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白母传   

(明)徐渭

白母者,山阴某里葛氏女也。年十六,归白公瑾。公素弱,母为善调节,使读书成所学。成化中,以进士为分宜知县,母与俱往。其明年,公病逾时,而库所贮折银尚数千两,邻境有因饥而作乱者,聚徒百余人,将劫取之。县固无城郭,寇仓卒将及门,诸薄丞与其妻孥既弃署走匿他所,母独分命家人力拒其两门,乃始迁公别室,埋其银污池中,着公之服,升堂以俟贼。贼至,则阳为好语相劳苦,益尽出其所私藏钗珥衣服诸物以与贼。贼谢而去,而不知阴已表识其间,用是后稍捕得之。未几,公竟以病死于县。先是县阻江水,一方舟渡,人多争溺死者,母劝公为浮梁以济。而公之政治有恩惠,又大略时出母之意。母之贤既已闻县中,至是丧公而归也,民哭声溢郊野,其妇人载橐哭以送者,途相次如鱼鳞,母都一毫无所取以归,时年若干矣。归若干年而后卒。其始归时,独闭门谢外事,修饰谨慎,以率先其帷中,教子孙使治行谊。里中人贤母,亦如其在分宜也。至其末年皓首时,乃始听邻人诸族戚之请,为之决疑难,断不平。有不讼于官而谋于母者,即桀猾,母一言冰解而兽伏。于是府若两县学诸生数百人,以母走告知府汤公,公令榜其门。时母已老就枕席,至榜日,独呼其孙宪令起,沐浴更衣坐堂中,益遍召其诸子孙使来前,榜声绝而母逝矣。

论曰:古今称节妇贞女者多矣兼才与智而有之唯孙诩妻徐氏耳纤缓图之而乘时以亟发殆兵家所谓债弩发机者与然徐既许览以昏则可延日时得自为谋有两故将可召则可与共事。未闻以文吏妇与其家众数人,阻百余创起之寇于呼吸之间,匿贮金,徙病男子,假冠服出所藏,又默识其所欲与,若母之敏给而奇者也。假令母与诩之妻不为妇人,在今日得提数万之众,以与闽越东夷之寇相从事,其所谓敏给而奇者,又不知何如也!余于斯重有感焉。母之曾孙贫数为余道母事,且曰:母死时,出其筐中所计族人婚姻巾括衰带至麻缕系缀之细无不具,其他物称是,子孙男妇人哭泣成礼而已。嘻!观于斯,而母之慎密计深远又如是哉! [注]①橐:袋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公瑾 归:女子出嫁。
B. 县无城郭 固:原本。
C. 母劝公为浮梁以 济:渡。
D. 又默其所欲与 识:记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益遍召诸子孙使来前 丈夫亦爱怜少子乎
B. 则可共事 入则王图议国事
C. 未闻文吏妇与其家众数人 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D. 母之曾孙贪数余道母事 臣韩王送沛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所记述的白母,于民则“却寇”造桥、断讼分难,于家则竭才尽智、“修饰谨慎”,故深受百姓和族人的尊敬。
B. 文中关于白母与徐氏“不为妇人”,则完全可以像男子一样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假设,表现了作者的遗憾与惋惜之情。
C. 本文在表现白母机智勇敢的“丈夫气”之外,还通过对白母临终前预先精心安排丧礼用具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缜密周到的一面。
D. 本文撷取白母一生中的几个生动片断,绘其形象,写其精神,笔法详略有致,体现出作者驾驭材料的良好能力。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古今称节妇贞女者多矣兼才与智而有之唯孙诩妻徐氏耳纤缓图之而乘时以亚发殆兵家所谓债弩发机者与然徐既许览以昏则可延日时得自为谋有两故将可召则可与共事。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素弱,母为善调节,使读书成所学。

