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与城市
刘冬颖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对先秦时期的城市生活多有记录,展现了当时的城市文明。近年新发现的上海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中,即称《国风》为《邦风》。国、邦指的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邦国。学者多认为《邦风》才是《风》诗的初名,汉代因避刘邦讳而改为《国风》。无论是“国风”还是“邦风”,都在向我们透露着一个信息---《诗经》是与西周、春秋时期的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个观点与传统的“《诗经》是民歌,是记录先民生活的桑间濮上之音”的说法大相径庭。。
《诗经》中的许多诗篇都记录了城市的发展史。《商颂·玄鸟》说:“邦畿千里。”指出了天子所居国都管辖的范围十分辽阔。《商颂·殷武》又载:“商邑翼翼,四方之极!”生动地描绘了当年商代都城城墙的雄伟气概。《绵》诗的行文完全是按照实际建筑的顺序一一展开:先察看地形,占卜决疑,然后划定区域,丈量田界,开沟筑垄,接着建造宫室庙宇、修筑城墙祭坛,展现出对土地的重视及建设新城市的自豪之情。诗中所描写的城市建设规模宏大、场面壮阔,细节描绘具体而清晰,可视为城市建筑史上的宝贵史料。
在城市建设中,也体现了古人的规划意识。从考古发掘材料看,“国”中不仅有宫殿区、居住区,还有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城的东部更是商业发达、人们常常活动的地区,所以在《诗经》中才多次出现“东门”的意象。如《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直赋城东门外热闹场景,其间城市居民郊游的场面写得十分热烈生动。《周礼·天官·内宰》说:“凡建国,佐后立市,设其次,置其叙,正其肆,陈其货贿。”周人筑城后即划出一块地方设“市”(市场),城邑市场里的“肆”,按惯例以所出卖的物来划分,卖酒的场所自然被称为“酒肆”。《诗经·小雅》一首《伐木》篇写道:“有酒湑我,无酒酤我。”意思是说,有酒就把酒过滤了斟上来,没有酒就去买来。从诗意看,似乎西周时酒随时都可以买到,人们也习惯于到市场上的酒肆买酒。在今陕西凤翔春秋秦都雍城的宫殿遗址内,发现了一处藏冰的窖穴。冰窖在古文献中称为“凌阴”。《豳风·七月》即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诗句,意思是说夏历十二月凿取冰块,正月将冰块藏入冰窖。秦都雍城凌阴建筑基址的发现,为诗句的解释提供了实物例证。
城市的繁荣促进了诗歌的发展,城市生活的印记在诗篇中也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居住在城市中的是“国人”,在城市中过着远优于乡野,优于于所谓“野人“与”“小人”的富裕生活,享受着城邑中发达的礼乐文明。《诗经》中25次提到“国人”,如《曹风·鸤鸠》中的“淑人君子”戴着青黑色的皮帽子,腰束丝带,举止彬彬有礼。相当一些篇章描写城市贵族的宴饮生活,更见其奢华铺张,他们在歌乐宴饮中“钟鼓既设”(《小雅·彤弓》),席间是“清酒百壶”“炰鳖鲜鱼”(《大雅·韩奕》),加之美轮美奂的宫室,透露出城市生活的繁荣。《小雅·都人士》对城邑中人服饰举止的描写十分细致、全面:“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彼君子女,绸直如发。我不见兮,我心不说……”字句间清晰可见的“都人士”、“君子女”皆为都邑中人,而无论是眼前所见,亦或心中怀想的,都是城郭风
(《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诗论》中,即称《国风》为《邦风》,可见《诗经》是与当时的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
B.《诗经》对先秦时期的城市生活多有记录,这个观点与传统的《诗经》是民歌的说法大相径庭。
C.从《商颂·玄鸟》和《商颂·殷武》这些诗对国都以及城市的描绘中可以看出,《诗经》中的大部分诗篇与城市相关。
D.《诗经》中《绵》诗,更是记录和描写了实际建筑的顺序、建筑的细节描绘及城市建设的规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诗经》 某些篇章中可以看出,在当时城市建设中,也体现了古人的规划意识。城市中各个功能区域的划分非常明显。
B.从《周礼·天官·内宰》来看,当时周人筑城后就划出一块地方设市场,并且以所出卖的物来划分不同的场所。
C.卖酒的场所被称为“酒肆”,从《诗经·小雅》的诗意来看, 西周时人们就习惯于到市场上的酒肆去买酒。
D.《豳风·七月》中的的诗句就记载了冰窖和冰块的事实,这也从某个方面证明了《诗经》与城市相关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诗经》与西周、春秋时期的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本文采用了《诗经》中某些篇章的证据来证明,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从《小雅·彤弓》和《大雅·韩奕》中的诗句中看出,《诗经》描写了城市贵族的宴饮生活,这也证明了城市生活的印记在《诗经》中也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这一观点。
C.《诗经》中的《小雅·都人士》,对城邑中“都人士”、“君子女”的仪容之美进行了十分细致、全面的描写,意在体现周王朝当时“国人”享受着城邑中发达的礼乐文明。
D.文章通过《诗经》中大量实例充分说明,《诗经》的内容除了我们已了解的对祭祀、宴饮、农事和时政世风、 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外,还有许多篇章中记录了与城市相关的内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2 02:0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8月,有删节)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此时的美超过一切”?
