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小题。
千秋岁引·丽谯
夏允彝
泽国微茫,海滨寥廓。万堞孤城逼天角。云外龙车碧树悬,霜前雁字当窗落。芋城花,秦山月,都萧索。   
刺史风流推琴鹤,暇日高吟倚轩阁。酾酒新亭几忘却。三泖沙明绕郡楼,九峰岚翠扶城郭。铜壶响,晓更催,宛如昨。
【注】①丽谯:壮丽的高楼。此词作于南明王朝将亡之际,词人忧心国事,登楼远眺,愁情满怀。②“刺史”是词人自称。③酾酒新亭:《世说新语·言语》记:东晋初,过江士人每至暇日,常相邀至新亭宴饮。周觊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皆相视流涕,唯王导愀然变色日:“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两句,略去登览经过,直接描绘登临看到的水乡茫茫,海滨辽阔的景象,意境雄浑壮阔。
B.“逼天角”三字化静为动,描写出登高所见远城酌状貌,给人压抑之感,折射出词人对国势倾危的忧怀。
C.“云外”两句用远观树梢落日,近看大雁沉落,既衬托出所登之楼的高出云表,又抒发了洒脱豪放之情。
D.“芋城花”三句,三个三字句连用,以短句承接长句,笔势动荡摇曳,一字一顿,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情状。
E. 结尾三句写暮夜所闻,铜壶滴漏声,打更的声响,都凸显出夜的不宁静,让人感觉还像是昨天一样。
【小题2】这首词抒登览之怀,寓兴亡之慨,“基调不离悲伤,感情起伏多变”,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感情的变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4-24 10:18: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海览

(明)屠隆

放舟桃花津,顺流东下,登侯清山,聱柱峰,扪潮音洞,乘流送目,陡觉东南天地大荒,寥阔开朗,奣(wěng)然灏漾。夜宿佛阁上,通宵闻大风雷声,或如万面战鼓,匍匐而来,疑遂卷此山去。其上挂扶桑蟠木,与阳乌亲乎?其下撞蚊宫水府,与龙子友乎?听其所之,弗愉快,心魂忧荡,数惊数喜,双睫不复交。

五鼓,起观朝旭,初,黑气罩幕,窅窅莽莽,有若混沌未辟,莫辨四方上下。忽风起波涌,赤光迸出,横射万道;须臾大火轮吐海底,海峰如赭,云霞紫翠,倏忽变幻,使人神悸精眩,散发狂叫。壮哉!咄咄天地,亦复好怪乃尔!

已,遂乘孤航,浮渺茫,东行,鸟迅入疾,瞬息千里。舟在大波中,澒洞砰湃,邈隔神州,远近诸岛,历历来献,大者如拳,小者如粟,日本、三韩琉球咫尺矣。

舟抵洛伽,又名普陀,又名小白华山,观音大士道场在焉。山西折有观音洞,洞深黑窈窕,中空擘开,怒涛日夜纵击,龙啸虎吼。又西有善财洞,石峰峭啮,足以断而悬。北折有盘陀石,嵌空刻露轩翥,坐其上可望岛夷诸国,崇刹高栋,兀立波中。

谢灵运云“溟涨无端倪”,韩退之云“有海无天地”,非身涉其处,谁知其言之有味哉?乃迹山则有三山,迹佛则有洛加,此尤为冥栖好道者所醉心。余幸生而并海,为安期、大士之乡人,而又得蚤脱世网,侧身从之,燕昭、汉武当翘首羡我。

