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步入网络时代,“字库”的外延逐渐扩大,从专指为印刷排版等制备存贮的成套实体字符,扩展到代表一组特定字符的集合。字库建设也随之从线下延伸至线上,各式各样的网络字体成为便于社会大众取用的艺术符号。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更让网络字体有了愈发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社会对网络字体多样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打开互联网搜索“字库”,各种新鲜的印刷体、美术字、硬笔和软笔手书字体跃入眼帘。随意点进一个字库网站,可供下载的免费或付费字体便达上千种,还有相关“手写字体入门课”等等。如此多的字体,特别是手书字体纷纷“入库”,着实令人眼花缭乱。

不可否认,手书字体中不乏具有一定书法审美价值的字体,然而也有一些字体设计者为使字体具备“入库”的特殊风格,故意将汉字笔画和结构进行粗俗、草率的夸张变形,既不符合书法用笔规范,也不符合大众审美习惯。如果任由这种“带病”的手书字体格式化、体系化、批量化,为大众所下载、运用和传播,不仅会拉低大众审美水平,更易造成社会用字混乱和信息识读困难。

汉字书体的形成自有其历史、标准与价值。篆书,是先民想象力和现实的生动结合;隶书,是笔画化现代汉字的起点;草书,是汉字书写向纯艺术迈进的产物;楷书,是汉字规范化发展的标志;行书,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历史上风格独特的书法,如东晋王羲之的行草,潇洒飘逸,是“魏晋风度、品藻万物”的美学体现;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楷书,是唐朝正大气象的法度显现;宋代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的书法家,其书法追求抒发胸中意气;元代赵孟頫以及明代祝允明、王铎等人的书法注重形质妍美。因此,人们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书体和书风的演变是时代审美特征的反映,不可能凭空产生。

早期电脑字库中,大家公认的优秀字体除了宋体、楷体、魏碑等印刷体、美术体之外,还有以瘦金体、启功体、舒同体为代表的手书字体。瘦金体由宋徽宗创作,劲健灵动、独具意趣;启功体由启功先生创作,典雅秀丽、书卷气浓;舒同体由舒同先生创作,以颜真卿、何绍基的楷书为主,字成团形,厚重活泼。这些为大众所喜爱的手书字体,无不具备舒展大方、简洁流畅、轻松自然、雅俗共赏等特质。最重要的是,这些字体都不是随手写就、凭空臆造的,而是在遵循书法艺术演进规律、继承前人书法传统基础上,适时创新而来。以其为基础,亦可源源不断衍生出许多令人惊喜的字体。这是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的生动写照,也是网络手书字体设计应牢牢把握的发展方向。

为何“带病”的手书字体仍然被大量使用?一方面,某些缺乏责任感的字库网站为求名利,默许丑陋的字体大行其道。另一方面,一些字体设计者自身缺乏书法修养,以为拿起毛笔便可成为书法家,以为只要“龙飞凤舞”就能在网络字库里“开山立派”。这些都助长了手书字体创作随意、以丑为美的不正之风。

未来,欲杜绝“带病”字体扰乱字库的现象,还字库一片净土,应由权威机构进一步制定字体入库标准,以提升社会规范化用字水平;倡导“百花齐放”,鼓励推出一批既符合规范又兼具审美价值的新字体,以满足社会需求;弘扬“正大气象”,以体现字体设计的时代特色,培育大众的汉字审美素养。

