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
①清初遗民诗人的心路历程和心态呈现,大体可以归纳为四种取向,即烈士心态、孤臣心态、隐士心态和游子心态。这些心态皆与明清易代的巨变紧密联系。
②明清易代之时,士人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在此情形之下,腆颜事敌、投降变节者有之,杀身成仁者亦有之。清初,部分士人虽生活在新朝,却耻为新朝所用,其人其节与杀身成仁者同。像顾炎武、阎尔梅、屈大均、王夫之、冒襄等人,鼎革之际都曾参加过实际的抗清斗争,志在恢复。当清王朝统治逐步稳定后,他们坚决不仕新朝,且时时系念故国,表现出凛然气节。我们以冒襄为例,作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在明清之际政坛、文坛均有着深广的影响。他参加抗清运动失败后,又支持过郑成功等人的复明运动,屡拒征召后,隐居在水绘园。
③中国传统士人对于自身进退出处非常看重,认为它是事关品行名声的大节,不可稍有差池。明清易代之祸,尤其又是外族入主中原,使素重“夷夏之辨”的士人们认为是亘古未有之“大变”。在此等“大变”面前,何去何从,不单事关政治立场的去取,更是人伦道德的抉择。此时,许多士人选择了坚守,他们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故国既已不复存在,恢复的希望也极为渺茫,然而人格的坚守还在继续。故国之思是他们的普遍心态,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黄周星等遗民诗人都具有代表性。他们“悲歌当哭”,以悲怆感怀的笔调,悼念故国,令人不忍卒读。
④清初遗民诗人大多参加过抗清的军事斗争。新朝政权稳定之后,恢复日渐无望,他们心念故国,踟蹰无聊,壮心消退,转归隐逸。因此,浓厚的隐逸情调乃是最为突出、普遍的心态表现。清军大体上自北向南入侵,许多世家大族被创尤剧。徐夜的家庭在明清之际惨遭横祸,其伯父、叔兄、叔嫂及子侄多人被杀,他的母亲也被逼投井自尽。徐夜从此即弃诸生,国仇家恨集于一身,立誓隐居,做故明的遗民。隐士心态是清初遗民诗人中最为普遍的心态表现,张光启、董樵、王夫之、孙枝蔚等人诗中也时时有所流露。
⑤明清之际的战乱,造成了社会的大动荡,包括明遗民在内的广大民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因此,渗透在遗民诗歌创作中浓厚的牵念故乡、故土的心态有其必然性。游子心态在旅居江南的秦地遗民诗人孙枝蔚身上体现最为充分。作为寄居他乡的客子,孙枝蔚的诗歌创作中洋溢着浓厚的思乡之情。孙枝蔚居扬州,筑室曰“溉堂”,取《诗经·桧风》“谁能烹鱼,溉之釜鬵”,即寓居不忘故乡、常怀西归之意。清代初年,寓居江南的秦地诗人仅据溉堂《张戒庵诗集序》可知,即有张晋、李楷、张恂、雷士俊等数人。
⑥清初遗民诗人创作心态的表现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当然,他们呈现出多种多样、复杂莫名的创作心态,绝非上述四种心态所能囊括。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易代之时,清初遗民诗人大体拥有四种心态,作者更看重悼念故国心系大明的孤臣心态。
B.清初诗人在鼎革之际大多都曾参加过实际的抗清斗争,志在恢复,其气节与杀身成仁者同。
C.新朝稳定,复明无望,背负国仇家恨的遗民士人心有不甘,但无奈之余,多是消退壮心,立誓隐居。
D.浓厚的牵念故乡、故土的心态渗透在遗民诗歌创作中,这是因为他们怀有不仕新朝、时念故国的情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清初遗民诗人的四种心态,结尾又作了进一步说明———绝非只有四种心态。
B.文章主体部分是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的,从四个角度对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加以阐释,条理较为清晰。
C.文章第四段作者运用徐夜家庭惨遭横祸一例,旨在论证入关后的清军对许多世家大族杀戮的残暴性。
D.文章第五段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游子心态产生的原因、背景及主要代表人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入主中原的大清不是因为“外族”的身份,明末士人们可能对“新朝”的反感与仇恨要弱化得多。
B.顾炎武、王夫之等诗人出现在不同心态的名单中,可见同一诗人可以同时杂糅多种复杂的遗民心态。
C.腆颜事敌、投降变节的清初士人面对“品行大节”的传统,内心理应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后悔。
D.清军大体上自北向南入侵,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动荡,可见持有游子心态的遗民诗人多是来自中原的士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6 09:07: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的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然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层面的网络安全威胁和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网络攻击行为向着分布化、规模化、复杂化等趋势发展。
我国近年来高度重视大数据的战略意义和国家网络安全建设,已将“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纳入“十三五”期间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目标。2017年6月,《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网络安全更是提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
(有删改)
材料二:

材料三:
随着中国数字经济进入快车道和高速发展期,全球视野下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大安全”时代,跨国界的网络攻击无处不在,网络犯罪日益多样化。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迎接“大安全”时代的挑战。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我们需要研究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发现和响应;在对方还没有窃取数据或破坏系统之前快速发现,在对方给我方造成更大损失之前快速发现,并及时阻断、清除和修复。
在架构上,应当改变重要政府部门网络安全建设的管理机制,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网络安全体系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明确各地、各部门的权、责、利,这样才能提升政企单位网络安全防护的整体能力。
同时,国家应建立国家级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国家级威胁情报平台、国家级应急指挥和协同防御平台、国家级邮件安全过滤平台等,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提升我国网络安全整体防御能力。
(摘编自周鸿祎《我国网络安全需提升整体防御能力》)
材料四:
网络安全事关国家安全,也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安全和利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无论是制定网络安全法律政策标准还是加强网络安全的管理,都要以维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作为网络安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维护网络安全中的重要作用,让人民成为网络安全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
要深入贯彻《网络安全法》,建立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网络安全的审查、个人信息保护等相关工作制度;严厉打击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等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要大力宣传网络安全法,让广大网民及时了解网络安全法律责任和义务,不断增强网络空间的法制意识,自觉依法上网、文明上网。
网络安全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互联网领域发展变化非常快,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
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加快网络安全学科的建设,支持高校、企业开展网络安全的职业培训,发现选拔网络安全的技术高手,形成网络安全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54.3%,网络安全威胁及风险日益突出》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査显示,多数中国网民认为当前网络环境是安全的,少数认为目前网络环境较危险。
B.从对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的关注程度来看,有近两成的中国网民对网络安全几乎没什么关注。
C.综合图1和图2的调查数据来看,中国网民对网络的危险性认识不够,防御意识较差。
D.这两个图切入角度不同,具体内容不同,但都是针对中国网民网络安全意识进行的调研。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数据是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交汇融合而产生的,现在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保证数据安全的问题。
B.网络是把双刃剑,能造福国家、人民,但随着网络广泛运用到生活的很多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网络安全问题,给社会造成危害。
C.网络攻击目前已经呈现出分布化、规模化、复杂化的特征,要保证网络安全,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D.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攻防战略思想应该是对已经进入的攻击进行积极的发现并及时阻断、清除和修复,避免数据泄露,维护网络安全。
E. 政府部门的网络安全建设要建立国家级网络安全方面的平台,要注重做到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规划、部署,整体提升网络安全防御能力。
【小题3】阅读材料四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维护网络安全的方法。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的力量丝毫不亚于思想的力量”
——对话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
①记者:从莫言到您的获奖,人们陡然发现,世界已在注视中国。通过写作,您把自己童年年的经历存留下来。而这个过程,也成就了您。
曹文轩:莫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改变了我们对中国文学一直所持有的态度。中国儿童文学也是对世界儿童文学的一份特殊的贡献。我们的国家,曾经历过苦难、灾难。当造物主把这样的命运赋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时候,他当时是说了一句话:若干年以后,所有的这一切都将会转化为你们的财富。