②其妇人载橐哭以送者,途相次如鱼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2 06:10: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狈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修辱。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问好矣,而犹哓哓。然窃好古之名,以求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令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②哓(xiāo)哓:吵嚷。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得之友人所者 遗:给,赠
B.宜谨藏之 宝:像宝贝一样
C.于是士之利求进者 射:追逐
D.人见世之熙熙者 熙熙:忙忙碌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当一砚用,不知其为古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
B.褰裳濡足,被俘辱不知羞 溪虽莫利于世,善鉴万类
C.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 今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小题3】下列对文中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当得知家里的这方砚是古砚之后,并没有及时去验证它的真伪。
B.在作者看来,砚在当时人手中使用时仅仅是一种工具,并没有特殊意义。
C.文中认为“好古”在兴起之初是一些人逃避世事,寄情书画的产物。
D.文中认为“好古”发展到后来,渐渐变成了一些人表现高雅的方式。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
(2)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给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钰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噫!予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注)①岖崟(yín):山石险峻的样子。②赵检点:指赵匡胤,在后周任殿前都点检。③伍员:指伍子胥,他父兄被楚平王杀害,逃往吴国。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之   识:记住
B.日冉冉过峰后 冉冉:渐渐升起的样子
C.自恐不可免 分:料想
D.尽二鼓   二鼓:二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 他日汝当用之
B.乃烈原以驱虎也   寡人之于国也
C.风疾徐 春与秋其代序
D.予离亲之久     臣以供养无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述了作者夜渡清流关和昭关途中的遇险情景。虽然是一篇纪实文章,但生动真切,波澜起伏,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两次渡关夜行均有“火”相助,只是第一次寒风吹灭束燎,致使险象环生;第二次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狰狞,以至惊马难行。
C.本文在叙述遇险中间插人景物描写,生动描写了清流关和昭关的山深地险,渲染了可怕气氛,加剧行人的恐惧心理。
D.文章按时间的顺序叙述遇险情景,表面上似不着意经营,实则行文都有照应。叙事清晰,布局严谨,自然成文。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
(2)既暮,人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①六一居士云:“风霜冰雪,刻露清秀。”以山色言之,四时之变化亦多矣,而惟经风霜冰雪之余,则别有一种胜韵,澹澹漠漠,超于艳冶浓丽之外。春之盎盎,百花献巧争妍者,不可胜数,而梅花独于风霜冰雪之中,以标格韵致为万卉冠。故人徒知万物华于温燠①之余,而不知长养于寒冱②之时者,为尤奇也。由此观之,士生而处丰厚,安居饱食,毫不沾风霜冰雪之气,即有所成,去凡品不远。惟夫计穷虑迫,困衡之极,有志者往往淬励磨练,琢为美器。何者?心机震撼之后,灵机逼极而通,而知慧生焉。即经世出世之学问,皆由此出,而况举业文字乎?

②吾友无异,少遭困呃,客寄四方,益自振,下帷发愤,穷极苦心,发为文章,清胜之气,迥出埃壒③,若叶落见山,古梅着蕊;一遇慧眼而兼收之。固其宜也。然予每会无异于长孺④座上,嘿嘿而亲之,私自念此非经风霜冰雪之余,有以消磨其习气而然欤?古人有言:“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焉者,不畏徒步者也。”若畏饥而惮步,则天下事其吝为之,怯为之,不亦多乎?无异常天下之难者也,必无难天下事矣,予以此券无异焉。

