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李十三

陈忠实

夫人刚转过身要出门,院里突响起一声嘎嘣脆亮的呼叫:“十三哥!”

再没有这样熟悉这样悦耳这样听来让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感觉到快乐的声音了,这是田舍娃嘛!田舍娃是渭北几家皮影班社里最具名望的一家班主,号称“两硬”班子,即嘴硬——唱得好,手硬——耍皮影的技巧好。李十三的一本新戏编写成功,都是先交给田舍娃的戏班排练演出。这个把他秃笔塑造的男女活脱到观众眼前的田舍娃,怎么掂他在自己心里的分量都不过分。

“舍娃子,快来快来!”

李十三从椅上喊起来站起来的同时,田舍娃已走进门来,差点儿和走到门口的夫人撞到一起。

“我给你背了二斗麦。”田舍娃拍打着衣襟上和裤腿上的土末儿。

“你人来了就好——我也想你了,可你背这粮食弄啥嘛!”李十三说。

“给你吃嘛!”

“我有吃的哩!麦子豌豆谷子包谷都不缺喀!”

李十三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对妻子说:“快,快去擀面,舍娃跑了几十里肯定饿了。今晌午咥黏面。”夫人转身出了书房,肯定是借面去了。她心里此刻倒是踏实,田舍娃背来了二斗麦子。明天磨成面,此前借下的几碗麦子面都可以还清了。

田舍娃问:“哥吔,正谋算啥新戏本哩?”

李十三说:“闲是闲不下的,正谋算哩,还没谋算成哩。”

田舍娃说:“说一段儿唱几句,让兄弟先享个耳福。”

“说不成。没弄完的戏不能唱给旁人。”李十三说,“咋哩?馍没蒸熟揭了锅盖跑了汽,馍就蒸成死疙瘩了。”

田舍娃随之悄声悦气地开了另一个话头:“哥呀,这一向的场子欢得很,我的嗓子都有些招不住了,招不住还歇不成凉不下。几年都不遇今年这么欢的场子,差不多天天晚上有戏演。你知道喀——有戏唱就有麦子往回背,弟兄们碗里就有面咥!”

李十三在田舍娃得意的欢声浪语里也陶醉了一阵子。他知道麦子收罢秋苗锄草施肥结束的这个相对松泛的时节,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每个大小村庄都有“忙罢会”,“忙罢会”到来的前一晚,约请皮影班社到村里来演戏,每家不过均摊半升一升麦子而已。待田舍娃刚一打住兴奋得意的话茬,李十三却眉头一皱眼仁一聚。问:“今年渭北久旱不雨,小麦歉收,你的场子咋还倒欢了红火咧?”

“戏好嘛!咱的戏演得好嘛!你的戏编得好嘛!”田舍娃不假思索张口就是爽快的回答,“《春秋配》《火焰驹》一个村接着一个村演,那些婆娘那些老汉看十遍八遍都看不够,在自家村看了,又赶到邻村去看,演到哪里赶到哪里……”

“噢……”李十三眉头解开,有一种欣慰。

“我的十三哥呀,你的那个《火焰驹》里的‘黄桂英’,把乡下人不管穷的富的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看得迷格登登的。”田舍娃说,“有人编下口歌,‘权当少收麦一升,也要看一回黄桂英’。人都不管丰年歉年的光景咧!”

说的正说到得意处,听的也不无得意,夫人走到当面请示:“话说完了没?我把面擀好了。切不切下不下?”

“下。”李十三说。

“只给俺哥下一个人吃的面。我来时吃过了。”田舍娃说着已站立起来,把他扛来的装着麦子的口袋提起来,问,“粮缸在哪儿,快让我把粮食倒下。”

田舍娃提着口袋跷进另一间屋子,揭开一只齐胸高的瓷瓮的木盖儿,吓了一跳,里边竟是空的。他把口袋扛在肩上,松开扎口,哗啦一声,二斗小麦倒得一粒不剩。田舍娃随之把跟脚过来的李十三夫妇按住,扑通跪到地上:“哥呀!我来迟了。我万万没想到你把光景过到盆干瓮净的地步……我昨日格听到你的村子一个看戏的人说了你的光景不好,今日格赶紧先送二斗麦过来……”说着已泪流不止。