(摘编自刘寿堂《还字库一片净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字库建设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由实体完全转移到了虚体,网络字体成为方便大众取用的艺术符号。
B.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才让网络字体有了愈发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受众。
C.互联网“字库”字体种类繁多,包括各种新鲜的印刷体、美术字和手书字体等。
D.手书字体,必然拉低大众审美水平,还会造成社会用字混乱和信息识读困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字库”的发展谈起,切入了“带病”手书字体的话题,然后依次展开,深入分析。
B.手书字体的出现既有积极意义,也有负面影响,文章对其进行了辩证分析。
C.文章兼顾历史与现实,旁征博引,从发展角度论证了“字库”需要净化的观点。
D.最后两段,揭示“带病”手书字体被大量使用的根源并对未来美好前景进行了构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书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依据一定标准产生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书体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历史价值。
B.宋体、楷体、魏碑、瘦金体、启功体、舒同体等都是电脑字库中大家公认的优秀字体,是对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C.以瘦金体、启功体、舒同体为代表的手书字体被网络“字库”广泛使用,是书法家们与时俱进、及时适应了网络需求的结果。
D.“带病”的手书字体仍然被大量使用,一是受字体设计者自身缺乏书法修养的影响,二是与某些缺乏责任感的字库网站不无关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6 03:48: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游历是中国古代士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时代的士人或为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学说,或为求师、求学、求宦而四处游历。士人的游历都是当时社会制度和环境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士人在各个政权之间游历,推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学说,逐步形成了士人游历的文化传统。到了唐朝,士人尤其是落第士人游历之风更浓。

唐朝落第士人游历的脚步遍布大江南北,主要集中在两京及京畿地区、重要藩镇幕府所在地和文化名人寓居地区。落第士子四处游历的原因很多,不仅有个人喜欢游历山水、亲近自然等主观因素,更与唐朝政治格局和制度设计密切相关。

唐朝作为科举制度实行的早期,还有察举制的残留,推荐在科举考试录取中占有重要地位。落第士人不断地游历于官宦名士之间,以期获得他们的赏识和荐举。对于落第士人来说,所历之处充满了机会和吸引力。这促使唐朝士人落第后并不待在书房专心于学业,而选择四处游历,推销自己。

唐朝落第士人大规模游历也是唐朝特有的政治制度格局促成的。唐朝虽为中央集权制政权,但地方政府权限较大,刺史和节度使均有辟属僚佐的权力。中晚唐时期,藩镇势力强大,“宦游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大批官僚名士进入幕府,这对落第士人产生了很大吸引力。“唐士子应举,多遍谒藩镇、州郡丐脂润,至受厌薄不辞。”这种政治格局设计为落第士人从它途入仕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平台。

唐朝落第士人游历也是社会大环境所致。唐朝社会落第士人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之称,上层官僚可以利用合理的规则,积极举荐落第士人,使他们成为自己未来的势力。正是这种相互需求的“相资”关系,才使许多上层官僚士大夫热心与落第士人进行交往,这也激发了他们游历的热情。

唐代落第士人的大规模游历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对社会和政权的稳定有潜在的危险,但落第士人的游历更有其积极作用。落第士人走出书斋,扩大和各个阶层的社会交往,增加了人生阅历,加深了对社会各方面的认识,为未来入仕储备了必要的社会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游历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落第者走出本乡,主动进行文化交流,加强了地域之间文化的融汇,在事实上促进了唐代文化的繁荣。

宋代,随着君主集权的加强,士人可游历的社会空间不断萎缩,游历传统逐步淡化。而科举制度的完善也使得落第士人不再需要“觅举”。宋代落第士人也有走出书斋去游历的,但主要是为了游学和寻访名师,与唐代迥然不同。

(摘编自黄云鹤《试析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地区主要集中在政治和权力的中心,带有极强的目的性。
B.唐代地方政府权限较大,落第的读书人也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举荐进入仕途。
C.在唐朝,落第士人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上层社会也因此乐于与他们交往。
D.游历对落第士人增长阅历积累社会经验,对促进文化交流与繁荣有重要意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科举制引出话题,探讨唐朝落第士人游历之风的形成原因和社会影响。
B.相对于个人因素,文章认为社会因素才是唐朝落第士人游历现象普遍的主因。
C.文章辩证分析了落第士人大规模游历的多方面影响,并特别突出其积极意义。
D.文章从游历的文化传统写起,多方比较引证,剖析了唐朝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人游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可以从士人的游历窥探当时的社会环境。
B.如果不是察举制的残留,唐朝落第士人游历于达官贵人的风气就不会如此浓厚。
C.宋代也有落第士人外出游历的,但一般不是为了推销自己,而是重在提升自我。
D.君主集权越加强,科举制度越完善,游历的空间就越狭小,游历文化就越淡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死亡之约

戴希

贞观七年腊月初八,迎着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大雪,唐太宗李世民忽然驾临朝廷大狱。

大狱里关押着已判死刑、只等执行的390名囚犯。

“我是李世民,今天问你们两个问题,你们要如实回答!”唐太宗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囚犯,“第一,对朝廷大狱给你们所定的罪行和罪责,你们可有异议?”

