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没有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
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很强大的自主性,如果任其无约束地发展,它的潜在成果既有可能造福人类,也有可能摧毁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秩序。如何让科学的发展始终朝向善的道路,就是今天人类亟须解决的问题,科技伦理的兴起也正是基于这个时代背景出现的,从中不难发现科技伦理出现的被动性。在经历一系列惨痛教训后,人们终于认识到不加约束的科学是非常危险的,任何国家或个人都无法承担其可怕的后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伦理的水平直接标度了科技发展的成熟度。
科技伦理的出现是科学建制化带来的必然结果,这是社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科技伦理的目标很明确,即通过有效的规范,保证研究的所有环节都处于伦理的规训空间内,使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为了清晰展示科技伦理的作用空间与复杂性,我们可以简单勾勒出科技伦理发生作用的空间结构:政策环境、研究主体、手段、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在这个研究链条的每个环节内都存在伦理缝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伦理学中诸多理论流派的分歧,大多与对伦理行为的空间结构侧重点的选择有关。关注行为主体动机的学者,侧重于强调道义论,即行动者的动机是否是善的;后果论者倾向于根据行为结果来判断行为是否是善的;注重过程的流派倾向于釆取功利主义模式,认为一个行为如果能取得综合收益最大化,那就是善的。从中不难看出,提炼出具有普遍实践操作性的伦理规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对科技伦理而言,如何使这个研究链条的运转既满足研究的目的,又不违反伦理的要求,实在是很复杂的事情。在这条研究链条上存在诸多值得探讨与约束的地方,否则,科学就会从人类的福祉变成人类的噩梦。科技成果引发的恶不仅仅包括那些基于前沿知识而来的新奇危险,还包括更多的基于普通知识的平庸的罪恶。
由于近代科学是西方的产品,在其发展过程中,西方人提出了 一些相应的伦理规范,而对于中国人来讲,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我们没有与此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因而在科技伦理上存在先天的不足。
由于西方具有悠久的宗教传统,即便科技领域是一个全新的未知领域,并无相应规 范,其工作还是会受到宗教伦理的约束。而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是基于农业社会建构 出来的,仅仅解决了人伦与社会秩序问题,而建制化的科技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因此,根本不可能从儒家伦理中分化出符合科技发展的现代科技伦理观念,就此而论,其可资借用的理论资源并不多。同时,我们的文化也缺少对于至善的一种普遍的形而上思考,故而,在面对社会结构整体变迁之时,我们原有的伦理规范大多处于失灵状态。再加上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故而很难涌现出新的生产方式与制度安排, 这就导致很难出现伦理规范的革命性变迁,致使我们的伦理规范总体上处于退化阶段,甚至在一些领域我们根本就没有比较成型的伦理规范。在社会分工进程加快的现实的倒逼之下,伦理空白之处随处可见,伦理领域是一片亟待开拓的处女地。
另外,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也缺少这方面的系统训练,从而导致我国科技人员对于科 技伦理的认识与知识储备严重不足。这就意味着,随着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投入 的增加与从业人员的大幅增长,以及功利主义评价模式的形成,完全可能导致一部分科研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约束地从事后果高度不确定的研究。没有规则的市场是混乱的,没有伦理约束的科技则是危险的。
所有的优秀与卓越都是规训的结果,因此,践行负责任的研究,恰恰是中国科技界 应该展现给世界的一种风格与品相。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科学的发展已具备很强的自主性之后需要一定的约朿,科技伦理为此而被动地出现,它的目的是更好地规范科学的发展。
B.仅仅解决了人伦与社会秩序问题的儒家伦理不适应工业化时代的科技伦理要求, 因此,我们急需构建科技伦理规范。
C.政策环境、研究主体、手段、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是科技伦理链条的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内都存在伦理缝隙。
D.近代工业社会出现了科学的建制化,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建制化的科学科技伦理的规训。
【小题2】关于中国为什么要推进科技伦理研究,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没有自己的科学,科学是舶来品,没有与此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在科技伦理的不,此要强科技伦理 。
B.在社会分工进程加快的现实的倒逼之下,推进科技伦理研究将引发新的生产方式与制度安排,从而引发伦理规范的革命性变迁。
C.从儒家伦理中不可能分化出符合科技发展的现代科技伦理观念,因为儒家伦理是基于农业社会建构出来的,而建制化的科技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
D.我国的教育体制中缺少科技伦理的系统训练,导致一部分科研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约朿地从事后果高度不确定的研究。
【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以下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技成果引发的恶不仅仅包括那些基于前沿知识而来的新奇危险,还包括更多的基于普通知识的平庸的罪恶,因此规范后者更为重要。
B.近代科学是西方的产品,在其发展过程中,西方人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伦理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的科技发展比中国的科技发展成熟度更高。
