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美丽中国”不能雾霾重重

①1978年以来,中国______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____持续30年以上时间9%的年均GDP增长率也超过了当年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增长时间。显然,持续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为实现“以人为本”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②但是,超高的经济增长同时带来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消耗。早在2002年,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编写的《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就尖锐指出,环境问题使中国损失GDP的3.5% 一8%.但这1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资源消耗、尤其是对环境因素影响巨大的能源消耗一直处于“亢奋”阶段。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成为世界第一。研究表明,中国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消耗与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单位产值的废物排放量,是世界平均值的数倍。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自然界已经不断发出警报:荒漠化扩展、耕地流失、草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加剧等等。这些都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正在、或者已经达到负荷极限。

③从雾霾的成因看,除了天气本身的因素外,主要就是与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有关。而各种排放污染物与GDP密切相关。GDP首先造成制造业的一次和二次污染,特别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排放的污染物成倍增加就难以避免。各种排放污染物也与GDP和收入增长有关。当收入随着GDP大幅度上升的时候(当然是好事),生活消耗也大幅度递增,甚至超过了收入增长。例如,在中国,2012年与2002年相比,GDP增长了1.5倍,而汽车生产和销售同期几乎增长了5倍。当汽车尾气等排放的污染物,在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的时候,雾霾就难以避免。此外,空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功率越来越大,使用越来越频繁,热度与冷度越来越离谱。这些与GDP密切相关的能量消耗和同步的污染排放,必然要受到自然界的警告甚至惩罚。

④人与自然的矛盾始终贯穿于人类发展史。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人类对自然界“改变”越来越多——人类甚至试图控制自然来为自己服务,但实际上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正以新的形式出现(例如不断出现的各种新的“短缺”和“疾病”),自然界对人类欲望的限制客观存在无法改变。自然界熵增现象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一个信息:人类必须尊重自然,才能维持人类社会长久发展。

⑤近年来中国在力图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结构,保持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我们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和行动方式上真正行动起来,否则将可能危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要改变社会发展的观念、要真正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科技进步并不能改变人类属于自然之根本。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解放了人类的体力甚至脑力,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但是,科技进步现在不可能、将来也不可能改变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根本。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发展方式上,特别值得总结经验教训,真正贯彻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⑥还有两点也很重要。一是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重新认识。中国是否应该、是否有能力、有必要去做这个价值链低端的“世界工厂”,值得中国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研究、论证;另一点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问题。现在许多产业在“调结构”的大旗下,正不断向西部转移。而这些产业为东部地区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东部地区环境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而如果不在节能减排上下功夫,西部地区未来就有重蹈覆辙的可能。一旦广大的西部地区也像现在的中、东部一样雾霾连连,将十分可怕。

⑦“美丽中国”,绝不能雾霾重重。

【小题1】根据文意,可依次填入第①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
A.因为 所以B.不仅 而且
C.尽管 但是D.只有 才能
【小题2】第②段中“亢奋”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持续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B.自然界发出的警报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增长已经达到负荷极限。
C.从雾霾的成因看,除了天气本身的因素外,主要就是与GDP密切相关。
D.科技进步在将来可能改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现在却是不可能的。
【小题4】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美丽中国’,绝不能雾霾重重”的作用。
【小题5】结合文意,概述中国要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从哪几方面做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4 06:43: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刘勰所谓词外之情即言外之意,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诗的语言的本质。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表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所以也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重视用诗的语言表达无穷之意。诗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的“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为了含蓄不露,暗示较多的未说出的东西,诗中的言词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的语言的这一特征:“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回忆起了好友。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中国古典诗中有以词语为象征的,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也有以全诗为象征的,如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就是以丹橘及其经冬不谢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从而使读者理解诗人的内心想法。中国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共同的传统背景,生活于一个古今一体的“共同体”中,所以即使是今人也理解丹橘的品质,古人张九龄的个体性的东西可以得到今人的理解。张九龄的《感遇》可以说全诗都是用象征性语言暗示更深远的意境或情意。又如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全诗写的是实情实景,然而这些富有象征性和暗喻性的语言却指向一个没有说出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让读者心领神会,恍若身临其境。

