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个人对待社会有三种态度,也可以说是态度的三个层面。

法律性对待。法律是道德的最低要求,它是保障社会秩序的共同契约,也是社会对个人的基本约束力。个人自由即使充分发挥的时候,仍然不可随意放火、杀人、闯交通红灯。遵守法律,是个人最低的社会责任。法律性对待,是一种服从,一种必要的遵守。

论理性对待。每个人都有服从法律的义务,而把法律与执法、遵法化为自觉,则需要伦理。伦理要求我们要自觉地遵守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范。社会中有一些共同规范,例如在公共汽车上,不可以随便抽烟、喝酒、打牌,干扰交通秩序。

伦理原则是历史的产物。它会随时代而变迁,也会随着地域的变迁而变迁。例如当下的中国实行一夫一妻制,如果没有离婚,就必须遵守婚姻的伦理规范。而一些伊斯兰的国家,实行的是多妻制,一个男人同时拥有几个妻子而不算违反伦理规范。在19世纪之前,中国实行严格的孝道,父亲死了,你即使担任再大的官职,也必须回到家乡守孝三年,名为丁忧,现在没有这项规范了。

道德性对待。道德与伦理既相关又不同。在康德的体系里,两者分不太清楚。李泽厚先生的“伦理学”,则把“伦理”与“道德”加以区分,他把“伦理”界定为外在社会对人的行为规范和要求(通常是指社会的秩序、制度、法律、习俗),而把道德界定为人的内在规范,即个人的行为、态度以及心理状态。伦理是相对的,而道德则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内在要求。康德称之为不同于动物的“心理形式”,李泽厚则称之为“人性能力”或“文化心理结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告诉孩子接受伦理秩序、伦理规范,然后又把这些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心理形式——绝对的道德律令,康德称之为内在的绝对命令。例如,看到一个人掉到河里,你会从内心发出一道命令,赶紧去救他。救他不一定是因为爱他,即不一定是道德情感的要求(不是人性情感),而是作为一个人,你有不忍之心,有怜悯之心,有孟子所说的“四端”,有这种人性能力,你就会毫不犹豫的去行动。这种道德行为是绝对的,没有任何功利计较,你不会想到你是科学家或作家,具有很重的生命分量,而掉下去的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在这里,道德行为一旦相对化了,例如,考虑掉到水里的属于什么人,是坏人还是好人,如果是坏人掉水里去,为什么要去救。这种种考虑,都会导致道德的崩溃。

