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三
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 最快,最显著。
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古代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 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坐具产生了,“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椅子有靠背,最初就 用“倚”字,后来才写做“椅”。凳子最初借用“橙”字,后来才写做“凳”。桌子也是后来才有 的,最初就叫“卓子”(“卓”是高而直立的意思),后来才把“卓”写做“桌”。
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虽然汉语对于外来语以意译为主,音译词比重较小,但是数 目也还是可观的。比较早的有葡萄、苜蓿、茉莉、苹果、菠菜等等,由现代科学和技术带来的 外来语就更多了,像化学元素的名称就有一大半是译音的新造字,此外像马达、引擎、逻辑等 等,都已经进入一般语汇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比如“坐”字,古代和现代 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 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是按现代的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 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也有一些字眼的意义变化或者事物的名称改变,跟人们的生活不一定有多大关系。比 如“江”原来专指长江,“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都由专名变成通名了。又如“菜”,原来只指 蔬菜,后来连肉类也包括进去,到菜市场去买菜或者在饭店里叫菜,都是荤素全在内,这都是 词义扩大的例子。跟“菜”相反,“肉”原来指禽兽的肉,现在在大多数地区如果不加限制词 就专指猪肉,这是词义缩小的例子。
词义也可以转移。比如“涕”,原来指眼泪,《庄子》里说:“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可是 到汉朝已经指鼻涕了,王褒《僮约》里说:“目泪下,鼻涕长一尺”。
词义也会弱化。比如“很”,原来就是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可是现在已经一点也 不狠了,例如“今天很冷”不一定比“今天冷”更冷些,除非“很”字说得特别重。又如“普 遍”,本来是无例外的意思,可是现在常听见说“很普遍”,也就是说例外不多,并不是毫无 例外。
(取材于吕叔湘先生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的变化涉及多个方面。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语音因各地方言差异而变 化最快,最显著。
B.语言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新词汇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事物的不断涌现而越来越多, 成为记录时代的符号。
C.从古到今,词语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词义扩大、缩小、转 移、弱化等不同的变化。
D.随着交往的不断增多,很多音译外来词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同时,中国词汇也会对其他 国家的语言产生影响。
【小题2】下列给材料三拟定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汉字的演变
B.魅力汉语
C.汉字的前世今生
D.语汇的演变
【小题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语汇随时代发展出现的变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7 11:36: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面小题。
寻找文化怀旧的工业根基
⑴美国一家创新机构日前发明了一种混合餐具筷叉(Chork)。它由两根独立的叉子组成,单用时为叉子,组合起来掉个头用,就是一双筷子,可以轻松地夹起诸如寿司之类的东方食物,这项发明可满足东西方用餐者的不同需求。奇怪的是,如此机智的设计却跟中国人无关。中国没有一个本土设计师设想过这种筷与叉的联盟。在工业设计的创造力方面,我们注定要面对这种令人尴尬的事实。
⑵“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口号早已响彻云霄。但基于原创力的狭小瓶颈,中国文化产业的品质,始终未能获得根本性的改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动漫产业,尽管产量的 GDP 不断上升,却无法重返 60-80 年代的黄金时代。去年上影集团将 60 年代《大闹天宫》翻新为 3D片,耗资巨大,结果由于立体效果不佳,观众恶评如潮,上映几天便偃旗息鼓。但《大闹天宫》3D 版的挫败,以及《泰坦尼克号》3D 版的成功,却为原创力衰弱的中国电影产业,提供了“以旧翻新” 的权宜性策略。在原创力尚未复苏之前,中国的文化产业,只能走贩卖“古董”的怀旧道路。只要处理得当“古董”也还能再继续为文化产业的短期增长,贡献出有限的原料、题材和动力。
⑶中唱上海分公司最近推出一套复刻版黑胶唱片,其中包括《黄河》、《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周璇、白光和姚莉三张人声专辑。《梁祝》定价高达300元一张,但销售良好,目前已经接近告罄。而价格高昂的原因之一,是必须拿到德国去加工生产,因为中国的最后一条流水线,在1998 年被拆除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家中唱上海分公司,将经典款黑胶唱片生产设备,据说以一万元人民币的废铁价,卖给了日本人。但那些沉浸于“现代化”狂喜的中国官员没有料到,仅仅过了十几年,这种“过时的”技术竟然卷土重来,成为文化市场的重大题材。