李十三拉起田舍娃,一脸感动之色里不无羞愧:“怪我不会务庄稼,今年又缺雨,麦子长成猴毛,碌碡停了,麦也吃完了……哈哈哈。”他自嘲地撑硬着仰头大笑。

【小题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语段的作用。
【小题2】如何理解“权当少收麦一升,也要看一回黄桂英”的含意?
【小题3】作品中的田舍娃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4】请探究这篇小说的深刻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5: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鳗鱼灯
杨祥生
秋天的大江,风平浪静,宛如一马平川,正是捕鱼的佳期。
渔人和大黑猫正不遗余力地追捕受伤的鳤鱼,几天来的飞船击水,累得他气喘吁吁。
这条鳤鱼真大真猛呵,是渔人打渔几十年碰到的头一遭。他清晰地看到,这条鳤鱼体长如蟒,鳞白似雪, 头尖像刀, 腮红比火。眼看鱼已经困在网中,可惜他动作稍缓, 收网时慢了半拍。捕渔者谁不贪图擒只大鳤鱼,这是高超技术的象征, 也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谁拥有了它, 谁就是渔王,他怎能不心狂意乱呢?然而鳤鱼非等闲之鱼, 它身陷罗网, 闷劲大发, 奋不顾身朝前猛冲, 网破鱼逃。他急中生智, 拔出鱼叉从天而降, 只见水面泛起一团红水, 一股白浪划成一条线疾飞而去, 受伤的鳤鱼就这样遁人大江。为此, 他急得在小船板上跺了几脚, 后悔了好大一阵。
凭多年来的打渔经验, 他知道大凡受伤的鱼只管往前冲, 不会往后退。他不气馁, 竟下定不逮到大鳤鱼誓不罢休的痴劲。他迅速收网, 一只小鲥鱼缠在网眼里, 他悄悄地放到水里,职业道德告诉他,这是国家放养的鱼苗, 严禁捕捉。啊,一条鳗鱼,他一把捉住放到鱼篓里。据说渔人最忌空手而归,如果打不到一条鱼就返船, 你将永远抬不起头来。有了这条鳗鱼垫底, 他没有后顾之忧, 可以一心一意追捕大鳤鱼了。
渔人大口大口抽了支烟, 顿觉神清气爽, 他用江水洗了把脸,吐了口痰, 拍拍麻木的双臂 , 强挺胸脯, 稳捺舵把, 瞄准目标驰去。小船突突驶了几个小时, 突然颠了颠,开始往下沉。他大叫一声:不好, 鬼滩!
渔人说的鬼滩是江夹口淤积混泥而成的暗滩,稍有负重物压上就下陷。他仿佛进了鬼门关, 从头凉到脚。
小船渐渐陷到船帮。他犹豫了片刻, 背起鱼篓, 搂住大黑猫跳下水, 靠娴熟的水性爬上岸。
眼前的情景令他傻了眼。白茫茫的芦苇密密匝匝,分辩不出东南西北。江风吹拂,发出哗哗巨响, 揪人心肺。天黑乎乎的, 犹如一只大黑锅笼罩地面, 阴森森悚人。露水簌簌从芦叶上落下, 凉得他直打战。 渔人筋疲力尽却没有一丝睡意, 他反复想到的就是充饥, 可是眼下干粮早已被鬼滩吞没,打火机也丢了, 唯一剩下的就是条鳗鱼, 他将鳗鱼从篓里取出, 牢牢地夹在手指里。没有火煮熟怎么办?看来只有生吃,人饿急了吃什么都是香的。
大黑猫也饿得没有力气, 双眸半闭, 紧紧依在主人身旁。它看到鳗鱼, 一下睁开眼, 伸出长长的舌头, 咪咪地叫着, 声音低哑而凄婉。
他一惊,大黑猫几次救他于险境的场面又在眼前闪现。一次他躺在沙滩上睡觉, 一条毒蛇爬到他身上, 大黑猫用舌头舔了他一夜, 靠睡沫将他弄醒。
渔人心头一热, 便将鳗鱼递给大黑猫。大黑猫咪咪叫了几声,咯嘣咯嘣嚼着鳗鱼, 他仿佛欣赏一曲美妙的乐曲, 慢慢地进入梦乡。
渔人被一声呼喊声惊醒, 身旁站着几位陌生人,打着手电筒, 大黑猫咪咪呼唤着。
陌生人告诉他, 他们都睡了,只见床头站着只大黑猫, 不停地叫唤。他们知道有人遇到困难,就跟着大黑猫摸来。
打那以后, 渔人不打渔了, 在芦滩搭了间小棚,大黑猫守候在他身旁。每晚, 鬼滩旁有只马灯亮着,渔民们齐说,这盏灯是指路的鳗鱼灯。
(节选自《小说界》2012年第三期,有删改)
【小题1】题目是“鳗鱼灯”,文末也以鳗鱼灯结尾。说说“鳗鱼灯”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文中的渔人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渔人误入芦苇滩一段,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大黑猫多次就渔人的性命,而渔人在最饥饿的时候将鳗鱼给大黑猫吃,这体现了人与动物之间亲密的关系。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现实进行探究。(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废墟上的生命
程相崧
①机器轰鸣着,那些房子转眼间便成了废墟。
②很快便有几个拆迁工人把残存的钢筋、木料、完整的砖块挑拣出来,归类,码垛整齐,接着几辆三轮车把归类后的东西装上载走,然后他们坐下来喝几口水,等着尘埃落定,再进行下一拨工序。