【小题2】文中第3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3】“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为何称之为“灯盏”?
【小题4】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结合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条加以概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以来,作为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城,心态史学将人的精神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视角。但在受访学者看来,不可忽视的是,在肯定心态史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应看到心态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心态史在研究对象上突破传统史学的局限,从以往对经济、政治等的研究扩展到历史上人的精神生活,拓展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毫无疑问,心态史研究拓展了历史研究的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彭卫告诉记者,心态史研究是历史学与心理学相融合的产物,心态史聚焦历史上各类人物、群体的欲望、价值现念、精神活动,关注这些因素对历史所产生的影响,增强了历史研究的整体性。

在受访学者看来。在肯定心态史学价值的同时,也应看到心态史学所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误区。

在彭卫看来,心态史研究存在先天性困难,心态史研究中对古人的心理分析实际上是回溯法,即以寻因法。在历史进程中,人的心理因素与非心理因素往往交织在—起,心理分析方法实际上有一定的风险,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在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周立红看来,心态史研究获得发展后也暗藏着使历史研究走向碎片化和片面化的危险。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史的复兴也恰恰证明,心态史的研究离不开对社会结构的分析。在河南师范大学教授苏全有看来,心态史研究面临的问题,其一是理论根据匮乏与研究方法单一。很多研究成果只是史料的堆积与平铺直叙,缺乏比较与综合,学科理论的运用问题上更是捉襟见肘。其二是研究状况不平衡。以近代中国心态史为例,存在着研究区域、内容、时段不平衡现象,甚至存在“研究空档”。

心态史研究应该如何拓展与深化?“研究历史上人们的心态要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即必须严谨。”在彭卫看来,心态史研究,首先,必须遵循严谨和揭示历史真相的一般要求;其次,要借鉴心理学研究的理念、方法去探索研究以往传统史学中不太重视的心态问题,从一个方面探索一定时代的基本精神面貌。苏全有对此表示认同。他说,要注意跨学科理论综合运用问题,研究心态史可借鉴运用人类学、计学、社会学等理论。此外,他还认为,研究史朴需要进一步发据与剖析,新兴的心态史领域的现成史杵微乎其微,并非此领域缺乏史料,只是缺乏细致入微的搜集与整理。史料中除了卷帙浩繁的正史外,志书、笔记、家语、档案,甚至小说、戏曲、文物等无不透露着心态史的信息,亟待加强搜集整理。

(摘编自张杰《心态史:探索心态观念的历史变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态史的研究领城包括对经济、政治及历史上人的精神生活的研究。
B.心态史研究将历史学与心理学相融合,从而增强历史研究的整体性。
C.周立红认为,心态史研究暗藏着使历史研究走向碎片化和片面化的危险。
D.彭卫与苏全有都指出心态史研究要注意跨学科理论综合运用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心态史学的研究价值、存在的问题与误区、解决方案三个维度层层深人完成论证过程。
B.文章引用彭卫、周立红、苏全有等相关专家的言论分析问题、说明道理,论证有理有据。
C.文章第四段从先天困难后天发展风险及当下研究困境三方面展现心态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D.针对第四段心态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第五段一一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各类人物、群体的欲望、价值观念、精神活动都对历史产生了影响。
B.苏全有认为,心态史领域史料不足,亟待通过细致入微的搜集与整理来弥补。
C.肯定价值,看到不足,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这些对心态史学的蓬勃发展意义重大。
D.通观全文,作者认为理论根据匮乏、研究方法单一是心态史研究存在的最大不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虎性不移
杨闻宇
①对人而言,腐刑比杀头更难忍受。风雨如晦之中的史迁作此艰难抉择,正显示出其生命力的卓异不群,坚忍与刚强。
②这部宛如一面巨型历史透视镜的《史记》,是史迁在极端痛苦、不幸,极端伤感、艰难的条件下用拌着血泪的笔墨写成的。历史以那么残酷的方式愚弄、挫磨史迁,注定了史迁所发之愤绝非一己之私愤,而是既愤慨封建与皇权,也愤慨俗风与世情。
③李陵在漠北浴血死战之际,使报于朝,“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礼拜山呼,颂声雷动;当李陵战败陷落的消息突然传来时,武帝听朝不怡,一班刚刚欢呼过的文臣武将这时节全部成了哑巴,个个木雕泥塑似的,“大臣忧惧,不知所出”。此时此刻,只有一个史迁挺身出列,剖白自己对大汉王朝的忠忱与诚恳。当史迁被不幸送进囹圄时,“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大伙眼睁睁地看着忠直无辜的史迁被送进蚕室去受刑。这就是巍巍宫阙里的世态,这就是锦绣之乡的人情,当然这也正是最现实、最深邃的“天人之际”与“古今之变”。