选自袁中道《陈无异寄生篇序》

(注释)①燠(yu四声):暖,热。  ②冱(hu四声):冻结。 ③壒(ai四声):尘土。④长孺:即虞长孺,明末居士,袁中道的朋友。
【小题1】六一居士,就是______________(人名)。
【小题2】对文中“无异常天下之难者也,必无难天下事矣”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无异经常面对天下困难的事情,他一定不会为难于天下大事。
B.陈无异把天下困难的事情当做平常事情,他一定不会被天下大事难倒。
C.陈无异尝试做过天下困难的事情,他一定不会认为做天下大事是困难的。
D.陈无异把天下困难的事情当做平常事情,他一定不会认为做天下大事是困难的。
【小题3】第①段中“皆由此出”的“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小题4】第①段中写了“百花”和“梅”,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小题5】本文和《伶官传序》都是序文,请比较两篇文章不同的写作目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林俊,字待用,莆田人。成化十四年进士,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性侃直,上疏请斩妖僧继晓并罪中贵梁芳,帝大怒,下诏狱考讯。太监怀恩力救,俊得谪姚州判官。寻以正月朔星变,帝感悟,复俊官。调湖广,以雨雪灾异上疏言时政得失,又言德安、安陆建王府,工役浩繁,财费巨万,民不堪命,乞循宁、襄故事,一切省俭,勿用琉璃及白石雕栏,请著为例,不从。新昌民王武为盗,巡抚韩邦问不能靖,俊身入武巢,武请自效,悉擒贼党。王府征岁禄,率倍取于民,以俊言大减省。宁王宸濠贪暴,俊屡裁抑之,王请易琉璃瓦,俊言宜如旧。王怒,伺其过,无所得。会俊以圣节按部,遂劾奏之,停俸三月。寻以母忧归。正德四年起抚四川,眉州人刘烈倡乱,败而逃,俊绘形捕,莫能得。会保宁贼蓝廷瑞、鄢本恕、廖惠等继起,势益张,转寇巴州。猝遇之华垄,单舆抵其营,譬晓利害,贼罗拜约降。淫雨失期,复叛去,攻陷通江。俊击败之龙滩河,遣知府张敏等追败之门镇子,遂擒廖惠,本恕、廷瑞为永顺土舍彭世麟所擒。捷闻,玺书奖励。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世宗即位,起刑部尚书。会暑月经筵辍讲,举祖宗勤学故事以谏。数为帝言亲大臣,勤圣学,辨异端,节财用。朝有大政,必侃侃陈论,中外想望其风采。中官崔文家人李阳凤索匠师宋钰贿不获,嗾文杖之几死,下刑部治未决,而中旨移镇抚司,俊留不遣,力争不纳。俊以耆德起田间,持正不避嫌,既屡见格,遂乞致仕。又明年,疾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明史·林俊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B.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C.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D.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事,官名,我国古代封建品级制度中的底层办事官吏。
B.母忧,母亲去世。古代官员任职期间,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
C.圣节最早起源于唐朝,后来历代皇帝及太后生日皆称为圣节。
D.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一般由翰林学士担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俊不惧权贵,嫉恶如仇。他上书请求斩杀妖僧继晓,并治罪太监梁芳,惹怒了皇上;多次抑制宁王朱宸濠,遭到宁王弹劾,被停俸三个月。
B.林俊心系百姓,为民请命。德安、安陆建造王府工程浩大,耗费钱财;王府向百姓增收岁禄,百姓不堪忍受;林俊上书力争,都得到了解决。
C.林俊胆识过人,剿贼有方。在华垄突然遇上贼人,林俊到贼营劝降了他们,因为大雨误了日期,贼人又叛乱,最后在林俊指挥下,贼寇被消灭。
D.林俊为官持正,直言敢谏。他多次劝谏皇上亲近大臣,勤于圣学,明辨异端;不按圣旨,坚持留下崔文不肯移交镇抚司,并极力向皇上谏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俊以耆德起田间,持正不避嫌,既屡见格,遂乞致仕。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第题。

《万木图》序

杨士奇

⑴《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

⑵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赈之,指某山号于众曰:“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既悉饭之,乃如所言。愿树木者不籍识其姓名,卒亦不视其功,予之谷,而所活不可胜计矣。夫施于人,而使其恒有愧耻为辱之心,犹不施也。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

⑶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若孙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毋苟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

⑷呜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木后当何如哉!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畎亩之间,而徒布衣以终其身也。不然,使遇治平之时得一命,为所欲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训,推广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是用告诸其来者。

【小题1】第⑴段介绍了《万木图》的由来是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小题2】对第⑵段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战乱饥荒,导致亲人间“相食”勉强活命。
B.“种树换粮”是为了不让被救济人有“愧耻为辱之心”。
C.“不登记姓名”表现了杨先生乐施的“忠厚委曲”。
D.本段交待了《万木图》中“万木”的由来。
【小题3】第(3)段引用杨达卿先生告诫子孙的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4】本文与《伶官传序》都是“序”,在写作意图上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