⑷人们究竟要从黑胶唱片中获取什么呢?那些在制作、贩运和收藏过程中出现的“擦痕”与“杂质”,制造出“有意味的噪音”,并融入音乐,构成老歌和老杂音相混的声音织体,为历史怀旧提供了真切的讯息母本。
⑸这就是老唱片重出江湖的原因。在夜阑人静的黑夜,细小的唱针在飞旋的黑胶唱片上摩擦,释放出“有意味的杂音”,仿佛是流逝岁月的刻痕,跟音乐一起,去点燃细小的感伤火焰。这是所有黑胶唱片消费者所期待的柔软场景。而那些可资缅怀的“杂质”,大量存在于机械制造时代的各种产品中,如感光胶片、电子管大盘带录音机、用以播放黑胶唱片的机械唱机等等。它们曾在旧工业时代担纲文化主角,却在 90 年代第二次改革开放浪潮中被彻底遗弃,成为历史的悲剧性过客。
⑹上世纪末的国企改造,大幅推进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量民族工业企业被粗暴地摧毁,积蓄百年的近现代工业制造技术,顷刻间化为乌有。电子管收音机、机械照相机、感光胶片等等,所有这些能够产生“文化杂质”的装备,早已荡然无存。这是一场彻底的文化清洗,它逼迫中国人向工业遗产告别,却没有为未来的记忆,保留最基本的生存空间,以致我们今天必须到德国,利用他们的古老设备去印制黑胶唱片,由此为强大的欧洲文化产业注血。历史大声嘲笑了那些目光短浅的政经庸人。
(载自《新世纪周刊》2012 年第 16 期,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大闹天宫》3D 版挫败的原因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选材陈旧,缺乏新意,走贩卖“古董”的怀旧道路。
B.电影的宣传力度不够,上映几天就偃旗息鼓。
C.在原创力衰弱的情况下,影片对旧题材的处理又不得当。
D.观众恶评如潮,抑制了其他观众观看的欲望。
【小题2】下列关于文中划线内容“有意味的杂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意味的杂音”是老唱片重出江湖的原因。
B.“有意味的杂音”为喜欢黑胶唱片的消费者提供了可资缅怀的“杂质”。
C.“有意味的杂音”与上文“有意味的噪音”二者含义不完全相同。
D.“有意味的杂音”曾经被忽略,但现在被重新提及和利用。
【小题3】如何使中国文化产业的品质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呢?根据文章内容,请分条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
①清初遗民诗人的心路历程和心态呈现,大体可以归纳为四种取向,即烈士心态、孤臣心态、隐士心态和游子心态。这些心态皆与明清易代的巨变紧密联系。
②明清易代之时,士人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在此情形之下,腆颜事敌、投降变节者有之,杀身成仁者亦有之。清初,部分士人虽生活在新朝,却耻为新朝所用,其人其节与杀身成仁者同。像顾炎武、阎尔梅、屈大均、王夫之、冒襄等人,鼎革之际都曾参加过实际的抗清斗争,志在恢复。当清王朝统治逐步稳定后,他们坚决不仕新朝,且时时系念故国,表现出凛然气节。我们以冒襄为例,作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在明清之际政坛、文坛均有着深广的影响。他参加抗清运动失败后,又支持过郑成功等人的复明运动,屡拒征召后,隐居在水绘园。
③中国传统士人对于自身进退出处非常看重,认为它是事关品行名声的大节,不可稍有差池。明清易代之祸,尤其又是外族入主中原,使素重“夷夏之辨”的士人们认为是亘古未有之“大变”。在此等“大变”面前,何去何从,不单事关政治立场的去取,更是人伦道德的抉择。此时,许多士人选择了坚守,他们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故国既已不复存在,恢复的希望也极为渺茫,然而人格的坚守还在继续。故国之思是他们的普遍心态,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黄周星等遗民诗人都具有代表性。他们“悲歌当哭”,以悲怆感怀的笔调,悼念故国,令人不忍卒读。
④清初遗民诗人大多参加过抗清的军事斗争。新朝政权稳定之后,恢复日渐无望,他们心念故国,踟蹰无聊,壮心消退,转归隐逸。因此,浓厚的隐逸情调乃是最为突出、普遍的心态表现。清军大体上自北向南入侵,许多世家大族被创尤剧。徐夜的家庭在明清之际惨遭横祸,其伯父、叔兄、叔嫂及子侄多人被杀,他的母亲也被逼投井自尽。徐夜从此即弃诸生,国仇家恨集于一身,立誓隐居,做故明的遗民。隐士心态是清初遗民诗人中最为普遍的心态表现,张光启、董樵、王夫之、孙枝蔚等人诗中也时时有所流露。
⑤明清之际的战乱,造成了社会的大动荡,包括明遗民在内的广大民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因此,渗透在遗民诗歌创作中浓厚的牵念故乡、故土的心态有其必然性。游子心态在旅居江南的秦地遗民诗人孙枝蔚身上体现最为充分。作为寄居他乡的客子,孙枝蔚的诗歌创作中洋溢着浓厚的思乡之情。孙枝蔚居扬州,筑室曰“溉堂”,取《诗经·桧风》“谁能烹鱼,溉之釜鬵”,即寓居不忘故乡、常怀西归之意。清代初年,寓居江南的秦地诗人仅据溉堂《张戒庵诗集序》可知,即有张晋、李楷、张恂、雷士俊等数人。
⑥清初遗民诗人创作心态的表现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当然,他们呈现出多种多样、复杂莫名的创作心态,绝非上述四种心态所能囊括。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易代之时,清初遗民诗人大体拥有四种心态,作者更看重悼念故国心系大明的孤臣心态。
B.清初诗人在鼎革之际大多都曾参加过实际的抗清斗争,志在恢复,其气节与杀身成仁者同。
C.新朝稳定,复明无望,背负国仇家恨的遗民士人心有不甘,但无奈之余,多是消退壮心,立誓隐居。
D.浓厚的牵念故乡、故土的心态渗透在遗民诗歌创作中,这是因为他们怀有不仕新朝、时念故国的情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清初遗民诗人的四种心态,结尾又作了进一步说明———绝非只有四种心态。
B.文章主体部分是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的,从四个角度对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加以阐释,条理较为清晰。