(选自《历代小品•山水》,有删改)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登侯涛山,鳌柱峰 踞:
(2)弗愉快 靡:
(3)东行,鸟迅入疾 绝: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绘大海景象和日出情形时,绘声绘色,摹形拟态,既有实际的描述,也有神奇的想像,同时不忘抒写内心的感受,可谓笔法多变,文采焕然。
B.作者在描写周边景物的同时,还与历史上相关的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写景叙事与抒发思古之幽情自然链接,妙合无垠。
C.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既有流连自然、忘情山水的自由呼吸的痛快,又表达了对有作为的君王的羡慕和向往,流露出积极的有所作为的入世情怀。
D.这篇文章语言表现力极强,除了运用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之外,还大量使用短句,整散结合,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小题3】作者以“生而并海”为幸,试根据文章内容,简述其“幸”的原因。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身涉其处,谁知其言之有味哉?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简子大猎于中山,有狼当道,人立而啼。简子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简子驱车逐之。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仕,策蹇驴,囊图书,行失道,望尘惊悸。狼奄至,曰:“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输诚哉!”
先生曰:“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脱有祸,固所不辞也。”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三纳之而未克。狼请曰:“事急矣,惟先生速图!”乃跼蹐四足,引绳束缚之,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先生内狼于囊,引避道左以待赵人过。
已而简子至,求狼弗得,盛怒。拔剑斩辕端示先生,骂曰:“敢讳狼方向者,有如此辕!”先生匍匐进,跽而言曰:“行道人何罪哉?且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性贪而狠;君能除之,固当效微劳,又肯讳之而不言哉?”简子默,回车就道。
狼度简子之去远,而作声囊中曰:“出我囊,解我缚,我将逝矣。”先生举手出狼,狼咆哮谓先生曰:“我馁甚,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先生既墨者,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
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引蔽驴后,曰:“狼负我!”狼曰:“吾非固欲负汝,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相持既久,遥望老子杖藜而来,须眉皓。先生舍狼而前,拜跪啼泣曰:“乞丈人一言而生。”丈人问故,先生因述始末,顿首杖下。丈人闻之,杖叩狼曰:“夫人有恩背之,不祥莫大焉。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为子必孝;又谓虎狼知父子。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亦无矣。”狼曰:“初,先生救我时,束缚我足,闭我囊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是安可不咥?”丈人曰:“是不足以执信也。试再囊之,吾观其状果困苦否。”狼欣然从之。先生复缚置囊中,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先生曰:“不害狼乎?”丈人笑曰:“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解衣以活友(注)于彼计则得,其如就死地何先生其此类乎!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也。”言已大笑,先生亦笑,遂举手助先生操刃共殪狼,弃道上而去。
(取材于马中锡《中山狼传》)
(注)左伯桃与羊角哀为友,闻楚王善待士,同赴楚。困于途中,值雨雪粮少;伯桃遂绝食,且解己衣与羊角哀,入树洞中冻饿而死。羊角哀独行仕楚,显名当世;后启树发伯桃尸葬之。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仕 干:求取
B.行失道,望尘惊悸 夙:清晨
C.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 却:止步
D.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也 与:赞同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引绳束缚之 夫人有恩背之
B.引避道左以待赵人过 行道人何罪哉
C.先生匍匐进 丈人闻之,杖叩狼曰
D.简子默,回车就道 须眉皓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有只狼在路上,像人一样直立着嚎叫
B.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先生的恩德,是使死人复活、让白骨长肉啊
C.我鞠躬不敢息
我(一直)鞠躬求饶不敢停止
D.于彼计则得,其如就死地何
从对方来考虑是好事;可是置自己于死地,又该怎么办呢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三纳之而未克。
②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
【小题5】在下面每个角色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来评价其在文中的表现。
① 中山狼 ② 东郭先生 ③ 丈人
【小题6】丈人说:“解衣以活友……先生其此类乎!”他认为东郭先生和左伯桃都是“仁陷于愚”;但有论者对此并不赞同,并评论道:“东郭非仁实愚,左伯桃非愚实仁。”请结合文中及注释里的具体内容谈谈该论者如此评论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震川先生小传

钱谦益

震川先生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八大家之书。浸溃演迤,蔚为大儒。嘉靖庚子,举南京第二人,为茶陵张文隐公所知。其后八上春官,不第。读书谈道,居嘉定之安亭江上,四方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海内称震川先生,不以名氏。