中国古典诗中有不少描写景物注重形似的好诗,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却更加崇尚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的诗,崇尚有神韵的诗,而不是崇尚单纯形似的诗。王维的《终南别业》诗中有画,而又在画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上是一首描写田园山水的单纯写景的诗,但仅仅这样来看待这首诗,则显然未能真正领略其诗意。这几句诗在描写“人境”的现实田园景物时,却隐藏着语言文字所未说出的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正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摘编自张世英《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勰所说的“情在词外曰‘隐’”其实是指诗的语言具有暗示性,字里行间隐含着言外之意,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思考、感悟。
B.在日常口语表达和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时可以长篇大论、反复铺陈,而诗的语言则讲究“言约旨远”,用词越少,其隐含的意旨就越深远。
C.评判一首古典诗歌艺术的高下,不仅要看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看已经说出的言辞对其隐含着的意思是否有所暗示。
D.“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两句可以理解为“李白的诗像庾信的诗一样清新,像鲍照的诗一样俊逸”,正好体现了诗“言约”的特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的语言具有象征性和暗喻性,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作品常常借描写具体场面或景物的语言进行象征和暗喻,从而营造深远的意境。
B.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象,且“画”的背后还隐蔽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
C.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借暮云春树表达对好友的思念,张九龄的《感遇》以丹橘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它们都是用全诗进行整体象征。
D.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那些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富有神韵的作品应该受到推崇,而一些描写景物时单纯注意形似的作品则相对逊色。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的特性有多种表现,即便是普通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人们也能从中感悟到未直接表达出的潜在内容。
B.诗的语言往往在已经直接表达出的内容中,还隐含着很多未说出的内容,这一点是诗的语言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重要区别。
C.并非所有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都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但象征性和隐喻性语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却很常见,成为其显著的艺术特色。
D.陶渊明的《饮酒》通过组合意象来表达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因此,“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眼前的景象进行反复铺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海关统计:2017年前7个月我国对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1.15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32.9%,高于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14.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865.8亿元,增长28.7%,进口5618.8亿元,增长37.7%;贸易顺差247亿元,收窄48.5%。
据介绍,前7个月,我国对俄罗斯进出口3218.8亿元,同比增长32.5%,贸易逆差2.2亿元;对印度进出口3266.6亿元,增长28.3%,贸易顺差1983亿元;对南非进出口1562.3亿元,增长33.7%,贸易逆差450.1亿元;对巴西进出口3436.9亿元,增长37.7%,贸易逆差1283.5亿元。
(摘编自2017年8月31日《人民日报》,记者杜海涛)
材料二:
金砖五国间的生意可以说是一个聚宝盆,2016年这盆里装的就接近3000亿美元,超过了全球80%的国家的GDP。在这中间,中国贡献的份额最多。
中国不仅贡献多,在与其它金砖国家的生意往来上,还得到了不少“小红花”:连续7年获得俄罗斯最佳生意拍档;连续8年坐稳南非贸易头把交椅;连续4年是印度最大生意合作伙伴;2009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巴西最大客户。而中国也确实是金砖国家的大客户,今年上半年就在金砖国家购买了超过700亿美元的商品,同比多了3成。
中国最喜欢买什么?巴西的果仁、俄罗斯的矿物燃料、南非和印度的珍珠、宝石、贵金属。像2016年,光巴西的果实果仁类产品,中国的进口额就高达155亿美元,相当于每个中国人花了75元人民币。
其他金砖国家又最爱哪些Made in china?电机、录音机,电气设备和机电产品排在了他们购物清单的榜首。不过要说哪些中国商品最让他们心心念念?无论是绿茶还是白茶,中国茶成为了金砖国家网民的热门关键词,而旗袍和剪纸也排在了热门搜索的前三位。
未来5年,金砖国家还要继续买买买,像中国,就将进口超过8万亿美元的商品,世界各国都将迎来巨大商机!
(摘编自2017年8月28日《扬子晚报》)
材料三:
2015-2016年金砖五国进出口统计表