C.文章第四段作者运用徐夜家庭惨遭横祸一例,旨在论证入关后的清军对许多世家大族杀戮的残暴性。
D.文章第五段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游子心态产生的原因、背景及主要代表人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入主中原的大清不是因为“外族”的身份,明末士人们可能对“新朝”的反感与仇恨要弱化得多。
B.顾炎武、王夫之等诗人出现在不同心态的名单中,可见同一诗人可以同时杂糅多种复杂的遗民心态。
C.腆颜事敌、投降变节的清初士人面对“品行大节”的传统,内心理应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后悔。
D.清军大体上自北向南入侵,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动荡,可见持有游子心态的遗民诗人多是来自中原的士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的制约
一般而言,汉武帝之后直到清代末期,儒家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和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对它的认同是任何政权取得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道德规范,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价值观的自然延伸,事实上即成为一种与体制相补充的制约帝王的道德力量。
在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儒家纲常伦理中,如果说“君臣”能够保证皇权至上的话,那么“父子”则事实上体现了“孝顺”的内涵,是“君臣”价值观的延伸,这一点正是制约皇权的重要价值基础。 
对于帝王而言,这种“孝”体现在皇帝对太上皇、太后等的孝顺上。在历史上许多时候,虽然有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但是当一些问题争议不断、议而不决,或皇帝之所为又明显不合事实或政治伦理、传统价值之时,尤其是涉及选妃立后、太子废立之事,朝臣们往往会搬出太后的力量,以制约帝王。太后之所以能够让固执己见的皇帝改变意见,并采纳朝臣的建议——或者说太后之所以有这样一种让帝王回心转意的力量,其背后的原因正是“孝”的道德力量在起作用。不论太后是否为皇帝的生母,太后的名分即是最高的道德权威,如果帝王本人都不能恭敬顺从太后,又何以服天下人心。所以,儒家的孝文化和价值规范即成为一种体制的力量,有着正义的形象,潜在而又有力地稳定着宫廷伦理和萧墙秩序。
祖制祖训能够起作用,其背后的精神仍然是儒家的家庭伦理和价值观,是孝顺思想的自然延伸。儒家强调慎终追远,所以逝去先皇的言行往往都是后世的圭臬,后世如果公然推翻或违反先帝的祖训或遗诏,不仅是不孝的,其政治行为也是不道德的,甚至是不合法的,会为政敌、为后世留下不孝之骂名。明代朱元璋留下的不设宰相制度,在后世几代“永为定制”,是法外立规,并成为其继任者的规范。虽然其弊端日显,却不能推翻。对于此类先帝的祖训,到最后只能采用调和、修补或暗度陈仓的办法加以解决。历史上,除非是矛盾已经激化或现实已无出路,否则先皇的遗言、祖制祖训,后代的帝王是很难改变的。
在儒家的政治伦理中,历史定位是一个重要的道德武器和价值坐标,所以青史留名也成为制约皇权的重要力量。“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书史者,或记事并作评价,或记事不作评价,虽然会有春秋笔法,虽然有些内容还是会经过修饰、美化,但帝王是昏是明、是否察言纳谏等都可能会在起居录、实录中留下线索,所以对帝王的任性言行也有一定的震慑。文人的野史笔记,对帝王也是一把道德之剑。青史留名,为自己寻找高尚的历史定位,是帝王们极为重视的。对于一个“昏君”的历史定位,绝大部分帝王都是恐惧的。
当然,并不是说,帝王一定会受到这些约束。对于一些有个性的、强势的、昏庸的或自恃英明的帝王,在具体事务上这些约束也往往并不完全起作用,提建议者也会屡被加罪,甚至失去生命。上文所说的明世宗时的“大仪之议”即是如此。世宗对不合其意的提议则是“三上三却”,甚至“杖谪者数十人”,而对于合其意的提议,会马上采纳落实。这时的伦理、惯例等,都已经失去其制约意义。这是因为,在根本上,对帝王的所有道德制约力量都是从属于并服务于封建皇权专制的。
(摘编自王建光《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武帝之后到清代末期的中国社会中,任何政权取得其统治合法性的前提是认同儒家的价值观。
B.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价值观的自然延伸,成为一种制约帝王的道德力量,所有帝王都必须遵从。
C.“孝”的道德力量有时能促使皇帝在行为明显不合事实或政治伦理、传统价值之时,改变意见,并采纳朝臣的建议。
D.遵守祖制祖训是孝顺思想的自然延伸,其背后的精神仍然是儒家的家庭伦理和价值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儒家纲常伦理中,“父子”体现了“孝顺”的内涵,成为制约皇权的重要价值基础。
B.太后的名分代表最高的道德权威,所以不论太后是否为皇帝的生母,皇帝都要恭敬顺从太后,否则就无法服天下人心。
C.当先帝的祖训或遗诏弊端日显,后世之君却不能推翻之时,后世之君一般采用调和、修补的办法加以解决。
D.书写史书的人常会用春秋笔法来修饰、美化帝王,所以帝王是昏是明、是否察言纳谏只能在起居录、实录中寻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价值观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道德规范,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和意识形态的排他性。
B.逝去先皇的言行往往都是后世的圭臬,当矛盾已经激化或现实已无出路时,后代的帝王也会作出改变。
C.文人的野史笔记,对帝王也是一个重要的道德武器,也可以对一个帝王进行历史定位,因而也是帝王们极为重视的。
D.有些向帝王提建议者会被加罪甚至推动生命是因为在要目儒家伦理都是从属于并服务于封建皇权专制的。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评弹在上海的落户和_______

