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中原地区的产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
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并充分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
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区位。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如同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
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圭表测量技术,以及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此相反的是,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却对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开放,影响极为深远。显然,先秦时期中原政权始终将东亚大陆视为自己安全的腹地和大后方,而将欧亚草原高地视为外方。
先秦时期中原政权的这种亲疏观念,使得以旧大陆西部为策源地的“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停留在浅表的金属、作物、家畜三类技术层面,并主要将青铜、牛羊、小麦引入“祀与戎”领域,这不仅加深了青铜时代东西双方的异质化,还进而使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
(摘编自何驽《中国史前文化格局与青铜时代全球化》)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表现为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新石器文化核心区的衰落。
B.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半月带的兴起,与半月带独特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有关。
C.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有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
D.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对东南亚等地区影响深远,阻挡了西方文化进入东亚、东南亚地区。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分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原因入手,阐述了中原核心区崛起的独特的经济、政治因素。
B.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如第四段用“细胞壁”比喻半月带所起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C.文章引用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的观点,作为文章关于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的补充论据。
D.文章以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为立论的前提,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原文明战胜长江流域文明,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谐、适应环境的文明更有生命力。
B.半月带从欧亚贸易的媒介转为东西方自由交流的障碍,使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形成。
C.如果中原夏商周三代的先进技术和政治观念没有被禁止西传,可以缩小东西文化的差异。
D.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与中原政权对东西方的亲疏观念有密切关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1 06:03: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从2018年6月19日开始,(甲),网络游戏带来的“数字健康”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应对。如何防止游戏参与者从“着迷”走向“沉迷”,是破解这一公共卫生课题的不少互联网公司通过主动作为,由“娱乐游戏”向有益于技能成长的“功能游戏”转型,扭转了建构行业伦理的积极态度。然而,市场如马,脱缰则野,游戏市场的乱象仅靠市场自我调节难以消除,必须善用法律与制度。比如加强源头评估与管控,建立游戏分级制度,强化监管,创新手段。这既是引导游戏产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共建清朗网络空间的必然要求。不少研究表明,青少年走上网游成瘾之路,也与其成长环境。与其一味苛责、视游戏为,不如一点一滴改善家庭教育,通过增亲子之情、添假日之乐、促健康之趣,在中为孩子培养多元爱好,提升自控能力,从而摆脱“数字健康”问题,更好地拥抱数字生活。