现在,已经到了我们将所有预期转化为财富的良好时刻,我们正在做这个事情。英国《独立报》曾经有这样一段话:英国的孩子将会看到英国以外的小孩不曾看到的故事。这就是中国儿童文学特有的意义,这个意义是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换来的。
我们差不多已经失去了欣赏同胞作品的目光。其实,中国最优秀的儿童文学就是世界水准的儿童文学。这次获奖,我没有太多的激动,只是欣慰,它帮助我佐证了我对中国儿童文学的看法。而最近十年、二十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界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认可一直非常吝啬。
对一个中国作家而言,他知道他的双足是站在那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上的。他忽视、忘却甚至拒绝这块土地是愚蠢的。这块土地一天24小时都在生长着故事。我知道那些故事会给我带来世界欣赏的目光。
但是,只知道立足于这块土地的人远远算不上最聪明的人。最聪明的人是双足坚定地立于这块土地,双眼穿过滚滚烽烟,眺望国内外大事,眺望国家界碑之外的事情。题材是中国的,主题却是人类的。要从一个个中国故事中,看到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要从一个个中国人的喜怒哀乐中,看到千古不变的基本人性,而他又永远希望用他的文字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
我一直努力想成为这样聪明的人。
我们也需要从西方的儿童文学里面鉴别各种各样的经验,用虚心的态度向全世界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学习,这是每一个中国作家必须有的态度。
②记者:远离搞笑、娱乐,荡漾着悲悯的情怀,又葆有淳朴的美感,让您的作品在众多的儿童文学中显得不同。
曹文轩:一个孩子没有悲伤,难道就算是健康的生命吗?我们不能为追求快乐而快乐,这个经验我们是不可以忘却的,也是不可以丢失的。
当下,简单而轻松的快乐取代了一切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不需要怀疑,应该有一种叫“儿童文学”的文学,但这种叫“儿童文学”的文学应该是一种培养他们高雅趣味、高贵品质的文学。对孩子们而言,那是打精神底子的书。中国的知识分子要敏感,要有前瞻意识,至少要向这个阅读社会发出提醒。儿童文学不仅仅是给孩子带来快乐的文学,也是给孩子带来快感的文学。这里的快感包括喜剧快感和悲剧快感。让孩子们感动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存的。
小说是为了人们可以超越生活,在丰厚的人文关怀中,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小说的真正深刻,并不是来自对生活的摹写,而是来自对生活的对抗。这种对抗可以是剑拔弩张的,也可以是另一种策略:用神圣、典雅、高尚、悲悯、宽容等加以净化、改造和呼唤。我让我的作品在更多的时候选择了后者,因为我更相信后者的力量。我还是相信,美的力量丝毫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有时甚至比思想的力量更加强大。    
③记者:常常走在学生中间,大约是您与其他作家的不同。大学教授的身份,让许多学生感到亲切。
曾文轩:文章既是一个人的面子,也是里子。一代一代人,相继去世了,但因有文章在,他们的精神、灵魂就在那永生。写作会对这个世界的堕落、恶变产生一点儿抑制作用吗?我们无法判断。但写作,至少可以舒解人心中的郁闷,理清如同乱麻一样的思绪。这个时代需要写作。我对写作还是痴心不改。8月我将去新西兰领奖,当我站在领奖台上时,最重要的礼物就是我将携带一部新完成的长篇小说。一定要完成,哪怕有枪林弹雨我都要完成它。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儿童文学的“力量”表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童文学可以用神圣、高尚、悲悯、宽容等对孩子的心灵加以净化、改造。
B.儿童文学不仅给孩子带来快乐,也给孩子带来了喜剧快感和悲剧快感。
C.儿童文学能培养孩子们的高雅趣味、高尚品质,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D.儿童文学美的力量丝毫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有时甚至比思想的力量更加强大。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曹文轩认为中国的文学家要感谢莫言,因为莫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改变了我们自己对中国文学一直所持有的悲观主义态度。
B.曹文轩认为这个时代需要写作,因为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写作至少可以疏解自己心中的郁闷,理清如同乱麻一样的思绪。
C.曹文轩获得儿童文学“国际安徒生奖”,其实在他自己身上也体现出诸如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自信、痴心等“美的精神”。
D.曹文轩认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正将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向全世界的儿童,乃至全世界的人传达,这是很有意义的事。
E. 记者分别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写作的作用”三个角度提问。
【小题3】(小题3)曹文轩认为每一个中国作家必须有什么样的态度?请结合材料,进行探究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园林与昆曲

