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文学要切实面向底层
陈树义
近年来,现实主义的回归成为主流文学思潮,底层写作更是近年来文学批评界和学界热议的主要话题。不过,当今的底层写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认知错觉与精神悖论。
  某些底层写作者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或生活厄境照相式地誊写﹑影印下来就是一种人道主义关怀。这种肤浅的认识导致底层写作一味地渲染贫穷﹑剥削﹑残酷﹑绝望,使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视觉的惊悚与感情的宣泄,却忽视了对底层人民除经济的窘迫与社会地位的边缘外的精神和心理世界的探求与解析。菲力普·劳顿说:“生存价值问题是当代哲学家们关心的中心”,其实这也应该成为文学的核心命题。由苦难逻辑编织的形而上学的底层写作,其实只能是“伪底层写作”。底层写作关键必须在于对底层人民“认识自己”的引导与召唤。底层写作必须对底层人民的存在命题与价值命题作出进一步的追问。
  精神悖论也是底层文学亟待解决的文化命题。首先是作为非底层者(作家)的外视角观察与叙述和底层群体的内在体验与外在接受的悖论。底层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失语”,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只能任作家用一种想象式的精神俯视和自认为的“现实主义”来书写。这种书写的结果必然是作家与底层人民的精神隔阂,作品只能在非底层群体交流,成为一道道“奇观”,以资谈论。而底层人民阅读描写自身境遇的底层文学却如同解读“天书”,望而却步。底层大众听不懂知识分子对于底层经验的表述,即使后者使用的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正如批评家所指出的那样,张承志可能是20世纪末率先复活“穷人”和“富人”概念并且宣称为穷人写作的作家。从《黑骏马》到《心灵史》,底层人物始终是张承志小说的主人公。然而,张承志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估计他的大多数主人公读不懂这些小说。确实,某些作家引以为自豪的小说精致构思与叙述策略,与底层人民的阅读存在巨大裂缝,横亘在作者与期许读者之间,难以调和,使得“底层写作”曲高和寡。
  虽然底层文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通过作家的眼睛和手,去发现和呈现底层的生活、挖掘和表现人物的内心,触摸到底层的脉动,毕竟是可喜的事情。但是我们的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展现这些他者的“奇观”,以及展示“奇观”的种种套路和手段,作家的心灵必须穿越喧嚣,真实书写底层“沉默大多数”的心灵,同情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境地和心灵世界,同他们一起感受,一同思考,为他们而写作。
(摘自2009年12月01日人民网-《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底层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底层写作必须对底层人民“认识自己”进行引导与召唤。
B.底层写作是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或生活厄境照相式地誊写影印下来的一种人道主义关怀。
C.底层写作要对底层人民的精神和心理世界进行探求与解析。
D.底层写作必须对底层人民的存在命题与价值命题作出进一步的追问。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的“现实主义”来进行底层写作,而没有对底层人民的精神和心理世界进行探求
与解析。
A.“生存价值问题”也是文学的核心命题。
B.底层群体的基本特征是“失语”,即大多数沉默不语
C.张承志是20世纪末率先复活“穷人”和“富人”概念并且为穷人写作的作家。
D.造成作家与底层人民精神隔阂的原因是作家用一种想象式的精神俯视和自认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实主义”,才能用自己的眼睛和手,去发现和呈现底层的生活、挖掘和表现人物
的内心,触摸到底层的脉动,写出底层人民喜欢的真正的底层文学。
A.作家要真正进行底层写作,首先必须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认识错觉问题。
B.作家只要深入底层人民的生活,同情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境地和心灵世界,同他们一起感受,一同思考,就能进行底层写作。
C.作家要解决底层写作中存在的“曲高和寡”的问题,就必须知道底层人民期许什么。
D.作家只有真正消除了底层写作上的“精神悖论”,即想象式的俯视和自认为的“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7-24 11:3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抵御“愚乐文学”遏制文学世俗化趋势
周思明