“皇上,我们一点不冤,我们认罪!”囚犯们应声跪下。

“那好!第二,”唐太宗声如洪钟,“说说临死前,你们最后的心愿是什么?”

跪在最前面、家住京畿扶风的囚犯徐福林,赶紧连磕三个响头,抬起头哽咽着说:“皇上,我想回家,看看我的父母妻儿,与他们做最后的话别!”

“这个,”唐太宗仔细打量他一番,把目光转向其他囚犯,“你们呢?都不要顾忌,但说无妨!”

“皇上,我们也一样!”囚犯们迫不及待地叩头、高喊。

“既然这样,我和你们订个‘死亡之约’,可都愿意?”

“我们愿意!皇上。”

“好!”唐太宗点头,“第一,准许你们不受任何约束地回家,看望你们的父母妻儿!”

囚犯们颤抖了,他们的眼里都有泪光闪烁。

唐太宗威严地审视他们,又说:“第二,你们必须保证:来年九月初四晌午之前,一个不少,自行、准时地返回朝廷大狱伏法!”

囚犯们一愣。他们相互看看,点头示意,高喊:“皇上,我们保证!”

户部尚书兼大理寺卿戴胄额上沁出豆大的汗珠,立即小心翼翼地靠近唐太宗:“皇上,这些囚犯可是杀人越货、罪大恶极之徒!他们丧尽天良、毫无人性。您放他们出狱,万一他们凶相毕露,或者逃之夭夭,怎么办?

唐太宗轻轻拍拍戴冑的肩膀:“爱卿,诚心才能换忠心!朕肯定他们不会辜负信任!”

“这……”戴冑不由自主地摇头。

牢门一开,囚犯们就像挣脱了牢笼的野兽,撒开双腿,没命地向家中奔跑。他们担心唐太宗变卦。

秋高气爽,惠风和畅。都城长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民众潮水般地涌向朝廷大狱所在的朱雀大街。一时间,150米宽的朱雀大街上人头攒动。人们踮起脚尖,好奇地张望,耐心地等待。

这是贞观八年九月初四,一个史无前例的死亡之约!

没人相信囚犯们守信用!

然而出人意料:那些个囚犯很快就来到长安,返回朝廷大狱,他们个个昂首挺胸,人人精神抖擞。

人们目瞪口呆,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

晌午清点人数,已返狱389名!还差1名?戴冑急了。“怎么办呢?皇上!”他小心翼翼地问。

唐太宗浓眉一皱:“再清点一次,查查有谁未到?”

又清点人数,依然是389名,未到者正是徐福林!消息传开,不仅看热闹的民众七嘴八舌,已返狱的囚犯们也开始咆哮了:狗日的徐福林,他怎么能出尔反尔?他胆敢欺骗皇上?他是混蛋、孬种……

“怎么办呢?皇上!”戴胄诚惶诚恐地靠近唐太宗。人们也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这边。

“等等吧!”唐太宗把右手一挥。

半个时辰过去,不见徐福林的踪影。人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囚犯们则怒目圆睁、咬牙切齿。

又半个时辰过去,依然不闻徐福林的声息,人们忧心如焚。囚犯们暴跳如雷。

就在这时,忽然有人高喊:“来啦,来啦!”

“来啦!”人们循着吱嘠吱嘠的车轮声望去,还真有一辆牛车由远及近、匆匆赶来。很快,从牛车的车篷里探出一张男人的脸,这张脸消瘦、蜡黄、病恹恹的。狱吏定睛细看,不错,此人正是徐福林!

人们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囚犯们的怒容也渐渐消弭。

“说说吧,怎么来晩啦?”唐太宗端详着徐福林的脸。

“返回长安的路上,我突然病倒了。幸亏中途拦住了一辆牛车,就雇了车继续赶路。”徐福林喘着粗气,“我起了个大早,本想早点返狱伏法,哪料事与愿违。唉,我有罪,罪孽深重啊。皇上!”