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都相当集中地体现出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这是巧合吗?不是!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相互交融、整合结出的果实。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听说过或看过昆曲的人也不少,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不多。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而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那么,如果再加上这一句: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完全应该是成立的。

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有演戏的功能。

苏州园林,精致雅洁,亭阁居高,绿树葱茏,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文人意识。这种浸透着精神因素的物质景观,是东方审美情趣的凝聚和物化,形成一种品位极高、自成体系的中国园林文化。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满足和愉悦的心理效应。春雨冬日,夏蝉秋虫,在四时不同的园林景观之中,会触发许多遐思和联想,兴发许多相聚、雅集等人际活动。

因而,伴随着游园而来的许多顺时应景活动,诸如宴月飞觞、迎春赏花尤其是度曲吟唱之举频频进行。在情景交融之中,人们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园林所提供的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

昆曲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必然结合,能使人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净化的双重审美效果。昆曲鼎盛时期也是苏州园林艺术成熟并登峰造极的时期,更是苏州文化艺术和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由此可见,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成为园林文化的延续和衍化,使苏州园林从更高层次上发挥了它在审美领域中的多功能作用,变“静态”艺术为动静结合,显示了无限生机和魅力。

地方文化艺术的特色总是与当地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昆曲和园林,都发轫于具有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吴文化),昆曲将文学、音乐、歌舞、美术、雕塑、武术乃至杂耍技艺融汇兼容于同一载体,与园林艺术共具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

欣赏苏州园林,需要进入一种“虚境”。无比皎洁的月光,在宣纸一般的云墙上,将摇曳的树影筛成动人的水墨,也许就在此时,又添了一声青蛙自荷叶上跳入水中的响动。欣赏园林之境,不是用很细微、很淡然的心态,是无法进入角色的。

欣赏昆曲,又何尝不是如此。要知道,昆曲唱演和欣赏的最佳形式,从来就是粉墙花影,笛箫鼓板,三五知己,花前品茗,梅下饮酒,箫竹盈耳,拍曲应和,情兴倍添。昆曲清唱和表演艺术,在它的形成阶段并非剧场艺术,而是园林里的艺术。