【小题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甲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游戏成瘾正式列入精神疾病
B.游戏成瘾正式宣布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精神疾病
C.“数字健康”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D.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网络世界“数字健康”问题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燃眉之急  休戚相关  洪水猛兽  耳濡目染
B.当务之急  息息相关  洪水猛兽  潜移默化
C.当务之急  休戚相关  毒蛇猛兽  潜移默化
D.燃眉之急  息息相关  毒蛇猛兽  耳濡目染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问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不少互联网公司主动作为,由“娱乐游戏”向有益于技能成长的“功能游戏”转型,表达了建构行业伦理的积极态度。
B.通过不少互联网公司主动作为,由“娱乐游戏”向有益于技能成长的“功能游戏”转型,展现了建构行业伦理的积极态度。
C.不少互联网公司通过主动作为,由“娱乐游戏”向有益于技能成长的“功能游戏”转型,端正了建构行业伦理的积极态度。
D.不少互联网公司通过主动作为,由“娱乐游戏”向有益于技能成长的“功能游戏”转型,呈现了建构行业伦理的积极态度。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雪豹
凌仕江
在喜马拉雅边缘的亚东河谷,我们这群之前没有深入过河谷的人,即刻表现出强烈的陌生和兴奋,沿着浓雾弥漫的河谷走了几个小时,依然没有走出河之影,这情形越来越容易让人产生假想:我们都希望尽快抵达河谷尽头,前面或许该出现一片草原,或是一片大海,抑或是彩色的湖泊,那样的话,我们会愈加陌生和兴奋。
事实上,我们是一群走不出喜马拉雅的人。
正是因为陌生,我们才在喜马拉雅徘徊。
谁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陌生的风景?只是我们注定了选择逃离。之所以在此刻表现出少有的陌生和兴奋,是因为我们一直被看不清的城市围困,被来自生活中的不可承受的轻重绑架,在没有走完一条河谷之前,我们的叹服和敬畏油然而生。在我看来,河谷的出现是疯狂的一种暗示,它在以这种方式强调陌生之于发现者的重要性,强调河与谷在喜马拉雅怀抱的珍贵意义。如同我们在一片疆域待久了,思想会在必要时与喜马拉雅发生战争,我们时刻想着如何才能走出喜马拉雅,走出被纵横的地理等高线包围的自我迷茫。
我们的陌生和兴奋一直延续到太阳西沉,霞光如散开的网撒在河面上。而遥远的河谷还在视野里向前延伸,延伸到似乎一点儿也不想让我们知道尽头的未来。
河边上到处都是垂钓者。他们的周围开满了鲜花。在我们提着免费的亚东鱼,迷失在米蓝色的卓玛花中时,有人突然叫喊说看到一只雪豹。很多人立即应声围过去,想看看那只雪豹长什么样。
有人说了一句:雪豹雪豹雪豹。感觉像是在唱摇滚,一下子断了气。
又有人说话了:干脆把它捉回去驯养起来。
就在我刚要跟着围过去看时,心海里突然塞满了久别的乡愁:抬头看不到天尽头,除了奔跑的雾,连一只鹰的影子也找不见,我这是身处在哪里?我在没有亲人的异乡徘徊了多少年?我数不清究竟有多少个日子没有回远在四川盆地的家了。
就是这点忧伤的小情绪,让我马上想到那只正被很多人围着、正被很多双眼睛盯着的雪豹。我停了下来,听见所有的脚步声都在雪豹的心脏上奔跑,那些垂钓者几乎在同一时间丢弃了手中的鱼竿。只有我愣在那里,我在想就在太阳即将沉落时,我站在一棵缠满了经幡与哈达的神树下,伸出右手把太阳托在波光粼粼的掌心,让他们为我和太阳还有水影留影的情景。身后是一条比思想更长的河谷。我还想到了,太阳走过天空时,雾气也将消融,雪花就将绽放所有的温暖,而卓玛花就将在万古不语的老月亮下渐渐枯逝,暗香只属于季节更替的万物,而在他乡奔走的人们除了永远的乡愁,有时思考并不能解决天地间的多少疑难。
“放了它!”我突然吼了一声,“天色已经不早了,就让它回家吧!”
大伙听到我的吼声,不动声色地打量着对方。就在那一瞬间,他们忽然明白了什么,马上作鸟兽散了,此时雪豹已被捉住它的人放回到了河谷的独木桥上。这时候,我拥有了几分欣赏雪豹的心情,拨开撩人的卓玛花,远远地看着它,只见它像个战争中被抓获的小战俘似的,一跳,再轻轻回头,再一跳,再使劲一跳,然后就一点一点地变小,最后隐入河岸深处。
此时的河水,浑浊不堪,就像天空突然变了一张脸。但愿刚才所受的惊扰没有让它六神无主,没有让它的内心结构发生崩溃的危险,没有让它迷失回家的方向。
有时,在离家很远的地方走了很远,我就会停下来,望着家的方向,想想那只在喜马拉雅边缘游荡的雪豹,它有点像不分季节游荡在苍茫西藏的我,也有点像走不出喜马拉雅的我们。
(节选自《散文》2011年第1期《西藏时间》)
【小题1】(小题1)解释下面的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有人说了一句:雪豹雪豹雪豹。感觉像是在唱摇滚,一下子断了气。
答:     
 
(2)身后是一条比思想更长的河谷。
答:     

【小题2】(小题2)散文的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文章以“雪豹”为题,在内容上却用很少的篇幅来写雪豹。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小题3】(小题3)试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4】(小题4)文章第4自然段写道:我们一直被看不清的城市围困,被来自生活中的不可承受的轻重绑架。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引发了你对生活怎样的思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柴门小院
