和坚持的一种生存方式。
C.没有一个全社会基本认同的基础书目,人们面对良莠不齐的图书海洋时囿于选择的困境而“望洋兴叹”。
D.只有拥有共同基本立场与价值观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共同体,而不是一盘散沙。
【小题3】结合全文,回答《书香,也醉人》一书中阐述了哪些内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新诗中尺度的缺失
只有美才灵动,才有吸引力,才易打动人,才能诱发读者读诗的兴味,才能引领心灵进入哲理的思考中。美之于诗好比花朵之于果实,我们最终想要得到的当然是果实,但在得到果实之前,首先要能为花色所打动、所吸引。美可以有优美、壮美,也可以有哲思之美、幽邃之美;可以有繁复之美,也可以有简略之美。总之,一首诗要使人读后如饮甘醴,如沐春风,欣然而快意,或于沉思之间豁然有所得。而当今诗坛有一些人以审丑为乐趣,以玩弄低级趣味为能事,类似戏剧舞台上的一些小丑、猫狗之流,写一些恶俗的文字,招摇于世。这种人不但毁灭了自己,也堵住了人们朝向诗歌之路。所以,当下诗坛,去除丑化、鄙化、俗化、矮化的痞子诗歌是一件势所必然的事情。
无论是写诗自娱,还是希望能于他人有所启示,一首诗都要有一定的精神含量,要能经得起时间(历史)的考问。你对自己的心灵有足够的把握吗?我要问一问每一个写诗者。你是否做到了在世俗面前不低头,在困厄之中不动摇,在世界面前不自卑,在自我之中不迷失?在这个方面,我对中国的诗人还不能很乐观,甚至说还颇有些忧虑。长期以,中国人理性的不足,教育与生活中对人的主体性有意无意的漠视,都导致人性脆弱易折。正如诗人们所说,人是水边的一根芦苇。而我的期望不是这样的。我希望每一位写诗者在心灵上是强大的、明晰的,任何苦难挫折也摧不垮他心中的高峰。这种力量的强大体现在诗歌中则表现为对世界的洞悉。世界在他眼中是澄澈的、清晰的、有条理的,他因而能洞察宇宙中一切事理而能把握住自己,进而把握住诗歌。而中国的诗人们,更多的是缺乏对自己个体在世界宇宙中的定位。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点是每一位写诗者都要明确的。而诗艺还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在诗歌本身的进程中和社会生活的进程中更新发展着。诗歌的价值本身在于不断带给人们新的阅读方式和新的美感体验,而不是对过去经验的反复重临。所以创新性或创生性成为诗人的不二追求。这既需要对过去诗艺的反复观摩与演练,同时又要有自我意识的跟进。这就要求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时刻是一个高度自觉而清晰的人。但在中国浩荡的诗歌作者队伍中,能保持诗艺上自觉且清晰的人,恐怕是凤毛麟角。而绝大多数诗人都是诗歌的追随者、模仿者,在他们的书写中,诗艺的尺度严重缺失,从而导致一种怪象:几乎每一位中国诗人都是某位外国大师的影子,在外国大师的裘腋下窃窃私语。从这个角度说,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瑞典诗人,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中国诗界说,既是一种鼓舞,又是一种压抑。而我觉得,中国的诗人们应解开诺贝尔奖情结,做一个安静的诗人,去安静地写诗。解决好自己的事情,这就是最好的。我们的书写是为历史而存在的,为民族的心灵而存在的,而不是为诺贝尔文学奖而存在的
【小题1】关于诗歌的创作原则或指向,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创作要体现美,要能打动人,只有体现优美和壮美,才能诱发读者读诗的兴味,引起读者的共鸣。
B.诗歌作品要有一定的精神内涵,这往往要求创作者在世俗面前不低头,在困厄之中不动摇,在自我之中不迷失。
C.要想使自己创作的诗歌不断带给人们新的阅读方式和新的美感体验,诗人就要抛弃反复观摩与反复重临。
D.诗人的不二追求就是诗歌的创新性或创生性,而诗歌又是语言的艺术,因此,革新自己的语言也就等于创新了诗歌的内涵。
【小题2】对当今诗坛的弊病的认识,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当今诗坛上那种丑化、鄙化、俗化、矮化的痞子诗歌主要体现了某些以玩弄低级趣味为能事之人的审美观的扭曲。
B.由于教育与生活的影响,当今某些诗人自身的人性脆弱易折,这也使得这些诗人自身缺乏对自己个体在世界宇宙中的定位。
C.在中国浩荡的诗歌作者队伍中,在诗歌创作中能时刻保持高度自觉而清晰的人真可谓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诗人是诗歌的追随者、模仿者。
D.一些诗人背离了为历史而存在、为民族的心灵而存在的诗歌创作原则,根本原因是他们习惯了在外国大师的裘腋下窃窃私语。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看,诗歌创作主要离不开以下三个尺度一是诗歌美的尺度,二是精神与心灵的尺度,三是模仿的尺度。
B.作者对中国诗歌乐观不起的原因很多,既有诗歌创作者自身对责任的认识以及自身审美素质方面的问题,又有诗艺方面的问题。
C.作者认为“人是水边的一根芦苇”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作者希望诗人们在心灵上是强大的,并在诗歌中体现出。
D.只要能走出外国大师的影子,在对过去诗艺进行反复观摩与演练的基础上,又有自我意识的跟进,就一定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清代词流派概述
