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鲥 鱼

何景明

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橘未应先。

赐鲜徧及中珰第,荐熟谁开寝庙筵

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

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筯金盘敢望传?

(注)①何景明:明弘治十五年进士,为官期间曾屡屡触怒宦官佞幸;②中珰:宦官。③荐:无牲而祭曰荐,指时鲜祭品。④筯,同“箸”。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鲥鱼五月就运到北京,连荔枝和卢橘都不能与之争先,对比中凸显鲥鱼之贵。
B.皇帝把新鲜的鲥鱼赏赐到宫廷中每一个宦官之家,却置宗庙于脑后。
C.诗人善用衬托,以“风尘”“炎天”“冰雪”等恶劣的环境来衬托运送鲥鱼的艰难。
D.诗人咏鲥鱼而不在鱼的肥嫩上用重笔,诗歌虽是铺排直陈,但寓意深邃,感情强烈。
【小题2】本诗尾联有什么含义?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26 03:48: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两浙观风诗》序

(明)王阳明

《两浙观风诗》者,浙之士夫为佥宪陈公而作也。古者天子巡狩至诸侯之国,则命太师陈诗,观民风。其后巡狩废而陈诗亡。春秋之时,列国之君大夫相与盟会问遣,犹各赋诗以言己志而相祝颂。今观风之作,盖亦祝颂意也。王者之巡狩,不独陈诗观风而已。其始至方岳之下,则望秩于山川,朝见兹土之诸侯,以观民之好恶;就见百年者而问得失,赏有功,罚有罪。盖所以王政而兴治功,其事亦大矣哉!汉之直指、循行,唐、宋之观察、廉访、采访之属,及今之按察,虽皆谓之观风,而其实代天子以行巡狩之事。故观风,王者事也。

陈公起家名进士,自秋官郎擢佥浙皋,执操纵予夺生死荣辱之,而代天子观风于一方,其亦荣且重哉!吁,亦难矣!公始至吾浙,适岁之旱,民不聊生。饥者仰而待哺,悬者呼而望解;病者呻,郁者怨;不得其平者鸣;弱者、强者、蹶者、啮者,梗而孽者、狡而窃者,乘间投隙,沓至而环起。当是之时而公无以处之,吾见其危且殆也。赖公之才,知神武,不震不激,抚柔摩剔,以克有济。期月之间,而饥者饱,悬者解,呻者歌,怨者乐,不平者中;蹶者起,啮者驯,孽者顺,窃者靖;涤荡剖刷而率以无事。于是乎修废举坠,问民之疾苦而休息之,劳农劝学,以兴教化。然后上会稽,登天姥,入雁荡,陟金娥,览观江山之形胜,固亦大丈夫得志行道之一乐哉!然公之始,其忧民之忧也,亦既无所不至矣公唯忧民之忧是以民亦乐公之乐而相与欢欣鼓舞以颂公德然则今日观风之作岂独见吾人之厚公抑以见公之厚于吾人也。虽然,公之忧民之忧,其惠泽则既无日而可忘矣;民之乐公之乐,其爱慕亦既与日而俱深矣。以公之才器,天子能久容于外乎?则公固有时而去也。然则其可乐者能几?而可忧者终谁任之?则夫今日观风之作,又不徒以颂公之厚于吾人,将遂因公而致望于继公者亦如公焉。则公虽去,而所以忧其民者,尚亦永有所托而因以不坠也。

(选自《王阳明全集》)

(注释)①皋:古代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所以王政而兴治功 布:宣告,实施
B.执操纵予夺生死荣辱之 柄:权力
C.悬者呼而望解 悬者:受困的人
D.赖公之才,知神武 明:清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子巡狩至诸侯之国   吾尝终日思矣
B.观民风 作《师说》贻之
C.公始至吾浙   句读不知
D.天子能久容于外乎 吾还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就有通过下级官员献上的诗歌来观察民情、了解施政得失的制度,后来这一制度曾经因为无人献上诗歌而废弃。
B.陈公初到浙江任职就遇上旱灾,百姓难以生存,情势十分危急;但最终平安渡过了这段艰难时期,靠的是陈公处事得当。
C.文章既赞赏陈公能够采取慰劳百姓劝勉学习的利民政策,也赞赏他落实政策后能够游览美好江山的修身养性的行为。
D.作为一篇书序,本文感情真诚饱满,用词造句既有法度可循又有自由率意的表达,体现出情理结合的写作特色。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亦既无所不至矣公唯忧民之忧是以民亦乐公之乐而相与欢欣鼓舞以颂公德然则今日观风之作岂独见吾人之厚公抑以见公之厚于吾人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皆谓之观风,而其实代天子以行巡狩之事。
(2)则公虽去,而所以忧其民者,尚亦永有所托而因以不坠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浣花溪记

明钟 惺

①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块、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矸、如绿沈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②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①。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②云通灌县,或所云“江③从灌口来”是也。

③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牓。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④,碑皆不堪读。

④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⑤险奥,各不相袭。严公⑥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于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⑦。