C.学者们往往对伦理行为的空间结构侧重点有不同的选择,选择不同的侧重点有不同的伦理倾向,因而较难提炼出具有普遍实践操作性的伦理规范。
D.人们在经历一系列惨痛教训后,终于认识到不加约朿的科学是非常危险的,用伦理 约朿科学应该是中国科技界展现给世界的风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26 03:0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9分)
电子阅读削弱人文学科魅力
——难以“细嚼慢咽”与作者“对话”
如今,人文学科日益衰微引发很多人的思考与讨论。美利坚大学语言学教授内奥米•S.巴伦(Naomi S.Baron)从技术对人们阅读习惯的影响角度对此做了解释。
巴伦表示,人文学科的衰微显而易见。例如,曾经学习文学的本科生如今扎堆学习经济学,为日后去华尔街作准备。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最近对新生的一项调查显示,更多新生上大学的理由是期望日后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巴伦认为,这只是人文学科衰微的一个表现,另一个表现是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
从日常教学中,巴伦明显感觉到学生们更倾向于阅读篇幅短的作品和文章。近年,大学教授布置给学生的阅读任务也呈减少趋势,从卷本减至章节甚至一篇文章。巴伦认为,这对人文学科的伤害是很大的。毕竟,人文学科的基础之一就是大量阅读,是否读原著、是否专心地读原著并尝试着与作者“对话”,差别是很明显的。
巴伦表示,技术正在重塑人们的阅读方式及其对阅读内涵的理解。她表示,电子阅读的确有很多可取之处,包括便利、经济实惠、更容易传播等。但电子阅读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最大的问题是读者容易分心,很难进行深入阅读;与此同时,作者和出版商的作品也为了迎合读者需求在发生变化。
对此,巴伦强调,并非所有材料都适合电子阅读。在过去5年,她一直在分析研究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孰优孰劣。她表示,通过电子设备阅读的读者很少会仔细思考或翻回去再读一遍,一些被要求“深入阅读”的文字往往纸质阅读效果更佳。对此,她曾对自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大学生做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长篇幅的文本,约92%的学生更倾向于纸质文本。就电子阅读是否会让人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92%的美国和日本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更有高达98%的德国学生表示电子阅读让人容易分心。
巴伦表示,人文意味着更长篇幅的阅读,更专心致志的阅读,更多慢读——停下思考、翻回去再读读、细嚼慢咽、与作者“对话”。巴伦表示,电子设备更多是信息与交流的机器,不是为深入阅读设计的。而且,现代技术,包括电脑和智能手机在改变我们阅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我们的写作习惯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写作越越简单、越越不正式。人们对写作正变得“无所谓”。这种不在乎态度也归因于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快速浏览使作者对写作的心理预期和写作态度发生了变化,不再精雕细琢、不再关心语法是否精准。写作正越越突出其交流功能,而不是希望雕琢一篇篇被保存、流传的精品。
(2014年09月《中国社会科学报》,褚国飞)
【小题1】下列不属于“人文学科日益衰微”的表现的是(  )
A.巴伦表示,曾经学习文学的本科生,现在扎堆学习经济学,为日后去华尔街作准备。
B.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上大学的新生更多了。
C.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们不太倾向于阅读篇幅较长的作品和文章,。
D.现代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写作习惯以及出版商对作品的选择取向。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电子阅读不仅使读者容易分心,很难进行深入阅读,而且也让作者不再注重去雕琢那些值得被保存、流传的作品。
B.不是所有材料都适合电子阅读。因为通过电子设备阅读的读者很少会仔细思考或翻回去再读一遍,所以纸质阅读效果更佳。
C.巴伦对一些国家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长篇幅的文本,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电子阅读会让人注意力难以集中,更倾向于纸质阅读。
D.电子设备更多的是信息与交流的机器,电脑和智能手机改变我们阅读方式、写作习惯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小题3】根据文意,在电子阅读盛行的今天,请你为读者提两点意见。(3分)

同类题2

为什么我们容易区分上下,但却不容易分辨左右?一位哲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我们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这是区分上下的最为直观方便的参照系。但左右就不同了,左和右并无明显的参照系。小时候,大人教我们:拿筷子的是右手,端碗的是左手。两只手的功能的不对称,帮我们分辨了左右。可见,要区分左右之不同,首先得有赖于某种不对称的基准。
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因而动物不能区分左右。这一设想最初由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如今已有实验证明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我们的右脑与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关。一个简单的测试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给出这样的问题:所有的猴子都会爬树,豪猪是一种猴子,豪猪会爬树吗?这是一个三段论。大前提正确,但小前提却是错的。对于左侧休克的病人来说,他的右脑仍然起作用,于是他回答:豪猪怎么能爬树呢?它不是猴子,它的刺多得像一只刺猬。但对于右侧休克的病人来说,他的左脑依然起作用,他的回答则全然不同:豪猪是一种猴子,它当然会爬树。这个测试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右脑与具体情景有关,因而右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记得豪猪的模样,它当然不是猴子;而左脑则与逻辑有关,因而左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运用演绎逻辑来推理,但他却不知道豪猪长什么样。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偶尔也会有这样的体验,一时想不起某物或某景的抽象名词,但却能在大脑中生动地再现其具体模样。这就是左右大脑分工的不同。人类正常的思维活动有赖于左右脑的合作,否则这个世界在我们眼中就会变得荒唐不堪。