徐福林挣扎了一下,要下牛车给唐太宗下跪。唐太宗走过去扶住他:“徐福林,你别动,就在车上待着。”

“现在怎么办?皇上!”戴冑毕恭毕敬地问。

囚犯们无可奈何地低下头。他们明白,真正的死期就要到了。

“怎么办?”唐太宗把囚犯们一一打量过,突然朗声宣布:“大赦所有囚犯,让他们自由回家!”

人们惊讶得把嘴张成了大大的“O”形,囚犯们也半晌回不过神来。等人们终于回过神来,就见囚犯们跪在唐太宗面前,热泪盈眶地高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风云突变,西域叛乱。贞观十四年,唐太宗任命唐朝名将侯君集为西域远征军统帅,统领15万铁骑远征西城。闻讯,390名囚犯慷慨激昂、自愿请战。他们在侯君集的带领下,一路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最后全部血洒疆场、壮烈殉国……

西域转眼收复,大唐开始抒写拓土开疆的壮丽史诗!

(原载《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亡之约》讲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放死囚回家与亲人团聚,约定来年返回朝廷大狱伏法,后来这些死囚均返回大狱被唐太宗特赦的故事。
B.这是一篇历史题材的微型小说,历史典籍中可能有唐太宗特赦的记载,但不一定有徐福林的具体素材,徐福林这一人物可能是作者虚构的。
C.小说的核心细节贯穿在囚犯签约、朱雀大街围观等场面里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小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很具艺术感。
D.这篇小说表达了作者对包容、宽恕之心的呼唤,作者认为不管别人犯了什么错,都应得到宽恕,扩大了微型小说的文学创意的外延。
【小题2】作者塑造徐福林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两段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风吹雁
刘美兰
下午5时10分,朱晓玉准时地出现在W城火车站第三站台的月台上。
朱晓玉抬起头来望望天,天空黑沉沉的,北风呼啸着一阵阵从站台掠过,无形雁阵撞击着她的黑色羽绒服,她不由得将头埋进灰黄黑小格围巾里,提着小马扎推着旅行箱往标有6号的候车点走去。此刻,6号候车点的人已排起了长队。
一会儿,K568次列车就要进站了,每到周末返回J城的人多,朱晓玉只买到站票,所以她提着小马扎呢,一个半小时后就到J城了。这样的双城生活让朱晓玉渐渐变得能干起来。
因为丈夫陆迅下派在J城当公安局局长,J城现在已成为她全部生活的中心内容。
周末去J城,她不去都不行,有父母催着呢。做陆迅爱吃的可口饭菜,收拾陆迅的脏衣服和家务,她忙得不亦乐乎。到了周一,又得起大早赶回W城上班。W城还有她已年迈的父母,小病小灾的不断。女儿倒是没让她操什么心,静悄悄地自己考上了研究生。一年年地过去了,她憔悴下来,她累了。那天,她几次想对陆迅说:“咱不当局长了,回W城吧。”她还没开口,陆迅却拍着她手说:“媳妇儿,你知道吗?我现在感觉最幸福的事,就是周末晚上推开家门时,你正系着围裙在厨房里做饭。”
J城有着600万人口,当一名公安局局长该是何等风光。可是,在媳妇儿面前却只有这点小小的要求。朱晓玉眼圈一红,扭过头去,低下了头,两颗泪珠一前一后地砸在一株四叶草上,四叶草颤抖了一下又挺直了身子。公安工作危险性强,朱晓玉从来不问陆迅工作,陆迅怕她担惊受怕也不会去说工作,两个人平静而默契地过着惊心动魄的生活。
K568次列车到了,她麻利地提起旅行箱。今天运气不错,靠近车门过道处正好可以放下一个马扎。火车开动了,哐且哐且地扑向迷离的暗夜里,关于陆迅的回忆又潮水般地浮现在她的眼前,她的嘴角浮现出几丝笑意。
因为五道拐或者说是爱情,他们走到了一起。那时候陆迅是片儿警,朱晓玉还在音乐学院读书。一天,朱晓玉下课早,背着书包回家。可刚拐进五道拐巷,几个小混混就围上来了,这个伸手抓她的长辫子,那个扯她的书包带,朱晓玉吓坏了。喊吧,可这地处偏僻,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幸亏碰上了陆迅。那天,陆迅为王家奶奶送户口簿,看到了,还没放好自行车就冲上前去,三个招式就把他们制伏了。后来的后来,漂亮的朱晓玉嫁给了陆迅。
“旅客同志们,请注意,J城火车站就要到了……”
沉浸在回忆中的朱晓玉抬起头,目光停留在旅行箱上。箱子里有父母给女婿带的中药、好烟以及W城特色菜。陆迅为了案子长期加班加点,开始出现失眠状况后嗜好抽烟了。一个女婿半个儿,陆迅在他们眼里早就是亲儿子了。有一次,母亲说:“晓玉啊,我发现你怎么越来越像陆迅呢?”像吗?怎么可能像陆迅?她望着镜子仔细端详,呵,眼神,对,是眼神。她的眼神越来越坚定了,越来越勇敢了。记得有一回,有个黑社会成员给陆迅寄了颗子弹,是她打开的快递,她打开后笑着对陆迅说:“有人用花生米恐吓你呢!”母亲说:“嫁谁随谁,人总是在成长的。晓玉早已不是过去那个柔弱无骨的晓玉了。”
