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动物游戏之谜

周立明

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下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曾经在卡那里群岛上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行为。他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羱羊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出发,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哈得逊湾的北极熊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很大的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过着流浪的生活。到了夏季,冰雪融化了,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这时,食物丰富了,北极熊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它们吃饱喝足了,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选自《动物游戏之谜》,有删减)

【小题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演习说”认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排演或演习以后可能出现的生活,使动物从小就能熟悉将来要掌握的“技能”和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
B.“自娱说”认为,成年动物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只是因为动物需要在生理上、心理上保持平衡,所以会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某种调剂和补偿。
C.汉斯·特贝等认为,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游戏对动物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D.保尔·赖特等认为锻炼在动物游戏中的意义是最主要的,譬如北极熊平时所进行的各种游戏,可以保持身体的灵活和力量,对它们捕食大有好处。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持演习说的科学家们认为动物需要的追逐、躲藏、搏斗等“技能”必须通过游戏才能学会。
B.科学家们一致认为黑猩猩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取挂着的食物,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C.西伯利亚羱羊选择在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
D.关于动物游戏,现在众说纷纭,但无论是哪种假说,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目前还难有定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根据持游戏说的科学家的观点,一群小鱼在水中相互追逐,猫抓住老鼠后不马上吃掉都可以认为是一种游戏行为。
B.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这种天性河马比渡鸦强,黑猩猩要比河马强。
C.对于动物来说,游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譬如“捉迷藏”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争斗能力就非常有效。
D.哈得逊湾的北极熊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很大的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过着流浪的生活,它们很少进行游戏活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6 01:02: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美国创新模式变革对我们的启示
刘燕华冯之諼
⑴美国创新实验室模式发展日趋成熟,这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成功案例。中国与美国国情不同,我们不可能照搬其做法,但从中可得到一引开启示。
⑵追赶战略不能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水平和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的建立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进入新世纪,社会强烈呼吁高新区的“二次创业”。但十几年过去了,作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前沿的高新区,仍没有彻底摆脱靠来料加工和规模扩张的模式。关键原因是缺少新技术、新产品的储备,缺少跨越式创意和创新模式的供给。我们往往在欢庆取得生产能力重大突破时,发现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又落后了。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转型的重要阶段,走自主创新道路是唯一选择。科技创新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在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上有新的突破。
⑶美国的创新人才从大学就开始培养,而中国的人才需要在大学毕业后去磨练,这样,就形成了时间差,正所谓: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尽管我们可以在创新体制上大胆探索,进行改革,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但是,创新的未来仍属于“新生代”的年轻人。学院式教育模式已不适合快速的发展与激烈的竞争。如果不实现人才蟢养模式的革命,我们也无法走出“出国预备班”的尴尬。教育体制需要改革创新,让年青一代在跨越式的激烈竞争中及早站在制高点。中国年青一代的接受能力与知识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对新事物的敏感性要超过老一代人。同时,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创造冲动和选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增加自学习、自组织等自发性的成长动力。