王本道
(1)记忆的底片中,似有幅图画,那是一棵老树掩映下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院墙底部砌有尺把高的青石,上部多由稀疏的树木枝条拼凑而成,高不盈米。院门十分简陋,由薄薄的木板条钉制而成,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夜间也只是虚掩着。透过院墙和院门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瓜果菜蔬、欢蹦乱跳的鸡鸭猫狗、墙上挂着的农具、墙角立着的磨盘,还有那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有时候,能看到院里老人拉着幼小的孩子蹒跚学步,系着围裙的女人安静地择菜,“咯咯咯”地召唤着鸡鸭吃食……这是当年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时,每天都司空见惯的柴门小院。
(2)这样的柴门小院,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计其数,千百年来,它们供一代代子民繁衍生息。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十年寒窗、面壁苦读,一个个孩子在柴门的进进出出中长大成人,而后告别小院,走上各自的人生舞台。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柴门小院怀有厚重的情感,寄托了无限情思,无论走到哪里,无一不葆有质朴的家国情怀,涌动着割舍不断的乡愁。
(3)那一幢幢质朴无华的柴门小院,演绎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续写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交加的夜晚,出门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远远看见柴门内微弱的灯光,听到门前的犬吠,那是何等温暖与亲切。“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圣杜甫在饱受安史之乱的磨难之后,与家人久别重逢时发出这样的感慨。柴门虽然简陋,然而它淡泊宁静,里里外外的人和事都清晰可见。“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当年那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崔护,若不是透过柴门的缝隙,一睹那位面若桃花的姑娘的风采,如何能最终成就一段佳话?
(4)在中国,由于“门第”观念,“门”有着诸多讲究,历来颇受重视。旧时男女谈婚论嫁,首先想到的是“门当户对”,女孩子出嫁被称作“出门子”,迎娶新媳妇称为“过门”。而“门”的种类更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所有的门中,柴门当属造型与材质最为简陋、价值最为低廉的,却也是数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用得最多的门。近30多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华夏大地随处可见“向阳门第春长在”。然而有一段时间,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们对于“门”的内涵有过误解。他们过分注重装点“门面”,门楼越砌越高,金碧辉煌,且户户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用以察看外面的动静。一幢幢封闭的宅院如同一座座戒备森严的堡垒,让人望而生忧,望而生畏,寄托着游子乡愁的那一个个小院已无从可寻。
(5)一个秋日,在从红海滩归来的途中,我顺路去了盘锦市大洼区石庙子村。距村口不远处,就看到几户乌瓦白墙的民居,透过柴门和院墙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五彩斑斓的鲜花,以及几株硕果盈枝的苹果树、梨树、枣树。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年插队的村庄,见到了那一个个修缮一新的柴门小院。在那里,我与知青同学们交谈、嬉戏,周遭树上是熟透的苹果、红枣、香梨,秋意正浓。朦胧之中,辽南山区的那些柴门小院,与如今我生活的辽东湾的乡村小院连成了一片,与祖国江南塞北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柴门小院连成了一片——华夏大地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柴门小院,蜿蜒曲折,一直通向遥远的地平线,如同古老的大河、大江,绵延不绝。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不惜笔墨重点描绘了记忆中的柴门小院,既开篇点题,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朴素生活的怀念留恋。
B.文中引用杜甫、崔护等人写到柴门的诗篇,不仅丰富了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与现实中的柴门小院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文章主旨。
C.受“门第”观念影响,中国人对“门”很重视,由此衍生出“门当户对”“出门子”等熟语。作者写这些内容从艺术作品塑造形象的角度展现了“门”的风采。
D.“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与“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表面上说两种不同形式的门,背后却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