③此时我分明听到自己在恳请他们停下,可那声音却细若游丝,在废墟上空飘荡,和那些漠然的面容似乎有天然的隔阂,因为他们都只活在当下,不属于过去,也不向往未来。他们当中谁还会记得这里曾经是一个个家?这里曾经有老人,有孩子,有女人,有锅灶,有饭菜,有热炕头和炕头上的梦;这里曾经让一个个外出上学和打工的年轻人魂牵梦绕。而现在,这里只有废墟,风穿过这片废墟,发出像穿过荒原一样的尖利呼啸。
④现在站立在这些废墟上的生命,还有那些树:枣树、香椿树、石榴树、柿子树。这些树并不珍贵,就像每家都要有厕所、厨房一样,每家都要栽些这一类的树。叶落归根,这些树是不会离开了,它们还在用自己一身的碧绿守候着脚下的土地。
⑤和树相伴的还有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不是所谓“钉子户”,那些人早已满足地离开了。这些老人一想到自己的父亲、爷爷还有那些跟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人百十年来都深深地扎根在这块土地上,他们就被一种想法折磨:如果离开这块土地,他们不知道自己还拥有什么。如果上了高楼,便可能一辈子都下不来了。纵使下来,也是被年轻人背着,丧失了尊严,像一个被人抱在怀里的婴儿。想到这里,老人们便哭了。但是年轻人并不这样想,他们没有老人那份对故土的眷恋,一切仪式都迫不及待地简化到极致:放鞭炮,雇辆搬家公司的车,找上人,带上值钱的家具和电器,说走就走了。
⑥其实,站在这里的每一棵树,都能讲出一段感人的故事,它们记得年轻的媳妇进门之后,倚在它们身上说话时候的羞涩模样;它们更懂得自己身上承载的中国人朴素而简单的梦想,枣树包含着早生贵子的福梦,石榴则寄托了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梦想。于是在时光的催促下,年轻的媳妇被催成了婆婆,再接着婆婆的媳妇又熬成了婆婆。孩子们在树下玩耍,背着书包去上学,回来之后便在树下喝水,写作业……今年的枣子还挂在枝头上,青着,它们或许已经等不到成熟了。而从前那些外出上学或者打工的游子,上了火车,翻开背包,便会看见家人塞进包里的红枣和石榴。于是家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记忆,便都如同放电影一样,伴着铁轨声,一帧一帧地慢慢放映着……
⑦在这些房屋被夷为平地的那几个晚上,总是有几条毛都有些脱落的狗在废墟边上狂吠。那是些找不到家的流浪狗,它们不停地吠叫,令附近居民楼上的住户焦躁不安。于是住户们叫来保安,将它们诱骗进尼龙袋子里,然后这些流浪狗被愤怒的人们踩踏踢打。可即使这时候,它们还在凄厉地呼喊着自己的家园。
⑧当然,除了这些树,和人们曾经生活在这些院落的,还应该有其他的生命,像老鼠、蛇和昆虫。毛老鼠跟人类一起共处了几千年,但它们见异思迁,重利轻义,在人们陆续搬出这片房子之后,也便仓皇地追随着人们的足迹而去。蛇更不用说,它们比人们跑得还快。昆虫是常在锅灶边啃噬散落的饭粒的,但自从锅灶冷寂了之后,便再也听不到它们的歌唱了。废墟上的那些树啊,真是寂寞极了,但连这寂寞,也在一分一秒地慢慢损减着了。
⑨这些树仍旧站在那里,朝废墟上望着,望着……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选对两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有选错的0分)
A.文章列举了老人、树、流浪狗等始终坚守在废墟上的生命,表现了他们对故园的眷恋和对固有生存方式的坚守。文章结尾用“树”“朝废墟上望着,望着”深化这个主题。
B.文中写作者看到那些房子转眼间便成了废墟,拆迁工人将拆下的东西运走,作者请他们停下的声音“却细若游丝,在废墟上空飘荡“,是因为“我”的求无人倾听、无人在意。
C.文中的老人失去脚下这片土地,就失去了生活的依托,一无所有,他们主要为将来的物质生活没有着落而忧虑,因此他们不愿意离开故土。
D.文章以拆迁的一处废墟作为典型场景,描写了它的过去和现在,涉及各种不同的人和事物,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树、狗等物人的情感,极具感染力。
E.文中描述了拆迁之地的废墟、灰尘、噪音等,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盲目拆迁的忧虑,同时对青年人外出打工、对故园漠不关心等重利轻义行为的批判。
【小题2】文章第②段作者写一些人在废墟上忙碌的情景,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文章第⑥段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叙事技巧的运用上各有怎样的特点?请具体分析。(4分)
【小题4】文章从多个角度向读者传达了作者的思考,请任选两个角度结合作品简要探究。(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警告的枪声