①评弹在进入上海之前,主要演出在江南城镇和乡下茶馆书场,艺人们拜师学唱,背行囊,走官塘,闯江湖,在前期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往往以演长篇的“评话”形式出演。艺人上一码头,听客早已准备入座,一个长篇一天一回或数回连续说完,就“剪书”回程。所以俗曰“说书”。另有一种“弹词”,以弹唱为主。二者结合,便称“评弹”。

②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文化环境极为开放,大量苏州地区的文人来到上海租界办报创刊,卖文为生,在一个繁荣商业社会里很快形成了多元博采的商业文化。苏州评弹艺人纷纷闯入上海,沪上顿时书场密布。加上太平军之乱使苏州和江南商人平民大批迁往上海租界避难,上海一时江浙移民大增,上海城内本地居民也热衷苏州文化,评弹便在上海遍地开花。据1910年《申报》记载:上海的书场业有一个疯狂发展时期,三、四马路、大兴街附近一带以及南市城隍庙等处,简直是五步一家,十步一处,到处悬挂着书场灯笼与招牌。同时,苏滩、申曲、绍兴戏……纷纷拥入上海,以至当时的京戏和昆曲,也必须在上海滩上唱红才算名角。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海派文艺已趋十分强盛。评弹名家都聚集在上海竞相献艺,吴侬软语的声韵深深打动了听客的心。至此,不能到上海来站稳脚跟的响档,就不能称响档了。