④封建大树所结下的第一号硕大果实是奴性,这奴性之果在臣僚群落里被培养得最为圆满与成熟。而人性里坚于磐石的奴性是怎样逐渐形成的?后人从《史记》中自能理出些眉目来。
⑤古今皇权之下,强颜为笑、强颜为欢有的是,未必就属于奴性。《报任安书》里有言:“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李陵是毋庸置疑的虎将,人以群分,史迁心性亦与虎同。一武一文,在政坛上作为先后着鞭的难兄难弟,史迁之隐忍苟活,与李陵之寄身朔方是对应的。现实无论对他二人施加怎样的淫威与压力,他俩依然是猛虎。奴性笼罩宫廷,但在猛虎身上从来就没有丝毫的立锥之地。
⑥龙有龙角,虎有虎须。司马祠里造于北宋时代的史迁塑像,并非宫刑挫磨之后的“妇人之像”。这留须之像,传说是依照当年从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壮岁线描画像仿塑的。壮岁时耕牧壮游,磊落奇迈,武帝冷不防给了他残酷的一刀,此一刀奇耻大辱,只能使其本有的阳刚之气像被点火起燃一样进一步升腾。“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史迁之气所赋予之流形,就是《史记》。祠里倘塑一“妇人之像”,可真是大煞风景矣。
⑦最凄惨的际遇,成就了一部最壮美、最瑰丽的《史记》:“绝唱”指的是最高造诣,《史记》证明,只有在绝境里才能产生绝唱,这简直成了中国史学与文学的一条原始辙印——当是一条不祥的逻辑。文才易有,史才难得。《报任安书》里列举几个王侯将相遭祸泯灭之后,写道:“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对后一类,史迁又列出七位: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不韦、韩非。前几位王侯将相被封建绞肉机绞成团团肉酱而后泯灭,而这七位,是将被绞溅出的血花发愤而化为一簇簇火花后才升华为璀璨不灭的星辰。
⑧天意高难问。《史记》如菊,蕊寒香冷,初问世时,汉晋名贤未知见重,很长时间,《史记》不为人知,处境是相当冷清、寂寞的。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时,已经是两千多年之后的事情了。
(选自《中学语文》,有删改)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以《史记》之“史”代姓,称司马迁为史迁,表达了作者对“忍天大奇辱,成史家之绝唱;负千秋至重,赋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景仰与崇敬。
B.“硕大果实”“圆满与成熟”本是褒义词,本文中作者褒词贬用,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封建制度造出的奴性存在之广,影响之深。
C.李陵与司马迁一为武将一为文官,先后在政治上遭受打击,无论是隐忍苟活还是寄身异乡,都堪称坚忍刚强的猛虎。
D.司马祠里的司马迁塑像,并非宫刑挫磨之后的“妇人之像”,实际上不论司马迁外形发生怎样变化,他的阳刚之气,天地正气,早已凝聚在《史记》之中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范长江与他的《中国的西北角》

范长江,出生于1909年,四川内江人,年轻时受大革命影响,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1934年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历史,为后人赞誉。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的故事要从1935年说起,当时26岁的范长江,为了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于整个中国政治动向的影响,他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只身赴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他一路采访,途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和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范长江在采访活动中,不畏艰险,穿过罕无人迹的原始森林,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历时10个月,行程4000公里,他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他写的报道红军长征的文章《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最早见诸《大公报》上。另一篇更重要的通讯《***过甘入陕之经过》,刊发于1935年11月23日的《大公报》上。范长江发的是纪行连载通讯,更能满足广大读者渴望了解红军长征北上情况的愿望,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公报》的发行数量陡增。不久,当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接着数月内,此书又连出了七版,一时风行全国。
周恩来称赞范长江的通讯说:“我们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胡愈之赞誉他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是一部震撼全国的杰作”。范长江的西北纪行除了在《大公报》上连载外,据说还在海外《救国时报》上刊发过。