E. 文章善用虚实描写,记忆中柴门小院为虚,现实中朱门大户为实,诗词中的柴门为虚,辽东湾的乡村小院为实,虚实交替融合,使柴门小院富有神秘色彩。
【小题2】文章标题是“柴门小院”,而第四段却并不是描写“柴门小院”,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小题3】“华夏大地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柴门小院,蜿蜒曲折,一直通向遥远的地平线,如同古老的大河、大江,绵延不绝。”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句话的内涵。

同类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
差异化为艺术电影找到出路
饶曙光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教父”吴天明执导的《百鸟朝凤》与好莱坞大片《美国队长3》同天上映,被网上戏称为“中国队长”与“美国队长”之间的PK。结果上映首周,《美国队长3》票房过8亿元,而《百鸟朝凤》却只有300多万元进账。百般无奈之下,《百鸟朝凤》的义务发行人方励悲情下跪哀求影院增加排片量,引发了电影界乃至全社会的激烈争论,一时间成为文化热点,带动该片票房逆袭。其实,发行方用出位举动恳求影院增加排片的事例,早已有之,但大都效果不佳。是吴天明的人格魅力以及《百鸟朝凤》的深刻思想内涵和较高艺术水准,才使方励甘为影片做志愿者,也让影院和影迷甘愿为其买单,才有了今天《百鸟朝凤》的市场成功。这是不可复制的极端个案,但从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电影并非没有受众,只是需要引导、激发、培育。关键问题在于抓住中国电影结构性变化的有利时机,有效、有序推动结构性改革,尽快推动和布局我国的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特色化、差异化院线放映模式。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奚美娟说得好:“一个国家对于艺术影院的建立和布局,是对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坚守,是对内在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倡导。其产生的票房,比单纯追求利润的商业娱乐片所产生的票房,更有意义。”
最近几年,电影院线以及银幕数均保持高速增长。但这并没有解决我国特色化、差异化院线短缺、无法步入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问题。目前上海大概有130多家影院,长期放映艺术电影的影院只有10家,还是得益于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北京的艺术影院只有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艺术影院、百老汇电影中心三家。其他大城市的艺术电影院也屈指可数。2012年广州先锋光芒影厅落户广州岗顶天河电影城4号厅和华影梅花园电影城6号厅,西安只有阿房宫艺术电影院一家。虽然经营模式各不相同,但都面临盈利困难甚至不盈利的难题。
对特色化、差异化院线的期望不能纯粹以盈利来衡量,更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本身,政府应该而且必须在顶层设计层面有所作为。关于艺术院线的建设,有不少国家已经根据自己的国情以及电影发展的需要做出了有益尝试。如法国政府出于政治和文化目的给予艺术电影院线大力扶持,加上有情怀、有担当的电影人精细化、多样化地经营,使艺术电影院线有效实现良性循环而成为全球文艺片的天堂。我们也应当合理借鉴世界上一些电影强国在艺术电影发展和艺术院线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具有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特殊性特征的中国电影市场,当务之急就是细化、完善电影市场体系建设,以形成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保障多类型、多品种的电影能够平等、高效并且最大层面地对接自己的目标受众,同时也在最大层面上实现自身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都是电影产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类型电影在发展我国当前电影产业、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及其升级换代方面所贡献出来的和仍有待开发的巨大能量不可低估;与此同时,文艺片以及为文艺片提供市场出口的特色化、差异化院线在传承我国经典文化、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要有效保障特色化、差异化院线建设并且不断走向良性循环,同时需要全方位推进电影文化体系建设。例如,通过富有建设性的电影批评主动引导观众的审美取向。通过电影专业教育,改善、提高艺术电影整体的制作水平与观众接受能力,培育能够欣赏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电影的观众群体尤其是高端观众群体。从当下中国电影的实际出发,我们可以安排多厅影院拿出一个厅长线放映文艺片,让文艺片拥有自己的专属放映空间,能够慢慢地将市场潜力释放出来,培养出足够大的观众群体,而避免在与商业大片的“搏斗”中遭遇“几日游”“一日游”“一场游”的窘境。政府也可设立专门的资金,针对文艺片的人才培养、创作孵化、作品交流等环节提供资助和扶持,最终形成政府推动、市场调节、公司运作、社会参与的制度性建设机制和保障机制。