杰克·考克斯
彼得森在冰面上慢慢地爬行,他停下来休息,把注意力从悄悄跟踪的海豹身上移开。很快,他对冈纳的妒忌又涌上心头,以至心神不安。彼得森在记忆中就一直痛恨冈纳。
他们是在瑞典海岸附近的岛屿上一块儿长大的。不论做什么,那个聪明的、比他小两岁的冈纳总是要比迟钝的彼得森强,例如,冈纳在学校里得过许多奖;冈纳被选送去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加冕庆典;冈纳早早就获得领航员证书……
彼得森最近对冈纳的怨恨是由渡轮工作引发的:冈纳已经收到大陆旅行合同,而彼得森多年来对这份夏天的工作一直梦寐以求。
彼得森恶狠狠地摆脱掉心中的怒火,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海豹身上。作为一个熟练的猎人和渔民,他娴熟而又小心翼翼地穿过亮晶晶的冰面。
那只海豹舒适地躺在温暖的阳光下,距离彼得森约一百米远,已经在射程之内。但它紧靠冰块的边缘,如果彼得森不能一枪打中,它就有可能逃脱。身穿白色风雪服的彼得森在冰面上很有隐蔽性。他扭动身体,慢慢地把来福枪一英寸又一英寸往前推,将它架在宽宽的有黄铜底板的滑雪板上,枪上套着一个伪装用的小帆布网。他爬上一块冰,舒服地趴在冰角上。
通过白色帆布网上的小孔,他沉着迅速地瞄准海豹头后部,扣下了扳机。只听见两声劈啪声,海豹一阵阵地痉挛,然后身体翻转,倒向了一侧。
每年春天,岛上的男人都要出去捕海豹,这是他们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捕猎的那几周里,他们的生活不仅艰苦而且危险,但一直要干到刮起南风、慢慢增强的阳光开始融化冰块为止。因此岛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观察冰块,因为悄悄跟踪海豹的人也许会突然发现自己所在的浮冰正在漂走,结果导致送命。
彼得森用绳索捆住海豹,把它拖向他那笨重的铁皮船。冰面已经破裂,他看见几块险境丛生的大冰块。他和岛上其他人都觉得这里不值得再呆下去,决定当天晚上就回家。
前几年,一想到回家,彼得森心里总是乐滋滋的,但是,现在一想到回家他就沮丧。他的父母亲非常指望他能得到渡轮合同,以便使家里生活好过一些。然而,就是冈纳这小子坏了这事。
彼得森一肚子怒火,沿冰块的边缘慢慢走着。突然,他看见一个人正在跟踪一只海豹,是冈纳。
彼得森好像被人抽打了一下。“你再也不能忍下去了。”一个声音在他头脑中对他说,“你忍了这么久,真是个傻瓜!”
现在,一颗子弹就可以解决所有这些痛苦。没有人会知道是谁开的枪,有人被当成远处的海豹而被误杀的情况以前并非没有发生过。
彼得森在冰上站稳,再次眯着眼睛端平来福枪。现在他真正要猎杀,猎杀那个总是挡他路的人。他小心翼翼地瞄准冈纳的头部。
枪声在冰上回响,彼得森立刻意识到没有射中。他看见冈纳跳了起来,慌忙朝四周看了看,抓起滑雪板上的来福枪,半爬半跃地跳了几码远。然后他又急忙往后看了看,放下滑雪板,并开始匆匆把滑雪板拖过冰块。
怎么回事?难道冈纳知道自己成为人靶了?彼得森躺在那里目瞪口呆,为自己所做的蠢事瑟瑟发抖。自己是否已经犯了图谋杀人罪?
冈纳步履艰难地穿过凹凸不平的冰块朝他走来。彼得森对突然发生的毁灭性的人生变幻惊诧不已:不久前他还在悄悄地跟踪海豹,但过了一会儿他几乎成了双手沾满鲜血的杀人犯。
他曾在什么地方读过这样的报道:极度的震惊可以治疗疯狂。他自己,彼得森,不正是因妒忌而发疯了吗?“感谢上帝!”他喃喃自语,从未如此深刻体会过这些话。他摇摇晃晃地站起来,等冈纳走过来。
他能对冈纳说些什么呢?这是一次意外,或者他看见有东西在动,以为是海豹?冈纳能相信他的话吗?他试图说话,可不知说什么好。此刻冈纳正朝着他喊叫,彼得森最初几乎听不懂。
“谢谢,彼得森!”冈纳大声喊道,“再晚一会儿,我就漂走了。我向四周一瞧,发现自己正在一块浮冰上,我险些没有跳过来。如果不是你鸣枪提醒,我就没命了。”
冈纳走到彼得森跟前,拍拍他的肩膀:“谢谢,彼得森,谢谢。冰块化得很快,你警告的枪声来得正是时候。你怎么不说话,伙计?”
彼得森的蓝眼睛在雪镜后闪动:“是的,警告的枪声,冈纳。”他回过神来,伸出手,“它来得正是时候。”
【小题1】彼得森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最后决定猎杀冈纳的?(4分)
【小题2】前面详细描述彼得森猎捕海豹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冈纳将彼得森的仇杀理解为善意的警告,为使这一情节合乎情理,小说在前面做了怎样的铺垫?(4分)
【小题4】小说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画彼得森这一人物形象的?有着怎样的作用?(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我的文学生涯
