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蔡先生传

蔡先生者,讳霁。生而端慧,进止如成人。大父授之经,退务其大义。家贫,父自食永春掾史。公内自念:“吾父虽安此,然赵景真闻父叱牛声而泣,岂必其父之不安于耕乎?致身显亲,子职尔。”遂慨然欲以经术自奋。

遂从入永春。父携公请令。令试而奇之,曰:“勿以俗学没之!”具束脩,令学于傅君。乙亥,出就试,邑令首拔之,补诸生。举万历己卯乡试。丙戌,上春官不第。己丑,始得补玉田县教谕。抵延津,父讣至,一痛几绝。

服除,补闽之长泰谕。凡孝廉为此职者,得题其衔曰“署”,明其非守官也,外资其禄而心厌薄之。公曰:“否。有禄即官也,何为?且署独不得有所事事乎?”其立教依经行,而以宽栗剂之。每出私钱具食讲艺,所拔识多显者。郡庠有某生为怨家所中,公廉其诬,为督学白之。某生持进谢,辞遣之。

乙未,迁蜀之乐至令。会有采木之役,木所产,人兽绝迹,官给镪①募民役,悬格②啖之耳。约事而给之。民先出钱,所给多不能雠其直。桀黠者多相规卸免,单朴者始承其末,流官竟不得其要领。公下车,卒出不意,征父老数辈,人给笔札,令疏注堪应募者姓名,各以所臆疾书。书已,即收之。为之稽粮册,以知其赋之高下;证甲牌,以验其廛之多寡。然后榜示占役者于门。丁弱赋强,则出金助往募者。扉屦③不任者,始得自诉。汰其实者,而抶其诬报及妄求免者。乃更为立补助之条,定番休之规,信给发之约。用大义谕遣之,民始劝往矣。采木罢,寻有旱疫之眚,多方勤抚之,然于豪猾无所错贷,犯科者壹以三尺终始之。

先生自为孝廉至官归,二十余年,屋而居,瘠田十余亩,义不以贫告人。将解邑时,有赇二百金,不以污归橐,籍置之而已。其子借得邮符,为公归途计,匣之不用。

(选自明·钟惺《隐秀轩集》,有删改)

[注]①镪:成串的钱。②悬格:公布标准。③扉屦:草鞋。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退务其大义     刺:批评
B.有禄即官也,何为 署:代理
C.约事而给之     竣:完成
D.屋而居 僦:租赁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先奉赠札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己经实行,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
B.春官:《周礼》六官之一,掌礼法、祭祀。唐光宅年间曾改礼部为春官,后“春官”遂为礼部的别称。“上春官”也就是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
C.下车:从车上下来。古代被封官员坐驿车去上任,后用“下车”指官员初上任。
D.三尺:古代剑约长尺,故以“三尺”为剑的代称。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庠有某生为怨家所中,公廉其诬,为督学白之。
(2)将解邑时,有赇二百金,不以污归橐,籍置之而已。
【小题4】根据第四段,概括蔡先生为让百姓服役采取了哪些措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2 08:02: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道旁有甫田,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田且甫矣,数息而后一锄,将终岁无能为乎!”农夫闻之,招行者曰:“余将老于农矣予,而予莫知所以耕,子盍示我以耕之道乎?”行者于是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而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徐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耕曷难乎?子之速耕者,殆难也。夫子一息而数锄,则作者常少,而辍者常多;余数息而一锄,则作者常多,而辍者常少。以其所常多者,较其所常少者,以其所常少者,较其所常多者,孰为速而孰为迟乎?孰为逸而孰为劳乎?”行者服而退。

【小题1】下列各句中对“而”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  而:才
B.余将老于农矣予,而予莫知所以耕  而:可是
C.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而:就
D.行者服而退     而:却
【小题2】对划线句“予莫知所以耕,子盍示我以耕之道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看吗?
B.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要是不服气就展示给我看看。
C.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要不要我把方法给你展示一下?
D.你并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耕田,你要不要我示范给你看一看?
【小题3】分析行者对于农夫“数息而后一锄”的认识先后有什么变化?
【小题4】判断“甚矣,农之惰也!”的句式特点。
【小题5】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养兰说

明·陶望龄

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养之之法,喜润而忌湿,喜燥而畏日,喜风而避寒,如富家小儿女,特多态难奉。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

休园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瘯①,无何其一槁矣。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予就问故,且告以闻。客叹曰:“误者子之术也。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以芳悦人者,百卉也。其所谓甘与芳,子识之乎?奥腐之极,复为神奇,物皆然矣。昔人有捕得龟者,曰龟之灵不食也。箧藏之旬而启之,龟已几死。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子固而溺所闻,子之兰槁,亦后矣。”

予既归,不怿,犹谓闻之不妄,术之不谬。既而疑曰:物固有久而易其嗜,丧其故,密化②而不可知者。《离骚》曰:“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夫其脆弱骄蹇③,衒芳以自贵,余固以忧其难养,而不虞其易变也。嗟乎!于是使童子刈槁沃枯,运粪而渍之,遂盛。

(注释)①瘯:憔悴 ②密化:暗地变化③骄蹇:骄傲
【小题1】简析第一段划线句的作用。
【小题2】第二段“予就问故,且告以闻”中“闻”是指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第三段引用《离骚》中的句子,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文学经典实例,具体形象,很有说服力。
B.指出兰芷荃蕙这些香草也会野化失去芳香。
C.通过类比,阐明兰花也会失去固有的本性。
D.表明兰花在炫耀芬芳自以为是而变娇弱。
【小题4】文中第二段举有人养龟的例子,有何作用。
【小题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围绕兰难养,兰宜茗,兰日枯,兰遂盛的线索,起承转合,构思巧妙。
B.作者用养兰的亲身经历,批驳了关于兰草本性清香宜茗汁的观点的荒谬性。
C.文中引入“客”的形象,化用了赋体主客问答的形式,便于表达对立观点。
D.作者对兰草改变本性而嗜秽感到无奈,作者见兰草得粪而茂盛,颇觉讽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兰亭集序.》
(二)
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曾孙,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注)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选自《兰亭记》,有删改)
(注)响拓:古代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或寄所托   因:依,随着
B.不能之于怀 喻:通“愉”,愉悦,愉快
C.弟子又幼来耽 玩:研习、玩味
D.辩才详之曰 熟:仔细的、详细的
【小题2】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太宗以德政
B.知在辩才
C.梁元帝曾孙
D.及其所既倦
【小题3】下列对文中个别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也作“叙”或“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介绍写作目的、编写体例和主要内容。《兰亭集序》便属此类。
B.“若合一契”中的“契”指的是符契,用木或竹刻成,分为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C.旬朔,十日为一旬;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朔。旬朔指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时日。
D.微服,通常指帝王、官吏等外出时为不暴露身份而换穿便服。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借快乐年华易逝的感叹,借生命长短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感叹,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之大”的观点。
B.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C.唐太宗答应了萧翼提出的条件,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接近辩才禅师并逐步取得他的信任。
D.辩才十分喜爱书法艺术,所以一眼就看出萧翼的二王法帖虽是真迹,却不是上品,远比不上《兰亭》帖。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