当然,文艺片也需要自我调整,不能完全依赖政府、社会的“输血”,而应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文艺片虽然不能像商业电影一般“唯利是图”,但并不意味着文艺片能够脱离市场与观众。事实上,美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文艺片可以在艺术创新、个人表达与观众、市场接受之间找到平衡点,并通过一定的市场化手段进行适度的、有针对性的营销,从而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双重成功。总之,以《百鸟朝凤》的事件为契机,如果能够让政府、业界乃至电影人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积极行动起来,有序推进、布局特色化、差异化院线建设,推动文艺片健康发展,优化电影生态,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艺术创新活力,从而推动中国电影一步一个脚印地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则善莫大焉。
(2016年6月20日 《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各项中,指出文中《百鸟朝凤》获得市场成功的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
A.吴天明的人格魅力以及《百鸟朝凤》的深刻思想内涵和较高艺术水准。
B.方励甘为影片做志愿者,并以出位举动恳求影院增加排片量。
C.影院和影迷甘愿为方励悲情下跪哀求影院的行为买单。
D.要推广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电影,需要对大众进行引导、激发、培育。
【小题2】下列有关“特色化、差异化院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抓住中国电影结构性变化的有利时机,有效、有序推动结构性改革,尽快推动和布局我国的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特色化、差异化院线放映模式。
B.最近几年,电影院线以及银幕数均保持高速增长。但我国特色化、差异化院线仍面临短缺、无法步入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问题。
C.对特色化、差异化院线的期望不能以盈利来衡量,更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本身,政府应该而且必须在顶层设计层面有所作为。
D.为文艺片提供市场出口的特色化、差异化院线在传承我国经典文化、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国家对于艺术影院的建立和布局,是对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坚守,是对内在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倡导。其产生的票房,并不仅仅具有商业意义。
B.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保障了各种电影能够平等、高效并且最大层面地对接自己的目标受众,同时也在最大层面上实现自身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C.文艺片也需要自我调整,不能完全依赖政府、社会的“输血”,而应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文艺片虽然不能“唯利是图”,但也无法脱离市场与观众。
D.文艺片只要在艺术创新、个人表达与观众、市场接受之间找到平衡点,并通过一定的市场化手段进行适度的、有针对性的营销,就能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双重成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古董
韦延长
“好东西!好东西!”任大川连连叫道。他把那件青花瓷器凑近灯光前,双手慢慢地将它翻转,目不转睛地看着。这看似普通的小碗,是不久前儿子任小格到山里“意外”淘到的。
那天任小格走累了,就敲开一户农家的门。三间低矮的瓦房,孤零零地坐落在山腰上,房子四周是用山石垒成的矮墙,墙上爬满了牵牛花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小藤,院里有两株上了年纪的龙眼树,几只公鸡悠闲地吃着食,几只老母鸡“咕咕”地叫着。房子的主人和他的老伴、儿子坐在门前的小木凳上,每人手里端着一碗粥,一家人正在吃午饭。
主人热情地招呼他,给他搬来一只小凳子。他坐下来,和主人聊起天来,“大爷,您老贵姓?”“姓夏。”话没说几句,地上装鸡食的一个小碗引起他的注意。凭着多年对瓷器的研究,他觉得那个小碗有些年纪了,便若无其事地上前几步,拿起小碗看了看,这一看不打紧,任小格差点惊叫起来……
“是清代的吧?”任小格问父亲。任大川摇了摇头,“是明初期的。”
“能卖什么价钱?”任小格脸上的亢奋抑制不住地流露出来。“按现在的行情,它的价格应在五万左右。你花了多少钱?”“二十元。”任小格喜形于色地说。
那天他问老夏,能不能把这个碗卖给他,老夏想也没想,说:“装鸡食的碗,喜欢就拿去。”
任小格还是给他留下了二十块钱。
第二天一大早,任大川把还在睡梦中的任小格叫醒,说:“我们再去一趟山里。”“干吗?”任小格揉着惺忪的眼睛问。“我想老人家那里八成还有古董。”任大川说。任小格想想也是,这么老的古董他们都拿来装鸡食,家里说不定还有古椅古镜什么的。
快到老夏家时,任小格说:“爸,你还是自己去吧。”任大川不解地看着儿子。任小格见父亲一脸的疑惑,就说老夏他们若知道当初他买走的小碗是价值不菲的古董,可能父子俩就走不出这村子了。
“为啥?”
