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社会生活
- 人类生活的世界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世界历史
- 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 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
-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
-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
-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 当代中国与世界
学习历史要关注事件之间的联系。下表各组中两事件之间存在直接历史关联的有
组别 | 事件一 | 事件二 |
① | 美国南北战争 | 美国独立和统一 |
② | 《马关条约》的签订 | 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 |
③ | 启蒙运动 |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
④ | 德国突袭苏联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没有忘记,中国人民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
——1942年4月28日,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
材料二:“我们各国不同的理想可以汇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团结一致地为我们自身和全世界的利益而采取行动。”
——罗斯福总统在二战中的一次演讲
材料三:“在将来,一个仍然不可战胜的中国将不仅在东亚,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维护和平与繁荣的适当作用。”
——1942年罗斯福时美国民众的广播演说
(1)你是如何理解“中国人民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
(2)列举在二战中“为我们自身和全世界的利益而采取行动”的两则历史事件,并由此写出二战的性质。
(3)你认同材料三中罗斯福的观点吗?请用两则外交史实来论证。
(4)上述材料给我们有何启示?
1941年12月,《国民政府对日宣战布告》指出:“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材料反映1941年前国民政府迟迟不对日正式宣战的原因是( )A. 中日两国实力过于悬殊
B. 国民政府曾对日本抱有幻想
C. 日本停止对重庆的轰炸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建立
【小题2】侵略者之日本对美国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的标志事件是( )
A. 偷袭珍珠港
B. 中途岛海战
C. 斯大林格勒战役
D. 阿拉曼战役
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决定组建联合国的国际会议是( )
A.开罗会议 | B.德黑兰会议 |
C.雅尔塔会议 | D.波茨坦会议 |
二战爆发后,美国修改中立法,规定可以出售军火,但要用现金购买,而且要自己运输.这一规定最有利于()
A.中国 | B.德国 | C.英国 | D.意大利 |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几个标志性事件,下列连线错误的是( )
A.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 B.德国进攻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
C.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 D.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
下面是王刚同学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课的学习笔记:

(1)“笔记一”中有一处记错,请找出并改正,请补齐第4点笔记内容。
(2)“笔记二”的顺序记乱了,请你按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帮他重新排列(只写序号,文字可不必再抄)?1942年是“正义战胜邪恶”的关键一年,列举这一年影响战争走向的两件大事?

(3)根据上述表格,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从中你有何感悟或启迪?

(1)“笔记一”中有一处记错,请找出并改正,请补齐第4点笔记内容。
(2)“笔记二”的顺序记乱了,请你按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帮他重新排列(只写序号,文字可不必再抄)?1942年是“正义战胜邪恶”的关键一年,列举这一年影响战争走向的两件大事?

(3)根据上述表格,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从中你有何感悟或启迪?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记载:“12月7日,星期日,在首相别墅,我的美国客人──无线电收音机中──九点钟的消息:日本进攻美国。”这段回忆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A.阿拉曼战役 | B.不列颠之战 |
C.中途岛战役 | D.偷袭珍珠港 |
在“二战”期间的中国参加了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使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下列会议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开罗会议 | B.德黑兰会议 | C.雅尔塔会议 | D.波茨坦会议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图1 参加慕尼黑会议的张伯伦、 图2 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上
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
(1)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二战”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分析下表有关“二战”的史实,你能得出“二战”影响的哪些结论?
(3)图1和图2所示会议对德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中得到哪些启迪?
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材料一:(图说历史)

材料二:(论从史出)
参战国家 | 卷入人口 | 参战人数 | 军队伤亡 | 平民伤亡(人) | 物资损失(美元) | |||
世界 | 中国 | 世界 | 中国 | 世界 | 中国 | |||
61个 | 17亿人 | 1.1亿人 | 5000万人以上 |
| 9000万 | 3500万 | 4万亿 | 1000亿(直接) 5000亿(间接) |
材料三:(历史启迪)

图1 参加慕尼黑会议的张伯伦、 图2 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上
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
(1)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二战”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分析下表有关“二战”的史实,你能得出“二战”影响的哪些结论?
(3)图1和图2所示会议对德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中得到哪些启迪?