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网络时代文化批评的伦理力量

肖复兴

网络时代的文化批评,呈众声喧哗的特征。这种变异,首先彰显的是大众文化的民主化进程。语言资源和经济资源一样,历来受到社会权力的制约,分配不是公正和公平的。网络时代的文化批评,打破了传统的屏障,让任何人可以出入自由,可以成为批评家。

然而需要明示的是,众声的喧哗,嘈嘈切切错杂弹,缺少定音鼓般有力量的声音。问题就在于,为什么面对网络时代,我们大众文化的批评会如此乏力甚至虚脱呢?

在我看来,重要的是面对崭新的网络时代,我们的文化批评未能建设起自身的伦理。所谓伦理,就是文化批评自身应该建起的道德与义务的准则。显然,在商业时代,消费主义携带着众多利益的诱惑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时候,文化批评的迅速堕落,比自身一时乱了方寸的茫然不知所措还要可怕。段子替代了小说,顺口溜替代了诗,知音体替代了报告文学,搞笑的小品替代了相声,堂会式的电视晚会替代了艺术……与此相对应的文化批评,自然便出现了红包批评、宾馆批评、旅游批评、整版报纸买断式批评、媒体娱乐版的八卦批评……种种利益化批评不一而足,大行其道,不是成为金钱与权势的附庸,就是成为娱乐的附庸。

重建文化批评的伦理,必须和毫不羞耻的为红包的区区小利就断送了批评的尊严和品质的行为决裂。这是重建批评伦理的底线。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加强批评家的自律之外,还需要建立批评家的整体与独立的体制与机制建设。

在这里,文化批评权威性的建立,尤关重要。一个文化多元化时代,需要不同的声音,需要定海神针般的权威声音。这种权威性的建立,依靠的不是行政的力量或金钱的力量,而是表现在对当前大众文化现象具有理论性、真理性、预见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真知灼见。

以电视剧制作为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有我国电视剧发达的了。在每年生产15000部电视剧这样惊人的数字面前,我们没有像样的批评,而是任其泛滥。对于这些,遗憾的是,我们看不到批评的权威,看到的是在工业和商业模式的运作操控和畸形竞争下制作的霸权。美国大众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约翰·费斯克教授,早就说过文化工业可以产生快感,但“此类快感不是大众的快感,而是霸权式的快感”。就是说这是电视剧的生产商为了收视率的利益强加于大众的。只是面对这样的霸权,却未见批评的作为,更谈不上批评的权威和力量。

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有出息的文化批评,就不会有有出息的大众文化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和文化批评,都面临着自己的挑战。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是都需要自身伦理的约束和支撑的,而不是前者仅仅是晚会的邀请,后者沦为盛装的出席表演。

(摘自《解放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时代语言资源和经济资源一样,有着社会权力的制约,分配不是公正和公平的。
B.缺乏文化批评的权威性,成为现在网络时代文化批评乏力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C.网络时代的文化批评,彰显了大众文化的民主化进程,它让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批评家。
D.现在的网络文化批评表面上看热闹得很,可是在其背后表现出的却是一片荒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批评伦理的建设,实质上就是其自身道德与义务准则的建立,文化批评尊严的葆有。
B.文化艺术一旦成为利益的俘虏,如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相声等都会迅速堕落为变相的艺术。
C.商业时代的文化批评,堕落成利益化的批评,或为金钱与权势的俘虏,或为娱乐的附庸。
D.面对我国电视剧的拍摄每年多达15000 部这个事实,我们没有批评,更谈不上批评的权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批评与红包一旦相结合,那么这样的文化批评所带来的只能是文化艺术的堕落。
B.文化批评的权威性,不能靠金钱,只能靠一定的行政力量,只能靠自己的真知灼见。
C.美国学者费斯克的话就是:一些通过工业模式制作出的文化是以霸权方式强加给大众的。
D.网络文化批评拥有了权威和力量,就能够推动大众文化的发展,反之大众文化就无从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6 11:10: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海洋政策是国家以海外国家关系、海上贸易为对象制定的政策,海洋政策的制定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