③这时候的上海各种戏曲的演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逐步走向融入西方元素的近代化。上海书场可以男女平坐书场听书,正当苏州地区还在大禁男女同台演唱之时,上海破例成立了男女同演的评弹社团。男女双档的演出丰富了评弹的表演力,使刚柔相济的评弹更加受到市民欢迎。上海租界的宽容和自由,加速了评弹中心向上海转移。互相的平等而激烈竞争也快速地优胜劣汰,评弹的演唱水平得到快速提高,这自然使得在上海说书的评弹艺人成为业界精英。

④上海的文化娱乐场所也在中西融合的背景下不断创新。一批新型专业书场在三十年代中叶涌现了,顺从听客的需要,原来的每场一挡书变成每场三、四档书,还注重内容长短文武悲喜的搭配,并且舞台也进行了革新,加入了灯光、音响等现代化设备。上海当时出现了一批容纳各种曲艺表演的“游乐场”,各游乐场纷纷与评弹名家响档高薪签约,培植自己的评弹艺人势力也是游乐场老板吸引游客观众的手段之一,与当代签约歌舞演出团体是一样的意思。大世界的茶厅书场,新世界的雅聚厅书场,云外楼的屋顶花园书场纷纷开张,连仙乐斯、米高美这样比较西式的夜总会,也是晚间做舞厅,下午做起了书场,可见书场在当时的流行。这些书场座位宽敞,一人一椅,还供应各种小吃,夏季装有电扇,闲适怡情。

⑤评弹听众的社会阶层也发生了变化。除了原先的底层市民外,文人雅士、洋行买办、写字间先生、青年学生都成了评弹的“粉丝”。一些知识精英参与到评弹创作中来,把新出的时尚小说迅速转写成优美的评弹唱本,这与昆曲在明清的际遇是一样的。并且这些文人还成了最牢固的票友和最给力的曲评家,为评弹艺术和评弹名角大唱赞歌。

⑥上海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的艺术氛围推动了评弹在表演艺术上的创新。评弹一方面受到其他剧种的启发,一方面也是与大都市文化融合的需要,变得更加新鲜活跃,从内容到唱腔到台风,都迎合了新观众的需求,得到了提升。在剧目上他们迅速吸收反映海派市民文化的内容,比如《秋海棠》《啼笑因缘》那样的长篇小说在上海刚刚发行,评弹艺人或约请文化人士立即将它改编成长篇评弹,精制“弹词开篇”,可谓领风气之先。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他们则吸收了电影、话剧等现代表演手法,紧跟潮流,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超级in。上海市民文化的空前活跃,促使说书先生情绪昂扬,听众轰动,说书便会临场发挥、噱头连连,观众则又如痴如醉,游乐场书场成为市民迷恋的流连忘返的笑舞台。

