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
王学泰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说明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学有规矩。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的意义。
(选自《博览群书》2003.5)
【小题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称杜甫“圣于诗者”或“诗圣”的根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诗歌创作无体不工,无美不备。
B.杜诗中“忧国忧民”道德含义十分突出。
C.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最高,人们视之为“集大成”者。
D.杜诗中富于伦理价值思想,儒学内涵丰富。
【小题2】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的文章,以抒写个性和性灵为主。
B.科举考试要求写“排律”形式的试帖诗,这是模仿杜诗中的“五排”而产生的。
C.明清时代读书人在社交应酬活动中,以吟咏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为时尚。
D.文士性格是由“忧国忧民”思想塑造起来的,即使在今天杜甫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
【小题3】用一句话概括表述杜甫的诗歌对后世文士性格的塑造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在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文学创作是否要表现“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3-01 10:18: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对楚辞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跃。“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这一节论述,正确地指出了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形成的影响。
当然,“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
(摘编自骆玉明、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楚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楚辞”这一名称至迟在汉代前期已经出现。它本是泛指楚地的歌辞,如孔子游楚时听到的当地小孩所唱的《孺子歌》。
B.“楚辞”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后来专指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不使用四言句。
C.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而汉代人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D.“楚辞”是一种诗体,而《楚辞》是屈原、宋玉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集,由西汉末年的刘向辑录。
【小题3】【小题4】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楚辞》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其中的作品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B.楚辞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但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它需要用类似古希腊史诗“吟唱”的特别声调来诵读。
C.楚辞虽然脱胎于楚地歌谣,但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它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D.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屈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文化氛围中,所以他创作的作品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小题5】【小题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为了与汉赋区别,我们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而汉人因为楚辞“不歌而诵”,称它为赋,这也并不为过。
B.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但不应属于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楚辞”。
C.从楚辞中可以看出《诗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也可以看到战国时代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使《楚辞》与《诗经》朴质的体式有所不同。
D.楚辞的形成有多种因素,除受巫教等楚文化外,同时还受到不同文学体式以及形成时代的影响,但不会受个别诗人创作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目前的再生医学技术已经允许科学家将皮肤细胞改造为与心脏细胞、胰腺细胞和神经细胞酷似的细胞,但要生成完全成熟的细胞却困难得多,而这是挽救生命疗法的一个关键的先决条件。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刊登了美国科学家在该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他们开发出了将人类皮肤细胞转化为成熟的全功能肝细胞的方法,并证实,这些细胞被移植到模拟肝功能衰竭的转基因实验小鼠体内后,仍然能够自行蓬勃生长。
②在以往关于肝细胞重编程的研究中,由干细胞衍生而来的肝细胞被移植到肝组织中后,通常很难存活。据每日科报道,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格拉德斯通研究所的研究团队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利用全新的细胞重编程方法,成功地将人体皮肤细胞转化为了肝细胞,且与构成原生肝组织的细胞几乎没有区别。
③“此前的研究需要设法对皮肤细胞重编程,使其恢复到类似干细胞的多能状态(诱导多能干细胞),然后再培育成肝细胞。”论文的高级作者、格拉德斯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丁胜(音译)解释说,“但这些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并不总是能够完全变身为肝细胞。所以我们设法将皮肤细胞带到一个中间阶段。”他们利用混合了重编程基因和化合物的“鸡尾酒”,将人类皮肤细胞改造成与内胚层类似的细胞。包括肝脏在内的许多人体主要器官都是由内胚层细胞最终成熟而形成的。
④接下来,他们找到了一组可以将这些细胞转变成功能性肝细胞的基因和化合物,并在几周之后就观察到了变化。“这些细胞开始呈现出肝细胞的形状,甚至开始执行正规肝细胞的功能。”论文的另一位领导作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博士后学者米拉德·雷兹瓦尼说,“它们还不是完全成熟的细胞,但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⑤为了看看这些早期肝细胞在真实肝脏中的表现,研究人员将其移植入小鼠肝脏,并在之后的9个月时间内,通过测量肝脏特异性蛋白和基因的水平来监测它们的功能和生长情况。他们发现,移植2个月后,小鼠体内的人类肝脏蛋白水平提升了,这表明移植的细胞正在转变为成熟的功能性肝细胞;9个月后,细胞生长未出现放缓的迹象。
