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字面上解释,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智能的研究和模仿。查阅人工智能的概念,与许多的重要概念相类似,目前学界尚无比较权威的公认定义,但依然达成了以下共识:其一,在人工智能大发展前的漫长岁月中,人工智能首先被定义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或者以计算机科学为主的交叉边缘学科,这些概念解释更加强调它的学科属性;其二,定义均强调其具有利用计算机研究和模拟人类智力活动规律的性质。
当然,随着人工智能社会应用的日趋广泛,它的概念阐释也就从单纯的学科属性向外延展,人工智能不但被解释为计算机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而且开始被看作是将人脑研究与认识论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复杂系统,更多地强调了其应用性。有学者提出,认识论的研究给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人工智能就是包含了进化的认识论、自然化的认识论、认知科学、认知的神经科学以及社会化的认识论在内的科学认识论研究的应用。还有学者提出,人工智能特指计算机系统所具备的,像人一样合理思考和行动,完成原本只有人类依靠智慧才能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符号主义学派认为,人工智能就是源自数理逻辑,通过计算机的符号操作,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建立起基于知识的人工智能系统。联结主义学派强调,人工智能就是源自以人脑模型研究为典型的仿生学,通过神经网络及网络间链接机制以及学习算法,建立起的基于人脑的人工智能系统。行为主义学派则提出,人工智能就是源自感知和行动,通过智能体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与适应,建立起的基于“感知一行为”的人工智能系统。
梳理上述概念及阐释,可以归纳出三个基本内涵。首先,人工智能源自人类智能。其次,它具有以计算机科学研究为主轴,以哲学、数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的交叉学科性质。再者,它也经历着从长期固于实验室研究到广泛社会应用的变化过程。这些基本内涵揭示了一个事实——人工智能涉及错综复杂的人机关系。
(节选自毕宏音《人工智能发展的社会影响新态势及其应对》)
【小题1】根据文意,对文中“人工智能”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人工智能,学术界目前尚无统一的权威的定义,但是,研究者也形成了一些基本一致的认识。
B.关于人工智能,目前公认定义为“它是一门计算机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人脑与认识论、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系统”。
C.对人工智能的概念研究,目前有许多学派都从自己的理论基础出发,提出了各自的解释。
D.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同计算机、哲学、数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具有密切关系,涉及错综复杂的人机关系。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以计算机科学为主的交叉边缘科学,人工智能具有利用计算机研究和模拟人类智力活动规律的性质
B.学界对人工智能概念的阐释,随着其社会应用的日趋广泛,关注点从单纯的学科属性向外延展,发现它是人脑研究与认识论、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复杂系统。
C.符号主义学派、联结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等都对人工智能的起源进行了探究,做出了各自的解释。
D.作者在搜罗各家解说的基础上,掘微探幽,从起源、性质、外延等三个角度对人工智能的概念做了解说。
【小题3】节选的这三段文字,具有“文献综述”性质。请你简要概括出做文献综述的两条基本要求或技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4:55: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时代的到来,触屏时代的到来,在空前地、令人震惊地加速了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完全可能造成黄钟喑哑、瓦釜轰鸣的颠倒局面,造成日益严重、难以救药的学风败坏,造成习以为常的轻飘、浮躁、浅薄、急功近利、人云亦云,或者标新立异却并无干货。尤其是,哗众取宠的薄幸儿大量出现。
传播本来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但是手段的被使用,完全可能变成使用手段的人被手段使用。使用变成了被使用,被使用的工具变成了主体,而主体变成了傻气十足的跟班——北京话叫作“催呗儿”。例如餐具压倒了饮食,语言干扰控制而不是服务于思维……形式主宰了内容,这些是早已有之的不幸状况。