元朝“官本船”制度出现,“于泉、杭二州立市舶都转运司,造船给本,令人商贩,官有其利七,商有其三”(《元史·卢世荣传》),显示出官方直接参与海外贸易的趋向。明朝国家直接垄断海上贸易,实行朝贡贸易与海禁相结合的海洋政策,事实上,朝贡贸易本身也包含着一定的民间海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互市。”(《续文献通考·市籴考》)

明朝把朝贡和贸易,或者说外交和通商完全合二为一,形成了其海外贸易政策的鲜明特征,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国家全面垄断海上事务,朝贡贸易与海禁政策的制,,遂使民间海商完全退居到从属官方朝贡贸易的地位。

成弘之际,白银成为全社会需求的货币,而中国银矿出产有限,海外贸易商品库存殆尽。从此时开始,民间私人海上贸易蓬勃发展的大趋势显现了出来,海上走私猖獗。史载“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船贸易海外者”,广东“有力者则私通番船”已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作为朝廷重臣,丘浚提出了以白银为上币,批驳了海上贸易招致边患的错误观点,建言开放海禁。

至嘉靖初年,即16世纪初,一方面,白银货币化基本奠定了作为流通领域的主币态势,白银渗透到整个社会,促使各阶层上上下下产生了对白银的需求。这一巨大的且日益增长的白银需求,使其与当时国内白银储存量以及银矿开采量严重不足的矛盾凸显了出来。朝贡贸易不能满足需要,向海外寻求成为必然。另一方面,进入16世纪,西方的武装殖民者相继来到了东方海上,他们采取亦商亦盗的贸易形,展开对于海上资源的激烈争夺,国际海上贸易呈现新态势——无政府状态与海商兼海盗的海上劫掠成为常态。特别是“嘉靖大倭寇”事件,说明海上的海商兼海盗势力已严重影响了海上贸易秩序,甚至威胁到明朝统治。在调兵遣将平息倭寇以后,明朝海洋政策完成了从以政治为重心到以经济为重心的转折,做出了重大调整。政策转变意味着制度变迁,开启了两种海上貿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前者孕育了福建海商合法化及其集团的崛起,到万历末年,“海舶千计,漳、泉颇称富饶”,中国海商集团迅速成长、壮大起来,成为17世纪东亚海上贸易的主体;后者孕育了葡萄牙人入居及其经营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海上丝绸之路扩展到全球。两种海上贸易模式预示了晚明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新格局一一东西洋贸易网络正式开创运行。

(编自万明《明代海商与海上秩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朝在泉州、杭州设立市舶都转运司,官商分利,标志着官方直接参与海外贸易。
B.明朝前期,民间海商通过朝贡贸易中的互市交易进行商贸活动,无法发挥主动性。
C.因为民间海商处于从属朝贡贸易的地位,所以明朝将外交和通商完全合二为一。
D.白银货币化在明代海商由被动到主动走向海外市场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时间顺序,较为深入地阐述了明朝民间海商逐渐成为海上贸易主体的过程。
B.文章以成弘之际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为前提,通过分析史实认为开放海禁很有必要。
C.文章从经济、政治等角度入手,详细阐释了16世纪明朝海洋政策调整的原因。
D.对于海洋政策,文章先厘定概念,接着逐层分析,梳理出明朝海洋政策调整的脉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显示出朝贡贸易带有互通有无的贸易性质
B.16世纪海上竞争激烈,外来侵扰破坏了原有海上贸易秩序,这对明朝海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大影响。
C.“嘉靖大倭寇”事件说明海商兼海盗势力已严重影响了海上贸易秩序,暴露了明朝官方应对海上危机的乏力。
D.中国商民可在福建、广东出洋贸易,预示着海商集团的成长、壮大和东西洋贸易网络正式开创运行。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美丽中国”不能雾霾重重

①1978年以来,中国______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____持续30年以上时间9%的年均GDP增长率也超过了当年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增长时间。显然,持续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为实现“以人为本”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②但是,超高的经济增长同时带来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消耗。早在2002年,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编写的《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就尖锐指出,环境问题使中国损失GDP的3.5% 一8%.但这1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资源消耗、尤其是对环境因素影响巨大的能源消耗一直处于“亢奋”阶段。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成为世界第一。研究表明,中国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消耗与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单位产值的废物排放量,是世界平均值的数倍。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自然界已经不断发出警报:荒漠化扩展、耕地流失、草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加剧等等。这些都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正在、或者已经达到负荷极限。