车慢慢停住了,车上的旅客秩序井然地往外走着。朱晓玉围上围巾,用一条尼龙绳将马扎捆在旅行箱的把手上。她知道,陆迅不会来接她,但没关系,她习惯了一个人行走在寒冷的J城街道上。北风吹雁雪纷纷,她大步地行走着,渴望着寒风送来一个充满美好意境的玲珑剔透的冰雪世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朱晓玉“准时”地出现在W城火车站第三站台的月台上,“准时”在这里主要说明朱晓玉经常在这一时间去J城,对火车时刻非常熟悉。
B.小说擅长细节描写,如对小马扎、人物衣着、旅行箱里的中药、好烟等的描写,表现了朱晓玉对丈夫的爱,也从侧面塑造了陆迅的形象,可谓一举两得。
C.小说中有朱晓玉流泪的情节,主要写她听到丈夫的话之后,被丈夫作为一个公安局长,推开家门能看到妻子在家中系着围裙做饭就能满足而感动。
D.这篇小说语言既简洁朴实,也不缺乏诗意,色调丰富、意蕴隽永,有着英雄救美的美丽故事,也有着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平静而默契的生活。
【小题2】小说叙述朱晓玉去J城探望丈夫的行程,其间穿插了不少回忆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女主人公在“北风吹雁雪纷纷”中大步行走的情景结尾,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下 山
①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②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柳莎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③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他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他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④我们这个乌力楞氏族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⑤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⑥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氏族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和安草儿是最后起身的,不过我们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们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
⑦我回到屋里,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⑧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注)①节选自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一部分(略有删节)。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口吻,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②安草儿:是文中女主人公的孙子。③妮浩:鄂温克族萨满教女巫,1998年大兴安岭火灾,她跳神求雨而死。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①段等来“裹挟着沙尘的狂风”,既指下文的干旱恶劣天气,又指面对时代变化,村里的人是否下山的思想狂风。
B.小说第②③段,面对大旱,玛克辛姆和柳莎的一“哭”,和安草儿的一“笑”构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前者的无助及后者的顽强。
C.文章营造了一个神秘、诱人、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表现了作者对于现代文明与大自然剧烈冲突时表现出来的乐观之情。
D.小说情节发展舒缓,笔墨细腻,语言华美深沉,具有散文化的特色;一些民族语汇如“乌力楞”“希楞柱”等又具有陌生化的风格。
【小题2】小说中山上山下环境构成鲜明对比。其中“我”生活的环境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其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3】首段沧桑久远又亲切风趣,富有特色,请从多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小题4】在对下山做出表决时,“我”与“达吉亚娜”的决定相反,你赞成谁的决定?为什么?请作评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