所谓信息的异化,就是说信息从素材变成了成果,传播由中介变成了价值的体现,传播的速度与数量变成了真理、科学、艺术、成功与否的主要衡量标准,变成了精神产品的首要追逐,而传播的能力包括忽悠炒作的能力与招人喜欢的外表,都成了成功的基石。信息传播,如荼如火,如龙卷风,如海啸,搞得我们的理论、文化、艺术、科学、决策在信息的浪涛滚滚中,或者风头劲爆、或者摇摆不定、或者垂头丧气。信息传播的洪流,正在推出一些牛人,昨天宣布读图与信息爆炸,今天宣布触屏时代到来,后天宣布名人、名牌、名书、名药都是他们打造成功的,他们牛气十足地宣布平面媒体的过时,宣布文学即将死亡,小说即将湮灭,他们鼓吹着各种票房、印数、点击量、收视率、福布斯榜,他们制造着巨星、超女、好声音、畅销书及其作者、意见领袖、有影响力者、世界纪录。他们承认即使是一条狗如果能够在现代传媒中不断出镜,也能成为“中华第一名狗”。
在大数据的潮流里,文学、纸质书籍首先被冲击。原因是语言文字在各种艺术介质当中最缺少直观性,最符号化。它们不像图画、音乐、歌曲、舞台表演、声像节目,更不像3D、4D(是不是正在出现7D、8D?)影院那样富有肉感器官刺激,它们不能给人们以视觉、听觉,直到嗅觉、味觉、触觉,还有臀部、腰部震动。语言文字是符号,是思想,不通过大脑的感受、解读;联想、思考,它们不过是一群乱码,对于蠢人,语言尤其是文字,完全不能传递足够的信息。这样,不喜欢动脑筋的精神懒汉,当然不希望通过语言文字而是通过身体与其器官,直接接受刺激与抚摸来获取信息。但恰恰是语言与文字而不是3、4、5、6D们能发育与推动思维。当人们只会用耳朵、眼球、舌头、鼻孔、皮肉来接收信息的时候,很可能意味着头脑的萎缩与灵魂的干瘪,意味着白痴时代、低智商时代缓缓逼近。
而由网络宣布《红楼梦》等名著的死活读不下去,正是牛气冲天与蠢态毕露的新表演。它们干脆挑战经典,挑战中华的与人类的文化史,挑战智力的底线。当然,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大众普及化不是什么自以为是的精英的愤怒或者悲泣所能左右的。问题在于平衡,质与量的平衡,大众与精英的平衡,高端精神产品与大众精神消费的平衡。我们这里需要政府、市场与专家能够在文化事业、文化生活中起到恰如其分的均衡、适当的良性互动互补作用,而绝对不是一味市场化。
我们要告诉国人,文化不应该断裂,也不会猝死,文化首先不是力量而是品质,文化的代表首先是诸葛亮、孔孟老庄、李白杜甫……而不是“三个臭皮匠”。“三个臭皮匠”上网固然有可能凑成诸葛亮,也不无可能排除或者宣布诸葛亮的智慧他们死活不能接受。找几千个“网虫”宣示对于经典的拒绝,不是经典的出丑而是我们自己的丢人。越是触屏时代,越是要有清醒的眼光,要有对于真正高端、深邃、天才与创造性的文化果实苦苦的期待。
(《触屏时代的心智灾难》选自《读书》)
【小题1】(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信息异化”的一项是(  )
A.国内某些电视相亲节目的不少嘉宾言论大胆、出格,拜金女、富二代炫富、母女同台征婚等,更是成为热门话题而被大肆炒作。
B.汶川地震后的公益行动浪潮中,某些想借助媒体在公益市场做买卖的慈善机构和个人,打着救灾旗号给自己做宣传,夸大捐款额度来粉饰形象。
C.福建一网友发布一条标题为“昨晚,石狮,震惊全国!一家34口灭门惨案!转疯了”的微信,而真相是他自己在家消灭了三十多只老鼠。
D.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对近3000名网络读者的意见进行统计后,发布了“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红楼梦》《瓦尔登湖》等中外名著位列其中。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时代,智能通讯工具的便利快捷,使得信息的传播更为及时、广泛,但是也造成了人们盲目、简单,内容被形式主宰的阅读思维。
B.在信息时代,文学、纸质书籍首先受到冲击,一方面缘于语言文字自身不够直观,另外也是低智商时代造就的一批不愿动脑的精神懒汉所致。
C.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加入大量的刺激感官的元素,形式主宰了内容,让许多人习惯用耳朵、眼球、舌头、鼻孔等身体及其器官来接收信息。
D.各种票房、点击量、收视率的节节攀升,超女、好声音的诞生,很多都是信息时代现代传媒炒作鼓吹忽悠的结果,是信息异化的表现。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等名著被称作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是因为语言文字是符号,是思想,而经典更需要感受、解读、联想、思考,才能获得足够的信息。
B.触屏时代带来的心智灾难表现为风气的败坏,信息的异化以及文学、纸质书籍被冲击而导致的白痴时代、低智商时代的逼近。
C.作者认为,文化不应该断裂,也不会消亡,越是触屏时代,越是要有清醒的眼光,追求真正高端、深邃、天才与创造性的文化果实。
D.为使信息技术良性发展,一方面应该杜绝市场化,另一方面政府、市场与专家应该在文化事业、文化生活中起到均衡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站在当代社会网络时代的高点上,我们谈论传统文化,是在谈什么呢?