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人体就呈明显的两侧对称。但这种对称又不时会被打破。众所周知,体内的器官分布就呈现某种不对称,如心脏偏于左侧。或许因为我们处处遭遇对称,因而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然而,更加重要的却是:在所有创造性的活动中,首先必须打破的恰恰是这种原始的对称性。以哲学史上有名的“布里丹的驴子”为例,当它置身于两堆同等距离的干草之间时,将难以在向左走与向右走之间做出抉择。它置身于对称性之中,若不打破这种对称性,它就会被活活饿死。自然,现实中的驴子决不会饿死,由于某种细微差别的影响,它会以不可预测的行动去打破这种逻辑上的对称。
就此而言,随着不对称性而来的,就是创造和活力。以性别为例,基于雌雄相异的两性生殖,为生命界带来无穷的变异与活力。而人类的两情相悦,更是生活而不是活着的见证。以时间为例,未来和过去的不对称,才让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充满希望。
【小题1】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是(  )
A.人类大脑的特征B.对称性
C.分辨左右的意义D.不对称性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明确指出:无论是区分上下还是区分左右,都依赖于打破对称性,找到在功能上更直观方便并且不对称的参照系。
B.动物不能区分左右.因为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个结论,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
C.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原因或许就在于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我们处处遭遇对称。
D.现实中的驴子即使身处两堆同等距离的干草之间也决不会饿死,因为它会凭借其大脑的不对称性,打破逻辑上的对称。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大脑的不对称是我们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
B.人类区别左右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C.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力,都于所处世界的对称性。
D.我们之所以充满希望,就是因为未来必定比过去美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存在的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国内的一项共识。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将推动它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B.一些“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是对高阶人工智能失控后造成人机对立风险的科学预测。
C.人工智能应该是服务于人类的工具,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提。
D.人工智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也有人对人工智能将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表示出了忧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为分析对象,借用现实例子,探讨未来发展走向,体现了时评文章及时性的基本特点。
B.文章既肯定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又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危害等问题。
C.对于人工智能,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
D.文章引用相关的文件规定和专家的观点,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能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深刻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质,将会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
B.“人机关系”是人工智能时代最令普通人关注的问题,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只需谨慎界定好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C.只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能避免未来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
D.我们应深入探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12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学国学 王德峰
中国人总不免觉得自己的文化是落后的,西方的文化是先进的。实际上,是我们在把不同的文化用同一个价值尺度来衡量。
中国人无需妄自菲薄。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绝不是落后和进步的区别,只是西方人完成了一些任务比我们快:那就是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即树立独立的人格原则。我们本要树立的没树成,就是这个差别。