“穷山恶水出刁民呀。”
任大川想想也是,就让任小格在山下等他,按照任小格的指点,他独自去了老夏家。走进院子,任大川看见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正在给鸡喂食,他想那应该就是老夏。
任大川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又落在装鸡食的碗上。直觉告诉他,那是一只普通的小碗,但那些搅拌的谷糠已把碗弄得面目全非。任大川还是想亲眼看看,亲手去摸摸这个碗,如果错过了一件宝物那就可惜了。
任大川拿起那碗,一看底部,知道它没什么价值。正想把碗放回地上,一个公鸡见他夺去了它们的午饭,扑闪着翅膀朝他扑了过来,老夏见了大喝一声。不知任大川是被凶恶的鸡吓着了,还是听了老夏的喝声,碗“啪”地掉到地上摔开了花。
对于突然发生的一切,老夏显然意料不到。他看了眼任大川,略带责备地说:“怎么把碗摔坏了。”看着分成几块的小碗,任大川急忙说道:“大伯,碗摔坏了,我赔你。”
“赔,赔……”老夏磕磕巴巴地说,“你赔多少?”
任大川看着老夏,说:“你说值多少呢?”
“你是城里的?住在什么地方?”老夏问道。
“老大爷您就放心吧,我不会跑的。您说赔多少钱吧。”任大川急于脱身,连忙问道。
老夏伸出两个手指:“两,两……”
“两千,好,就给你两千。”任大川给老夏丢下两千块钱,没再说什么就走了。
几年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这天,任大川一早就到古董市场去了,转了大半天,听说不久前拍卖市场上明青花瓷器的拍卖品已经到了十几万元。家里的那个小碗价格肯定比以前又翻了几番,而且还有看涨的势头。他兴奋地往家走,在市场的一个出口,忽然看到一个身影,好像是在哪里见过,可一时又想不起来了。
到了家门口,他忽然想起了什么,不禁一愣,“原来是他?会不会是来讨要那明青花瓷小碗?”任大川连忙走进屋,发现任小格正在把玩那件从山里淘来的明青花瓷器,连忙叫任小格把那小碗藏起来。
“爸,出什么事了?”
这时,门“笃笃”地响了几下,任大川打开门,眼前的人果然是山里的老夏。
“你怎么找到这里的……”任大川顿时紧张起来。
“我找了你好长时间了。刚才在市场上路过,真凑巧,见个人像你,就一路跟过来了,没想到还真是你,哈哈……”
任大川把老夏请进客厅。老夏到屋里,从内衣兜子里取出一个红色塑料袋,解开层层的包裹,拿出两千块钱,递给任大川,说:“当初那个喂鸡的碗摔了,我讹了你两千块,那时实在没办法,孩子他妈得了急病,要住院,一时筹不到钱,我就动了这个邪念,真是对不起。”
任大川不禁一愣,“不,这是你应该得的。”边说边把钱往老夏身上推。老夏摇了摇头:“那只碗是我从圩上买的,只值五毛钱。”“我知道这个碗不值钱。”任大川看着老夏说,他把任小格拉到跟前,“真对不起,这是我儿子,他此前买你的一只碗是古董,只给了你二十块钱,他骗了你。这钱就当是给你老人家的补偿吧。”
老夏摇了摇头:“愿买愿卖。再说了,宝物只跟有缘人。”老夏说完,把两千块钱放到桌子上,就匆匆离开了。
任大川父子急忙追出去,任他俩怎么叫喊,老夏头也不回。看着老人的背影,任大川的眼里涌出愧疚的泪水。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
【小题1】小说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任大川几年后遇到老夏时两次“不禁一愣”(见划线处)的描写,刻画了任大川当时怎样的心理?
【小题3】小说中的老夏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为什么以任大川父子追赶、叫喊、流泪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