③从雾霾的成因看,除了天气本身的因素外,主要就是与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有关。而各种排放污染物与GDP密切相关。GDP首先造成制造业的一次和二次污染,特别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排放的污染物成倍增加就难以避免。各种排放污染物也与GDP和收入增长有关。当收入随着GDP大幅度上升的时候(当然是好事),生活消耗也大幅度递增,甚至超过了收入增长。例如,在中国,2012年与2002年相比,GDP增长了1.5倍,而汽车生产和销售同期几乎增长了5倍。当汽车尾气等排放的污染物,在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的时候,雾霾就难以避免。此外,空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功率越来越大,使用越来越频繁,热度与冷度越来越离谱。这些与GDP密切相关的能量消耗和同步的污染排放,必然要受到自然界的警告甚至惩罚。

④人与自然的矛盾始终贯穿于人类发展史。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人类对自然界“改变”越来越多——人类甚至试图控制自然来为自己服务,但实际上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正以新的形式出现(例如不断出现的各种新的“短缺”和“疾病”),自然界对人类欲望的限制客观存在无法改变。自然界熵增现象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一个信息:人类必须尊重自然,才能维持人类社会长久发展。

⑤近年来中国在力图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结构,保持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我们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和行动方式上真正行动起来,否则将可能危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要改变社会发展的观念、要真正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科技进步并不能改变人类属于自然之根本。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解放了人类的体力甚至脑力,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但是,科技进步现在不可能、将来也不可能改变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根本。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发展方式上,特别值得总结经验教训,真正贯彻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⑥还有两点也很重要。一是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重新认识。中国是否应该、是否有能力、有必要去做这个价值链低端的“世界工厂”,值得中国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研究、论证;另一点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问题。现在许多产业在“调结构”的大旗下,正不断向西部转移。而这些产业为东部地区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东部地区环境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而如果不在节能减排上下功夫,西部地区未来就有重蹈覆辙的可能。一旦广大的西部地区也像现在的中、东部一样雾霾连连,将十分可怕。

⑦“美丽中国”,绝不能雾霾重重。

【小题1】根据文意,可依次填入第①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
A.因为 所以B.不仅 而且
C.尽管 但是D.只有 才能
【小题2】第②段中“亢奋”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持续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B.自然界发出的警报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增长已经达到负荷极限。
C.从雾霾的成因看,除了天气本身的因素外,主要就是与GDP密切相关。
D.科技进步在将来可能改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现在却是不可能的。
【小题4】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美丽中国’,绝不能雾霾重重”的作用。
【小题5】结合文意,概述中国要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从哪几方面做起?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从技术迷恋到技术崇拜