而要真正品赏园林,又当是蕉窗听雨般的情致,而人文化的蕉窗听雨情致,便是有着同样意味的昆曲了。

【小题1】下列对园林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卅六鸳鸯馆、怡园的藕香榭与濯缨水阁,精致雅洁,为昆曲的演唱提供了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环境。
B.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苏州园林艺术的登峰造极,使得昆曲艺术也走向艺术的高峰。
C.也许就像园林成就了苏州一样,昆曲也成就了苏州,昆曲是苏州的文化符号。
D.在情景交融中,园林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人们提供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指出,昆曲发祥在分不清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意在证明苏州园林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交融整合的结果。
B.作者列举《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的例子,印证了昆曲的许多曲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C.文章最后阐述了欣赏昆曲和园林都需要进入一种“虚境”,充分展现了昆曲和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的特点。
D.文章深入挖掘昆曲和园林的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指出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的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体现太湖文化所包含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A.许多人听过昆曲,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很少,这说明了昆曲的高雅。
B.人们聚集在苏州园林,兴发一些活动,是由于那里有良好的人文环境。
C.欣赏昆曲,也要用很细微、很淡然的心态,才能进入角色,进入一种“虚境”。
D.昆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只是与当地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因而具有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修 鞋  摊
左岸
于守桥临近下班的时候,手机响了,是小枣来的电话,说有急事找他。小枣是来自乡下的小姑娘,像一瓶未开封的纯净水,在这个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的一个角落,摆了一个三平米大小的修鞋摊。老于天生八字步,两只脚后跟外侧先着地,时间长了鞋就容易磨偏,偏大了,老于就去找小枣修鞋,一来二去就和小枣熟了。
小枣上面有三个哥姐,出生不久都先后夭折。她娘怀她的时候,爹又患病离世:剩下孤儿寡母,家境越加贫寒。小枣一狠心撇下娘,一跺脚来到这里。了解小枣的不幸遭遇后,帮助小枣就成了老于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出啥事了?于守桥一边寻思一边急冲冲往小枣的鞋摊赶。到了跟前一看,小枣独自坐在修鞋用的马扎子上,泥胎似的,低头愣愣地发呆。“小枣,谁惹你生气啦?”老于迫不及待地问。小枣抬头,见老于像遇到救星,止不住豆大的泪珠往下掉。“俺娘病重了,爬不起炕。俺只有回家。“那,你走后,这个鞋摊咋办?”“我就为这个,找你来出个主意。”老于明白,这个不起眼儿的小摊一个月的收入起码两千元,她一走,铁定就有人占。
“大叔,俺想好了,你帮俺看个把月的,等俺娘病见强了,俺还会回来。”说着小枣冲老于扑通一声跪下。老于见此景一把将小枣扶起:“别上火,这事包在我身上,赶紧收拾收拾走吧。事发突然,我也没准备,这是随身带的三百元钱,你拿去急用吧。”
回家路上老于心里犯起嘀咕,话好说,事难办。这难有二:一是他有份在事业单位的工作,二是他对修鞋一窍不通。思来想去,直琢磨得脑袋昏沉沉的,也没想出个子午卯酉来。第二天一大早,他向单位领导申请了半个月的休假。
老于开始修鞋了,虽说他是钳工出身,可毕竟隔行如隔山,最初艰难的日子知。有时一天下来,累得头昏眼花,不但没挣到钱,反而还得包赔损失。今天手指磨破了,明天手掌叫改锥扎了。还有一个让他头痛的问题,由于不会修鞋,来的顾客一天比一天少了,照这样下去,小枣回来他怎么交代呢?俗语说“急中生智”,他把小枣的遭遇和临时看摊的原由以及在小枣没来期间他免费修鞋用毛笔字写下,挂起来。这一招果然灵验,顾客非常理解老于,都向他伸出大拇指。
一个月眨眼过去了,小枣来电话告诉老于说她娘的病加重,回不来,叫他再替她看着摊。时光荏苒,转眼三个月过去了,小枣仍然没回来。老于再也没有向单位请假的借口了,他辞掉了工作。老于的老婆发现老于脸晒得黢黑黢黑,手粗糙不堪,禁不住问老于怎么搞的,老于支支吾吾说最近单位搞土建整的,没事。一天,单位的科长给老于家里打电话,老于的老婆接的电话,叫老于抽空到单位领取辞职后的相关补助费。老婆听罢顿时炸了锅,立即给老于挂了电话,叫他立马回家,说个清楚。
而对老婆,老于把自己如何认识小枣,帮助小枣的事情一五一十地交代出来。老婆听完立即气得背了气,老于见状又是掐人中又是捶背。老半天,老婆缓过神来,骂他老不要脸,转而一把鼻涕一把泪,说老于得精神病了。一星期后,老婆与老于办理了离婚手续。