⑷精英教育与教育公平应成为“一体之两翼”。美国学者认为,创新过程中大致有三类人:精英式人物不足1%,他们思维敏捷、引领潮流、统筹大局_干将式人物不足10%,他们执存力特别强,属得力的“创新操盘手”,工匠式人物占90%左右,数量众多,且替补性很强。尽管我们不能完全同意这一提法,但也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如同中国的一句俗话:兵怂怂一处,将怂怂一窝。在创新竞争中,只有一批高端、领军人物脱颖而出,才能有实质性的希望。
(5)在科技迅速发展、变化的时代,“今天”'的暂时落伍并不意味着“明天”的落后,但是,如果没有为了“明天”的储备,则注定了明天”的失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投入有了大幅度增长。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成为当务之急。对下一代产品的开发研究及其市场开拓应成为重点。创造学科交叉、技术集成、人才流动的环境和激励创新的评价体系定将为中国实现创新性国家打下坚实基灿。
(节选自《读书》2012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二次创业”内容的一项是()
A.高新区彻底摆脱依靠来料加工和规模扩张的模式。
B.储备新技术、新产品,供给跨越式创意和创新模式。
C.生产能力取得突破的同时,要在新轮竞争中走在前头。
D.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并在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上有新的突破。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所以中国人才的出现总是“迟于”美国,这让我们长期处于比较被动的发展状态。
B.“出国预备班”说明我们缺乏人才苗子,不得不把学生送到国外培养,生动形象地指出当下国内教育的尴尬处境。
C.“兵怂怂一个,将怂忿一窝”意在说明精英,干将、工匠式人才都很重要,即无论兵” 还是“将”都要注意培养,不可偏废。
D.“没有为了 ‘明天’储备,则注定了 ‘明天’的失落”补充说明了前文“追赶战略不能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观点。
【小题3】(小题3)概括文章在人才培养方面“对我们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客观世界是有形有色、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如果是用客观外界的形体、形象来思考,这就是形象思维。人们最早发现并研究形象思维,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我国古代文人曾经用“神思”“想象”“幻想”和“形象”等来描述骚人墨客的思维活动。在西方,意大利哲学家马佐尼注意到了文艺创作与想象的关系,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已经看到了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区别。
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古代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科学见解,往往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宗教意识杂糅在一起,混融于某种文学样式之中。古代的自然学者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以直观、直觉的方法描述外部世界。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天文、地学、生物、气象和工程的篇章,大多是关于客观事物的形象描述,堪称科学散文,是可以当文学作品来欣赏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观察的视野越拓展越宽广,记载的事实越积累越众多,科学家们便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精深的基础上进行抽取和概括,科学思维渐趋抽象。
但是,在科学研究中辅以形象思维仍然是必要的。列宁认为,在数学上要是没有幻想,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古人类学家从现代人形态去想象原始人形态,从已知的形象推及未知的形象,根据一片颅骨或几枚牙齿,逼真地复原几百万年前我们祖先的形貌,这些研究,如果没有从现代人的行为去揣摩、设想古人类行为的形象思维能力,几乎无法前进一步。现代宇宙学利用宇宙早期演化过程中的遗物来推测当时的宇宙状况,必须借助形象思维能力。文学家构思时运用形象思维,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天文学家探索宇宙天体,则须观百亿年之演化于须臾,抚百亿光年之太空于一瞬,文学家与科学家,都需要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形象思维能力。
想象的东西总是直感的、具体形象的。如果说感知是眼前形象的呈现,回忆是过去形象的复现,那么想象就是未来形象的映现。想象的基础是个人的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广泛的经验和渊博的知识是想象力丰沛的源泉。想象是以往经验与知识的延伸和变形,即放大和缩小,粘连和分离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想象是先前外界刺激的印痕,循着极其复杂程序的一次次重新组合。因而,想象就是在人脑中改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生动地说明前所未有的形象境界。
艺术家以形象思维为主,辅以抽象思维,以认识世界和描绘世界;科学家以抽象思维为主,辅以形象思维,以认识世界和表述世界。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摘自刘欣大《科学家与形象思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形象思维就是用客观外界的形体、形象来思考的过程,是人们认识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形式。