中国当代文学60多年的曲折历程,实际上就是文学核心价值观不断体现的过程。应该看到,世纪之交以来,文艺世俗化的趋势已然显在。应该承认,世俗的文学拥有相对广大的接受群体,这是因为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相对紧密,与普通读者的消费心理比较吻合。将世俗文学纳入当代文学的版图必然会冲击原有的文学格局,但只有这样,新世纪的文学生态链条才是完整的。
与集中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的文学精品建构相反的是低俗文学。在娱乐至死、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崇高、信仰、悲悯、关怀等这些曾经被文学写作者视为神圣美好的概念,在一些作家笔下已变成明日黄花,文学已不再是他们心目中神圣不可亵渎的伟大事业,他们用生花妙笔殚精竭虑地传达着快感,书写着利益,表现着“愚乐”,叙述着卑微,以迎合市场,迎合某些审美趣味不高的读者,这种远离核心价值观的文学,偷袭了读者的心灵,污染着社会的风气。原本,针砭生活中的阴暗与冷酷,鞭挞现实中的不良和鄙陋,应是为文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为文者的不二选择,其目的是为了向世人昭示人性的善美与纯真,激发人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崇高的无悔追求,但不幸的是,大量的低俗文学作品的蜂拥出现,使得人们读了之后,变得卑微而消极、悲观而厌世。
作家们努力建构文学精品,是时代生活的要求,也是读者的殷切期望。人们希望并渴求文学精品的不断涌现,是希望在经济不断增长、生活走向富足的同时,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知道,人的生存与发展,仅仅有“历史的经济阐释”是不够的,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求也是不够的,还应该关照到精神的更高层面。所以,作为肩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崇高使命的作家,有责任从人的精神层面表现和升华民族生存状态。
作家们用心建构文学精品,更是民族文化的希望所在。作家们作为文学生产的主体力量,应该对自己有更严的约束和更高的要求,要深入大众生活,在个体与群体、历史与道德、物质与精神、悲剧与崇高、审美与功利等多种矛盾关系所形成的错位、冲突和张力中,构建经得起现实和历史考验的文学精品。要致力于人的发现、人的讴歌与人的怀疑、人的分裂的矛盾统一,将表现大众、表现民生与自我审察、个性批判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在种种复杂、动态关系中不断整合发展,并勇于以科学的观念、艺术的方式体现科学正确的价值取向,融入人类灵魂重铸、华夏文明再造的洪流中去。
作家们致力于生产文学精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需要的。按照这一要求,文学不仅应该展示历史中个人具体微观的心灵波折与内在痛苦,而且也以其生动深刻的塑造,对民族新型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助作用。在这一构建过程中,文学显然可以发挥独特而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当下,价值标准的紊乱几乎是“前所未有”,然而,这些似乎尚未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也很少有人为此感到焦虑和痛苦,甚至以为是“思想的空前多元”而盲目“愚乐”着。这是十分危险的,也是很可悲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崇高、信仰、悲悯、关怀等主题,这些主题曾经被文学写作者奉为神圣与美好。
B.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应针砭时弊,鞭挞生活中的假恶丑,昭示人性的真善美,激发人们思考人生,追求崇高。
C.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以科学的观念、艺术的方式体现科学正确的价值观,重铸人类灵魂,再造华夏文明。
D.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应致力于发现、讴歌、怀疑人性的光辉及人的矛盾,融合表现大众民生与自我审查批判。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世纪以来,文艺写作趋向世俗化。世俗化写作丰富了文学生态的同时,对文学核心价值观的取向提出了严峻挑战。
B.作家在作品中尽情地展示历史中个人的心灵波折与内在痛苦,虽迎合了低俗读者的需求,但远离了文学核心价值观。
C.低俗的文学作品能够满足审美趣味不高的读者的低级趣味,也容易将人们引向卑微而消极、悲观而厌世的危险境地。
D.在娱乐至死的现实社会,文学呼唤“大雅之声”,以抵御“愚乐文学”,用强大的正面力量遏制文学的低俗化趋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族的发展需要昂扬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构建需要优秀文学。构建文学精品,是民族文化的希望所在。
B.文学对民族新型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的推助作用,构建文学精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