上边所讲的个人对待社会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式,这也可以说是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与责任,这些责任包括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与道德责任,尽管这些责任,从表面上看,是为社会,实际上又是为个人。因为如果没有社会基本秩序的保证,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就会全部落空。如果社会处于动乱动荡中,个人到处游审,连一只狗都不如,还侈谈什么自我实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法律性对待、伦理性对待和道德性对待,都是我们对社会应有态度,是我们在不同层面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B.告诉孩子接受伦理秩序、伦理规范,并把它们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社会道德要求,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C.我们救一个人不仅出于道德情感的要求,更是出于一颗不忍之心、怜悯之心的绝对命令。
D.为个人为社会,我们都该尽义务和责任,只有个人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才能保证社会的基本秩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总述,然后分别阐述对待社会的三种态度,最后在总述三种态度对社会的意义,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B.文章论证方法丰富多样,有例证法、引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法,但用的最多的还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C.伦理原则会随时代变迁,作者列举当下中国一夫一妻制和一些伊斯兰国家的多妻制,来证明该观点。
D.文章举救落水者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道德行为必须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道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遵守保障社会秩序的共同契约是法律的要求,也是一个人最起码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要求。
B.在公共汽车上随便抽烟、喝酒、打牌等干扰交通秩序的行为,都是没有尽伦理责任的表现。
C.个人必须自觉遵守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范,这是伦理的要求,不遵守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D.法律和伦理都是外在力量对人的规范和要求,而道德则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内在要求,因此三者中境界最高的是道德性对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4:58: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现在世界上汉文化正热,但是西方人普遍认为汉语难学,包括华人后代。尤其语法这块,目前的汉语语法实际上是通过西学框架加大量特殊句式来描述的,没有一个本质贴切的原理可以指导实践。这些都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汉语有没有自己土生土长的语法?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什么样的关系?
孟昭连教授的《之乎者也非口语论》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他描述了文言文形成、成熟的整个过程,揭示了文言文不是口语的简单记录,更从文言文法重要方面的“辞”说清了文言文区别于口语的具体方式,也就为我们解构文言、读懂古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之乎者也非口语”结论虽小,但折射了语言、文字、文学、历史文明等方方面面,书中详尽的考证展示了独到的见解和合理的推论,虽有个别值得商榷之处,但仍是引人深思。
孟教授在书中阐述的主线之一是传统文字“意内而言外”的概念,以及作为具体体现的“之乎者也”之类“辞”的运用。语言和文字的作用都是要表达“意”,但是文字和语言特点不同,有很多场景下的对话不仅仅有吐字发音,更有声音的长短徐疾、停顿等以体现出的当事人心态、话外之音、逻辑意向,等等,文字记录时不仅要记下具体声音所对应的字,还要加进去“辞”来足意,“之乎者也”就是典型的“辞”,是口语中没有但文字里面非常必要的部分。
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文言区别于口语的理念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的西方语言学观点冲击下渐渐模糊,尤其是《马氏文通》出版后,一系列混淆概念的虚实字分类,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文字的认识,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的研究中。孟教授在书中详尽剖析了马氏对后人的误导。
孟教授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古代文章、文法这么发达,为什么没有产生像西方那样发达的语法学?也就是说,我们现今的汉语语法研究,是不是在填补古人的空白?这是发人深思的问题,其回答促使我们更好地审视语言实践的方方面面,包括上溯汉语的渊源、发现汉语本质,甚至汉语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等等。
孟教授的这本书破开了“西学中用”造成的百年误区,剥离着西学强加给汉语的框框。更重要的是,我们去哪里寻找华文的根?去哪里寻找汉语的本质?孟教授给我们做了示范,那就是,在传统语言文字中找,在古典文学中找,这一切巨大的财富,是汉语乃至华夏文化回归的希望所在。
(摘编自子明《跳出西学框框回归汉语本质——评孟昭连教授〈之乎者也非口语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西学框架并结合特殊句式所描述的当下汉语语法,不是土生土长出来的,因为缺少本质贴切的原理,所以不能指导实践。
B.“之乎者也非口语论”结论虽小,但涉猎极广,全书既有独到见解,引人深思,又能指导实践,提供途径,值得全面学习。
C.与“语言”不同的是,文字除了记下应有的字外,还要加上各种“辞”,以弥补文字因脱离具体场景对话而导致的诸多不足。
D.文章和文法即使很发达,也未必能使语法学很发达,孟昭连教授对此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语言实践方面找到答案。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把文章写好,中国古人在书面表达中应该很讲究修“辞”,而一般的口语表达,则不讲究修“辞”。
B.《马氏文通》应该是在“西学中用”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关于汉语语法的著作,在今天已缺乏学术价值。
C.在孟昭连教授看来,现今的汉语语法研究,其实并没有填补古人的空白,是西学强加给汉语的框框。
D.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各阶段的教育应该加大文言文经典篇目学习,积极传播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郎朗:一瓶不断被勾兑的原浆酒

周 舒

①郎朗9岁,郎爸辞去工作,专职陪读。父子俩登上去北京的列车。老妈一个人坚守沈阳,为他们提供配给。他们生活艰辛,全家有时要举债度日。

②培养一个天才的代价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回忆在北京求的日子,郎朗印象最深的是“孤独”,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顶着北京七月的烈日寻找钢琴老师的家,他的沈阳话受到同的嘲讽。在“天才”泛滥的北京城,他过去的成绩已经无法打动老师。有位女老师甚至很讨厌郎爸把儿子称为“天才”,不客气地对他说:“我看不出您的儿子是个天才。”郎朗用尽一切努力,也无法讨得这位女老师欢心,最终被逐出师门。

③14岁,郎朗进入美国柯蒂斯音乐院,踏上了独自求的道路。他从来不上文化课,只是躲在琴房里埋头练琴。与其说他热爱弹琴,不如说是“超越”观念在作怪,他的脑海里有一长串名单,需要他一个一个地去超越。成年后,他接受各种采访,很少描述自己对钢琴的热爱,而只描述自己的万众瞩目。