⑤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注释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水光树色清幽美丽,使人感到神清气爽。②舁夫抬轿子的人。③江指锦江。锦江是岷江的支流。岷江从灌县东南流经成都附近,纳锦江。故上文说“通灌县”。④别驾明代州府副长官通判的别称。署,代理官职。⑤东屯夔州(今四川奉节)东瀼溪。⑥严公指严武。⑦司城贞子春秋时陈国的大夫,死后尊为司城贞子。
【小题1】上文中提到的“少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颇有次第(______________)   (2)不必求(______________)
(3)犹能择(______________)   (4)暮趣归(______________)
【小题3】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1)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
(2)溪周之,非桥不通。
【小题4】下面“以”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B.覆以水槛C.附以本传D.胸中暇整可以应世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比喻描写,移步换景,给人目不暇接之感。
B.文章景物描写善抓形态,历历如画,写景抒情融洽自然。
C.文章第②和第③段为浣花溪记游的主体,文字清幽之妙,结构详略得当。
D.文章结尾,作者嘲讽了那些假冒斯文的达官贵人附庸文雅、热衷应酬的丑态。
【小题6】有不少评论者认为第④段与游记文体有点“不伦不类”,对此你如何看?请简述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lǚ):脊骨。③瘳(chōu):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惧而诸医(商量)B.甚将乎肝膈(蔓延)
C.疾未为之(变换)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之(消除)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日服汤剂,而傅善药 徐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能伤身     焉置土石
C.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轻齐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忧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指代“祸患”)
【小题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②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小题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竹间记

明 陈谟

嘉植之类,其清者三,曰竹、曰梅、曰松而已。  之清以直气,  之清以雅韵,而  兼之,有直气而无其偃蹇,有雅韵而无其娟妍者也。故竹之间,尤至清所在,而君子尚之。然而日至乎其间者寡矣。不日至乎其间,而以号于众曰友竹。友竹者,是友其外也,名也,与竹而二,竹莫之爱也。必常处于其间,然后竹与我莫逆斯心也,非名也,而我与竹一矣。晋、唐来友竹者是不一二止,吾独取王子猷焉。子猷所居所至,毋论淹日月久近,即命种竹。或怪之,则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是斯须颠沛,不离其间也。或植嘉竹,则未问主人,径造竹所,是心乎其间而忘乎其外也。古今贤达高致,尚有若此者哉!闻子猷之风而兴者,吾得王简夫氏。其为己,处官有直气无偃蹇,有雅韵无娟妍。凡比德于此君者,实盛似子猷无地无竹,无时不在竹间,而简夫如之又甚称。吾闻南华之山、九成台之下、曲江之墟,以仙隐则宜,以吏隐则宜,以大隐则唐相张公之宇也。简夫植竹焉,日与贤人大夫啸咏其间,海邦之民蒙安静之政,乐岂弟之泽,得与优游于陵谷谷陵之外者,又子猷之所无也。因为君记竹间,乃并书之。

【小题1】选择“松”、“竹”、“梅”,依次填入文章空格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说“吾独取王子猷焉”,请说出“独取”的理由。
【小题3】“处官有直气无偃蹇”其中“偃蹇”在此句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
【小题4】有人认为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出了竹的气韵。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小题5】古人常以某一植物入诗文,来喻托某种精神气质。由此,请举出语文教材中出现过的古诗文一例,并加以简要陈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珊,字德辉,桐城人。正德三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庶吉士许成名等罢教习,留翰林十七人。珊以为滥,疏论之。语侵内阁,不纳。巡盐长芦,发中官奸利事。为所诬,械系诏狱,谪安陆判官。移知澧州。世宗立,擢江西佥事,讨平梅花峒贼。迁四川副使,备兵威、茂。嘉靖四年二月应诏陈十渐:纪纲之颓,风俗之坏,国势之衰,外裔之强,邦本之摇,人才之凋,言路之塞,邪正之淆,君臣之暌,灾异之臻。
“此十者,天子有一,无以保四海。陛下圣明,何以致此,无乃辅弼召之欤。窃见今日之为辅弼第一人者,徒以奸佞,伴食怙恩,致上激天变,下召民灾,中失物望。臣逆知其非天下之第一流,而陛下乃任信之,不至于鱼烂不已。愿亟去其人,更求才兼文武如前大学士杨一清,老成厚重如今大学士石珤者,并置左右,庶弊政可除,天下可治。臣又闻献皇帝①好贤下士,容物恕人,天下所共知也。今议礼诸臣,一言未合,辄以悖逆加之。谪配死徙,朝宁为空。此岂献皇帝意?非其意,虽尊以天下,无当也。陛下何不起而用之,使骏奔清庙,以慰献皇帝在天之灵哉!”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外艰归,士民祠之名宦。后副使胡东皋谒祠,独顾珊叹曰:“此吾师也。”服阙,以故官莅广东。终四川按察使。
注①:献皇帝:兴献王朱祐杬,明宪宗之子,明世宗嘉靖帝的生父,被追封为兴献皇帝。
【小题1】对下列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
B.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
C.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
D.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狱,是皇帝直接监管的监狱,罪犯多是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的高级官员。
B.内阁,最早出现于明朝,其最高领导称首辅,其次为次辅,其余皆称群辅。
C.外艰,是指外放到边关任职。古代官员离开京城外调做官称为“出”一般有贬谪意。
D.四海,古代认为中国的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用来指称天下、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珊恩威并施,受人爱戴。他为官威严而有恩惠,士人百姓将他列为名宦为他立了生
祠,被胡东皋尊奉为师。
B.余珊直言敢谏,不惧权威。他做四川副使时,应诏进言,直指朝廷存在的十种潜在弊
端。
C.余珊早年官微,言轻招祸。他批评朝廷任用的官员过多,而且牵扯到内阁官员,建议不被采纳;他揭发宦官谋取私利,反被诬陷,遭牢狱之灾。
D.余珊奉诏上奏,态度鲜明。他在奏章中指出当朝首辅费宏不称职,建议尽快除去他,也指出应善待重用杨一清、石珤等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圣明,何以致此,无乃辅弼召之欤。
(2)臣又闻献皇帝好贤下士,容物恕人,天下所共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