C.现今,低俗文学作品盛行,占据着文坛,污染着社会风气。构建文学精品,是抵制低俗文学的现实需要。
D.人的生存与发展,除了物质需求外,还需要精神关照。构建文学精品,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读者的需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禁书与文字狱
王彬
禁书一词,最早见于宋人苏辙的《乞载损待高丽事件札子》,里面写道:“即不许买禁物、禁书及诸毒药。”什么样的书籍定性为禁书,苏辙没有解释。但禁书作为围剿文化的官方行为,却至晚可以上溯到始皇帝时代。书籍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禁止其刊印、流布、阅读,当然只有通过国家行政手段才能实现,
秦始皇推行禁书的全过程,后世概括为“焚书坑儒”。“焚书”即“禁书”,“坑儒”便是“笔祸”或回“文字狱”。李斯深谙秦王朝政治专制与思想专制之道,制定的禁毁六国史籍的细则,甚为刻毒。李斯将图书分为三类,《诗》、《书》、百家语之类虽不许民间收藏,但可允许博士之官保留;对医药卜筮种植之作,则不禁不毁。太子扶苏劝谏始皇:“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结果被遣至上郡蒙恬那儿监军戍边,后被秦二世赐令自杀。历史学家范文澜指出:“焚书坑儒的野蛮行经,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极端尖锐。李斯主张中央集权是合时宜的,他所代表的儒家荀子学派却是一种极端的镇压人民的政治思想……政治学派的斗争一直发展到大残杀,把孟子学派的儒生大体杀尽,李斯算是取得了胜利。但是,焚书坑儒,丝毫不能消灭学派的分歧,而且还促成了秦朝的灭亡。”始皇的教训,使后来者有所惊醒,终至元明,没有再出像焚书坑儒那样规模的禁书运动。
两汉四百余年,禁书次数寥寥,大都发生于乱世。王莽篡政后禁谶纬,董卓禁民谣,意在告诚百娃,当权者是不容触动的,即使诅咒也是犯法。晋武帝禁星气、谶纬之学,前秦禁老庄之书,北魏禁佛禁道,隋文帝禁民间撰集国史,皆出于治政需要。唐代,“诸造妖书妖言者”因危及当朝政权,是要被判绞刑的,但唐代禁书是以《唐律》的有关规定行事的,这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宋朝的禁书事件,大多发端于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闻的斗争,新党、旧党的头面人物都为此吃过官司,但宋朝的文字狱没有杀头之痛。元代禁书除学步赵宋,还大肆查禁民间宗教典籍和那些有“反叛”色彩的话本、戏剧。明太祖朱元璋推行文化专制,对言论犯忌者格杀勿论。据说,他在一寺院看到一首咏布袋和尚的诗,疑心是指斥自己,竟“尽诛寺僧”。有人认为,他这样做基于自卑与愚昧,其实,这位乞丐皇帝残忍的后面隐藏着一种“精明”。明成祖搞文字狱,其残暴程度逼似赢政“坑儒”。在明代的禁书单上,既有程朱理学之书,也有李贽的著作和《水浒传》等。
清初,为扫荡“反清复明”的思想与举动,统治者一方面施用武力镇压,一方面凶残地制造文字狱。此风一开便不可收,清以前历代统治者的种种手段都被继承和发扬。有个数据值得注意:较大的文字狱,顺治在位17年,发生7次:康熙在位61年,12次:雍正在位17年.17次:乾隆在位60年,130余。
读史可知:禁书以及由之引发的“文字狱”,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悉为统治者政治目的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
(选自王彬《禁书·文字狱》,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禁书”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历史上的禁书,是指那些统治者担心会危及其统治而采用国家行政手段禁止刊印、流布、阅读的书籍。
B.禁书往往引发文字狱,从现有史料看,秦始皇是始作俑者,禁书和文字狱是统治者为巩固政治地位的手段。
C.禁书是由国家强制推行的一种文化专制统治,它产生于社会动荡不安的乱世,伴随而来的必是镇压与杀戮。
D.宋代的禁书事件,主要是针对那些参与党派之争的士大夫,元代不但步宋代后尘,而且查禁范围更为广泛。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斯推行的“焚书坑儒”运动,也是一场政治学派的斗争,并最终以儒家荀子学派战胜儒家孟子学派而告终。
B.太子扶苏应是儒家学派的拥戴者,他反对法绳诵法孔子学说的儒生,因此被遣送到边塞戍边,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C.作者认为,朱元璋“尽诸寺憎”的举动,虽然残忍,但并非出于“自卑与愚昧”,而是一种出于巩固其统治的“精明”。
D.清王朝即使处于康熙、雍正、乾隆等盛世,禁书与文字狱之风并没有因此而式微,相反,却呈愈演愈烈之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朝之所以要焚毁《诗》、《书》、百家语之类书籍,是秦始皇担心此类书籍所传播的思想会危及其统治。
B.历朝禁书范围大都集中在思想论著、宗教典籍、史学文献等,而医药卜筮种植及文艺等书籍则不禁不毁。
C.纵观中国历朝历代,清朝是除秦朝之外,“焚书坑儒”最为严重的一个朝代,而且持续次数更甚于秦朝。
