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班”字的构形,古今没有什么变化。《说文》解释说:“班,分瑞玉。从玨、从刀”,“玨,二玉相合为一玨”。“班”字就是在二玉合成的“玨”中插进“刀”,表示用刀将相合的二玉分开,《说文》解释“班”字的本义是“分瑞玉”。。
“瑞玉”是古代诸侯或藩国朝见天子时手中所拿的玉制信物。《尚书》中有:“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意思是舜继尧之位后,让四方诸侯九州长官来觐见,把瑞玉分发给他们。这里的“班瑞”就是“分瑞玉”。“班”字后来意义被引申,泛指将物或人分开。《尚书》中说: “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意思是周武王战胜殷时王而取得天下后,封诸侯,建邦国,把宗庙的彝器分賜给诸侯,“班”指分彝器。彝器是古代祭祀时用的祭器。《公羊传》中说:“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也。”意思是晋侯拘捕曹伯,把所侵占的土地分给诸侯,“班”指分土地。
《左传》中记叙了一段故事:楚国的伍举和声子友好,伍举出奔到郑国,打算再奔往晋国, 声子也要到晋国去,两人在郑国郊外相遇。于是,将荆条铺在地上,两人坐在荆条上一起饮 食,共议返回楚国的事。这个典故就是“班荆道故(旧)”成语的由来,泛指朋友相遇,共叙旧情。“班荆”,即铺开荆条,而“铺开”也就是“分开”。
“班”的基本意义是“分开”,于是就有了引申义,指分开人群而成的组织。比如,军队的“班”是指将一个排的兵士分开而成的组织,学校的“班”是指将一个年级的学生分开而成的 组织,“讲习班”“进修班”“培训班”之类的“班”,也是指从人群中分开出来的从事学习的一部分人员的组织。
“班”也指分开时间而成的段落。比如,“日班”“夜班”是指从一昼夜中分开而成的两个时段,“早班”“中班”“晚班”是指从一昼夜中分开而成的三个时段。
由此可见,我们现在常说的这些“班”,其含义义所指原是从“班”的古义引申而来的,只不过原来所指的“分开”是动词,现在所指的“分开而成的单位”是名词,而由动词转化为名词,这是语言里常见的现象。
(取材于四川辞书出版社《语林趣话》,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词语中的“班”字作名词的一项是
A.班师回朝
B.班瑞诸侯
C.班荆道故
D.班门弄斧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依照《说文》的解释,“班”的原始意义为“分瑞玉”。后来不仅限于分玉,词义开始扩 大,引申出“分开”之意。
B.从《尚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玉器、祭器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玉器 文化和祭祀文化源远流长。
C.“瑞玉”和“彝器”是诸侯觐见天子时拿在手里的信物,由天子赏赐,它是诸侯拥有合法 统治权的标志。
D.“班”的原始意义是一个动词,随着时间的推移,“班”逐渐有了名词的用法,表示一个组织或一个时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7 11:36: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20年来,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历史文献、历史资料数据库的建设使史料的检索极为快捷和方便,许多未曾阅读过的书籍中的资料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也能够被直接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是否需要彻底改弦更张?