有人说“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谈日常生活”,这种观点可以说道尽了文化、传统的本质特征。因为,对于我们的传统来说也好,对文化来说也好,它们不过是世世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是一种生活方式。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在谈我们的生活与头脑中的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就是在谈你我他的日常生活,更是在谈我们的思路、我们的风度、我们的气派……

说到中华文化的玄妙处,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曲”。昆曲一向以“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艺术品位著称,被看做是精妙高雅的传统艺术。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戏剧艺术形式,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本身就是传统和时尚的结合。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曾制作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他大胆创新,并将时尚作为演出的美学标准之一,力求贴近当代人的日常审美生活,创作了美到极致的画面和舞美,让一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名剧具有了符合今天审美趣味的时尚色彩,在演出时,人们感叹“太美了,美得惊心动魄,美得让人黯然神伤……”昆曲表演中的水袖柔婉、昆腔曼妙,可谓是对这种“玄妙”美的最好解释,“罕有其匹”。

传统文化是古老的文化,它走自己的路,处处坚持自身特色,但如果要融入社会与时代的大潮,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要求新求异,从文化样式上、审美趣味上体现时代精神。

故宫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载体。近年来,故宫推出的一系列“萌系”文创产品迅速蹿红,比如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建筑彩绘“秘密皇宫”与“戒急用忍”等,“故宫淘宝”在其微信公众平台发布《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微信小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有600年历史的故宫这一古老IP推上时代的风口浪尖……故宫博物院推出的这一系列文化创意之举,改变了文物仿制品素来古典、肃穆但缺少新鲜生命力的形象,切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心理,受到众多网友的认同和赞扬。正是这种随着时代生活进行文化创新和艺术个性超拔的努力,让古老的故宫走入当代生活,融入时代的文化之中。

这些年来,我们正努力寻找一个合理的方向和方式来对待传统文化,但现实中,我们看到有的人在割裂传统文化,有的人对传统文化进行浅薄和轻浮的解构和颠覆,更有甚者,干脆采取一种商业化的态度,消费传统文化……事实告诉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本就该是亘古常新的,这是其绵延五千年而不曾断裂的秘诀所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就要让传统文化更深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内化为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最好的传承之道。这也印证了文化和传统的生命力所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对于传统、对于文化,当代人应当谨慎地使自己的前进步伐不发生偏差,而不是轻蔑前人积累下来的庞大的精神遗产。文化是既向后看也向前看,我们的文化传统本性包含着历史性,这体现了双重意义:它既有高于历史的力量,又依赖于历史;它既决定历史,又为历史所决定。一个民族不能与历史、与传统割裂开来,我们需要进行好传统和现代的对接,这是时间给予我们的机会,也是历史要求我们担起的责任。