B.人们最早是在文学艺术的领域发现和开始研究形象思维的,说明形象思维在当时只用于文学艺术领域。
C.我国古代,有人用“神思”“想象”和“形象”等来生动形象地描述人们在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思维状况。
D.西方的哲学家们,既注意到了形象思维与文学艺术创作的关系,又看到了艺术思维和哲学思维的区别。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科学史上,古代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科学见解,往往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宗教意识杂糅而混融于一定的文学样式中,表明古代的科学家不注重抽象思维的运用。
B.《梦溪笔谈》关于天文、生物和工程等的篇章,大多是关于客观事物的形象描述,表明了沈括的这部科学著作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来描述外部世界的。
C.科学观察的视野越来越宽广,记载的事实越来越多,科学家们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精深的基础上进行抽取和概括,科学研究的思维越来越抽象。
D.从数学领域借助幻想发明微积分和古人类学家通过现代人的行为揣摩古人类的行为等科研事例来看,在科学研究中,恰当地运用形象思维仍是必要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家需要形象思维能力,与天文学家不同,文学家通过自己所观察到的短时间内的形象,来表现所处时代的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
B.天文学家需要形象思维能力,与文学家不同,天文学家通过宇宙演化过程中的瞬间现象,来探究更加漫长更加复杂的太空演变。
C.想象是未来形象的映现,也是经验与知识的延伸和变形,所以,一个人的想象能力是否丰富取决于他自身的经验是否丰富和知识是否渊博。
D.与艺术家不同,科学家以抽象思维为主,也借助形象思维来认识世界和对自己所认识到的客观世界进行生动形象的表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往今来的大多数人类文明对于狗都有正面的认识、高度的赞美。从虚构的神话到现实的表达,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画笔记录下这些伙伴的身影,赋予它们忠诚、勇猛、机敏的品质与永恒的生命。
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子曾记载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天,齐王问一位画家:“什么东西最难画?”画家答道:“犬马难,鬼神易。”因为犬马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家天天都看在眼里,使得想要把它们画得看起来相像,并不容易;而鬼神之流,谁都没有亲眼所见,自然可以任由画家发挥,好画许多。通过这则故事,我们得以了解我国古人在绘画创作时力求形似的主张。
若论今天国人最熟悉的猎犬形象,恐怕非《大闹天宫》动画片中伴随二郎神左右的哮天神犬莫属。事实上,猎犬也正是历代画家最爱描绘的犬类。
从现存的仰韶彩陶上,我们便可以看到四肢开张、飞奔向前的猎犬图案。两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上也有许多类似的形象。它们共同表现出狗对于人类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价值——为人类追击猎物,这也是像“狩…‘猎”这样的汉字部首属“犬”的原困。
我国古人曾将犬分为三类,其中之一便是所谓“田犬”,即猎犬。在欧洲中世纪的抄本插图上,也清晰地描绘了狗的四种不同功能:牧羊、逐鹿、追兔和为主人报仇,一半与打猎有关。晋人傅玄在他的《走狗赋》中,赞美优秀的猎犬兼具鹰与虎的“劲武”,也谈到了当时西域进献名犬的故实。
自晋代以来,上层社会开始以驯养和搜求异域名犬为乐,而西域国家也常以名犬作为国礼进献给中原王朝的统治者。这时的猎犬不仅仅只会狩猎,还要承担外交的职责。唐代诗人杜甫曾以一篇《天狗赋》尽显天宝年间宫廷所畜西域异犬的风姿。在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室里,有一幅今天被命名为《架鹞驯犬图》的壁画。画中描绘了一位唐代内官装束的男子手擎鹞鹰,回首俯视着一只抬腿示好的猎犬。猎犬身体修长,双耳尖耸,正是佳犬的特征。另一边,一位胡人驯犬师恭敬地随侍其后——正如杜甫赋文中所提到的那样,西域进献的猎犬都由专门的胡人跟随驯养。
《架鹞驯犬图》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猎犬形象。画中的猎犬不再只是一味地奔跑逐猎,他们开始与主人互动,亲昵而温顺。在一派融洽的画面氛围背后,是猎犬地位的进一步上升与礼仪功能的变化。这一点在更早一些的唐章怀太子墓《狩猎出行图》的壁画中也得到体现——在这幅壁画中,猎犬依偎在猎手的怀里,等待着出击的时刻,尽显待遇优渥。
(摘自2018年2月4日《光明日报》《画中瑞犬迎春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狗具有忠诚、勇猛、机敏的品质,人类文明对狗总是给予高度赞美。
B.绘画时,与熟悉的对象不容易做到相像,没有见过的对象更容易发挥。
C.现存的仰韶彩陶以及两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画的都是猎犬的形象。
D.晋代以来,驯养和搜求异域名犬成为时尚,西域国家因此常进献名犬。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画犬为写作中心,揭示难画的根源,并引申出犬与人类关系的演进。
B.第二段引用韩非子所载故事,是为了突出我国古人绘画创作时力求形似。
C.第五段引用《走狗赋》中内容,能表现出猎犬兼具鹰与虎的“劲武”特点。
D.最后两段从《架鹞驯犬图》出发,重点论述猎犬从狩猎到被驯养的演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虚构的神话到现实的表达,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画笔赋予狗永恒的生命。
B.《大闹天宫》中的哮天神犬是猎犬形象,猎犬是历代画家最爱描绘的犬类。
C.欧洲中世纪抄本插图和晋人傅玄的《走狗赋》中,重点描绘了狗的狩猎功能。
D.《架鹞驯犬图》描绘的猎犬是由西域进献的,能够与主人互动,待遇优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球疾病大流行的下一个主角