(选自钱乃荣《上海风情》)

【小题1】第二段加点词“响档”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从文中内容和结构看,选文标题空格处填入:________(2个字)
【小题3】依据文意,分条陈述评弹在上海落户的原因。
【小题4】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中作者提及其它戏曲涌入上海,意在对比突出评弹在上海的生命力与适应力之强。
B.男女双档的演出形式使原本充满吴侬软语声调的评弹具有了刚柔相济的特点,更加受到市民的欢迎。
C.知识阶层的加入提升了评弹听众的鉴赏水平,而知识精英参与到评弹创作中来,也促使评弹由“俗”而向“雅”的转变。
D.上海演出环境的开放、宽容、自由、竞争的氛围使评弹的演唱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小题5】第6段提到,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的氛围推动了评弹的创新。其实,它的推动力同时也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试另举一例加以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和伦理、经济等概念不一样。伦理指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则,经济指物质生产、流通和交换活动,都是名词性的专指概念。与此比较,美则更多涉及人对事物的情感评价,而且这种评价均趋于正面。以此为背景,人对现实的审美评价引人爱这个世界,审美的超功利性促进人追求雅化生活并对生活抱持理想态度,这些都天然地通向一种健康、乐观、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就是说,审美不是道德,但它却天然孕育并涵养着道德。

中国传统文明萌芽于上古时期的巫史传统,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上古的“巫”并没有发展出对后世文明产生强大统摄作用的宗教,而是显现出更理智清明的特点。这一特点的表现就是以美善相济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从历史看,这一价值观念的确立始于西周时期周公的制礼作乐。对礼乐的崇尚和实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明、文化、政治的基础,诗教、礼教和乐教则构成了国民教育的主干。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比如,诗或《诗经》作为文学形式,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审美和情感表达,是美学的,但自孔子时代始,其道德、政治喻义被历代经学家进行了无限发挥,《诗经》因此几乎成为社会风教和政教读本。与此一致,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其审美和艺术特性自不待言,但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

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或美与德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式》“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扣互取代,即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春秋时代,孔子对西周政治推崇备至,一段时间梦不见周公就心怀惶恐。但他在讲西周政治的特色时并没有讲到善或道徳的问题,而是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说明人文性的美并不仅仅是为善的到来铺陈前奏,而且是对至善之境具有整体的涵盖和弥漫性。

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来讲,美不仅在源发意义上成为人性向善生成的内部动因,而且也是道德外化的形式。所谓以美储善或以美导善,最终生成的仍是一种以审美作为标识的道德形象。或者说,美与德的关系,在中国古典关学中可以表述为首先以美育德、继之以德成美的连续性过程。

(摘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涉及人对事物的正面情感评价,具有超功利性,它不同于名词性的专指概念“伦理”和“经济”。
B.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美善相济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美与善是混融的、一体的,密不可分的。
C.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的差异性在于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
D.中国传统儒学认为,美对善具有生成和涵养作用,它既是人性向善的内在动因,也是道德外化的形式,美与善的关系是二次生成的连续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阐析美的内涵,旨在强调审美与道德的区别,为下文论述张本。
B.第二段中用《诗经》的例子,论述诗、礼、乐既属于美学又属于伦理学。
C.第三段引用孔子对《武》《韶》的不同评价,论述中国文化中美与德之间存在差异。
D.第四段指出中国古典美学中美与德的关系就是以英育德、以德成美,点明了中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上古的“巫”并没有发展出对后世文明产生强大统摄作用的宗教,却影响了“美善相济”这一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B.中国社会早期的乐己具审美性和艺术性,达到了天地人神高度和谐的至善至美境界。
C.“尽美矣,未尽善也”启示我们不要被外表的美迷惑,还要关注内心的善。
D.“说谎君子温润如玉”正好说明了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