中国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讲求精读系统性的史籍与相关典籍。越往后代,书籍、文献越加积累,汗牛充栋已不足以形容其部帙之多,研究者欲全部阅览已无可能,于是类书、书目、各种索引应运而生,给读者提供了极大方便。然而,各种类书良莠不齐,而且割裂原书籍的内容,再机械地分类编辑,呈碎片化状态,所取史料的形成背景、语境、前因后果基本消失,因而会导致误解。因此,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类书只能起到辅助作用,阅读重要的系统性史籍仍然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功。无论类书还是目录学著述、索引,都是以“书”的形式出现,长期以来,治史以读书为根基,无人怀疑和挑战。
到了当代,电子学术资源兴起,这些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二是互联网上的知识资料与信息,三是可以检索的学术资料数据库。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与原书一致,仅载体不同,对学者而言均属读书,无多少区别。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的大多为普及性知识和学术信息,对治学方式的冲击也不大。只有第三类极大地改变了史学研究者获取史料的途径,冲击着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学者可以自行设计检索内容,随时提取数据库内史料,这使它实质上已经不同于类书。不过,数据库仍存在与类书相似的缺陷,这决定了它还不能取代读书治史的基本理路:第一,所得资料也呈现为碎片化的堆积,失去其形成的背景和特定的语境,存在误读的可能性;第二,检索所得史料,难分真伪,而且因割裂、碎片化更难考辨真伪;第三,受数据库涵括内容的限制,可能缺少很重要的典籍资料。
在史学研究中,具体史料的运用必须依托于对相关历史背景状况的整体理解,决不能依靠史料的堆积而不知鉴择。史学研究者的学术素养必须在读书、思考、研讨和撰著的实践中培育,要有史料鉴别和考订的能力,要有理论思维,仅仅掌握史料的供应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有了学术资料数据库并不能轻松治史了。直接取用具体的史料,出错的几率颇高。例如,以“实录”为名的史书产生很早,但许多史书的性质与唐太宗时开端的朝廷官修、记述一朝皇帝言行、以政务为中心的编年史性质完全不同,而史学界将其混同看待的却不乏其人。这是在“名”与“实”之间的失察,而学术资料数据库的检索就是以词语、字串为核心来汇集资料,所以特别需要警惕。
(摘编自乔治忠《治史仍须以读书为根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当代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但中国传统的读书治史的基本理路不能替代
B.为了解决史家难以全部阅览众多书籍的问题,类书、书目、各种索引应运而生。
C.学术资料数据库并不能使治史更轻松,因为直接取用检素出来的资料更易出错。
D.从传统类书到学术资料数据库,史料选取更为方便,治史需要读的书相对变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信息技术发展为立论前提,提出读书治史方式是否须要彻底改变的问题。
B.文章分析电子学术资源的种类,论证学术源数据库对传统读书治史方式的冲击。
C.文章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方法,阐明直接取用具体史料,出错的可能性颇高
D.文章从传统到当代,再到具体史料的运用论证了治史仍须要以读书为根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类书史料会导致误解,治史者通读史料出处的原书籍,有助于避免对史料的误解。
B.史学研究中如果运用数据检索发现重要资料。就要跟进阅览,这样才能增益研究
C.近代电子书籍资源兴起,书的载体发生变化,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已经失去意义。
D.网络信息时代对读书治史提出更高要求,史学研究者在读书上应作出调整和改进。

同类题2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和”文化辨析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顺着“和”的思维去认识和实践和实践自然以及社会对象,形成了独特的“和”文化思想理念,并贯穿到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当中。“和”文化思想与思维方式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态。“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睦和美”等“贵和”思想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普通百姓也以“和”为贵,信守“平和”“和气”“和谐”,乃至造反也要贯之以“义和”,从而使“和”文化思想观念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和”铸就了中国的文化与文明,有研究者认为:“我们中国、中国人是从哪里来的?说到底,我们是从‘和’而来的。‘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政德政风的淳化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直到今天,贯穿其中的精神理念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成为处理各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和”的,大多都在进步、发展;反之,则退步、滞后,甚至给国家、民族和人类带来灾难。许多事实都证明,世界上大多争执只要采取了“和”的谈判协商方式,就能够得以“和平”解决。凡万事万物的产生与变化,都可以用“和”文化来化解、包容、理解。面对价值多元、矛盾复杂的当今世界,用“和”文化思维方式去解决、处理矛盾,都会得到比较圆满的结果。
当然,中国推崇“和”文化思想理念并不是否认或不承认个体的差异以及矛盾的对抗。差异和矛盾是绝对存在的,“和”文化思想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强调冲突的多元性和矛盾的多样性。也正是由于矛盾和差异不断产生,不断变革和斗争,才使得各类体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与“中和”,这也是“和”不断升华的过程。“和”的核心就是“和谐相处、和而不同”——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在当代世界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下,中国“和”文化能够契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因此,若要实现心灵、家庭、社会以及世界的安定、和谐、进步与发展,中国“和”文化是最应予以重视和发扬的文化。
中国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中国正在谋求建立一个和谐的心灵空间、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力求实现天地人伦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要正确认识、科学运用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和谐发展”理念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人类共同意识。全球化时代精神的召唤与中国的和谐发展理念,都要求创造性地发展和利用中国的“和”文化。中国的“和”文化也有着无穷的活力与魅力,它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提供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在人、自然、社会、自我等诸多关系中建构起文化桥梁,以开辟人类和谐发展的新境界。