清代的词坛被誉为词林发展史上的一个“中兴时期”,这种说法并不意味着清词只是宋词的简单重复或再现,而是以一种经过了时代浸染和词自身蜕变之后的新发展。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词家辈出而又流派纷呈。
流派是指具有共同的或者相似的理论主张,以及相同或相似的创作风格的若干作家组成的一个团体或者群落,流派的产生是文学繁荣的标志。清代词坛上的流派纷呈,是建立在对词这种文学样式的群体认同基础之上的,或者说到了清代,词才最终确立了自己与诗、文一样的独立地位,才真正从创作实践到理性认同都进入了成熟时期。而地域是文学流派形成的客观环境因素,清代词坛的风格流派便呈现出一种很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从明崇祯初年到清顺治朝的四十多年的时间,是以陈子龙、李雯等为领袖的云间词派盛行的时期,云间属于当时的松江府(今上海松江)。这一派词人标举南唐、北宋词,称他们的创作是“皆境由情生,辞随意启,天机偶发,元音自成,繁促之中尚存高浑,斯为最盛也”(陈子龙《幽兰草·题词》)。他们标榜天机自然的高浑境界,追求典雅婉妍的风格旨趣,但因纠缠于传统的“词为艳科”的观念之中,有意同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保持距离,所以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并非相一致。虽然如此,云间词派还是开启了一个词风转变的历史时代。另外,在明末清初的词坛上还有浙江嘉善地区的“柳州词派”,以及以王世祯为首的广陵词人群体,后者是清代第一次形成的大规模的词人流派。
从清顺治七年到康熙二十七年之间的四十多年,为阳羡词派活跃的时期。这是清初另一个规模更大的词学流派,将陈维崧作为自己的宗主和领袖。这一词学流派开始从观念上反拨“词为艳科”“小道”的传统偏见,在理论上主张崇情主意、不拘一格,把词提到与“经”“史”并驾齐驱的地位。从创作实践来看,他们把“哀民生之多艰”和“惟歌生民病”的诗学传统,运用到词的创作之中,用民生疾苦和家国之痛的切肤感受,代替词人风流的“浅斟低唱”和“偎红倚翠”,从内容的深厚和广博上提升了词的格调。可以说,到了这一词派出现,清词的嬗变才真正形成。
正值阳羡派衰落和浙西词派渐兴之间,在北京的词坛上活跃着被称为“京华三绝”的曹贞吉、纳兰性德和顾贞观。纳兰的《饮水词》以才气运词,凄绝冷艳的格调辅以深厚真挚的感情,得南唐二主词之情致,其悼亡篇可称千古一绝,读之令人心碎肠断。他们三人虽然没有立帜结派,但走的都是“独抒性灵”的创作道路。
康熙朝时,词坛上再次诞生了另外一个影响更大、延续时间长达百年之久的词派,这就是以朱彝尊为旗帜的浙西词派。浙西词派的词人实际上并不完全是浙江人。朱彝尊作为该派的宗主,其词既有愤然慷慨之作,又有轻逸流丽之篇,或重情的渲染,或主景的描绘,多有足以传世的不朽篇章。
嘉庆、道光而后,清代词坛上重新出现一个较大的词派——常州词派,这一词派也长达百年之久,但其中堪称大家的词人并不是很多。张惠言是此词派的宗主。
道光咸丰以后的清代词坛,在常州词派以外产生了不少的词作名家,如龚自珍、项鸿祚、谭献等。他们把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纳入到词的创作之中来,就像杜甫的“诗史”一样,创作出了一批堪称是“词史”的作品。还有所谓“清末四大家”的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和况周颐,他们的作品成为清代词坛即将衰落之前的一丝回光返照。
(节选自张毅《词林观止》前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清词为“中兴时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词是以一种经过了时代浸染和词自身蜕变之后的新发展。
B.清代词坛涌现了大批的词人并且产生了众多的流派。
C.清词的“中兴”说的是再现和恢复了宋词的题材内容及艺术水准。
D.清词是在元、明两个朝代词创作的低迷之后的重新振兴。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个文学流派的若干作家必须具有共同的或者相似的理论主张、相同或相似的创作风格 以及相同的地域。
B.以纳兰性德为代表的“京华三绝”,虽然没有公开结成文学流派,但他们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道路是相同的,也可以作为一个流派看待。
C.“清末四大家”的作品是清词即将衰落之前的颇可称赞的佳作,四人之后清词也就乏善可陈、寿终正寝了。
D.阳羡词派对清代词风的转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秉承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从“词为艳科”转变为关注民生疾苦、家国之痛,从内容的深厚和广博上提升了词的格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浙西词派的宗主朱彝尊,他的词风格多样,不管是写景还是抒情,多有足以传世的不朽篇章。
B.龚自珍、项鸿祚、谭献等人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可以作为另外一种形式的史书来读,所以被称作“词史”。
C.虽然宋词成就斐然,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但只有到了清代,才把词提到与“经”“史”并驾齐驱的地位。
D.云间词派标举南唐、北宋词,标榜天机自然的高浑境界,追求典雅婉妍的风格旨趣,写出了一大批反映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