南 帆

《阿凡达》似乎为电影王国带来了一个划时代的奇迹。巨大的赞叹声浪淹没了全球的传媒,偶尔冒出的几句小小的非议显然已经无足轻重。

  坐在黑暗的电影院架上了3D眼镜,绚烂的视觉景象令人久久地震惊。同时震惊的还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数据:5亿美元的投资, 60%电脑动画生成,9项奥斯卡提名,超过2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显而易见,这一套数据是消费主义与技术主义共同造就的指标体系。尖端技术的消费,难道就是《阿凡达》赢得无数人亢奋地尖叫的原因吗?事实的确有些奇怪。不难看出,《阿凡达》提供的文学故事乏善可陈,一个似曾相识的成人卡通片。坚船利炮的掩护之下,西方殖民主义者闯入陌生的土地公然掠夺,这种历史曾经由众多的作家再三复述。尽管《阿凡达》将侵略的空间扩大到遥远的星际,但故事的主题一如既往。邪恶侵犯善良,从迷惑到觉悟,悲愤与抗争,如此这般,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电影即视觉:这似乎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倾向。从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到《满城尽带黄金甲》,视觉形象愈来愈瑰丽,文学的意义愈来愈单薄。当然,我所说的“文学”并非单纯的故事,而是包含了文学所遵从的各种内在范畴:人性的拷问,历史的深邃洞察,微妙的内心波纹,意味深长的隽永对白,云谲波诡的人生变局等等。相对而言,许多沉迷技术的影片仅仅是一些光和影的炫技式展览。视觉在电影院的封闭空间接受如此强烈的冲击,以至于视神经接收的许多信息无法充分地还原为思想。电影热衷于制造奇观,力图让我们见识从未遇到的景象;与此同时,从熟视无睹的日常景象之中产生独到发现的分量却不断衰减。在我的心目中,后者远为困难,同时也更为重要。正如本雅明所言,摄影机械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发明。摄影的意义远非真实地复制世界,而是教导我们如何“看”——视觉如何捕获周围各种转瞬即逝的戏剧性。因此,电影充当了我们识别生活的教科书。然而,现今的许多导演更愿意考虑的是电影的“技术含量”,例如宏大的巨型景观,栩栩如生的数码成像,航拍,胶片等等。他们不太在乎来自文学的某种异议,篝火堆旁边行吟诗人发明的叙述形式似乎已经陈旧了。电影是工业时代的产儿,影像符号的生产工具是机械、电子器材以及各种尖端技术,哪怕是令人咋舌的巨额投资也足够支持电影的骄傲姿态。
  电影具有充分的理由迷恋技术,并不惜血本地筹措充足的资金。但是,当技术迷恋演变为技术崇拜的时候,电影可能遭受无形的损害。作为机械文明之下典型的艺术样式,电影可以对赖以生产的仪器设备表示足够的敬意。尽管如此,我仍然顽强地相信,电影艺术必须包含着技术以外的内容。如同所有的艺术一样,电影的某些方面同样是单纯的技术所难以穷尽的。制作技术弥补不了思想、智慧和洞察力。钢笔、圆珠笔或者电脑写作出来的文章不一定能够超过庄子或者苏东坡;精致的现代绘画器具也不是逾越《蒙娜•丽莎》的必然条件。制作技术为电影带来了许多,但电影的衡量还应该有许多制作技术以外的尺度。好莱坞大片旋风般的登陆,炫目的技术引起一片狂欢,那么,技术即是艺术吗?时至如今,《阿凡达》的完美成功令人绝望。我们在坦诚地向杰作表示敬重的同时,这并不意味了自惭形秽,长吁短叹——尤其是面对优美的技术制作。
  本土电影的最大资源即是本土的经验,这是无可代替的。本土的人情世故,喜怒哀乐,本土的历史和特殊的情结,还有本土的独特表述。技术崇拜以及利润的追逐应当适可而止,尤其是没有理由将《阿凡达》的商业成功解释为某种高不可攀的文明。否则,这种文化逻辑内部隐含的危险倾向可能诱发历史的畸变。让我们回忆一下,这些观点不就是《阿凡达》的启示吗?这一部电影之中,采矿公司和上校为首的武装力量之所以侵入潘多拉星球,并且对于纳威族土著大打出手,无非是仰仗精良武器攫取某种稀有矿物。他们心目中,无论是那一棵参天古树、六条腿的战马、原始的弓箭还是纳威族的集体祈祷、万物有灵的哲学均是低等文明的表征。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入侵、掠夺和杀戮不存在任何愧疚之意——驱逐土著犹如一种文明的拯救。当然,电影的结局令人快慰:良知终于阻止了贪婪的侵略,技术恶魔终将在正义的抵抗之下溃败。如果由于目迷五色而遗忘了这个主题,那的确有些买椟还珠了。
(选自《 人民日报 》2010年03月02日)
【小题1】对“《阿凡达》的完美成功令人绝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凡达》的完美成功是以它的商业成功作为尺度的,这种完美是一种畸变。
B.《阿凡达》的成功依靠的是尖端的技术消费,并非真正的电影艺术的完美成功。
C.《阿凡达》的文学故事没有新意,情节都在意料之中,在文学意义上没有任何价值可言。
D.《阿凡达》是由技术迷恋到技术崇拜的演变的体现,是对电影的无形的损害。
【小题2】关于“电影”的论述,下列叙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电影即视觉,已经是当代电影的普遍倾向,但这样却大大削弱了电影的文学性。
B.电影是我们认识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用摄影机为我们复制真实的生活。
C.电影艺术水准取决于电影的思想、智慧和洞察力,而不是制作技术。
D.对电影而言,从熟视无睹的日常生活中产生独到的发现远比运用电影技术制造视觉奇观重要。
【小题3】下列推断中符合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一部影片成功与否,当然会包括视觉上的盛宴,但没有新鲜的创意和思想底蕴,是难以达成的。
B.《阿凡达》获得9项奥斯卡提名,收获超过2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是其商业炒作的结果。
C.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与《阿凡达》一样,都只是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赢得观众。
D.电影艺术不应该追逐商业利润,否则,这种文化逻辑内部隐含的危险倾向可能诱发历史的畸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自信需要有底气,要强化文化自信,我们一定要弄清我们自信的底气何在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底气之根。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的早期,各种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多角度地体现中华智慧的全面性和丰富性。恩格斯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这个论断同样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上思想学派众多,各有持论,各有辉煌,虽有差异,但不是彼此隔绝。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各派思想从各种角度切入的关于宇宙人生、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相异相成的大智慧,取之不竭、常用常新。
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人文文化,它最关注的是现世而非来世,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关怀,并非没有超越性和神圣性。中华传统文化把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作为最高价值,其自身就包含超越性,即超越个人的利益,心中有“大我”而不是“小我”;具有神圣性,因为它怀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殉道、以身殉国,而不是临难图苟免,贪生怕死。