④17岁,郎朗签约经纪公司。他每天打电话给经纪人,询问是否有演出。经纪人告诉他,他已经成功地成为大师的替补,假如有大师因故无法参加演出,他就有机会顶上。命运注定会向他展露笑脸。1999年,芝加哥的维尼亚音乐节上,著名音乐家安德烈·瓦兹身体不适,由郎朗顶替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演出非常成功,他一举成名,有报纸记者甚至写出了“如果郎朗是一支股票,我借钱也要买”的文字。

⑤一度,他被描述成音乐厅里的刘翔、钢琴界的李小龙。顶着第一位征服西方观众的中国钢琴家的名头漂洋过海地杀回国内,郎朗收获了国人无尽的鲜花和掌声,赞美与追捧,风光无限;而他也的确不负众望地时常秀出自己的“爱国情绪”。“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都太老实,在外国人面前就要酷,就要为中国人争气!”当在德国演出受到质疑时,他如是说。当他在白宫演奏了《我的祖国》后,在博客里写道:“我又独自演奏了中国人心目中‘最美的歌’《我的祖国》。能够在众多外宾,尤其是在来自五湖四海的元首们面前演奏这首赞美中国的乐曲,仿佛是在向他们诉说我们中国的强大,我们中国人的团结,我感到深深的荣幸和自豪。”当本不分国界的艺术落入凡间,被戴上爱国的噱头,钢琴师便已经失去了成为艺术家的心胸。

⑥郎朗成名后,他的母亲作为最贴心、最尽职的助手,与他一起飞越全球。只要有可能,父亲还会陪他一起接受采访。无论是2006年风传的刘亦菲主动示好郎朗,还是2012年郎朗与巩新亮的绯闻,郎爸郎妈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说话,为儿子辟谣,作解释,澄清事实。郎朗已经30岁了,好像无论是他还是他的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⑦台湾钢琴家陈宏宽认为,郎朗在艺术上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归功于父母对他的过度保护。显然,郎朗在某个层面是成功的。尽管尤勇大叔说,看到他闭上眼睛,就起鸡皮疙瘩,那不是因为沉浸于音乐之中,而是作秀;尽管另一位国外钢琴大师也说郎朗不是在弹钢琴而是在表演杂技。无论是作秀还是演杂技,都是观者心态问题,郎朗手上的活儿绝对不差。只是,正如一位哲家所说,人生是多面的,郎朗的人生似乎绝对称不上楷模更不应该被效仿。他的人生是单色的,挖掉那个黑白键盘组成的世界后,几乎一无所有。 

⑧郎朗在接受采访时,有时会表现出惊人的坦率。他直言自己无法像有些钢琴大师那样保持神秘。“没人看到我,那怎么行?”如果真要选择在家里弹琴,他希望是“有很多摄像头对准我,通过互联,我的演奏就能被全世界听见、看到,我还能收到出场费……”

⑨去年,郎朗参加了120场演出,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艺术像酒,沉淀发酵后才会醇香。而郎朗像一瓶茅台原浆,不断地被勾兑,勾兑出越来越多的名酒,而每一瓶酒的香气越来越淡。当酒的品质开始对不起它的盛名时,负面评价如期而至。 

⑩他的成长经历被无数琴童以及琴童的家长视为金玉律。可以想见,世界上不会再多出一个郎朗,而会出现无数个单色人生的父母与孩童,在没有风景的成功小路上踽踽独行,成为精神色盲。