D.文化大革命时期焚禁“封资修”书籍的群众性运动,本质上也是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的一种政治运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诸多心理过程而存在的心理现象或曰心理特性。注意是心理过程的始动因素,并且总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存在。审美心理过程也是从审美注意开始的。
注意通常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大类。所谓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绮丽的自然风光引起我们的审美注意,多是这种类型。而有意注意,是指那种自觉的、有目的的、在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产生的审美注意,多属这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注意尽管有所区别,但在审美实践中常常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许多情况下,两种注意是同时存在(虽有所侧重),或者交替进行和互相转化的。例如我们观看舞台上的演出,先是有意注意使我们把视觉和听觉集中于舞台上的角色,当新的角色登场,我们的注意力随即转向新的角色,这时就自然过渡到无意注意了。
关于引起审美注意的原因,除了审美主体的个体倾向和内部状态(如审美需要和兴趣,心境和情绪状态)以外,主要是审美对象具有各种能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属性。如鲜艳的色彩、和谐的组合、适度的比例、流畅的线条等等。这些引起注意的审美属性中,最重要的是对比强度和新异性。
以对比强度而论,属于互补色的红与绿,配合得宜,彼此都可增强对方的强度(鲜明度)。“绿叶扶红花”是美的,而尤以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红”显得更美。因为“万绿”作为背景和陪衬,更加突出了“一点红”的强度。倘若叶花等量,红绿各半,那审美效果怕要削弱许多。对比强度还表现在,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中,动的对象更容易引起注意。蔚蓝的天空,苍鹰翱翔;浩瀚的大海,巨轮披浪;无际的平川,列车飞驰;明亮的舞台,角色变换等等。在人们的视野中,苍鹰、巨轮、列车、角色等因其动很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而天空、大海、平川、舞台,因其相对静止而往往成为注意中心的陪衬。当然,这绝不是说,只有动态才显示美,而静态就不显示美。动态和静态在特定的场合各有其美,而且二者常常同时存在、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以审美对象的新异性而论,最好的例子是当代青年人的服饰。青年人都希望将自己打扮得更美一些。一件设计新颖的服装,常引起一些人的青睐,于是他们竞相模仿,形成“流行热”。之后,一种造型、色彩更新颖的时装又悄然兴起,于是他们又开始模仿和追求。又如,欣赏过韩美林动物画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他笔下的动物格外可爱,给人的美感享受格外丰富。这是什么原因呢?它逼真么?恰恰相反,他的画多是变形画,线条非常简洁,圆弧形运用较多;色彩铺张,斑驳交错。韩氏画法的核心是突出了一个“新”字。唯其如此,他的画能引起更多观赏者的审美注意,以至几度出国展出,都引起轰动,盛誉不衰。
(选自陶功定《美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注意是人们在面对一定对象时所产生的心理特性,是伴随诸多心理过程而存在的心理现象,其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B.人们不产生审美注意,就不能产生审美心理过程,审美对象的鲜艳色彩、适度比例、流畅线条等审美属性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注意。
C.注意一般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前者具有自觉性、目的性,有时需要意志努力,而后者不需要意志努力,不具有目的性。
D.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审美实践中常同时存在,或交替进行和互相转化,因而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与艺术作品时的审美注意各有侧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观看舞台演出时,能在有意注意的作用下去听、看演员的表演,而人们的注意力转向出现的新角色则是无意注意的表现。
B.人们产生审美注意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外因是审美对象具有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属性,内因是人们有个体倾向和内部状态。
C.“万绿丛中一点红”比“绿叶扶红花”更具美感,前者互补色之间的对比强度更大,“万绿”有效突出了“一点红”的强度。
D.静态和动态都可显示美,静态美和动态美各有特点;在一些场合,动态和静态同时存在,彼此辉映,产生很好的美感效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浩瀚的大海和在大海上披浪前行的巨轮,人们往往将具有动态美的巨轮作为注意的中心,而将静态的大海视为陪衬。