陈忠实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直到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公社)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直到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判断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几乎同时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我的经历大致如此。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这种复活和验证在幼稚的心灵引起的惊讶、欣喜和浮动是带有本性的。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这时候的赵树理在我心目中已经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我人生历程中所发生的第一次崇拜就在这时候,就是赵树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我这一生的全部有幸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和这篇小说的写作开始的。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这小小的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我的精神里似乎注入了一种强烈的激素,跃跃欲成一番事业了。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算个数不叫人哄了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他觉得由我来继续以农为本的农业是最合适的。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可笑了,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我不能过像阿尔青(保尔的哥哥)那样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回到乡间,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似乎别无选择。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重要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或者说自我奋斗。
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结果呢?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为了避免太多的讽刺和嘲笑对我平白无故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我使自己的学习处于秘密状态,与一般不搞文学的人绝口不谈文学创作的事,每被问及,只是淡然回避,或转移话题,即使我的父亲也不例外。
我很自信,又很自卑,几乎没有勇气拜访求教那些艺术家。像柳青这位我十分尊敬的作家,在他生前,我也一直没有勇气去拜访,尽管我是他的崇拜者。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期,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尤其想到刘绍裳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陈忠实的一位老爷曾经是私塾先生,父亲也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他们为陈忠实走上文学道路打下了基础。
B.陈忠实忍受了许多艰难和痛苦、折磨与打击,秘密学习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
C.陈忠实的创作题材大多与农民、农村有关,这得益于他1962年到1982年当了20年的农村基层干部。
D.高考落榜,陈忠实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他的压力又添了许多,回到乡间,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他别无选择。
 