(选自《非常关注》2012年第8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尤勇大叔说看郎朗弹琴时闭上眼睛就会起鸡皮疙瘩,认为那不是沉浸音乐的忘我,而是故弄玄虚的作秀;国外钢琴大师也说郎朗不是在弹钢琴而是在表演杂技。二者对郎朗不无嘲讽的揶揄贬抑皆乃嫉妒使然。
B.郎朗的成功经历被无数琴童和琴童的家长视为金玉律的现实,折射出当今社会上部分父母望子成龙和部分青少年希望一夜成名的急功近利的心态。
C.作者认为,郎朗的人生是单色调的,除了钢琴,他一无所有,这是对郎朗的全盘。
D.文章对郎朗的经历、成就以及他的所作所为有褒有贬,溢美于其艺术事业的成功,遗憾于其艺术修养的缺失。
E.“叙述”是“议论”的前提和基础,为“议论”张本铺垫;“议论”是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叙述”的点睛与升华。本文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叙”得精彩,“议”得深。
【小题2】台湾钢琴家陈宏宽认为“郎朗在艺术上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归功于父母对他的过度保护”。“过度保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说“郎朗像一瓶茅台原浆,不断地被勾兑,勾兑出越来越多的名酒,而每一瓶酒的香气越来越淡”,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4】从郎朗的身上我们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17题。
史学大家王先谦
  ①王先谦,长沙人。他幼习经史,1865年(同治四年)中进士。他一生很少担任实际的政务官职,主要以学术名世,尤其在湖南声望极高,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
②王先谦学术成就最大的方面是史学。他治史的方法大体遵循乾嘉学风,注重校勘。其仿经疏体例注释旧史的代表作是《汉书补注》。该书旁采诸家之说,经多年穷究,使疑难不解之处得以通晓,因而至今仍受国内外史学界推崇。其他的注释著作《后汉书集解》、《新旧唐书合注》等也颇见功力,被后代史学史专家评为“王氏所作补注、集解诸作,都是校注书中标准的著作”。他的《十朝东华录》是王先谦的又一部重要的史著,至今仍是研究清史的基本史料。鸦片战争之后,随中西文化逐渐交流,中国学者开始著述外国史地,王先谦也顺应时代潮流,于光绪年间撰成《日本源流考》、《五洲地理志略》。《日本源流考》探讨日本的政事学术和治乱得失的本源,目的是欲使闭目塞听的中国能急起仿效。书中还用一定篇幅辑录明代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的资料,反映出作者的爱国之心。
③他曾花费半生心力,成《尚书孔伟参正》一书,书中探讨《尚书》原委,旁证历代诸儒训释;博采《史记》、《汉书》、《论衡》等材料,对伪托之处详加辨正。今文经学大师皮锡瑞评价它“兼疏今古文,说明精确,最为善本”。他还撰有《诗三家义集疏》等经学著作,从而奠定了自己在近代经学史上的地位。
④在语言文字学方面,王先谦也颇有造诣。东汉时刘熙曾作《释名》一书,以辞音求义,来推究事物名称的由来,清代毕沅又作《释名疏证》,对《释名》加以注释论证。对此,王先谦又特意撰写了《释名疏证补》,对毕沅此书再加补证。此书撷取江浙和湖湘学者精英,所校所释,颇为全面而有系统,后人认为它超过了毕沅的《释名疏证》,于训访、词汇、音韵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贡献。
⑤此外,王先谦一生所作诗文共有44卷,1190篇,蔚为大观。他文宗秦汉,效法韩愈,笔力遒劲,气魄雄浑,诗宗杜甫、苏拭,自成格调,是晚清一大家,与王运齐名,人称“二王”。
⑥王先谦能在学术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他自幼苦读,锲而不舍,数十年来废寝忘食,孜孜于典籍之中,而且具有博采众长的作风。王先谦治学侧重古文经学,但不拘泥门户,兼采今文学源的观点,认为今古文经之争,“展转纷纭,徒形词费”。王先谦在撰述过程中继承了湖湘务实的传统学风,重求实,反臆断。凡遇暂时不明白的问题,他并不武断曲解,总是以“存疑”的态度对待,或注明“无考”,或注明“未知孰是”,“所当厥疑”。而对自己著述中的错误,一经发现就立即纠正。他曾刻印袁本《世说》,当经叶德辉提醒知道袁本“讹谬百出”时,便毅然毁版,请叶详加校勘后重镌。他还深刻地揭示中国学人普遍务虚图名的弊病,痛恨空谈,坚持实事求是,严谦治学。他的这种学术态度不仅使自己成为一代宗师,而且启迪了众多岳麓书院士生,使他们深涉经史,旁及诸子,趋重实务,接受新学,使这千年学府再度焕发生气,因而无论是撰述,还是教育,王元谦都堪称大家。
【小题1】下面有关王先谦的学术著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先谦注释著作被后代史学史专家评为“王氏所作补注、集解诸作,都是校注书中标准的著作”,至今仍受推崇,仍是研究清史的基本史料。
B.王先谦撰写《释名疏证》对毕沅的书加以补证。此书撷取精英,所校所释,颇为全面而系统,于训访、词汇、音韵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贡献。
C.王先谦的《尚书孔伟参正》《诗三家义集疏》等经学著作旁证历代诸儒训释,详加辨正伪托之处,被评为“兼疏今古文,说明精确,最为善本”。
D.鸦片战争之后,爱国的王先谦为了使闭目塞听的中国能急起仿效而顺应时代潮流撰成探讨日本的政事学术和治乱得失本源的《日本源流考》。
【小题2】(小题2)被誉为“湘绅领袖、学界泰斗”的王先谦取得了哪些方面的学术成就?请分条归纳。(6分)
【小题3】结合文本,说说王先谦为什么能在学术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有学者曾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说法: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更新,在“半衰期”后,基础知识仍可用,但其他一半新知识却已落伍。据测算,1950年前的知识半衰期为50年,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年,IT高级工程师的仅为1.8年。如今的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还需保持加速度。增长知识见识,可以说是一辈子的功夫。 
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出版的繁荣、互联网的兴盛,使得知识获取的成本大大下降。“学好数理化”不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打开知识视野。因此,若以知识宽度论,今天学子可以完胜过去。然而,广度之外,同样需要有深度。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致“韦编三绝”;诱惑少,所以心无旁骛不断钻研。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才会有“铁杵磨成针”的成就。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面对全球化竞争,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换句话说,一种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激发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 
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育更关键。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而另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 
今天谈增长知识与见识,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回顾历史,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全球视野为先导。近代化早期,有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有林纾、严复等大规模译介外国经典;改革开放初期,有勒紧裤腰带公派留学生,更有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天,面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天下观的英才。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以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设祖国,进而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需要青年学生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
B.知识的半衰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短,只有终生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C.只有注重思维锤炼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毕竟知识的深度比知识的广度更重要。
D.学习知识应该粗中取精,去伪存真,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地阐明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节奏不断加快的情况。
B.文章以古人“书不多、诱惑少”反做出更大的成就为事实基础,提出要重视学习的深度。
C.因为形成见识的前提是知识的宽度与深度,所以文章先从知识的宽度、深度谈起。
D.文章在论述增长知识与见识的意义时,希望学生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情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爆炸时代,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就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B.知识半径扩大,难免会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C.“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将知识学懂弄通,在当代从容不迫,只能靠自己。
D.学生知道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也就等于具备了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犁之梦