乙丑,举进士。除长兴知县。用古教化法治其民。每听讼,引儿童妇女案前,刺刺吴语,事解,立纵去,不具狱。有所击断寝息,直行其意。大吏多恶之,有蜚语闻,量移通判顺德。隆庆庚午,入贺。新郑、内江雅知熙甫,引为南京太仆寺丞,皆掌制敕,修世庙实录。

熙甫为文,原本六经,而好太史公书,能得其风神脉理。其于八大家,自谓可肩随欧、曾,临川则不难抗行。其于诗,似无意求工,滔滔自运,要非流俗可及也。当是时,王弇州踵二李之后,主盟文坛,声华烜赫,奔走四海。熙甫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树牙频相搘柱,不少下。尝为人文序,诋排俗学,以为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弇州闻之,曰:“妄则有之,庸则未敢闻命。”熙甫曰:“惟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 弇州晚岁赞熙甫画像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始伤。”识者谓先生之文,至是始论定,而弇州之迟暮自悔,为不可及也。

熙甫没,其子子宁辑其遗文,妄加改窜。贾人翁氏梦熙甫之曰:“亟成之,少稽缓,涂乙尽矣。”刻既成,贾人为文祭照甫,具言所梦,今载集后,季子子慕,字季思,以乡举追赠待诏。冢孙昌世,字文休,与余共定熙甫全集者也。

嘉靖末,山阴诸状元大绶官翰学,置酒招乡人徐渭文长。入夜,良久乃至。学士问口:“何迟也?”文长曰:“顷避雨士人家,见壁间悬归有光文,今之欧阳子也。回翔雒诵,不能舍去,是以迟耳!”学士命隶卷其轴以来,张灯快读,相对叹赏,至于达旦。四明余公文敏典礼闹,学士为具言照甫之文,意度波澜所以然者。照甫果得。熙甫重平生知己,每叙张文隐事,辄为流涕。岂未有以文长此事闻于熙甫者乎?

(选自《列朝诗集小传》,有删节)

注①王弇州:指王世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岁,能文 属:写作
B.临川则不难行 抗:抵挡
C.贾人翁氏梦熙甫之   趣:催促
D.熙甫果得   隽:考中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乡试取得第二名,深受张文隐赏识,但后来八次参加殿试,都没能考取进士。
B.归有光在处理诉讼案件时,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断案,上级官员大多数不喜欢他。
C.王世贞与归有光之间存在矛盾,曾经遭到归有光的批评,被认为是狂妄而平庸的人。
D.王世贞晚年改变对归有光的看法,称他是千年才有的人才,可继承韩、欧阳的传统。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听讼,引儿童妇女案前,剌剌吴语,事解,立纵去,不具狱。
(2)识者谓先生之文,至是始论定,而弇州之迟暮自悔,为不可及也。
【小题4】请简要概括归有光诗文的特点。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备:防备
B.变封建而为郡县 封建:指自周以来的分封制
C.于是大建孽而为诸侯   庶:众多
D.而天卒不忍亡之 遽:立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唐太宗闻武氏杀其子孙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
B.盖智可以谋人,不可以谋天     缇骑按剑
C.岂虑之未周欤 皆出于此乎
D.而欲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     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虑论》是明代方孝孺创作的一篇史论。文章的开始先从“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谈起,并把这种现象和天道挂上了钩,这是作者立论的核心。
B.作者列举历代兴亡的史实,指出历代君王仅仅片面地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而忽略了另外一些被掩盖的问题,认为只要君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就可以保证国家不灭。
C.在语言的运用上,作者尽量发挥了他那犀利而坚定的文风,做到了既能说理透彻,又能通俗易晓,这在他评论前代帝王时可以充分看出。
D.文章论证“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目的在于给明代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使之“深虑”长治久安的道理,并采取相应的办法。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 之 圣 人 知 天 下 后 世 之 变 非 智 虑 之 所 能 周 非 法 术 之 所 能 制 不 敢 肆 其 私 谋 诡 计 而 唯 积 至 诚 用 大 德 以 结 乎 天 心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2)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