E.陈忠实阅读的第一本文学作品是赵树理的《三里湾》,它在他心灵中引起了惊讶、欣喜和浮动,也激发了他浓厚的写作兴趣。
(2)在那个年代,陈忠实为什么说“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
(3)陈忠实说他这一生的全部幸运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和这篇小说的写作开始的,请结合材料,分析《三里湾》和给他带来了哪些幸运或不幸。请就其中一方面加以分析。
(4)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陈忠实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请联系全文谈一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铺天盖地。这意味着,无论你读不读网络小说,将来你 看的电影、电视剧,听的歌曲,玩的游戏,很可能都跟网络小说有关。可以说,我们正处在“网络文学+” 的时代。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网络文学其实就是互联网时代的通俗文学。今天被我们奉为经典的元杂剧、 明清小说,都是通俗文学,都是在底层文人大量的民间创作基础上,于勾栏瓦舍的频繁演出中,涌现出来 的大众文艺精品。金庸武侠本来就是在报纸上连载的通俗小说,它继承了晚清民国以来通俗文学传统,最 终融入主流文化,而我们看到的许多武侠小说衍生的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网络游戏、漫画,其核心 的创意正是通俗小说本身。
有人说,网络小说怪力乱神、子虚乌有,怎么能够担当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化的重任?在我看来, 网络小说在发展初期,有过放任自流的阶段,确实存在泥沙俱下的问题,有的还很严重。但“风物长宜放 眼量”,今天正是包括网络小说在内的网络文艺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换的关键阶段。
目前,“网络文学”在数量上已经“+”得够多了,但在质量上还有更大空间,现在的重点应该从“+” 得多转向“+”得好,从增量转为提质。
中国社会物质生产正在经历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型,文化产业也到了瓶颈期和转型期。网络小 说向其他艺术形式的改编,难度并不亚于原创,丝毫不能掉以轻心。只有“+”得专业,“+”得有品质, 才能实现口碑与票房双赢,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益。
相比于网络小说,影视和游戏作品影响更为广泛,网络小说改编过程中,要在价值观表达上具有清醒 意识。一部网络小说动辄上千万字,更新速度极快,文字水平参差不齐,价值表达未经深思,此类问题普 遍存在,即便所谓“大神级”作品也不能免俗。影视改编不能停留在照搬的层次,而应当在文化品质和价 值内涵上做出有效提升。
网络小说读者主要是青少年群体,他们正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并不具有成熟判断力,而且由于这个 群体相对封闭,小说中存在的价值观问题往往不容易察觉和公开。一旦推送到大银幕和小荧屏上,其价值 观冲突就格外激烈,比如某些“宫斗”作品所宣扬的“丛林法则”,某部“穿越”作品出现的“乱伦”问 题,等等,都曾引起社会舆论激烈争议。改编者在价值观表达上应当具有底线意识,以正面价值观给人以 积极健康的文化影响。
(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11 月 17 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的“网络小说”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小说充满怪力乱神、子虚乌有,将来不可能被奉为新经典,担当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化的重任。
B.网络小说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颇有难度,若不“+”得专业且有品质,则难实现口碑、票房和社会效 益的丰收。
C.网络小说一般篇幅长,文字水平参差不齐,价值表达问题普遍存在,除了所谓“大神级”作品之外。
D.网络小说中存在的价值观问题一直不容易被察觉和公开的原因,就是作为读者的青少年群体相对封闭。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网络文学+”的时代,铺天盖地的电影、电视剧、歌曲、游戏,都是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
B.元杂剧、明清小说,乃至于金庸武侠,都曾经是通俗文学,最终被奉为精品或经典,融入主流文化。
C.由武侠小说衍生的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网络游戏、漫画等,其创意全是通俗小说本身。
D.文化产业到了瓶颈期和转型期,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物质生产正在经历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型。
【小题3】我们怎样做,才能让以网络小说为主的网络文艺成为新经典?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