(选自马泽文著《中国的光荣与梦想》,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和”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文化思想理念是中国人顺着“和”的思维去认识和实践自然以及社会对象而形成的,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B.“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体现,如百姓中有“贵和”思想,他们以“和”为贵,信守“平和”“和气”“和谐”。
C.在价值多元、矛盾复杂的当今世界,“和”文化思维方式能彻底解决问题,无疑是化解各类矛盾的最佳方式。
D.“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等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已成为处理各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铸就了中国的文化与文明,诠释了中国、中国人从哪里来这一问题。
B.“和”文化思想与思维方式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态,“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睦和美”等思想深入民心。
C.“和”文化思想承认冲突的多元性和矛盾的多样性,对个体的差异和矛盾有极大的包容性。
D.“和而不同”的意思是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矛盾就是在不断产生、变革、斗争的过程中化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坚持以“和”的思想解决问题,往往能取得进步、发展。世界上很多争执就是通过“和”的方式解决的。
B.中国“和”文化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当下,能促进心灵、家庭、社会以及世界的安定、和谐、发展。
C.现在,“和谐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同意识,人们应该运用“和”文化这一哲学智慧,开辟人类发展的新境界。
D.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并建成了和谐的心灵空间、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奴隶社会鼎盛时期的西周至孔子论君子之前,是君子文化的孕育萌发阶段。从《尚书》《易经》等典籍的有关内容看,虽然这时“君子”一词的本义只是特指“君之子”,但“君子文化”已初现端倪。《尚书》中“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之说,实质上表达了“君之子”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易经》中有关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谦,亨,君子有终”“居中”“得中”“处中”“安节,亨”“甘节,吉”“君子几,不如舍”等论述所蕴含的君子要警惕忧患、自强不息,要谦逊做人,要秉持中正,要崇尚节俭,要审时度势等思想,都是对君子品质的要求,是初期君子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这个阶段,“君子”一词的指向狭小,人们的君子意识淡薄模糊。但它作为中华传统君子文化乃至传统人文文化的源点,为其后包括孔子在内的思想家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思想资料,具有重要的“源文化”意义。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传统君子文化实现了第一次重大变革,并达到成熟状态。这一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异常活跃,儒道法墨等各家思想相互争鸣、交流、融合,共同促进了君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中贡献最大的无疑是孔子。孔子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前人的“君之子”文化加以继承和改造,创立了新的君子学说,完成了传统君子文化的重大变革。一方面,孔子沿用前人的“君子”称谓,利用“君子”这个“题”铸就了中华传统君子文化稳固的“外壳”和思想库,使“君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绵延不断的鲜明标记。另一方面,孔子利用“君之子”与“有德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在逻辑上进行从“君子是君之子——君子是有德者”到“有德者是君子”的命题转换,由此获得论述君子思想的广阔空间。经过孔子在《论语》中的充分发挥,君子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以至于如晚清思想家辜鸿铭所言:“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即‘君子之道’。”随着孔子君子思想的传播及不同学派间争鸣的展开,思想家们的君子意识逐渐浓厚;在孔子的私学教育推动下,社会的君子文化舆论和价值认知也逐步显现。所有这些都标志着传统君子文化的核心要素已经形成。但由于这个阶段关于君子的表述过于散乱,也给君子文化的后续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从西汉王朝一直到封建社会结束的整个时期,是中华传统君子文化实现第二次变革并实质上获得国家意识形态地位的传承发展阶段,实现第二次变革的主要推手是汉武帝和董仲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君子文化的精华思想提升为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和封建社会的价值体系。从此,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君子文化,从民间走向官方;君子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中的主流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巩固。同时,由于先秦君子文化的诸多不确定性,更由于固有的历史局限性,西汉以后的君子文化可谓腐朽与进步同在,精华与糟粕并存,在官方和民间以及不同阶层不同集团之间呈现出严重的立场分化和观念分化。
中华传统君子文化是由君子精神、君子观念、君子境界、君子胸怀、君子修养、君子作风以及君子价值标准、君子文化认同、君子人格教育、君子治国理念等各种文化要素构成的多因素多层次的文化体系。它携带着民族文化基因,养护着民族文化血脉,在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周至春秋末期,“君子”一词特指君之子,所以普通人的君子意识是淡薄模糊的,但它是中华传统君子文化的源点,具有重要的“源文化”意义。
B.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巨大变革,“诸子百家”思想相互争鸣、交流、融合,共同推动了君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孔子为此做出的贡献最大。
C.孔子利用“君之子”与“有德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将“君子是君之子”,转换为“有德者是君子”,由此获得论述君子思想的广阔空间。