(节选自《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我们是在谈什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昆曲作为一种戏剧艺术形式是传统的,但它更代表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和情趣品味。
B.文化的向前看是指文化依赖于历史,为历史所决定;文化的向后看是指文化有高于历史的力量,决定历史。
C.传统文化是世代积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我们的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
D.传统文化要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文化样式上、审美趣味上应体现出时代的精神。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将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进而把传统文化内化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才能实现对文化的传承。
B.传统文化创意产品不同于文物仿制,而是融入时尚元素,切合了当代人的审美心理。
C.传统文化不是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表面,而是一种精神的呈现,体现为一种思想、风度、气派。
D.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意之举,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商业化消费行为。
【小题3】下列文化生活现象,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批“90后”艺术生将《琵琶行》改编成流行歌曲,副歌部分还用了戏剧唱腔,该曲引爆网络。
B.前不久,社会各界纷纷抵制华中师大“国学”讲座中主讲人安德义有关“女德”的言论,指出他的“爱抱怨的女人坏三代”等观点是“糟粕进课堂”。
C.今年高考恰逢端午节,许多商家把握商机,抢占市场,已经推出“天价状元粽”, 考生家长为了讨个好彩头,纷纷购买。
D.在人大附中的课堂上,语文老师打开微信,带同学们一起阅读《孔子曰》,漫画里亲切可爱的孔子形象很受学生欢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宗教价值观通常着眼于人性中的阴暗面,立足于外在性,即从人性之外、从神那里寻求人超越自我的外在根据。儒学价值观则不然。儒学着眼于人性中的光明面,立足于内在性,从人性中寻求自我超越的内在根据。儒学这种超凡入圣的价值取向,对于维护世界和平来说,不失为一种宝贵资源。
儒学的这一思想方向发端于孔子,他把人性中的光明面称为“仁”。他强调,“仁”乃是人的内在品格,乃是人生价值的源头。按照这种思路,价值实现完全是一种自觉自愿的理性选择:“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人在修己成仁时,表现出一种主动性,而无须受什么外在神秘力量的规束。
在孔子的基础上,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孟子预设了一种价值理想,强调人应该善。至于实然人性,既有善,也有恶;既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如果现实的人肯接受儒学价值理念,便可以使阴暗面得以抑制,使光明面得以发扬,通过修身的途径实现自我完善化。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向善的能力,叫作“良能”;生来就具有求善的意识,叫作“良知”。良知良能乃万善之源,由此而形成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端,由四端而形成四个基本的道德观念即仁、义、礼、智。孟子的结论是:“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我固有之”的意思,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是善的,只是说接受道德观念的前提,内在于应然人性之中。人性善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之所在。
儒学大力倡导与人为善精神,为实施道德教化、造就礼仪之邦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儒学的淑世主义导向中,包含着尊重他人、尊重民意、与人为善、利群利他、向往高尚人格等意向,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事实证明,儒学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念,提供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儒学把淑世主义导向应用于国际关系方面,便形成和平主义导向。儒学讲究包容性,拒斥排他性,主张各民族之间、各国家之间和平共处。儒学从修身讲起,推己及人,进而讲到齐家和治国,最后指向“平天下”。儒学发端于中原地区,其创始人为汉族人,但中国的少数民族大都认同儒学。儒学只以自身的理论魅力吸引受众,决不借用外力、暴力向受众灌输。儒学“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理念是东亚各国和睦共处的精神基础;这种和平主义的取向,在历史上曾成为东亚各国的共识,在当今时代则可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选自宋志明《儒学价值观的和平导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立足于内在性,人如果接受儒学价值理念,便可求仁得仁,超凡入圣。
B.按照孔子的认知思路,儒学价值的实现是人的一种自觉自愿的理性选择。
C.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是说以道德观念为前提,就自然具备仁义礼智。
D.儒学创始人为汉族人,但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是古代各民族的共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指出儒学价值观的着眼点、立足点及意义,为下文展开论述张本。
B.文章论证儒学价值观“立足于内在性”时,以孔子、孟子的思想为例证。
C.文章层层递进,卒章显志,至第5段才推导出儒学的和平主义内涵。
D.文章涉古谈今,意在论证儒学价值观对于古今(中国)、中外的积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教价值观着眼于人性阴暗面,而儒学着眼于人性光明面,因此作者肯定了后者而否定了前者。
B.儒学的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等淑世主义导向,为中华民族培养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提供了良性培养基础。
C.儒学大力倡导与人为善的精神,《论语》“和为贵”、《孟子》“地利不如人和”等都是相关表达。
D.儒学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念,当代中国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也有对传统儒学的积极借鉴与发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环境法的价值定位

①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巨大的成功和满目疮痍的地球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得所有的人包括法律人,都真切地意识到了人类战胜自然的代价是何等之大,从而不得不虑及当文明的列车高速撞向地球之后车毁人亡的可怕后果。于是,一个新的部门法——环境法诞生了。新生的环境法是用来应急的,各种各样的技术规范被直接上升为法律规范。