张金凤

①大雪覆盖着村庄,北风在树梢吹着口哨。倚在墙角的犁铧透过半透明的油纸,目光越过矮墙,看了看远处:村外田野一片苍茫,梧桐的树枝,却结满密密麻麻的骨朵,那些美丽的紫色喇叭花,现在就在孕育着梦想了呢。正午的阳光煦暖,屋檐滴滴答答开始化雪,犁铧打了个哈欠,做一个酣畅的梦吧,奔波了那么久,漫长的冬天,犁铧歇下来,在墙角听见风吹门环、雪扫屋顶的弦乐。一闭上眼睛,它就梦见了热火朝天的春天。

②开犁了。一头牛,一副犁铧,昂然屹立在春天的大地中央。农夫微微前倾着身体扶犁前行。那是一种膜拜的姿势,是对脚下养育众生的土地的膜拜,是对一头拉起生活重载的牛的膜拜,是对深入土壤进行翻新、耕种和收获的犁铧的膜拜。

③犁铧经过的土地是有希望的土地。犁铧默默游走在土地深处,如一条水滑的蛇蜿蜒着平平仄仄的诗行。犁铧知道,再坚硬的木架,再锐利的铧尖,都需要牛力的强大,都要那看似轻轻扶着犁的手在把握方向。锐利的犁铧不轻狂不张扬,即便遇到一块石头,它也不叫喊,暗中与它较劲,要么把它擒拿起来,扔到地表;要么被它狠咬一口,在雪亮的刃口上撕出一块疤痕。

