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对待社会有三种态度,也可以说是态度的三个层面。
法律性对待。法律是道德的最低要求,它是保障社会秩序的共同契约,也是社会对个人的基本约束力。个人自由即使充分发挥的时候,仍然不可随意放火、杀人、闯交通红灯。遵守法律,是个人最低的社会责任。法律性对待,是一种服从,一种必要的遵守。
论理性对待。每个人都有服从法律的义务,而把法律与执法、遵法化为自觉,则需要伦理。伦理要求我们要自觉地遵守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范。社会中有一些共同规范,例如在公共汽车上,不可以随便抽烟、喝酒、打牌,干扰交通秩序。
伦理原则是历史的产物。它会随时代而变迁,也会随着地域的变迁而变迁。例如当下的中国实行一夫一妻制,如果没有离婚,就必须遵守婚姻的伦理规范。而一些伊斯兰的国家,实行的是多妻制,一个男人同时拥有几个妻子而不算违反伦理规范。在19世纪之前,中国实行严格的孝道,父亲死了,你即使担任再大的官职,也必须回到家乡守孝三年,名为丁忧,现在没有这项规范了。
道德性对待。道德与伦理既相关又不同。在康德的体系里,两者分不太清楚。李泽厚先生的“伦理学”,则把“伦理”与“道德”加以区分,他把“伦理”界定为外在社会对人的行为规范和要求(通常是指社会的秩序、制度、法律、习俗),而把道德界定为人的内在规范,即个人的行为、态度以及心理状态。伦理是相对的,而道德则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内在要求。康德称之为不同于动物的“心理形式”,李泽厚则称之为“人性能力”或“文化心理结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告诉孩子接受伦理秩序、伦理规范,然后又把这些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心理形式——绝对的道德律令,康德称之为内在的绝对命令。例如,看到一个人掉到河里,你会从内心发出一道命令,赶紧去救他。救他不一定是因为爱他,即不一定是道德情感的要求(不是人性情感),而是作为一个人,你有不忍之心,有怜悯之心,有孟子所说的“四端”,有这种人性能力,你就会毫不犹豫的去行动。这种道德行为是绝对的,没有任何功利计较,你不会想到你是科学家或作家,具有很重的生命分量,而掉下去的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在这里,道德行为一旦相对化了,例如,考虑掉到水里的属于什么人,是坏人还是好人,如果是坏人掉水里去,为什么要去救。这种种考虑,都会导致道德的崩溃。
上边所讲的个人对待社会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式,这也可以说是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与责任,这些责任包括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与道德责任,尽管这些责任,从表面上看,是为社会,实际上又是为个人。因为如果没有社会基本秩序的保证,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就会全部落空。如果社会处于动乱动荡中,个人到处游审,连一只狗都不如,还侈谈什么自我实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法律性对待、伦理性对待和道德性对待,都是我们对社会应有态度,是我们在不同层面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
B.告诉孩子接受伦理秩序、伦理规范,并把它们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社会道德要求,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
C.我们救一个人不仅出于道德情感的要求,更是出于一颗不忍之心、怜悯之心的绝对命令。 |
D.为个人为社会,我们都该尽义务和责任,只有个人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才能保证社会的基本秩序。 |
A.本文先总述,然后分别阐述对待社会的三种态度,最后在总述三种态度对社会的意义,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
B.文章论证方法丰富多样,有例证法、引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法,但用的最多的还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
C.伦理原则会随时代变迁,作者列举当下中国一夫一妻制和一些伊斯兰国家的多妻制,来证明该观点。 |
D.文章举救落水者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道德行为必须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道理。 |
A.遵守保障社会秩序的共同契约是法律的要求,也是一个人最起码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要求。 |
B.在公共汽车上随便抽烟、喝酒、打牌等干扰交通秩序的行为,都是没有尽伦理责任的表现。 |
C.个人必须自觉遵守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范,这是伦理的要求,不遵守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
D.法律和伦理都是外在力量对人的规范和要求,而道德则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内在要求,因此三者中境界最高的是道德性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