⑥这些结果预示着研究人员已经找到了成功再生肝组织所需的因子。论文的另一位高级作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肝病中心副主任霍尔格说:“在未来,我们的技术可能成为不需要全器官更换或者因供体器官有限而无法移植的肝衰竭患者的一种替代疗法。”
⑦这是一种新的细胞重编程方法,能够将人类皮肤细胞转变为与构成天然肝组织的细胞几乎无差别的肝细胞。眼前的研究仍有许多问题,但其细胞已能够在移植后数月完全成熟并生长,这一事实让人感到前景尤其光明。对于不可逆的肝衰竭病症来说,代价不菲的肝移植是目前唯一的治疗方案,如果干细胞技术能成为一种替代疗法,无疑将为罹患肝衰竭的数百万病患带来新的希望。(科技日报 )
【小题1】下列各项对文中画“    ”部分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已经能够将皮肤细胞改造为与心脏细胞、胰腺细胞和神经细胞酷似的细胞。
B.科学家已经能将与心脏细胞、胰腺细胞和神经细胞酷似的细胞生成完全成熟的细胞。
C.科学家已将掌握了将人类皮肤细胞转化为成熟的全功能肝细胞的方法,且这些细胞能在实验小鼠体内存活。
D.科学家利用全新的细胞重编程方法,成功地将人体皮肤细胞转化为了与构成原生肝组织的细胞没有区别的肝细胞。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此前,科学家将皮肤细胞转化为肝细胞之前还需要使其恢复到类似干细胞的多能状态。
B.科学家设法将皮肤细胞带到一个中间阶段,就能将诱导多能肝细胞完全变为肝细胞。
C.包括肝脏在内的所有人体主要器官都是由内胚层细胞最终成熟而形成的。
D.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一组可以将诱导多能干细胞转变成功能性肝细胞的基因和化合物。
【小题3】下列有关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科学家将人类皮肤细胞改造成内胚层细胞,然后再将这些细胞转变成功能性肝细胞。
B.研究人员将早期肝细胞移植到小鼠肝脏,发现移植的细胞能转变为成熟的功能性肝细胞。
C.霍尔格表示,在将来,将皮肤细胞改造成肝细胞的技术可能运用到肝衰竭患者的治疗上。
D.新的细胞重编程方法,能够将人类皮肤细胞转变为与构成天然肝组织的细胞几乎无差别
的肝细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知识与文化的分离与融通
张吉刚
“文化知识”是人们非常熟悉也惯于连用的一个词。现代以来,随着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知识事实上正以它鲜明的特质从文化的羽翼下脱颖而出,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和速度冲击乃至颠覆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当前,我们既要辨析知识与文化的区别,又要使两者在实践中相辅相成、实现融通。
一般来说,知识是以物为本的求真,以物为本的知识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而文化却是以人为本的求善求美,以人为本的文化具有主观性、经验性、历史性、社会性。知识以物为本,物以类同,这决定了知识无国界,具有通用性;文化以人为本,人以群分,这决定了文化有异同,具有民族性。
从“知识就是力量”,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今天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知识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当今时代,人们对知识也越来越崇拜,似乎唯有知识才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而文化只是用来消遣的。而当人们不知疲倦地在现代知识的丛林里艰难跋涉时,又经常会迷失方向。因此,在不断追求知识的同时,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求知是为了什么、知识应该怎么运用?
如果说知识是术与器,那么,文化就是道与德。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决定着知识的使用方向。举个简单例子,运用知识可以制造原子弹,也可以发展原子能,这一知识既可以伤害人类也可以造福人类。如何运用这一知识,那就是一个价值取向与道德取向问题,说到底是文化问题。知识作为术与器,只是工具和手段,它的运用需要文化来统领、来导航。文化是知识运用的方向盘、是知识资源配置的设计师。在知识为人们插上科技翅膀的同时,还需要文化为人们插上思想的翅膀。只有张开双翼,人类才能平稳地自由飞翔。
老子曰:“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胜人之力可以用知识、用科技来提高,而自胜则更多需要精神意志来支撑。文化决不仅仅是消遣之事,而是人自我完善、自我调整、自我平衡、自我修炼的力量源泉,它对知识有着统领意义。
人类在蒙昧时代就形成了自己的各种文化观念,但由于缺乏知识,无力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神奇奥秘,因此许多文化观念在今天看来无疑都是荒诞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知识不断增加,对“物”的认识越来越符合客观实际,从而推动“人”的文化观念的转变,推动文化发展。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是知识与文化的共同使命,把知识与文化融通起来,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态度。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有关“知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知识”正分离为知识与文化,区别明显。
B.一般来说,知识以物为本,求真且无国界,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和通用性。
C.当今时代,知识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追求知识是必须的,对求知的反思也是必要的。
D.知识是术与器,只是工具和手段,对文化观念的转变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作用并不大。
【小题2】文化对知识的获取和运用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3分)
【小题3】实现知识与文化的融通,对人类有何意义?请简要概括。(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诗、赋、词、曲、小说、散文、骈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有时意境很快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有时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漫叟诗话》说:杜甫的《曲江对酒》中的两句诗,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后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此诗是杜甫乾元元年在长安任拾遗时所作,他对肃宗既怀有幻想,又感到失望。久坐江畔,寂寞无聊之感袭上心来。“桃花欲共杨花语”,偏于想象,意境活泼,与此时心情不合。“桃花细逐杨花落”偏于写实,意境清寂,正好表现久坐无聊的心情。
诗词中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意境不胜枚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些诗句,我们反复体味,即可进入那意境之中,获得美的享受。
有些抒情写景的散文和骈文,也有诗的意境。王勃的《滕王阁序》、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自不待言。即使是先秦诸子散文,也有诗一样的片段。如《侍坐》章,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其他人都直截了当地说,而曾皙是借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戏曲中的曲词尤其注重意境的表现。有些曲词善于描摹景物,烘托气氛,抒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王实甫《长亭送别》的曲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中国文学的创作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也应该力求感受并进入意境。当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有时是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和诗人取得共鸣。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