(摘编自2017年9月4日中洁网)
材料四:
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成功举行。
十年树木,如今木已挺拔。10年前,金砖合作兴于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变革之际,引起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历经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调整的考验,金砖国家探索出了一条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新路子。10年来,金砖合作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五国经济总量增长179%,贸易总额增长94%,城镇化人口增长28%,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推动全球秩序变革、维护国际和平稳定的关键力量。
此次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国邀墨西哥、埃及、泰国、几内亚、塔吉克斯坦等五国领导人参与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被外界视为金砖朋友圈是否进一步扩大的重要指标。探索“金砖+”的拓展模式,正是此次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一大亮点。
(摘编自2017年9月7日《中国经济时报》)
【注】①顺差:对外贸易上输出超过输入的贸易差额。②收窄:均线收敛。③贸易逆差:亦称“入超”,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口商品总值超过出口商品总值。
【小题1】下列关于金砖五国贸易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前7个月,我国对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增幅较大,高于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
B.在金砖五国2016年的生意中,中国所占的份额最多,接近3000亿美元,超过了全球80%的国家的GDP。
C.从2015、2016两年中金砖国家出口额情况看,中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其他金砖四国出口贸易额的总和。
D.10年来,金砖五国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额迅速,金砖合作组织已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今年前7个月,我国对金砖四国的进出口排行榜为巴西第一,印度第二,俄罗斯第三,南非第四。其中,前两名进出口额差距不大。
B.在贸易往来中,中国一直是其他金砖四国的最大客户,仅2017年上半年,中国就从其他金砖国家购买了超过700亿美元的商品。
C.中国最喜欢从其他金砖国家进口的产品,主要有俄罗斯的矿物燃料,南非和印度的珍珠、宝石、贵金属,巴西的果实果仁类产品。
D.中国出产的电视、录音机、电气设备和机电产品在其他金砖四国中是抢手货,茶叶、旗袍、剪纸等商品是他们四处寻找的产品。
E. 从材料三看,在2015年和2016年金砖五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印度虽然都是名列第二,但与雄居第一名的中国相比,差距很大。
【小题3】“金砖机制”有哪些发展趋势?请结合材料四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历史上,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在精神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贵族阶层,他们既是政治上的统治者,又是文化的领导者。贵族的精神旨趣是这一时期包括审美意识在内的整个贵族文化的主体心理依据。这个阶层鲜明的身份意识、强烈的荣誉感以及对“文”的高度重视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时期,“文”基本上就是贵族教养的别名,既包含着关于礼乐仪式的各种知识,又包含着道德观念系统及其话语形态。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这里的“文”虽然不同于后世“诗文”之“文”,更不同于现代以来的“文学”概念,但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周代贵族对“文”的高度重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开了古代“文统”之先河。

春秋之末,随着贵族等级制的瓦解,文化领导权亦逐渐从贵族阶层转移到一个新的知识阶层——士大夫手中。于是士大夫文化渐渐取代贵族文化而成为主流。士大夫文化也并非一个不变的整体,事实上,它也呈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春秋之末到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游士文化”阶段,其主体乃是那些或奔走游说,或授徒讲学的布衣之士,其思想上的代表便是诸子百家。到了秦汉之后,才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士大夫文化”阶段。其主体是那些凭借读书而做官或可能做官的知识阶层,即“士大夫”。自汉代大一统之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机制,可以简称为“读书做官机制”——除了帝王及其宗亲、开国功臣及功臣之后、宦官、外戚、地方豪强等分享国家的权力之外,还有一个可以凭借读书而跻身于官僚队伍的社会阶层,这就是所谓“士大夫”。尚未做官时他们是“耕读传家”的庶民;做官以后他们是“诗书传家”的“士族”或“仕族”,无论做官与否,读书都是这个社会阶层安身立命之本,而做官——最高追求是治国平天下——则是他们读书的目的。因此尽管他们实际上是分为“官”与“民”两大类型,具有巨大的社会差异,但从精神旨趣与价值取向来看,他们又是一个有着同一性的社会阶层。

“道”是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亦相随而亡的终极价值范畴,是这个社会阶层精神旨趣的标志。在西周贵族阶层的话语系统中最高价值范畴是“德”而不是“道”。原因不难理解:在“道”这一概念中暗含着士大夫阶层的权力意识,是他们抗衡君权之主体精神的象征。士大夫文化是相对独立于政治权力体系的,因此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其根本功能是用来规范和引导“势”,即君权。贵族阶层既掌握着政权,又掌控着文化,故而不需要创造一个与政治权力分庭抗礼的终极价值范畴出来。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以诸子百家为思想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试图通过话语建构(授徒讲学、著书立说)来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的宏伟目标,这就需要一个至高无上的价值范畴来为自身确立合法性。于是对“道”的推崇与捍卫就构成了士大夫精神旨趣的基本维度。从孟子开始,士大夫阶层便有了 “道统”意识,一直到明清之时,“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与此相应,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识、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这个“道”展开的。而“文”与“道”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