B.当代青年人喜爱用设计新颖的时装打扮自己,他们不断追求在设计方面更新颖的时装,在社会上掀起一次又一次“流行热”。
C.韩美林的动物画以简洁的线条、铺张的色彩表现出动物的可爱,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但其动物画逼真性不够又令人感到遗憾。
D.韩美林画法的核心特点是“新”,他的画能引起更多观赏者的审美注意,在国外展出时能引起轰动,都得益于画法“新”这一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有一种犀利的观点认为,无智和无趣是中国当下文化两个最主要的特征。我以为不无道理,这种观点同样契合当下的散文写作。无智,就是指文章按照别人的思路来写作,没有自己的精神发现;无趣,就是指文字没有温度,文章里面很难生长出令人心生暖意和美的东西。
中国是一个散文大国,自先秦以降,直到晚明小品,出现了无数令人称道的名篇。后来八股文一统天下,用一色词章占领文坛时,古文走到了绝路。白话文的先驱者们希望找到新的智慧的表达方法,为汉语写作开掘新的可能。1917年白话文兴起,胡适等人开始提倡白话文写作。直到上世纪30年代,众多民间沙龙和社团活跃文坛,它们有不同的美学追求,所创办的报纸杂志也各有特色,文学写作的多样性就此出现,也涌现一大批有智性的作家。1949年以后的一段时间,散文写作受到一些制约,直到80年代有所改善。近几十年,散文写作较为老实、温吞,辞章也不乏优美之处,但往往缺少智慧的表达。
在我看来,文章若想写好,除了作者的天赋和感觉,智慧和学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总的来说,文章不可缺失者三,一是具神思,二是能兴感,三是有美质。学者因兼具智慧和学养,其为文便兼备自由神思和美质,我称之为学者之文。现当代的学者之文有很多代表,如王国维、陈寅恪、冯友兰,到后来的钱锺书、黄裳,我们都能在他们身上感受到学者之文的精妙之美。除此之外,朱自清、俞平伯和废名等人也都属学者为文,都在有意地找寻属于自己的智慧的表达方式。
而这种趣味和智性,对民国时期的散文以及后来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学者之文侧重于个人心灵的凝视,着重于纯粹审美和静观的写作。其中智性的凸显,标志着智性散文开始出现。当代“智性散文”的形态具体怎样,目前还很少有人界定。我给“智性散文”作了一个可以继续丰富的定义,即以感性方式呈现认知世界和表现自我的诗化智慧。这方面的代表有钱锺书、唐弢和吕叔湘。
用智慧来写作的作家,情况比较复杂,作家里面有深厚学问的是少数,大部分是仰赖自己的天赋和生活经验来写作。其中一类有学问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可以归到学者之文,如钱锺书的《围城》,非常优美,但实际上是学者的叙事语态。另一类作家,是发自内心自然流淌出来的,与学术的关系若即若离,巴金、萧红的散文都是这样。萧红的散文甚至是天籁,完全不仰仗中国古代文学的修养,是东北黑土地上心灵和上苍交流碰撞而成的特殊文本,直到今天,她的写作依然受人称赞。这些都属于作家之文,它是靠天才、靠生命内延的丰富性以及对丰富性的深切打量和咀嚼产生的,一个时代不过几个这样的作家而已。
中国几千年文章的发展之道,非常讲究文章学的内涵。文章学讲究写作的起承转合,及其内在规律。以上谈及的学者们对文章之道有自己的会心之处,所以每每下笔,辄令人叹为观止。我们现在很少讲文章学了,“文学”的概念与“文章学”也相去甚远。后来由于战争、革命,提倡大众文化,鼓励一般作家的写作,学者之文便越来越小众,成为象牙塔的一部分,不得不说,这是文学发展的不幸。
(节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有关“无智与无趣”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当下文化两个最主要的特征是无智和无趣,作者认同这种观点,提出要写智性散文。
B.无智即写文章无自己的精神发现;无趣即文字写作没有温度,二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C.无智和无趣非常契合中国当前的散文写作,要改变文学创作现状,就得告别无智与无趣。
D.学者之文力避无智与无趣,其作品兼备自由神思和美质,能感受精妙美。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后。中国散文创作少了一些制约。散文写作较为老实、温吞,出现了一些辞章优美的作品,但一般缺少智慧的表达。
B.散文创作者要具备一定的智慧和趣味。而趣味和智性对民国时期的散文以及后来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可忽视。
C.想写好文章,须具备三个不可缺失的条件,一是具神思,二是能兴感,三是有美质,但如今中国还没有此类作家及作品。
D.有学问的作家其作品能归到学者之文。他有学者的叙事语态,一些作家之文与学术若即若离.其靠天才靠生命等来创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的现状特征就是无智,无趣,也就是说中国的文章没有作家自己的精神发现,
文章里也没有令人心生暖意和美的东西。
B.追溯历史,中国曾是个散文大国,出现了无数散文名篇,后来八股文一统天下,古文衰落,白话文兴起,出现了很多有智性的作家。
C.现当代的一些学者教授创作学者类文章,都能在他们身上感受到学者之文的精妙,他们都在有意地找寻属于自己的智慧表达方式。
D.要想写好文章需要有一定的天赋和感觉.智慧和学养特别重要,但真正用智慧来写作的作家情况复杂。大多依赖经验和天赋写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独立动画:渐成中国动画领域的生力军