D.随着孔子君子思想的传播及不同学派间争鸣的展开,思想家们的君子意识逐渐浓厚,君子文化舆论和价值认知也逐步显现,传统君子文化已经形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尚书》中“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之说,实质上表达了“君之子”的价值取向、文化内涵,“君之子文化”已初现端倪。
B.《易经》中有许多有关君子的论述,要求君子要警惕忧患、自强不息,谦逊做人,秉持中正……这都是初期君子文化的重要内容。
C.《论语》中,孔子赋予了“君子”以丰富的内涵,以至于后来有思想家认为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君子之道”。
D.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君子文化提升为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和封建社会的价值体系,君子文化的主流地位得到确立和巩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文化孕育萌发于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时期至孔子论君子之前,虽然当时“君子”一词指向狭小,但为其后的思想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
B.君子文化成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孔子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君之子”文化加以继承和改造,创立了新的君子学说。
C.君子文化实现第二次变革并实质上获得了国家意识形态地位,是在西汉王朝,这是一个传承发展的阶段,其主要推手是汉武帝和董仲舒。
D.君子文化是由多种文化要素构成的多因素多层次的文化体系,它携带着民族文化基因,养护着民族文化血脉,在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我国民乐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艺术创新与文化坚守始终是一对矛盾体,一方面大家呼吁民乐要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每当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时,又会引发争论。比如,“女子十二乐坊”让民乐更加富有时代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有人质疑那种充满了流行元素和视觉冲击的音乐还能称之为民乐吗?总之,创新的突飞猛进,既为民乐带来“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惊喜,也让人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迷惑。民乐在创新中是否会模糊自己的身份?民乐在发展中究竟该改变什么,坚守什么?
从艺术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看,任何艺术都是人类情绪的表达,也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不同时代的人,生存环境不同,必然导致其审美需求各异。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听众的口味也在不断变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民乐如果不创新就难以满足听众的需求,就会面临生存危机。比如,传统民乐当中的宫廷音乐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民乐中的江南丝竹、河北吹乐、长安鼓乐等虽然是非遗,但因为没有与时俱进,目前也面临后继乏力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民乐诞生于农耕社会,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如今已进入现代化、信息化时代,失去了生存土壤的传统民乐自然会面临生存危机。。
回顾中国民乐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民乐始终伴随着时代的步伐而逐渐演变: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民乐基本上都是单旋律的形式并具有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征,其创作主要是自发性的,并无专门的作曲家;到了20世纪50年代左右,民乐创作逐步专业化并借鉴西方乐队编制出现了民族管弦乐队;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方作曲技术大量涌入,民乐的“洋化”“西化”成为一股潮流,学校教育也逐步代替了口传心授式的传承方式;21世纪之后,民乐加电声的“盛装民乐”开始流行,如“十二女子乐坊”。
所以说,民乐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当客观条件改变时,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乐也必然会随之改变。这本来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却被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忽视。比如,有学者在评价“女子十二乐坊”时,立刻搬出音乐教科书,认为此种音乐不符合书本上上关于民乐的定义,甚至还有人给“女子十二乐坊”扣上了“是对民乐的亵渎”的大帽子。凡此种种抱残守缺的做法都不利于民乐的传承与发展。
(摘编自何艳珊《民乐的艺术创新与文化坚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创新与文化坚守是一对矛盾体,它的发展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B.由于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的人们审美需求不同,因此艺术必须创新。
C.传统民乐中的宫廷音乐已经消失,主要是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无人欣赏。
D.“女子十二乐坊”是民乐引进电声得以流行的代表,却因此受到抱残守缺人的指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艺术创新与文化坚守”谈起,提出了创新与坚守的疑问,引人深思。
B.文章以历史的视野,从历史的发展角度,说明创新的必要性。
C.文章以“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为例,论述了民乐的发展应该把引进西方作曲技术和电声器材作为创新发展的方向。
D.针对艺术是否要创新,文章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进行论证,极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必须要坚持传承的原则,一旦艺术发展与世俗社会结合起来,就会丧失它本来的意义,艺术的价值就会无从谈起。
B.“女子十二乐坊”实际上也是民乐艺术的一种创新的形式,是值得提倡的。
C.民乐之中的艺术,如果能够作为文化遗产,那么就能够得到创新和发展。
D.民乐从自发性到专业化再到“洋化”“西化”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都在进行创新,时尚了,艺术性也变得越来越淡薄。这是社会使然,作者表达了他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