一百年前,也就是1918年的那场流感曾经感染了5亿人,杀死了近亿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健康的青壮年。

在2017~2018年这个冬天,流感肆虐全球。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报告,今冬爆发的流感是过去15年来最为严重的疫情,在美国除了夏威夷以外,每个州都在广泛传播。在中国,报告的流感病例是过去几年流感季节的两倍,仅仅少于2009年甲型H1N1大流行时的数量。除了中美之外,我们还不时能看到“日本流感大爆发”“德国流感肆虐”“英国流感危机持续”等报道。

今年的流感病毒非常复杂,包括2009年流行的甲型H1N1,还有甲型H3N2,以及乙型山形(Yamagata)系和乙型维多利亚(Victoria)系,散布于不同地区。其中,H3N2在英国和美国占据主要地位,中国流行的毒株混合了H1N1、H3N2和乙型山形,另有小部分是乙型维多利亚系,以乙型山形为最多。多年未见的乙型山形导致大部分人对其没有免疫力。而且今年我国采用的三价流感疫苗虽然可以保护感染了H1N1、H3N2和维多利亚型的人群,但并未包含乙型山形这一型别的成分,对感染了乙型山形的患者并不具有保护力,也就是大家热议的“疫苗押错了题”。

在国人传统观念里,流感不过是一种小病,过几天就好了。事实上,除了致命的大流感之外,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全球每年平均有1/3的儿童和1/10的成人会感染流感,全球每年流感的季节性流行可导致约29万至65万人死亡。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依然无法防止流感出现?这样一种温和的病毒,为何还能置人于死地?对于流感,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

我们采访了正在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除了公共卫生之外,他一直在从事病毒研究,尤其关注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他说,关于流感,人们问他最多的两个问题,一是能不能想办法管住流感病毒或者把它消灭掉;二是每年流感疫苗都在押题,有时还押错,流感疫苗到底是怎么回事,打了究竟有没有用。

高福谈到,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人和微生物的关系。近十年的研究发现,微生物和人类谁也离不开谁,人体是和微生物共生的一个生物体。微生物有好有坏,病毒也是微生物的一部分。当初,科学家在消灭天花之时,曾经欢欣鼓舞,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消灭所有有害病毒。但是直到如今,人类依然无法研制出预防艾滋病的疫苗,流感疫苗的保护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目前,我国的流感疫苗接种率不足2%。高福向公众表示:“我们的疫苗保护力不够,我们对流感病毒的认识远远不够,希望大家理解。在现有的措施里,疫苗依然是最有效的保护办法。”

业内已经达成共识,下一次席卷全球的流感,很可能不是近年来出现的Sars、Mers、埃博拉等等,而是我们见怪不怪的流感。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科学家纷纷在研究通用流感疫苗,希望能对各种流感病毒都产生抗体,从而在下一次流感大流行的时候保护人类。