②不过环境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人们又开始重新思考。结论是环境问题不单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于是,各国纷纷颁布了环境保护的综合法律,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和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均是这种理念的表现。

③可是环境问题依然在加剧,从区域性的转变为全球性的,采取局部地域的措施显然无济于事。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人类不过是这一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意识到“人与自然乃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的环境法,与奉行“人是万物尺度”的传统环境法相比,有了太多不同的价值判断。此时此刻,环境法开始转而研究法律的价值定位。在选择恰当的定位过程中,理想主义的诱惑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出现了将环境法定位于伦理法的浪漫主义思潮。

④沿着整体主义的思路往下走的环境法,能走多远,又该走多远呢?关于此,学界争论不休,基本形成了三个流派:一、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为中心,不仅包括当代人,还包括后代人,它强调的是非个人主义的人类中心,对于某些过于直接、纯粹感性的偏好需要予以约束或节制。二、动物权利主义。这种主张以功利主义和道义论为论证资源,要么认为动物因为有感觉和知觉,因此应该享有权利;要么以动物具有内在价值为依据要求法律将动物上升为权利主体。三、生态中心主义。其核心主张是生态中心平等主义,生态中心平等主义是指生物圈中一切存在物都有生存、繁衍和充分体现个体自身以及实现自我的权利。围绕以上三种理论又衍生出各种派别,但在与传统法律思想的交锋方面又团结一致。因为,以上环境法的每一种定位都是对传统法律的超越。

⑤传统法律理论认为,环境法混淆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将一些道德上的诉求,比如当代人对后代人的关爱、人类对于动物的同情心、人与自然的情感和心灵的交流等,直接引入法律,不仅在理论上走入了误区,也会在实践中造成混乱,甚至有使环境法律虚无化的危险。这些善意的批评都极富建设性,它事实上是在提醒环境法学者,一定要在将道德与法律区分开来的基础上,再确定其价值定位。

⑥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区别,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是: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但是,最低的限度在哪里?正如美国学者富勒所言,当我们考虑法律的道德问题时,“可以把这设想为一根标尺。标尺的最底端是社会生存的一些最显而易见的要求,向上延伸,则到达人类愿望的至高点。在这根标尺的某处有一根不可见的指针,它标出义务和美德的分界线”。传统法律理论对环境法的批判,其实质也就是:在何种程度上,道德诉求可以上升为法律规范;环境法所确定的义务和美德的划分在什么地方。

⑦实际上,道德和法律都是人类意义体验的外化形式,所以法律在终极层面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对于道德的依赖。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在于,道德可以将更为高尚的追求作为规范,而法律则因为要借助于国家强制力来实施,所以必须体现最大可能的认同。□,法律对于价值的体验必须与多数人对于价值的体验一致,这决定了法律在价值选择上的限度。法律作为强制性的规范,除了具备前述内在要素外,还存在外在的限制,这就是:一个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对该项意义之需要的满足水平,以现有制度为背景的创新必须是现实的、可以操作的。

⑧总之,环境法是现实的,对于价值的追求也是有限度的。对于环境法来讲,最为现实的选择是牵着道德的衣角,而不是穿着伦理的外套。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语“应急”在文中的具体意思是。
【小题2】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⑦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A.由此可见B.换而言之C.退一步说D.一言蔽之
【小题4】对环境法的发展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当人们看待世界的观念发生革命性的价值变迁时,环境法应运而生。
B.既有法规无法根本解决环境问题,人们对此的反思推动环境法的发展。
C.美国、中国等国家都不再满足于针对单一环境因素的部门单行法规。
D.目前环境法的制订已在不断挑战构成传统法学的价值体系和基本信条。
【小题5】关于环境法的价值定位,下列说法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人和自然乃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应持生态中心平等主义。
B.人类不过是生态系统的一员,不应该持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C.环境法混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应服从传统法律的标尺。
D.环境法的价值定位要依据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而有所妥协。
【小题6】第⑧段得出“环境法最为现实的选择是牵着道德的衣角”的结论,你认为本文的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