(节选自李春青《“文人”身份的历史生成及其对文论观念之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文”作为一个系统,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了礼乐仪式等各种知识和道德观念系统,也决定了贵族与庶人的不同。
B.士大夫文化有着不断变化的特点,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的“游士文化”是其早期形态,并不是真正成熟的士大夫文化。
C.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身份并不单一,然而均以读书为安身立命之本,以出仕作为读书的目的,从而在精神旨趣和价值取向上趋于一致。
D.“道”的价值观点与士大夫阶层相伴随,是这个阶层的一张标签。如果追寻“道统”意识的源头,则可上溯至孟子。
【小题2】下列表述中,不是“道”成为士大夫阶层终极价值范畴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士大夫文化是相对独立,士大夫阶层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
B.士大夫阶层有属于自己的权力意识,他们需要一种价值观念抗衡君权,张扬主体精神。
C.士大夫阶层在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的背景下,试图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
D.士大夫阶层有一种“道统”意识,“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阶层重视读书。著名的徽州古民居安徽宏村承志堂有楹联“敦孝悌此乐何极,嚼诗书其味无穷”,就鲜明体现了士大夫之风。
B.由“文统”到“道统”,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和构成的巨大变迁。孟子所谓“彼一时,此一时也”可以描述这种历史发展的常见规律。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机制,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的传统。隋唐开始推行的科举制对强化和发展这种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D.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士大夫阶层的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道”展开的,“文”由此依附于“道”,正如韩愈所言:“文者,贯道之器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如今,科学与技术构成的这束“普照光”照耀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并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不仅仅意味着技术广泛渗透于我们的物质世界,而且更意味着技术成为一种难以察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始深度地干预并塑造着人类的文化生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技术时代是人类的转折时期,其重要特征是科技成为决定的力量。
当一个国家处于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发展阶段,人们往往对科学技术寄托了太多的期望,因而就很容易进入一个技术统治的时代,这一点已经被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所印证。因此,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要自觉审视技术给我们的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技术一方面提高了生产力,丰富了人的日常生活,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技术与人文生活之间的日益分裂。在古代,科学与人文尚未明显分化,因而是能够融洽共存的,譬如中国古代的周王官学就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即“六艺”——礼、乐、御、射、书、数,其中的“御”“射”就是一种技术要求。在古希腊,数学、几何学是被归为人文学科领域的。可见自然科学与人文原本是整个人类的知识之树上的统一的整体。这棵大树上既有科学,又有技术以及人文。人是一种二重性存在,我们每个人既有肉体,也有心灵。人既需要人文,也需要技术科学。英国科学家斯诺在《两种文化》中描述了理工科学者与人文学者相互轻视的状况,并认为“人文”和“技术”在近代以来的分化和难以沟通,是有效解决世界问题与矛盾的最大障碍。
诚然,技术和人文对应于不同的需求层次。自然科学从总体来讲,就是满足人的肉体和生理需要的学问;而人文学科是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需要的学科,其表达的是人的方向性、目的性关怀,是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求。