流感病毒在可预见的未来无法消除,人类只能与之共存,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它,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它。这场必定会来,但不知何时到来的流感大流行,就像一位病毒学家说的那样,我们看不见它,但是能听到钟表的“嘀嗒”声。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流感”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2018年这个冬天,流感肆虐全球,美国、日本、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也难以幸免,是过去15年来最严重的疫情。
B.今年的流感病毒型别多种,我国采用三价流感疫苗来应对,但并未包含乙型山形这一型别的成分,属“疫苗押错了题”。
C.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全球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人(包括青壮年)感染流感病毒,儿童感染病毒人数占患者总数的1/3。
D.科学家战胜天花时曾预言人类将战胜一切有害病毒,但现今仍无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流感疫苗的效果也不尽人意。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很多人对流感缺乏免疫力,是因为缺少能够预防被该种型别流感病毒感染的疫苗。
B.全球每年季节性流行的流感危害非常大,但在国人眼里流感不过是一种小病而已。
C.人体是和微生物共生的一个生物体,病毒是微生物的一部分,故人类无法预防它。
D.科学家正在研究能对各种流感病毒都产生抗体的通用流感疫苗,以防止流感流行。
【小题3】概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关于防控流感的办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还未正式运行就新发现6颗脉冲星。中国科学家在北京发布了它取得的首批成果。
“中国天眼”是中国“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基于选址方法、索网主动反射面、柔性索结合并联机器人的馈源支撑这三项中国自主创新技术,它突破了射电望远镜工程的极限。在未来可预见的二三十年内,它将是我们这个星球最先进、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人类迄今已发现2500余颗脉冲星。但在“中国天眼”问世前,中国望远镜从未捕捉到新的脉冲星。事实证明,重大的科学突破离不开科研仪器的进步。世界各国相继认识到大科学装置在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中国也在不断兴建重器。包括“中国天眼”在内,仅中国科学院目前运行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就有23个。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对能源、生命、天文等7个科学领域进行了系统部署。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认为,“中国天眼”调试进展超过预期、打破大型同类设备调试周期的国际惯例,并有系统的科学产出,这得益于卓有成效的早期科学规划和人才储备。从最初不到5人的研究小组扩大到上百人团队,“中国天眼”凭借国内100多家参建单位的力量,由跟踪模仿发展到集成创新。
发布会当日,人们自发为“中国天眼”之父,项目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先生默哀。2017年9月15日,在“中国天眼”落成近一周年之际,曾为之奔波奋斗的南先生溘然长逝。当年他毅然舍弃高薪,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外国科学家们提出要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以接受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先生跟同事们说:“咱们也建一个吧!”从那时起,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如今“中国天眼”新发现的脉冲星熠熠生辉,人们感慨它“足以告慰老南”。
(取材于张素2017年10月10日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采访对象:李菂,“中国天眼”副总工程师,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
李菂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他在世界各地进行观测的照片。由于长年做远程观测,在工地,或者开国际、国内电话会议,他已习惯了随时随地工作。他看王小波、马尔克斯的书,最近尤其喜欢余秀华的诗。对他而言,探测宇宙是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
“中国天眼”还要调试两三年
广州日报:去年9月25日竣工以来,“中国天眼”的运行情况怎样?
李菂:世界大型望远镜,没有一个在竣工时就能投入使用,最快也要两年才能正式运行。澳大利亚的平方公里阵列探路者望远镜,2012年6月举行了竣工仪式,2013年10月才获得第一条谱线;2016年10月,有三分之一的天线调试完毕,可以协同工作,并开始了早期科学计划。依照国际惯例和大型地面设备的规律,“中国天眼”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紧张调试。调试过程中也将面临大量的挑战,如高压滤波器的升级改造等。