打那以后,老于更加专注于这个鞋摊。尽管这期间,已老长时间打不通小枣的电话。不知不觉,三年时光在老于叮叮当当的鞋锤声里溜掉了。小枣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对于这个,老于似乎习以为常。有些迟钝的他,常常把烟卷燃火的那头误放进自己的嘴里,烫得他傻笑不已。
一天,一辆银灰色的轿车在老于鞋摊不远处停下,从后车座里走出一位着装时尚的少妇,嘴里咬着一根女士香烟。“维娜,那双鞋有必要修理吗,我再给你买一双不就得了。你也不怕麻烦。”叫维娜的少妇没有理会,扭着腰肢朝鞋摊走来,把一只高跟鞋递给了正在埋头钉鞋的老于。老于仰起脸,用他那粗大的手指使劲地揉着眼睛,打眼细瞅,不由惊呆了:“你是小枣?”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的开头写小枣“像一瓶未开封的纯净水”,写出了小枣来到城市之初的简单、淳朴,与后文的维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小枣急着找老于商量办法,是因为在小枣看来,于守桥是唯一可以帮助她渡过难关的人,一定能帮她看着鞋摊,直到她回来。
C.为了向小枣交代,老于把摆摊修鞋的原因和自己修鞋免费写在了纸上,这不仅使他获得了顾客的理解,来修鞋的人也增多了。
D.老于想到了自己的工作问题、自己不会修鞋的问题,却没有及时考虑如何向自己的家人交代,这是老于和老婆离婚的一个原因。
E. 小说的结尾,成为了“维娜”的小枣回来了,小说到此也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小题2】小说中的老于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为什么老于被烟卷烫了还傻笑?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影响大脑发育的基因
随着大脑基因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复杂的影响因素,比如猴子、狗等社交性动物,大脑进化速度要比猫等独居动物更快,因为群居和社交需要更多的沟通与合作,对大脑的要求更高。而人类无疑是社交能力极强的群居动物,以至于网络时代首先发展起来的就是社交网站,社交的需要已深深植根于生活之中,复杂的社交活动也大幅度增加了信息量,对智力的依赖性更加深刻,这都需要更强大脑的支持。
在使人类大脑变大的因素中,直立行走是变化的根源,信息量增加是压力,营养改善是物质基础。具备了这些要素,大脑完全有理由变大,但不等于必须变大,具体如何变大取决于基因,最直接的生物学基础仍然是基因突变。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影响大脑发育的基因,这个基因只有100多个碱基,在其他动物身上非常保守,数亿年来很少突变,比如黑猩猩和鸡。二者在进化树上分开了3亿多年时间,却只有2个碱基变异,说明这个基因非常重要,不可轻易改变。
但是,在几百万年前,人类的大脑发育基因却突然加速突变,比其他基因突变快了70倍,短期内与黑猩猩拉开了十几个碱基的差异。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一基因并不表达蛋白,只是对其他基因起到调控作用,相当于一个连锁开关,打开以后很多灯光将相继亮起,人类的进化历程就这样充满了光明。
后来,科学家们又陆续发现了几个影响大脑发育的基因。有些基因一旦突变,人脑将无法增大,呈现小脑畸形。这种基因在胚胎发生期就产生作用,通过调节神经前体细胞增殖而影响脑容量,使得神经元减少,大脑皮层变薄,从而导致智力下降。特别是最近鉴别出的一个基因更让人吃惊,当它突变时,人脑就会变回400毫升左右的水平。而这个数字,正是200多万年前露西的大脑水平。
人脑与猿脑分道扬镳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赋予旧的基因以新的功能,其中涉及基因的复制与倍增,即所谓基因的新功能化,可以在不改变基因序列的前提下获得新的性状。通过基因组测序,研究人员已经了解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很多基因新功能化事件,都与大脑结构相关。
另外还有一些零散的证据表明大脑发展的逻辑。约4万年前发生了一次与脑磷脂相关的突变,而那一时期正好是人类艺术与音乐出现的时期,同时人类也开始大量制造工具,随后进入新石器时期。
(摘编自《南京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复杂的社交活动需要更强大脑的支持,因此也只有人类才有资格进行社交活动。
B.影响大脑发育的基因有100多个碱基,很长时间,黑猩猩和鸡的这个基因无变化。
C.人类的大脑发育基因加速突变,是其他动物基因突变的70倍,人类进化充满光明。
D.基因的新功能化明显体现在人类身上,是人脑和猿脑形成巨大差异的重要途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深入研究大脑基因说起,引出了影响大脑进化速度的因素的话题。
B.文章围绕“影响大脑发育的基因”这个话题,以科研成果为依据层层展开论述。
C.文章通过实例比较、运用数据、引用权威言论等方式论述大脑基因突变的问题。
D.文章最后一段并没有针对全文得出结论,而是沿着上文的思路继续论说研究成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居和社交需要沟通与合作,对大脑的要求非常高,所以狗的大脑比猫进化得快。
B.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由于大脑发育基因突变,大脑智力水平远在其他动物之上。
C.有些影响大脑发育的基因一旦突变,人脑的智力水平就会出现大幅度的倒退。
D.由于人类大量制造工具和从事艺术活动,因此发生了一次与脑磷脂相关的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