怎样才能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呢?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诗歌鉴赏需要运用想象和联想,戏曲鉴赏也是如此。中国戏曲的表演有很强的虚拟性,乘车荡舟,骑马作战,叩门登楼,各种各样的动作都是由演员通过虚拟的方式加以表现,舞台上并没有真实的布景。那山山水水,千军万马,都要由观众自己去想象。而读剧本时,眼前没有布景,也没有演员。读者要借助剧本文字想象舞台的情景,让死的文字一个个活起来,变成一些生动的场景,这样才能进入它的意境。
(选自《中国文学鉴赏》,袁行霈,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意境是作家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的结果,它可以使读者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
B.意境创造不受文学体裁和艺术种类的限制,注重创造意境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C.意境或是情随境生,或是移情入境,或是体贴物情,物我情融,都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D.意境是文学艺术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对初始之境不断深化、开拓才能创造清晰的意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阅读意境深远的作品,定会让我们忘记周围的一切,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B.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注重表现意境,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时也要力求感受意境并进入意境。
C.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到文学作品的意境中,有时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时也可以获得新理解。
D.戏曲的舞台上虽没有真实的布景,但演员虚拟性很强的表演也会给观众以联想与想象的空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意境,我们反复体味,即可领略到其雄奇壮阔之美。
B.杜甫妙改后的诗句“桃花细逐杨花落”,意境清寂,偏于想象,恰切地表现了他久坐江畔的寂寞无聊之感。
C.《侍坐》章中其他人直截了当地各言其志,曾皙则借描述性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表达自己“礼治”的志向。
D.《长亭送别》中【正宫】【端正好】通过营造凄凉的意境表达主人公难分难舍的离情,可见戏曲的曲词也有意境之妙。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传统文化,其实就是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那一部分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大量的文本典籍是传统文化中非常突显的部分。而地上地下的文化遗存,更是多得无法计数。何况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不是同一个概念。文化传统是看不见的,它充溢流淌在不同民族的从古到今的人们的精神血液中。。
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而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但当异质文化之水悄然进入这条河流时,经过相遇相熟到彼此吸收溶解的过程,固有的传统会因之增加或减少,直至发生变异。此时,传统更新的历史时刻就来到了。但更新不是废弃自我主体,而是在旧传统中增加了新养分和新资源。所以陈寅恪说,即使吸收西方的思想,也不应忘记本民族的历史地位。
儒家学说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由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以来的佛教文化特别是禅宗思想的融入,产生了宋明理学,这是不同于先秦两汉儒学的新形态,思想史家称之为新儒学。陈寅恪高度评价这一文化融会和思想合流的现象。而儒家思想吸收道教的思想,以及道教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在唐以后更日趋明显,终于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奇观。追其原由,主要是居于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同时这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东汉的佛法东传和明代的耶教来华,同为中华文化这一品格的见证。清朝的道光、咸丰以后的历史,所提供的则是这种精神旨趣反向的历史见证。凡是不肯接受异质文化流来流去,甚至拒斥外部世界互动的时候,都是国家情况不那么美妙的历史时刻。
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不自觉地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可是历史的一定时期,社会的精英人物一起站出来反传统,并且形成社会的潮流,传统也会因之发生断层。但时过境迁,人们又会自我反思,由反传统转变为自觉地接续传统。 近一百年以来的中国,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现在又到了需要自觉地接续传统和让传统成为当代文化与社会建构的有益养分的历史时期。传统是通过各个历史时期创造出来的文化典范来承载和传承的。文本经典和典范性的文文化遗存里面集中藏有传统文化的密码,文本经典的诵习和文物遗存的熏陶,不失为现代人接受和连接传统的有效方式。
(摘编自刘梦溪《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的轨辙》)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内涵宽博,它主要包括大量的文本典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
B.魏晋至隋唐以来的禅宗文化和道教思想融入中国文化大传统,产生了新儒学。
C.近一百年来的中国,是遵循着反思---反传统---接续传统的轨辙走过来的。
D.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异质文化的介入,会使固有的传统会增加或减少。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写起,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证了传统更新的特点。
B.第二段中陈寅恪的观点说明传统更新是在旧传统中增加新养分和新资源。
C.明代的耶教来华,清朝的道光以后的历史,都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D.文章最后论述了传统传承的规律,并指出现代人接续传统的有效方式。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肯接受异质文化介入,接受外部世界互动,国家就一定会繁荣富强。
B.儒释道“三教合一”历史奇观的形成与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脱不了关系。
C.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文本经典的诵习和文物遗存的熏陶接受和连接传统。
D.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概念不同,传统文化能够看得见,文化传统则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