预计发现上千个脉冲星
广州日报:“中国天眼”是不是边调试边收集数据?“中国天眼”对脉冲星和中性氢的观测目标是什么?
李菂:是的。采集数据本身就是调试的一部分。我们观测天空中的亮源,例如射电星系和脉冲星,标定系统温度、面型精度等望远镜性能。调试后期,我们期待开始产生新发现。预计“中国天眼”未来会发现上千个脉冲星,实现中国相关领域的突破,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利用脉冲星探测引力波等天体物理前沿领域,也是“中国天眼”的目标。
通过发现原子氢,也就是中性氢,可以发现新的星系、探索宇宙的演化历史和生命起源,寻找地外文明。
广州日报:“中国天眼”的观测范围有多大?运行后,将怎样巡天?
李菂:可以看到一半的银河系,往南可以看到天赤道以南十几度的天区,比之前的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观测范围大两倍以上。
“中国天眼”的特点和独特优势推动我们创建更有挑战性的巡天模式,即多科学目标同时扫描巡天:脉冲星搜索、气体星系搜索、银河系中性氢成像和快速射电源搜索。将四大目标同时进行,这在世界上没有先例。我们已经有了方案,做了实验,希望在“中国天眼”验收前,构建出比较有效的扫描巡天模式,提供给全国的天文研究者,产生系统性的发现和重大突破。
(取材于2017年9月5日《广州日报》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0月10日宣布,经过一年的紧张调试,“中国天眼”已实现指向、跟踪、漂移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的顺利运行,并确认了多颗新发现的脉冲星。
“中国天眼”选址在贵州平塘大窝凼洼地,是科学家们多次实地考察和综合论证的结果。这个天然洼地,5公里半径之内没有一个乡镇,25公里半径之内没有一个县城,无线电环境相当理想。射电望远镜正需要这么一处静土,因为最灵敏的天线相当于最娇弱的耳膜,轻声耳语对它无异于大喊。  
对于射电望远镜来说,口径越大看得越远。全世界的射电天文学家都追求建造更大口径的“锅盖”,以提高射电望远镜的灵敏度。“中国天眼”口径500米,主反射面由近460000块三角形单元拼接成球冠,拥有约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它比之前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有效接收面积扩大了2.3倍,其灵敏度分别是VLA(美国的特大天线阵)、阿雷西博和印度GMRT(巨型米波射电望远镜)的5.4倍、2.3倍和1.5倍。
“中国天眼”大射电望远镜不是金属堆砌的“傻大粗”,而是最精密的天文仪器。由于采用光机电一体化的馈源平台,加之馈源舱内的并联机器人二次调整,它在馈源与反射面之间无刚性连接的情况下,可实现毫米级指向跟踪,确保精确地聚集和监听宇宙中微弱的射电信号。
对于“中国天眼”的天文学家来说,寻找脉冲星的工作,不仅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中国天眼”目前的指向调节尚不灵活。而脉冲星信号非常暗弱,它的辐射束周期性快速扫过地球,发出的脉冲在到达地球前,会受到各种星际介质影响,出现“色散”。天文学家要经过艰难的“找周期”和消色散之后,才可以找到大量“看着好像是脉冲星信号”的候选体。
虽然有软件可以帮忙筛选,但要从这些候选体中找出脉冲星,最终还是需要天文学家用肉眼查看每个候选体相应的参数。毫不夸张地说,看过几万张数据结果图后,能找到一颗未知的脉冲星,就谢天谢地了。
(取材于2017年10月11日的《济南日报》及乔健等人的相关文章)
链接材料:
2016年12月20日,“汉语盘点2016”揭晓,“中国天眼”入选“十大科技焦点名词”。评选数据基于国家语言资源语料库。语料包括国内17家报纸、26家电视台以及两个门户网站,约20亿字语料。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天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项自主创新技术助其领先世界B.它问世前中国从未发现过脉冲星
C.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重器D.未正式运行就有系统的科学产出
【小题2】新闻稿中的小标题,往往用来概括、介绍稿件重点内容且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下列最适合做材料二第三个小标题的一项是
A.可以看到一半银河系B.四大目标同时扫描巡天
C.多科学目标都将实现D.构建有效扫描巡天模式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天眼”于2016年9月竣工,目前还处在调试阶段。
B.发现脉冲星,对研究引力波等天体物理前沿领域意义重大。
C.借助发现中性氢,可发现新的星系,寻找地球以外的文明。
D.“中国天眼”将会为全国的天文研究者提供系统性的发现。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形容“中国天眼”调试工作特点的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紧锣密鼓B.循序渐进C.一马平川D.任重道远
【小题5】根据材料三,下列不是用于说明“中国天眼”具有高灵敏度的一项是
A.大窝凼洼地无线电环境相当理想B.接收面积远大于阿雷西博望远镜
C.精确聚集宇宙中微弱的射电信号D.脉冲星的辐射束周期性扫过地球
【小题6】下面的图表反映了2016年“中国天眼”一词在新闻媒体中的使用情况,请对此作简要说明,并依据上面三则材料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该情况出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