发展科学技术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但是它不能解决人的心理精神问题。爱因斯坦曾认为“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瞎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瘸子”。其实宗教的力量就是人文的力量,这也就表明科学一定要有方向,科学发展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是通过人文来确定和实现的。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为的划分,而不是世界的真实图景。所以哲学家海德格尔主张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找回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性,因为生活世界是人文和科学相互统一的世界。
(摘编自邹广文《技术时代的人文关怀》)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自然科学与人文原本是统一的,中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数学、几何学的学科归类,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但后来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两者的分裂。
B.技术和人文分工明确,自然科学是满足人的肉体和生理需要的学问,人文学科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需要,两者都使人们感觉到人生的意义。
C.爱因斯坦强调人文和科学之间的相辅相成性,认为“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瞎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瘸子”,这里的宗教就属于人文一类。
D.科学发展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是通过人文来确定和实现的,科学和人文相互统一才是世界的真实图景,不能把科学和人文人为地划分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之:于无声出 千古是之
于是之的童年是在贫寒中度过的。为了生存,在念完了初中后,他不得不到处找工作。在辗转之中,他迷恋上了话剧,立誓做演员。17岁时,他参加了辅仁大学的业余剧团——沙龙剧团,参演了黄宗江编剧的《大马戏团》《第二代》等戏剧。
其实,话剧很难用“学”去讲通。你可以跟着师傅一板一眼地学京剧、学曲艺,学各种程式化的表演,而话剧却师无定法,但所谓师无定法还是有法可依。于是之在从艺之初便掌握了天下最不易却也最容易的方法:勤奋。于是之花了太多的精力塑造每一个角色。演“程疯子”时,在几个月的排戏过程中每天写心得日记,记录他对角色理解的变化和演出心得。他善于总结,融生活与艺术为一体。演“老马”的时候,他反复读原著,回忆认识的老人,与老车夫交朋友,用30岁的年纪体会70岁老人的老、冷、饿、累的感觉。
表演之外,于是之还不只一次给剧作家提出修改意见。在一次剧本讨论会上,于是之提议将《茶馆》原有的结尾改为“三个老人话沧桑”。老舍当时没有说什么。但一周后,老舍就按照于是之的意见改了剧本。现在这一段已经是《茶馆》里最出彩的一段。
“努力如是之者,成功其庶几乎?”是1958年《茶馆》首演后,老舍手书相赠的题字。在于是之的艺术生涯中,《龙须沟》中的“程疯子”奠定了他的舞台地位。之后,在《关汉卿》《雷雨》《洋麻将》等话剧中,他又塑造了一系列经典角色,终于将自己推向了中国话剧艺术的高峰。“哪怕是演了一辈子的王掌柜,他还一直在琢磨这个人物。”著名话剧导演林兆华回忆说。
于是之格外注重自身的修养,认为这是表演最根本性的问题。在“一当二押三卖”的日子里,他靠朋友的帮助,进入辅仁大学中文系以及讲授“汉学”和“法语”的夜校学习。著名表演艺术家郑榕曾说:“于是之有两大特点值得我们话剧演员学习——注重生活与重视修养。”
于是之的难得,在戏剧评论家童道明看来,则是实现了传统道德与新道德的统一。“假如不了解于是之,很多人会把他看作了不起的演员,我结识他之后则相信,他所以能独步剧坛,是因为他不仅具有巨大的艺术力量,还具有极大的人格力量。” 多年以后,童道明还记得于是之的名片。“我们见惯了名片上一长串的各种头衔,而于是之的名片上则只写着‘演员、北京人艺副院长’。既没有用国家一级来标明,也没有他当时担任的中国剧协、北京剧协的领导职位。他心里最认同、最自豪的还是演员这个职业。一个演员具有自己的风格相对来说是容易的,而做一个像于是之那样既有风格又有风骨的演员却是很难很难。” 
(摘自孙哲《于是之:于无声出 千古是之》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于是之从小家境贫寒,但他在贫寒中爱上了话剧,17岁时便参加沙龙剧团进行演出。
B.于是之在塑造每一个角色时都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揣摩每一个角色,可谓是用艰辛的劳动换来舞台上的成功。
C.于是之在《龙须沟》《关汉卿》《雷雨》《洋麻将》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经典角色,《龙须沟》中的“程疯子”将他推向了中国话剧艺术的高峰。
D.童道明认为于是之是一个不仅具有巨大的艺术力量,还具有极大的人格力量的演员,这是于是之在剧坛超群出众的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相较京剧、曲艺而言,话剧师无定法,难以学习,而于是之却选择了话剧,可见其迎难而上的性格。
B.于是之除了有高超的演技,还有修改剧本的能力。他修改的“三个老人话沧桑”那场戏成为了《茶馆》中最出彩的一场戏。
C.“努力如是之者,成功其庶几乎?”是老舍先生对于是之的肯定,肯定了他在话剧表演上的勤奋努力。
D.郑榕认为于是之注重生活与重视修养,特别是他实现了传统道德与新道德的统一,这是于是之的难得之处。
E. 于是之的名片上只写着“演员、北京人艺副院长”,没有任何其他头衔,体现了他对演员职业的认同,也是他有风骨的表现。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于是之成为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