④有些长满青草的荒地闲散惯了,不喜欢犁铧的打扰,不想过循规蹈矩的日子。荒地跟犁铧打游击,它要用茅根草蔓缠络犁铧、用胸中暗藏的石块狠狠地咬犁铧。它不知道,犁铧内心装着多少爱,犁铧藏在冰冷后面的火焰要将它煨热,煨成一片高贵的土地。

⑤犁铧不作声,驯服和教化哪有那么容易?它咬着牙激情四射地耐心翻地。一个农夫要在庄稼地里打磨成形,保持锐利的刚度;一副犁铧,要在耕种中变得强大,屹立如山。犁铧深入大地,划开的土地开着各色花朵,散发着土地深处的泥土香味。有时候,犁铧的花朵上开着前一季残留的麦根豆根;有时候犁铧的花朵里挑起一条雪白的蛴螬;有时候,犁铧攻破了隐藏在地垄间的田鼠洞穴,将翻拣出它储存的口粮;有时候,犁铧挑断了茅草那暗度陈仓的侵略之根,粉碎了它攻占良田的阴谋。

⑥犁铧像农事的总管,没有一个细节它不劳心。收获了的土地要耕耘耙平才能涵养住水分保住墒情;给土地下粪肥、开沟播种、垄土覆盖;在平田播种小麦、玉米、大豆,如平水行船,一帆高悬,顺风顺水;地瓜、土豆、萝卜、芋头等则需要筑起高台安放。犁铧翻来覆去地隆土,铸成庄稼们春华秋实的舞台。

⑦土地犁得深浅不是铧片能自己主宰的,得那个经年扶犁的农夫把握分寸。播种的深浅要看种子的脾气,还要看土地的墒情、节令的冷暖。湿润的土,种深一点没关系;干燥的天气,种子要浅啊,叫它在水分耗尽之前赶紧出人头地。一副再好的铧片也测不准这么多风起云涌的世故,一季庄稼的成败,还需要一个好庄户把式,他鼻息里嗅到的,皮肤上感触的,脚底下踩到的,甚至睡觉时受过伤的后脊背隐隐作痛的,都是季候。他比物候专家更懂天时地利。

⑧新铧片下田的时候紧张不安。它怕自己的锋芒不够锐利,在坚硬的土地面前折损脸面,于是它拼命往深处钻,可是它走不动了。扶犁的手撤回一把犁犋,说,你的心太急;铧片唯唯诺诺,怕伤了庄稼的根,左躲右闪,把犁趟子走得歪歪斜斜,它回头一看,羞愧难当。扶犁的老手纠正它说,万事没有那么周全,伤一点旁根杂须是难免的,只要不走歪路就不会出格。牵牛的孩子把这些话默默记在心里,趁老把式抽烟的空当,他悄悄扶起犁踉踉跄跄在田地上行走。在爹手里那么简单的事,自己怎么做得这样艰难?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孩子,尾巴开始藏起来。

⑨大雪封地,老把式将铧片从木犁身上卸下来,将铧片上犁地积下的泥细细敲掉,用沙石轻轻打磨泥斑的痕迹,收藏一张完成了季节使命的铧片。闲下来的犁和铧片仍旧梦想着在田野里的日子,就像那棵梧桐,内心开出了为春天准备的花,就像那个牵牛的孩子,日里夜里地勤翻着书页,他慢慢知道,每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花朵都在冬天开始孕育。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作者连用四个“膜拜”,将本来平常普通的一幅农耕图描摹得非同寻常,传达出一种神圣感、庄严感。
B.文章首尾两段在内容上相衔接,在形式上前后照应,意味着人们对梦想的追求周而复始,永不停息,永无止境。
C.文章通篇运用拟人化表现手法,赋予犁以生命和情感,使其与农夫的命运自然融合、紧密相连,增强了可读性。
D.文章围绕农耕文明中颇具代表性的农具——犁来构思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正在消逝的农耕文明深深的惋惜之情。
【小题2】本文在选材上的主要角度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以犁写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人们在追梦过程中应该具备哪些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