朱逸宁
作为中国动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独立动画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尽管有一群人始终在坚持且佳作频出,但很多人对此了解不多,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知道独立动画是怎样一种动画类型。
什么是独立动画?它首先意味着不依赖商业模式运作,其次也应当指一种创作动画的精神,也就是一种独立的思考和趣味的表达。动画导演皮三认为,动画应该是不高深、不复杂的,甚至可以不承载社会价值,不依附任何意识形态,主要就是表现作者的创造力,而个性明显的独立动画在这方面显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他看来,之所以有很多作者选择独立动画创作且乐此不疲,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表达方式很有趣,个人色彩很浓厚,能突破很多既定样式的牢笼,是一种真正“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
中国独立动画从2000年以后才有起色,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此前的中国动画处于加工厂状态,缺乏独立创作——所谓独立创作应是从加工机器转变为拥有自己的创作系统,这是在千禧年之后才逐步实现的。Flash和闪客的出现是一个重要标志,他们作为个人创作者在网上交流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立动画最早的潮流,这个时期动画的主要收获在于带来了很多生活经验。
这也正是皮三特别强调的一点:动画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生活体验比所谓的灵感要重要得多。中国的独立动画人在那时可能就已经意识到了动画人是流行文化的创造者,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娱乐功能,动画才能赢得观众。对此,皮三说的很直白:观众不会因为同情动画的处境而去看,他们只因为好玩才会去看。
的确,在我们要求动画具有“寓教于乐”功能的时候,往往会过分强调“教”而忽略了“乐”,从而导致了大部分观众的流失。在这方面,独立动画的兴起可以说是起到“矫枉”的作用。
2005年前后,由于网络动画的数量大幅增加,泥沙俱下,也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的动画作品,有些人因此对独立动画持怀疑态度,实际上,独立动画在此期间已经开始分流。长期以来,因动画对电视媒体的过分依赖,使得独立动画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而互联网的普及使独立动画有了一个通达的交流平台,动画特质得以放大并扩散,有些独立动画作品虽然很难一下子进入传统媒体,但其短小精悍的结构很适合在网络放映,从被某些观众喜爱到得到广泛传播,是迟早的事。
经过了10年历程,独立动画已渐渐成为目前中国动画领域的一支生力军,不仅在网络上有一批作品广为传播,如《哐哐哐》、《泡芙小姐》、《小破孩》、《李献计历险记》等,而且在诸多国际动画节中也屡屡露脸,如雷磊的《这个念头是爱》、刘健的《刺痛我》等,加之非营利性民间机构发起的独立动画论坛等活动,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独立动画正在走上一条稳健发展的道路——虽然这类动画作品并非商业大制作,但不代表没有观众和市场,它体现的是动画人最纯粹和最个性化的创作方式,最本真地展现出动画创作者的奇思妙想,是一块有益于动画成长的土壤,中国当代的动画大师就产生于此间也未可知。
(节选自2012年6月28日《中国文化报 》)
【小题1】对“独立动画”的实质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独立动画是中国动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B.独立动画不依赖商业模式运作, 主要指一种独立思考和趣味表达的创作动画的精神。
C.独立动画个性明显, 主要就是表现作者的创造力。
D.独立动画个人色彩很浓厚, 能突破很多既定样式的牢笼, 是一种真正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国动画长期处于加工厂状态, 缺乏独立创作, 所以直到2000年以后Flash和闪客的出现并形成独立动画最早的潮流, 中国独立动画才有起色。
B.中国独立动画人在千禧年可能就已经意识到了动画人是流行文化的创造者。
C.大部分观众从中国动画市场流失的原因是动画过于强调“教”而忽略“乐”, 忽视了动画应有的娱乐功能。
D.一些独立动画人才脱颖而出, 逐渐摆脱动画对电视媒体的过分依赖, 所以互联网成为独立动画的一个通达的交流平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观众的角度来说, 只有娱乐性强的动画片才会有人去欣赏观看。
B.今后的动画片会着重强调 “乐”, 忽视“教”的作用。
C.独立动画因其短小精悍的结构很适合在网络放映, 所以不会进入电视之类的传统媒体。
D.从目前形势看, 独立动画已渐渐成为目前中国动画领域的一支生力军, 成为商业大制作自然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