所以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继承宋明理学、陆王心学、魏晋的思想,我们说制度建设重要,但是制度建设更根本的前提是人心,我们一定要在道义上区分是非、善恶。这种区分正在开展,成千上万的网民在讨论当下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的时候,都在就是非、善恶展开大量的讨论和争论。而这种是非善恶取得的标准一定不是基督教式的,一定不是西方抽象的人道主义,一定不是作为刑事规则的法制,一定是我们内心深处对天道的领会。
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既不在圣经里面,也不在原罪以及等待救赎这些宗教信仰里面。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中国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西方基督教徒做善事是为了跟上帝永远在一起,这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基督教信仰的前提,是要有罪恶感,而且这个罪是有前提的,是原罪。所以,只有树立独立的人格,中国人才有真正的出路。
我们为什么要学国学?不是多一点关于我们民族历史的回忆,不是仅仅为了面对西方强权来一个文化上的自我声张,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态度。中华民族从先秦时代的伟大智慧和思想发展到当代,这不仅是中国人的事情,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情,因为西方文明陷入了虚无主义。人类以痛苦为代价学会真理,一个民族以它的大痛苦为代价才能重新回到真理中去。
我们现在不读经典了,看到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看到市场经济的逻辑,看到功利主义的话语霸权。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依据来复兴国学,建设当代国学?所以我们要谈论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化精髓,什么是中国的文史哲,经史子集。你可以说里面有糟粕,其实无非是当初这种思想被用于政治安排和社会实践的时候出了问题,你也可以说它展开的人生哲学和原则没错,它就是一种境界。我们经常说今天的中国人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我们要去寻找它。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养心,不仅是为了避免心理病症,更是因为我们的心要和天一样大,然后我们就是精神自作主张的大英雄,这是王阳明所期待的。儒释道三者具备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们的自信就在这里,当下的文化自觉是最根本最要紧的事,生活会教育我们,当下中国社会的那些痛苦会教育我们这个民族,所以我们会幡然醒悟,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选自《南方周末》2010年12月9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是关于作者对“中西方”文化的表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中国人的文化是落后的,西方的文化是先进的。
B.西方人的精神家园在圣经和宗教信仰里,中国没有宗教信仰因而没有精神家园。
C.是否已经树立独立的人格原则是目前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主要的区别。
D.西方文明陷入了虚无主义,中国是个没有痛苦的幸福的民族。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没有采用同一个程度来衡量,所以有些中国人觉得中国的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
B.区分道义上的是非善恶,中国人不一定要参照作为刑事规则的法制与西方抽象的人道主义。
C.在崇尚市场经济与功利主义的当今社会,提倡学习国学显得尤为重要。
D.如果儒释道三者缺一,中国人就无法养心,从而无法获得幸福感。
【小题3】结合全文,分条概括“今天我们为什么学国学”的理由。(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18分)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注:同“欣”)合无间。姑任举一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这首诗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神领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要产生诗的境界,“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
第一,诗的“见”必为“直觉”。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行》,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见”所须具的第二个条件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含有创造性。“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躯体,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这种现象是以人情衡物理,美学家称为“移情作用”。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例如“残菊犹有傲霜枝”句的“傲”,“云破月来花弄影”句的“来”和“弄”,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实例。
(节选自朱光潜《诗论》,有删改)
【小题1】阅读第一段,概括作者或是读者在领会诗的境界时的三个关键词。(6分)
【小题2】“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的有何区别,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3】请以必修四语文课本所选的晏殊《蝶恋花》上阕为例,运用朱光潜《诗论》中的理论,结合具体的字句分析“移情作用”。(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