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和时代性特征,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存在。我们的文化历经5000年发展从未中断,全赖这种创造力。一种没有创造力的文化,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躯体。尤其处在发展迅速、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当代世界,一个国家仅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不能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当代文化,不会拥有足以自信的文化底气。文化遗产是历史,它代表先人的创造和智慧。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要有传统性,还要有现代性。因为传统文化遗产要发挥它泽被子孙后世的作用,不能只依靠祖先的荫应,而应该是后世子孙的继承、发展和创造。历史证明,民族文化遗产无论怎样丰富,后代都不可能坐享其成。这是北非、西亚曾经辉煌的文明古国的当代命运告诉我们的真理。
文化自信的底气不仅来自传统的辉煌,而且更有赖于现实的灿烂。当代的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红色文化承载着多少代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心血,无论是昂首阔步带镣长街行,或是被暗暗处决,或者是战死沙场,都是在为理想和信仰而牺牲。这种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而牺牲的理想和信仰,是神圣的和超越自我的。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文化,是为了人民过上最美好生活的文化。可以这样说,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既来自我们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丰富性与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和创造精神,也来自体现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红色文化的革命性、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导向性。在当代,如果不重视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构成这一现实,就很难全面理解当代中华文化的底气由何而来。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底气来自中华文化的特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各个流派坚持自己的观点,彼此观点截然不同。
B.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性和神圣性,其集中表现为心中有“大我”而不是“小我”。
C.中华传统文化要发挥泽被子孙后世的作用,离不开后世子孙的继承、发展和创造。
D.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性与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和创造精神才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恩格斯关于希腊哲学的论断,论证了早期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性和丰富性。
B.文章第四段重点阐述文化自信的底气与文化源远流长的生命之力的内在联系。
C.文章用北非、西亚曾经辉煌的文明古国的当代命运为例反证了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性。
D.文章先提出问题,接着从多个角度逐层进行分析,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清楚地知道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才能真正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B.中华文化之所以历经5000年发展从未中断,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创造力。
C.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才能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当代文化。
D.要弄清当代中华文化的底气,就必须认识到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文化重要构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共10分)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 1 )给与,不想取得。( 2 )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 3 )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4 ),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 5 )我们的子孙是在的,( 6 )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②“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①“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③“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小题1】以下各组中,填入文段中空格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想…然而…如果…那么…然而…因此
B.只是…然而…虽然…但是…但…所以
C.只想…虽然…尽管…但是…然而…所以
D.只是…虽然…尽管…但是…因为…因此
【小题2】(小题2)对文中①“拿来”②“抛来”③“送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对自己有用,主动去拿 ②施舍的东西 ③很客气地送你
B.①不管三七二十一占有它②人家不要的抛给你 ③为了礼尚往来而送给
C.①对自己有用,主动去拿②无不良动机的抛给或给予 ③别有用心地送给
D.①自己主动去拿②无不良动机的抛给或给予③与抛来没有多大区
【小题3】(小题3)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放在一起写,用来批判“送去主义”,简析一下这种说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