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范长江凭着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嗅觉,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为弄清“西安事变”的真相,向全国、全世界报道这一事件,他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1937年2月14日,回到报社后,他立即找到总经理胡政之,要求次日发他关于西北的报道。胡政之权衡再三,答应了范长江的要求。次日,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西安事变”后的局势。会上他绝口不提在西安的经历。《大公报》则在显著位置登载了范长江连夜赶写的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该文像一枚炮弹,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轰动了朝野,人们争相购阅。
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章,内容与自己上午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将正在南京的《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狠骂了一通,并命令此后严加检查范长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看了范长江的这篇文章后,非常高兴,亲笔致函范长江:“你的文章我们都看到了,深致谢意!寄上谈话一份,祭黄陵文一纸,藉供参考,可能时祈为发布。”《大公报》从2月17日起,又连续刊登范长江的《宁夏进入记》等三万多字的通讯。特别是相继发表的《陕北之行》,较详细地记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历程,介绍了陕北根据地和***的领袖,记述了陕北苏区见闻以及与***彻夜长谈的全部内容。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32年范长江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一次上课时,他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一个人肚子饿了,自己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回答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主要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授的答案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开头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范长江出生时间、籍贯、成长、任职和主要成就等,这是概述,目的是开启下文。
B.第二段先正面记叙了范长江西北考察采访的行程,列举了两篇西北之行通讯发表的情况,然后突出表现了其通讯产生的重大影响。
C.第四段中“胡政之权衡再三”一句内涵丰富:胡政之考虑到了发表范长江文章将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历史价值和要承担的巨大风险。
D.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期间,范长江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但教授的回答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认为哲学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小题2】作为一位新闻记者,文本中范长江表现出了怎样的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文本最后一段主要进行了哪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

刘宁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2018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的人生常常背离“道”,背离“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
B.陶渊明归隐田园,寻求悠然心会的真意,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
C.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恰恰是自然精神在山水诗上的体现。
D.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改变了,后世理解唐诗有了一定的难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提出中心观点后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再使用例证法证明论点。
B.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山水诗在深远幽静中具有的深邃“空”趣。
C.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身上的赤子之心。
D.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很有启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
B.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深远空寂的诗境。
C.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广。
D.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是逍遥远游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